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设计规范资料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2相关标准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
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1)长配管试验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冷藏库(包含制冷系统安装说明,设计说明,地基施工图)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

(完整版)空调系统设计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为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一套规范和准则,以确保系统的质量、性能和安全。
根据实际需要,本规范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和阐述。
2. 系统设计要求2.1 性能要求- 保证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性能满足项目需求,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度。
- 空调系统应具备良好的能耗表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2 安全要求- 空调系统应符合当地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
- 空调系统的操作和维护应遵守相关安全规程。
3. 设计流程3.1 需求分析- 听取项目方需求和要求,确定空调系统的制冷和制热负荷。
- 考虑空调系统的使用环境和条件,确定合适的系统类型和规模。
3.2 系统选择-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适当的空调系统类型,如中央空调、多联机空调或分体式空调等。
- 考虑系统的可靠性、维护成本和实际安装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3.3 空调系统设计- 根据系统选择确定的类型和规模,进行详细的系统设计。
- 系统设计应包括制冷剂选型、管道布置、风口位置等方面的考虑。
3.4 技术方案评审- 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和优化,确保系统设计满足要求并具备可实施性。
4. 施工和安装要求4.1 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应明确施工目标和实施计划,并准备必要的施工设备和材料。
4.2 安装规范- 安装过程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确保空调系统的安全和运行质量。
- 安装人员应熟悉操作手册,按照要求进行系统安装和调试。
4.3 安全防护- 在安装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完整性。
5. 系统调试和验收5.1 系统调试- 完成安装后,对空调系统进行调试,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性能要求。
5.2 验收标准- 验收标准应包括制冷和制热性能测试、系统运行稳定性测试等内容,验证系统的合格性。
6. 使用和维护6.1 使用指南- 为用户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和操作指南,确保空调系统能够正确使用。
6.2 维护要求- 指定定期维护计划,包括清洁、检查和维修工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寿命。
冷库规范样本

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1总则1.0.1为使冷库设计满足食品冷藏技术和卫生要求, 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氨、氢氟烃及其混合物为制冷剂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 以下简称为氨或氟制冷系统) , 以钢筋混凝土或砌体结构为主体结构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冷库, 不适用于山洞冷库、装配式冷库、气调库。
1.0.3冷库设计应做到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1.0.4本规范规定了冷库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
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 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1.0.5冷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术语2.0.1冷库: 采用人工制冷降温并具有保冷功能的仓储建筑群, 包括制冷机房、变配电间等。
2.0.2库房: 指冷库建筑物主体及为其服务的楼梯间、电梯、穿堂等附属房间。
2.0.3穿堂: 为冷却间、冻结间、冷藏间进出货物而设置的通道, 其室温分常温或某一特定温度。
2.0.4冷间: 冷库中采用人工制冷降温房间的统称, 包括冷却间、冻结间、冷藏间、冰库、低温穿堂等。
2.0.5冷却间: 对产品进行冷却加工的房间。
2.0.6冻结间: 对产品进行冻结加工的房间。
2.0.7冷藏间: 用于贮存冷加工产品的冷间, 其中用于贮存冷却加工产品的冷间称为冷却物冷藏间; 用于贮存冻结加工产品的冷间称为冻结物冷藏间。
2.0.8冰库: 用于贮存冰的房间。
2.0.9制冷机房: 制冷机器间和设备间的总称。
2.0.10机器间: 安装制冷压缩机的房间。
2.0.11设备间: 安装制冷辅助设备的房间。
2.0.12冷却设备负荷: 为维持冷间在某一温度, 需从该冷间移走的热流量值。
2.0.13机械负荷: 为维持制冷系统正常运转, 制冷压缩机负载所带走的热流量值。
2.0.14制冷系统: 经过管道将制冷机器和设备以及相关元件相互连接起来, 组成一个封闭的制冷回路, 制冷剂就在这个回路里循环吸热和放热。
小型冷库制冷系统的设计

小型冷库制冷系统的设计冷库制冷系统是为了满足冷库内的低温要求而设计的。
冷库内温度通常在0°C至-25°C之间,主要用于存储和保鲜食品、药品、化工品等低温敏感物品。
本文将对小型冷库制冷系统的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1.制冷负荷计算:首先,需要根据冷库的面积、温度要求、存储物品的热量等因素进行制冷负荷的计算。
制冷负荷是指冷库内需要排出的热量,它与冷库的尺寸、保温性能、负荷物等因素有关。
通过计算制冷负荷,可以确定制冷系统的制冷容量和设计参数。
2.制冷剂选择:制冷剂是冷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常见的制冷剂有氨、氟利昂等。
在选择制冷剂时,需要考虑制冷剂的热物性能、环境友好性、安全性等因素,以及与制冷设备的匹配情况。
3.制冷设备选择与安装:制冷设备是实现冷库制冷的关键组成部分。
常见的制冷设备有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等。
在选择制冷设备时,需要考虑其制冷量、效率、安装便捷性、维护方便性等因素。
制冷设备的安装要按照设计规范和操作要求进行,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4.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冷库制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监测和控制制冷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等参数。
控制系统一般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通过实时采集和处理数据,控制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保持冷库内的温度在设定范围内。
5.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是冷库制冷系统的供电和控制部分,包括配电系统和控制系统。
配电系统负责为制冷设备提供电力,保证其正常运行;控制系统负责通过电气元件对制冷设备的启停、温度调节等进行控制。
在电气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供电负荷、电气设备选型、电路布置等因素,确保电气安全和系统稳定运行。
6.管道布局和绝热材料选择:管道布局是冷库制冷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涉及到制冷剂流动和传热的效果和效率。
合理的管道布局能够减小压力损失、提高传热效率、降低能耗。
同时,选用高效的绝热材料对管道进行保温也是重要的,可以减少冷凝水产生,提高制冷系统的效率。
制冷机房设计规范

尺寸:L×B×
H=1076×450×465(m m) 五 保温与防腐 1.保温 为了尽量减少人量进入制冷装置,凡温度低于诗文的设备管道,附件,仪表等都需要保温。故本设计中,冷冻税系统管道,设备及分集水器均系是保温。 本次设计采用的材料为聚乙烯薄膜塑料,此材料具 有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等优点,特别是施工十分方便,其成型制品很容易施工,拆下后容易再用,保温层厚度为45 m m。 2.防腐 由于在开始冷却堵循环水系统中,水与大气不断接触,是循环水中的二氧化碳结晶析出形成沉淀,溶解固体浓缩,使某些类型谁知具有腐蚀性。因此对循环冷却水进行适当的防腐处理。 本设计中采用静电水垢处理和杀菌水藻处理,杀菌灭藻剂采用液氯,加氯浓度控制在2-4 mg/L,余氯控制在0.5-1 mg/L。 六 设备明细表 小结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建筑环境技术,因此他要求设计施工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通过本次了程设计我系统的掌握的关于制冷的理论知识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同具体的实践设计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很好地把握了制冷循环理论,设备系统设计,性能调剂和性能该汉等方法。学会了工具书的使用以及设备的布置与流程。 谨再次感谢舒海静及刘芳老师的耐心细致的指导。 参考资料 1.《空调用制冷技术》 2.《实用制冷工程设计手册》 3.《供暖通风设计手册》 4.《空气调节设计手册》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螺旋式冷水机组 LSLGF300 台 1 2 冷却水泵 SB-100-80-165 台 2 一台备用 3 冷冻水泵 SB65-50-167 台 2 一台 备用 4 分水器 D=600 L=1000 个 1 5 集水器 D=600 L=1000 个 1 6 循环水处理器 XSQ-1000 台 1 7 软化水箱 LXWH 800×500×1000 个 1 8 膨胀水箱 LKWY-2-24 个 1 9 软化水设备 KL-3型 个 1 10 冷却塔 CEF-100型 台 1
冷库设计规范标准

五、结构
5.1 一般规定
5.1.1 冷间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也可采用 砌体结构。
5.1.2 冷间结构应考虑所处环境温度变化作用产生的变 形及内应力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温度变化作用对结 构引起的不利影响。
5.1.3 冷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不宜大于50m。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伸缩缝最大间 距可适当增加。
1 5t型电梯的运载能力按34t/h计,3t型电梯的运 载能力按20t/h计,2t型电梯运载能力按13t/h计。
2 铁路可按日吞度量计算,电梯位置可考虑兼做 办公电梯使用,不宜另设电梯。
四、建筑
4.2 库房的布置
4.2.9 库房的楼梯间应设在穿堂附近,并采用不燃材料建造 ,通向穿堂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首层楼梯出口应直通室外或 距直通室外的出口不大于15m。
二、术语
2.14 制冷系统refrigerating system 通过管道将制冷机器和设备以及相关元件相互连接起 来,组成一个封闭的制冷回路,制冷剂就在这个回路里循 环吸热和放热。 2.15 保冷keep to the cooing 为防止低温设备、管道外表面凝露,以减少其冷损失 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四、建筑
4.5 构造要求
4.5.5 库房的承重结构需要连接而使隔热层断开的部位、门洞和设
备、供电管线穿越隔热层周围部位、冷藏间、冻结间通往穿堂的门洞外 跨越变形缝部位的局部地面和楼面。均应采取防冷桥构造处理。
4.5.6 隔热材料不应采用汗水粘粘结材料粘接。 4.5.7 带水作业冷间应有保护墙面、楼面和地面的防水措施。 4.5.8 库房排水宜设置外天沟和墙外明装落水管。 4.5.9 冷间建筑的地下室或地面架空层应采用放置地下水、地表水 侵入的措施,并应设排水设施。
GB 9237--88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GB 9237--88制冷设备通用技术规范本规范等效于ISO R1662-19711规范1.1本规范拟定了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及保护财产免遭损失的措施。
1.2要达到1.1条的目的,设备应有良好的设计、制造、安装、操作和管理。
1.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制冷工厂以及易地安装运行的工厂。
1.4本规范也适用于更改制冷剂的设备。
例如:R40改为R12,或R717改为R22。
1.5更换现有设备应由制造厂或技术装备安装单位来完成。
2应用领域2.1本规范适用于各种制冷系统,在该系统中制冷剂在一个封闭的制冷回路里蒸发和冷凝,其中包括热泵和吸收式系统,但不适用于水或空气作为制冷剂的系统,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如矿井、运输(铁路、公路车辆运输、轮船和飞机)等部门的系统。
2.2只充注少量制冷剂的小型制冷装置和工厂组装机组,例如:家用冰箱、商用冷藏柜、单元式空调器等仅部分条款适用,并在附录A中列出。
3分类3.1建筑物制冷系统的安全问题应考虑其设置场所和该场所容纳的人数及所用建筑物的类别。
建筑物类别列于表1。
3.1.1一个建筑物包括多种用房类别时,应把不同的用房分开,并用严密的隔墙、地板、天花板与建筑物的其它部分隔开。
否则,应按其中最严格的来要求。
3.1.2在表1所列的建筑物附近安装设备时,应考虑其邻近建筑物的安全。
3.2冷却系统按照被冷却的空气或物质的吸热方法对冷却系统分类(见表2),其定义按有关《制冷名词术语》的规定。
3.3制冷剂3.3.1制冷剂分为三类(见表3)。
表1类别A用途事业机关公共场所生活场所商业用工业用举例科学技术研究院、所剧院、百货商店、火车站、学校、寺院、演讲厅、饭店、机场家庭、旅馆、宿舍贸易办公室、小商店、小饭店、一般生产和劳动场所、超级市场化学制品厂、冷冻食品厂、饮料厂、冰淇淋加工厂、制冰厂、石油精炼厂、冷藏库、牛奶场和屠宰场BCDE序号ⅠⅡⅢⅣⅤⅥ3.3.1.1第一类制冷剂:不易燃。
可用于直接系统,其总充注量应根据被冷却空间的需要确定,一旦逸入有关空间(除机房外),也不至引起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2相关标准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
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1)长配管试验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2)高落差试验落差:分体机5m,柜机10m,天花机15m 有试验资源的情况下,在长配管下做落差可靠性试验。
长期运行时,需作此试验观察压缩机油位。
(3)极限温度试验分体机—15℃~50℃,柜机天花机—15℃~50℃,部分机型要在格栅中作高温试验,确保机器正常运转。
(4)任何一个新产品都要用视液镜压缩机,在厂家的指导下作初步试验和确认试验。
任何一个产品都必须有下列数据:A能力B10个关键温度点:温度和蒸发器,冷凝器出口各分流管温度。
10个关键点指,排气,回气,蒸入、中、出,冷入、口、出,压机底部,壳体中部。
同时必须记录排回气压力数据。
C压缩机油面变化图,在压机视液镜上标上刻度。
记录此刻度,尤其在低温除霜时记录油面。
D启动试验,—15℃冻8个小时后启动观察油面变化状况,并记下缺油时间。
E室外机的转速和风量。
实验报告必须装订成册,并注明日期和更改出。
3.4性能设计必须重视实验验证结果性能设计的理论计算目前还没有哪种方法可以满足实际要求,只能作为初步方案时的参考数据,制冷系统的主要参数换热器、压缩机、冷媒充注量、节流毛细管规格等均要经过实验验证才能加以确认。
3.5性能设计必须按照相关设计规范进行为保证性能设计优质、高效地进行,主要参数换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包括:《性能设计规范》《压缩机选型规范》《冷媒选择规范》《两器参数设计规范》《系统流路设计规范》《性能参数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铭牌参数设计规范》《实验数据分析规范》等。
3.6性能设计的一般步骤设计任务书参考样机分析两器选型室内外风量确定蒸发器流路确定冷凝流路确定冷媒量初定毛细管初定能力测试冷媒量确定毛细管确定能力测试型式实验管温传感器位置确定电控参数确定型式实验验证。
说明:应分析具体系统特点,通过反复实验,根据结果修正完善前面步骤的参数。
实际设计中根据已有的机型选择样机分析,然后设计,为了标准化,尽量借用已有的零部件。
3.7系统匹配过程各参数指导、压力、排回气温度等(R22系统)4整机功能设计规范4.1房间空调器整机功能因不同类别机型(窗式、移动式、分体挂壁式、分体落地式、分体嵌入式)而不完全相同,但其主要功能基本相同,辅助功能根据产品市场定位则有多种选择,辅助功能随着房间空调器整发展将越来越多。
4.1.1窗式空调器4.1.1.1手控窗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高风、低风、高冷、低冷、高热、低热辅助功能:摆风、换气4.1.1.2遥控窗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低风)、制冷、制热、独立抽湿辅助功能:摆风、换气、时钟、定时、空气清新4.1.2移动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辅助功能:摆风、时钟、定时4.1.3分体挂壁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中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手动制冷、手动自动辅助功能:强劲运行、经济运行、摆风、换气、时钟、定时、加湿、空气清新、4.1.4分体落地式空调器主要功能:(手控、遥控均可)送风(高风、中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辅助功能:强劲运行、经济运行、摆风、换气、时钟、定时、空气清新、测试、加湿、电辅热、锁定4.1.5分体嵌入式空调器主要功能:送风(高风、中风、低风)、制冷、制热、抽湿、自动辅助功能:摆风、换气、时钟、定时、空气清新4.2主要保护功能的设计原则保护功能种类:通用保护:压缩机启动制冷3分钟延时保护(制热4分钟延时保护)、三相压缩机相序保护、压缩机电流保护;大功率压缩机排气温度、排气压力保护、吸气压力保护;变频压缩机过、欠电压保护,压缩机顶部温度、排气温度保护,模块保护。
制冷、抽湿模式保护:蒸发器防冻结保护、冷凝器高温保护。
制热模式保护:蒸发器高温保护、防冷风功能。
4.3化霜功能设计为提高冷暖机的平均制热效果,特别是低温工况下的制热效果,系统设计时应采用平片、加大迎风速度等措施使结霜速度尽量慢,另一方面,又要使已形成的霜迅速熔化干净。
要求一化霜时间与化霜时间之比不超过20%5压缩机选型压缩机选型及使用标准是对一般情况而言,实际选用时请严格遵守压缩机规格书要求,以下说明仅供参考。
5.1选用标准:5.1.1空调器能力=压缩机额定能力×(1-(能效等级数-1)*5%)5.1.2空调器功率=压缩机额定功率×(1+(能效等级数-1)*5%)。
注:1)整机能效越高,换热器面积较大,所以压缩机排量要相应减小。
2)每种既定压缩方式的压缩机,单位排量所能产生的能力大致是相同的。
R410A冷媒的单位排量制冷量在247.0W.rev/cm3,R22的约为170.0W.rev/cm3,R407C的约为180.5W.rev/cm3。
在只知道排量的情况下可以用这个规律来估算压缩机的单体能力。
5.2使用标准:5.2.1过负荷工况下压缩机排气温度转子式不超过115℃,涡旋式不超过125℃否则会造成压缩机电机绕组绝缘老化以及冷冻油碳化,长期运行后电机绕组烧损。
5.2.2压缩机在低负荷工况下(最小制冷)△T(=压缩机壳体底部温度-冷凝器中部温度)在稳定时应大于5℃,否则会造成压缩机润滑油稀释,润滑油完全失去机能,长期运行后,压缩机滑动部位磨损,最终不能运转。
5.2.3压缩机的冷凝压力:R22不得超过26.5Kg/cm⒉(=冷凝器中部温度65℃),R410A不得超过41.5Kg/cm⒉(=冷凝器中部温度65℃),压缩比不得超过8。
5.2.4制冷系统充氟量不得超出压缩机所规定的最大充氟量,在保证制冷系统能力的情况下,充氟量越小越好;在充氟量超出压缩机所规定的最大充氟量的情况下,必须增加辅助储液器,需进行如下实验进行确认:A、冷忱启动。
B、压缩机在不同工况下润滑油面及回液确认。
5.2.5制冷系统配管设计时,排气管及回气管管径应对应于压缩机的管径,以尽量减少冷媒流动阻力;压缩机及配管与不动的结构件的间隙应大于5mm,与可动的结构件间隙应大于12mm。
5.2.6三匹及以下尽量选用转子式压缩机,更有成本优势;三匹以上尽量选用涡旋式压缩机,更有能效比优势。
6两器的选取蒸发器、冷凝器是空调制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的室内外机外形尺寸、制冷(热)量、安全性以及成本因素的要求,在两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6.1铜管选择:两器选用的铜管(长U管)一般分为Φ7mm,Φ7.94mm, Φ9.53mm三种,铜管目前分为内螺纹及光管两种。
原则上,蒸发器需选用内螺纹管,以减少所用的铜管及翅片数;冷凝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内螺纹管及光管,但目前的内螺纹管及光管的价格相差并不大,在保证制热效果以及不结霜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较小的内螺纹管式冷凝器;特别单冷机型冷凝器可考虑使用小管径铜管。
由于产能原因,Φ7.94mm通常只用于外销机型。
6.2翅片选择:翅片分为亲水与非亲水铝薄两种,亲水铝薄的优势在于有冷凝水时可使水尽快沿翅片流走,不堵塞风道,提高制热时换热效果。
原则上,蒸发器选用亲水铝薄,冷暖机冷凝器选用亲水铝薄,单冷机冷凝器则必须选用非亲水铝薄。
翅片的片距一般在1.3-2.0mm之间(厚度0.105mm的翅片目前翻边高度最高1.7mm)。
翅片的片形分为弧形冲缝片、光片、方形冲缝片,原则上一般选用弧形冲缝片。
光片优势在于有利于除霜,在低温制热时光片制热量的衰减比弧形冲缝片和方形冲缝片都小,且有利于结霜的控制,可考虑选用。
6.3换热器大小的设计:选用较大的两器对于提高制冷(热)量和能效比都有好处,但要考虑成本限制。
蒸发器在保证标准制冷能力的前提下,可尽量进行缩减;冷凝器减小会降低制热量和高温制冷运行范围,考虑在非标准工况运行,冷凝器设计应考虑一些余量。
结合当前已有的两器,在保证或适当减少铜管内外表面换热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具体可以类比经典机型进行单位面积换热量来计算确定新开发机型的两器换热面积。
两器设计是否合理可通过系统的高低压力进行判断。
6.4流路设计:尽量借用经过市场检验的经典流路;冷媒总体流向应为蒸发过程下进上出,冷凝过程上进下出;冷媒总体流向与空气流向成逆流:一般蒸发过程温度变化较小,可以不考虑逆流;而冷凝过程温度变化较大,必须按逆流设计流路;多路冷凝器出口尽量汇总后设置1~2根过冷管,以提高节流前过冷度,有利于系统的变工况稳定性、除霜和制冷量;冷凝器避免选用“U”形走向,以防变工况时造成冷媒、润滑油的屯积;分路数多少以EER最佳为原则。
路数多流动阻力损失小,功率下降,但由于冷媒流速下降,换热系数也下降,同时也很难分配均匀;反之,路数少流动阻力损失大,功率较高,但由于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会提高。
附加说明:本规范由技术研发中心标准化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由制造本部家用空调开发部负责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智勇。
本规范于2006年12月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人:钟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