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https://img.taocdn.com/s3/m/a59ca700767f5acfa1c7cddc.png)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
【教学设想】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4 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一、教学目标l、知识目标(1)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理想的政治境界。
(2)掌握文言实词"安、信、求、治"和文言虚词"以、哉、所"的意义和用法。
(3)注意古今词语"元首、得志、知是、何必"等的用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对文言文的感悟、诵读和背诵能力。
(2)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谦艺术,培养说理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重点难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
(一)导语讽谦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 "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
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作者简介魏征(580-643),宇玄成,唐曲城(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
少时曾出家为道十,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后降唐。
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领导周、隋、陈、齐诸史的撰修工作。
后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
魏征在历史上以能犯颜直谏著称,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被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三)题解《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给唐太宗的奏疏。
"谏",进谏,"疏",是-种文体,其要旨是陈述如何接受强隋遽亡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巩固新兴的唐帝国的统治。
高中语文:4.1.2《谏太宗十思疏》教案(3)(苏教版必修3)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魏徵的高超的劝谏艺术。
能力目标1、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
2、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味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讨论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课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
提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
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
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
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
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
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形式也在更新变革着。
一些新课程、新教育模式此起彼伏,然而,历史课程始终占据着教学内容优先位置。
历史是我们文明和智慧的现实展现,它包含了我们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现在和未来的准则和方向。
所以,我们应该珍视每一篇历史文献,研究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谏太宗十思疏》是很多人听说过但没有真正了解过的一篇独特的历史文献。
本文将以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为内容教学标准,深入剖析该疏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疏文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精髓,从而全面地把握、理解其思想内涵。
《谏太宗十思疏》为唐代李德裕所撰,即分别于元和十年和十三年两次上疏谏太宗世宗(李治),以期让其政治决策得到正视和改正,避免政治上的误判和敌对势力的阴谋捣乱。
该疏文具体的历史背景在于,元和年间,至高的统治政治集团认为,现在唐朝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入侵和内部秩序改变,需要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和加强。
而太宗世宗在此之中依然保持着一种既要采纳改革的情绪,但又要始终注意政治力量的转移、平衡,这使得李德裕这些忠诚的官员也不得不拿起自己的笔和纸向皇上进行忠告。
李德裕从《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和思考角度,我们可以窥见出唐代的政治形势和其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与挑战。
同时这里也是唐代文人的无奈和痛苦,他们有时被消极的现实打败,有时被无力的治理所束缚,但更多的是他们凭着理性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现实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
不难看出,《谏太宗十思疏》被人所称赞,是因为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勇于提出社会问题,警惕国家领袖的错误决策,并针对各种危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言辞间有批判,有慨叹,却更多的是思考和担忧,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深层次的思想观察角度。
对于当代青年人,对文化历史与智慧精神的探寻有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追寻出一种更深刻的创造和建筑的基础。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
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 称之。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一一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11)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12)简能:选拔人才。
(13)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五。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 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 段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
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第一次,试读,正音。
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
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简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2.援引内容的理解;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
“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
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
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
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
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
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四专题第二课《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谏太宗十思疏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
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
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
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
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谬(miù)论黜(chù)恶【重要实词】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将有作.(作,兴造。
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简.能而任之(简,选拔)【古今异义】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
谦词。
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
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通假字】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特殊句式】(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技巧,培养说理能力。
3.熟读成诵,领会“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体现的儒家、道家思想。
2.理清文章结构,背诵全文。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文题入手,介绍作者
师:题目中的“疏”什么意思?
生:奏章,古代臣子向皇帝陈事的文体。
师:文中的这位臣子,魏徵很是大胆,不分场合,敢言直谏,但幸运的是他所处的唐代比较开放,而且又是建国初期,一般这个时候,政治不太稳定,但时间长了,一些文体就显现出来了。
例如,唐玄宗(和咱们上党地区很有渊源,潞州别驾),毛泽东,卡扎菲,任职时间太久了就会“骄”;华盛顿(任职不超过三届),普京(做过总统之后,返回基层,而后又当选)。
关于魏徵的传说:据《西游记》记载,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王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违天命克扣雨水,致使天下大旱,民不聊生。
玉帝判其翌日午时三刻斩首,并委派骨梗之臣魏征鉴斩。
老龙王惊慌失措,子时潜入李世民梦中,求其千方百计阻止魏徵前往,以保活命。
李世民爽快答应。
翌日早朝毕,独留魏徵,先议安邦之策,再论定国之谋。
至巳未午初时,世民见魏徵坐卧不安,便命与其下棋,李世民举棋甚长,意再拖延时间。
杀至中盘,魏征伏案小憩,梦致刑场,斩杀老龙。
老龙阴魂不散,怨恨李世民言而无信,闹得李世民夜不能寐,噩梦不止,百病丛生,朝政难理。
宰相魏徵便命秦琼和尉迟恭两将军全副武装,披挂上阵,把门值守。
泾河老龙并未善罢甘休。
他不敢从前门双锏双鞭下走过,便从后门溜入,对李世
民继续骚扰不止。
魏徵便亲守后门,严防老龙阴魂混入。
迫于魏征的威慑,老龙从此不敢跨进宫门半步,宫中各殿得以安宁,李世民安好如初。
为旌表魏征、秦琼、尉迟恭的耿耿忠心,李世民命画家把他们三人的夜间值守姿态彩绘画出,将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贴在宫殿前门,魏征的画像贴于后门,其效果跟真人一样。
李世民龙体安康,得以专心治理朝政,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盛世”。
后来文武大臣及地方官员也效仿宫中在其衙门和府门如样张贴。
久而久之,传至民间,家家户户也在自家宅门张贴魏征等三人画像,以保自家平安,防止妖魔鬼怪骚扰。
从此,魏征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后门门神。
魏徵为何如此厉害呢?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大,例如,引自《老子》的“居域中之大”、“见可欲”,文章最后的“无为之大道”,否定了作为领导的事必躬亲(对比国内外对政治的区别),从宏观上阐述了“政治根本论”。
2.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师:尽管是对唐太宗的劝谏,但文章用词还是很委婉的,“臣闻”二字表现了魏徵对皇帝的尊敬,而后在言政事之前先用了两个比喻,这叫做“比兴”手法。
知识点:①长: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本:,引出指事造字法,举例:刃,刀的最锋利处。
③休:美好,“休戚相关”。
串讲:让树木长高就要稳固它的根(树挪死,人挪活),保护源头才能有水的旺盛,而治国的根本就是君主要积德义。
“下愚”和“明哲”一句让皇帝不懂也得懂。
拓展:“居域中之大”出自《老子》,老庄哲学可以支撑我们走出成长的困境,追求一种解脱。
《当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节选
“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是试大夫二人往先焉。
曰:‘愿以境内累矣’。
”
“庄子持竿而不顾”。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
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于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
此时的庄子徘徊两端,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
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
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
对世界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
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
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
他好象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师:如何维护皇权?引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而后,从唐太宗说到“凡百元首”,所有的皇帝都是这样的,“殷忧而道著”,你不过是其中之一,没什么可骄傲的。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人民。
例如:大同市副市长被杀,江西省地税局局长被灭门。
第二课时
串讲段意,引出重点
师:治国的根本在于“德义”,唐太宗是知道这一点的,然而,魏徵的担忧之处是唐太宗无法坚守,因此在第二段论述了若不坚守的后果,而后在第三段阐述了坚守的方法。
知识点:①安人:安民,避讳。
②危:高,“危楼高百尺”。
③下:容纳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④盘游:狩猎。
⑤虚心:虚怀若谷。
串讲:根据表达意思的异同,尝试将十戒合为八戒,“八”是个定数。
板书:
治国根本——→担忧之处——→强调
(德义)——→(坚守)——→(如何坚守)
儒家&道家竭诚&谦卑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