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江维中学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2.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3.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4.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5.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二、考情分析1.本讲内容多属高频考点,常考不衰。

就题型上,选择题与材料题并重;在考查的内容上,郡国并行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均反复考查。

2.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解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二是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在复习中,要善于联系现实中的民主、法制、改革等时代热点,重视从文明史观视角,多角度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及成就。

三、考点落实(一)汉朝的郡国并行制:1.概况:2.实施原因:3.危害:4.解决办法:5.特点:(二)元朝的行省制1.原因:2.内容:3.影响:(三)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名称及职能:2.特点:(3)影响:(四)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1)目的:(2)依据:(3)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1)依据:(2)影响: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1)背景:(2)概况:(3)依据:(4)作用:4.发展规律(1)选拔标准:(2)选拔形式:(3)选拔趋势: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古代中央中枢权力机构变化体现的矛盾与趋势是什么?加强皇权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四、考点突破:考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材料一材料一(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材料二通判……建隆四年(963),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材料三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最新-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新必修1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新必修1 精品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概念:三省六部、行省制度等(2)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不可分。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省治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学习1.汉代:(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其中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对抗朝廷。

(2)汉武帝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统辖。

削弱了王国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1)藩镇割据:唐朝中期,为加强边防,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其长官叫节度使。

(2)影响:但他们在政治上拥有较大的权,在经济上拥有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形成了严重的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

(2)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负责监督。

(3)财政上: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4.元朝:(1)行省制度:除河北、、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其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拥有、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担任、等,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相权。

2.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和执行,分散相权。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尚书省下设,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来又增设、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1、知识目标:识记汉的三公、汉的“中朝”、汉的“外朝”、汉的郡县制、汉的刺史制度、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宋的“二府”、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加强皇权的制度、元的行省制度。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知识结构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秦2,汉3隋唐4宋5元二、君主专制的演变1、秦2、汉3、隋唐4、宋5、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2、魏晋南北朝3、隋唐随堂练一、选择题1.(2010.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3.(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4.(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编写人:温瑞瑞呼利平审核人:郭文英【使用说明】1.课前:利用约15分钟自习时间通读课本,完成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将预习中的疑问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科小组长负责检查初改,并于当天晚上收齐上交给科任老师。

2.课上:5分钟组内检查基础知识记忆,15分钟小组积极合作、讨论交流,10分钟展示小组成果,5分钟组际交流点评,5分钟小结分层达成目标状况及其当堂练习。

3.课后:整理导学案,练习限时完成,当天收交。

【学习目标】课标: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推恩令,藩镇割据,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度。

中朝,三省六部制,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中书省。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过程与方法:比较。

材料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制度放到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

【课前预习】1.列举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制度。

2.列举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措施)。

3.列举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措施)。

我的疑问:1【课内探究】探究1:比较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探究2:好了歌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说一说该诗歌反映了哪些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又是怎样“解愁”的?探究3:自构知识框架21. 史书上说“汉承秦制”。

汉朝对秦制继承中的哪一项影响最为深远()A.宰相制度B.郡县制度C.皇帝制度D.选官制度2.右图中这位皇帝于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他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在地方设节度使 B.颁布“推恩令”C.在地方设通判 D.实行三省六部制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

”文中的“上”指的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唐太宗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5.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6.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历代封建王朝都注重对边疆的管辖,元朝时管辖边远民族地区的机构是( )A.宣慰司 B.行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7.唐太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列举汉、唐、宋、元各朝在地方上出现的问题、归纳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结果?2、列举汉、唐、宋、元各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4、理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概念及其发展的趋势。

3、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内容及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归纳总结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两对矛盾其发展趋势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西汉初年:地方实行________制度。

________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内容:①汉景帝平定“__________”;②汉武帝:颁布“________”。

结果: 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背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节度使独揽军政财权,逐步发展成为________。

影响:________后形成的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措施:①军事上:____________②行政上:________ ③财政上:________ 结果: 。

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①行省制度:行中书省___________ 行省之下________②宣慰司:________ 影响: 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武帝削弱相权 背景:汉初,丞相集______、______ 、______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措施:汉武帝削弱相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中央的三省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 。

在________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六部。

影响:北宋强化 内容:设立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职权 ______。

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分割宰相的_______ 权、______权和_______权。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内探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内探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初步了解演变历程。

二、预习内容知能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__。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1)措施:实行________制度。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知能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指导思想:以一本必修为主,联系其它两本必修和本必修涉及的选修内容,以人教版为主综合岳麓版、人民版,在联系中加深理解。

【学习目标】考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知识与能力:西汉、隋朝、唐朝、宋朝、元朝制度。

2.过程与方法:记忆基本要点;交流基本看法;史料研读、问题探究;广泛联系,注意发展的变化的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央集权制度创新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制度保证。

【重难点】北宋制度创新。

【预习案】记忆理解基本史实,岳麓版、人民版、选修可记可不记。

1.朝代架构。

1】西汉。

前202-公元9年,汉高祖、汉武帝,都长安。

2】新朝。

9-23年,王莽。

3】东汉。

25-220年,洛阳。

4】三国。

曹魏,220-265年;蜀汉,221-263年;东吴,222-280年。

5】西晋。

266-316年,洛阳。

6】东晋、16国。

317-420年,建康。

7】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建康。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581年。

8】隋朝。

581-618年,隋文帝-隋炀帝,长安。

9】唐朝。

618-907年,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长安。

10】五代十国。

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11】北宋。

960-1127年,赵匡胤-宋神宗-宋徽宗,东京。

12】南宋。

1127-1276年,临安。

13】元。

1271-1368年,忽必烈,大都。

4.隋朝创新制度。

总结魏晋南北朝制度建立三省六部制,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尚书省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执行,分工合作、互相监督。

创立科举制,按照文化水平标准选拔人才,打破贵族垄断仕途、加强中央集权。

5.节度使。

唐朝设置,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造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6.宋朝制度创新。

收兵权、练禁军;文官任知州、通盘监督;转运使收财政;解决了藩镇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1、三省六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拥有大权,“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行省制度的创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练习巩固:一、单项选择1、元朝的行省制度()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2、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D.消解相权3、强化皇权北宋为加强皇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 . 规定事无巨细皆由皇帝裁决B . 剥夺将帅权力C . 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D . 派文官到地方任职,削减地方权力4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5、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二、材料: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江维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
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三、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1)、汉朝时,地方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了();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4)元朝在地方实习()制度;
(5)汉朝选官主要实行(),魏晋南北朝时选用官吏采取(),隋朝时,隋文帝开始采用()的方式选拔官吏,()时,科举制形成;
(二)合作探究
1、如何评价科举制度?
2、从汉至元我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四、学习自评
1、汉初在地方上实行()
A、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B、郡国并行
C、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D、实行刺史制度
2、唐朝设藩镇产生的历史影响()
A、加强中央集权
B、造成分裂割据
C、加强君权
D、削弱相权
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最大影响()
A、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区域奠定了初步基
B、加强了对中央边疆的有效管理
C、有利于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实施,巩固其统治
D、各族人民统一在中央政权下,成为一个不分割的整体
4、简述我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5、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
五、学后反思
六学生作业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