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税收收入超GDP增长的分析
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浅析

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浅析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0.01.13 08:29:25内容提要: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指标。
由于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等的不同,导致二者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定量关系上二者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税收的角度揭示GDP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宏观层面上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判断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做一些探索,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一、GDP与税收的关系促进税收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即“自然性增长因素”、“管理性增长因素”、“政策性增长因素”。
三个因素中“自然性增长因素”即经济发展和其隐含的效益对税收的支撑是基本的,经济增长因素在税收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两者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税收与GDP的核算范畴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
实际上这是从三个经济活动过程或环节核算经济活动总量:生产法是从生产环节计算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总量,分配法是从生产成果的分配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而支出法是从财富最终使用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
从理论上讲,这三种方法从三个环节核算出来的经济活动总量应该是一致的,但税收却不是只在一个环节征收,复合税制下各个税种分布于上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经济活动过程均有相应的税种。
1.生产环节的税收与GDP的关系目前在生产环节设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生产环节的流转税对三大产业是区别对待的。
农业不征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只对烟叶课税;工业和批发和零售业征收增值税,部分产品还征收消费税;其余征收营业税,部分服务项目征收消费税。
由于各行业征收的税种不同,因此产业结构会影响税收收入。
中国可税GDP与税收收入的实证分析-黄凤羽

中国可税GDP与税收收入的实证分析1黄凤羽潘丽君内容提要:税收弹性系数过高,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税收增长质量的疑惑。
本文从GDP组成结构入手,在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剥离了不提供税收收入的GDP,估算了中国的可税GDP水平。
而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中国税收收入与可税GDP总量的关系,以及税收收入和可税GDP的增量变化关系。
模型分析认为,我国税收收入与可税GDP总量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可税GDP与同期的税收收入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税收收入与可税GDP的系统内部存在着动态调整机制,可以保持两者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
因此,中国的税收增长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关键词:可税GDP;经济增长;税收收入一、引言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从总量上看,一个经济体系的经济总量,就是这一经济体系的全部税源,在税收制度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税收的相应增长。
为了直观地表示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人们将税收收入增长与 GDP 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定义为“税收弹性系数”2。
但近年来中国的税收弹性系数却出现了一些异常的表现:在我国这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中,税收弹性系数通常应该是小于1的。
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转税的收入最多只能是与GDP同步增长,而不可能超过GDP的增长速度。
但1997年以来,中国的税收弹性系数却连续12年大于1,即使在宏观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的2008年,中国的税收弹性系数也达到了1.893。
为此,本文将从结构角度分析中国的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据以判断中国的税收增长是否健康、合理。
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樊丽明、张斌(2000)提出,有相当一部分GDP 不可作为税基增加税收收入,并且初步提出了不可税GDP 的具体内涵,从GDP 的分解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关联的具体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阶段税收收入增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税收收入超经济增长的若干原因分析

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总体趋势保持一致, 但1996年前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 速度,而1996年后,税收收入的增速持续超越了 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2004年,税收收入的增速 是同期经济增长速度的2.5倍,两者绝对值的差 距也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
(三)目前中国的税收弹性系数偏高 为更好地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税收收入 增长速度是否适度,我们运用税收弹性系数来深 入分析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税收弹性反 映的是税收收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即
主体,以商品流转额为计税依据,采用比例税率的 税收制度,税收收入的增长率通常应略低于或与
以上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的税收增长速度较 高。那么,税收收入为什么会长期、持续偏离税源
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即税收收人弹性应该小于或 等于l。如图3所示,在1994~1996年我国税制
增长呢?中国的税收增长是否健康?是否可长期 持续?
·-·——9·———
万方数据
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
趋势的一致性,我们可有这样的基本认识。而二 者增长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 反映经济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又影响税收收入的 规模和结构。从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看,近年来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二 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却不断上升。在1994年 的GDP总量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 20%、47%和33%,而到2007年这一构成则是 12%、49%和39%。同时,中国近年来频繁利用 税收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产业之间税负 差异不断扩大。轻税产业或行业在GDP中的比 重不断下降,也是造成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 重要原因之一。 2.经济增长影响的时滞性。当年的税收增长 不仅受到同年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要受到以前年 度经济运行的惯性影响,即从经济增长转换为税 收增长需要一定的时滞,因此在当年税收增长中 可能包括前一时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二)制度因素 1.统计规范的影响。一方面是外贸进口核算 的影响。在一个外向经济体系中必然存在外贸进 口额,而近年来海关对进口环节代征的增值税和 消费税的快速增长,也是造成税收收入超速增长 的原因之一。但GDP核算的是外贸进出口净值, 外贸进口应作为统计宏观经济增长的减项。但在 这一过程中,会产生税收收入的增加,如增加增值 税、消费税及关税的税额。另一方面是出口退税 制度的影响。在经济统计中,出口退税是不从税 收收入统计中扣除的。而客观上,出口退税并没 有形成国家的可支配收入,企业即使在实际得到 所退税款之前,也并不将其视为实际的成本费用。 这种统计方法,实际上造成了税收收入规模的虚 增。 2.税收制度设计的原因。现行税制中某些税 种的制度本身造成二者的背离,即有些税种的收 入和GDP没有直接关系。如,一些定额税,含车 船使用税、印花税的部分税目等;一些财产行为税 类收入如房产税,其税基是以财产的原值为基础, 不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10—
中国财政税收收入对GDP产值影响分析

中国财政税收收入对GDP产值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项事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因此我国的财政税收收入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提高,在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对gdp产值的影响,提出促进我国财政收入与gdp协调发展的建议和决策,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政税收收入;gdp;影响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01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税收的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gdp 的增加是构成税收收入增长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
财政税收收入与gdp产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探索财政税收收入对gdp产值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财政税收收入与gdp的差异性分析(一)影响程度方面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是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直接反映和体现。
财政税收收入虽然从总体上看包含在国内生产总值之中,但地方财政收入还体现着与国家财政的分配关系,在不同时期,由于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变化,会带来财政收入中非经济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化,进而影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二)核算原则的差异目前,我国gdp主要是依据统计资料、行政管理资料、会计决算等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得出的。
由于企业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因此,gdp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即生产的产品,无论当期是否销售,都应计入当期的地区生产总值中。
而财政税收收入的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即只核算当期实际缴入国库的资金,对于当期生产出来但尚未实现销售的产品,或者虽然已经销售但由于企业拖欠税款等原因而导致的不能入库的商品,政府都不能得到相应的税收收入。
因此,由于核算原则的不同,会产生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差异。
二、财政税收收入与gdp的影响因素分析从理论上讲,二者的变化应该是保持同步的变化规律。
云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云南省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摘要:税收是基于地区经济水平,是宏观调控的杠杆。
从云南省GDP增长和税收收入增长弹性分析云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建议优化税制结构,建立合理税负水平,促进云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税收收入;税制结构一、引言税收是基于地区经济水平,是宏观调控的杠杆。
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增速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云南经济与税收入增长的数据关联分析,研究云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和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建议优化税制结构,建立合理税负水平,促进云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2007年-2014年云南省经济与税收运行基本特征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在核算口径上,税收总量与GDP高度相似,一般用GDP为经济变量来研究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规律。
从2007年以来,云南省经济与税收收入均快速增长。
全省GDP由2007年的4772.52亿发展到了2014年的12814.59亿,增长了2.69倍;税收收入在07年是486.71亿,而到了14年增长为1698.06亿,增长了3.49倍,经济与地方税收保持了协调发展,基本同步增长的运行趋势,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相比,税负增长幅度波动性相对不大。
以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作为税收弹性系数,反映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关联程度。
大于1说明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小于1说明税收增长慢于GDP增长。
弹性1表示:税收增长率/GDP增长率,弹性2表示:增值税增长率/GDP增长率,弹性3表示:企业所得税增长率/GDP增长率。
从GDP角度来看,基本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只有在09年受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云南省GDP增长幅度较小,07年到10年弹性1均保持在100%以上,直到14年税收的增长率下降到5%,弹性1是64.82%小于1,税收增长率小于GDP增长率,说明在14年云南省税收收入开始较过去几年开始减少,并且幅度比较大。
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探析

歇后语大全 http://www.wzbbs.org/的可信度为98.8803%,其他随机因素占1.1197%。
可见回归方程拟合较好,而F统计量F(1,14)=1059.746,表明两个统计量在5%显著水平下可以通过F检验,这也说明回归方程总体是优良的。
弹性系数0.2216009712表明GDP每增加1亿元,税收收入便可增加0.2216009712亿元,即在新增加的GDP中22.16009712%的部分通过税收分配变成了财政收入。
接下来用经济增长率来解释税收增长率。
利用1994—2007年税收增长率(DT)和GDP增长率(DG)做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DT:12.10474959+0.526318034.DGR2=0.253473(3。
051641)(1.932591)由判断系数R2=O.253473可知,GDP增量对税收收入增量的解释度仅为25.34735,残差量高达74.6527%,即影响税收收入增量的其他因素比重为74.6527%。
可见GDP增量对税收收入增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说明从1994年以来,税收增长率很少部分被GDP增长率解释。
而F统计量F(1,14)=3.734908,在5%水平下并不显著;相关系数r=0.185607也说明了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的贡献不大。
结论:(1)税收收入来源于经济,税收收入同GDP高度相关,关系密切。
这说明了经济是税收收入的基础,也是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源。
(2)GDP作为反映经济成果的综合指标,是衡量税收的一个常用指标,与税收有较高的相关性,但二者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
(3)从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4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仅仅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一个因素。
还可能存在着其他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我们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由于忽略了这些因素,使得税收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回归方程可信度很低。
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因素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时,不能笼统地说,由于近几年来GDP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从而引致税收的增加。
浅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税收收入的经济因素

浅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税收收入的经济因素一、概述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情况与国家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为了探究影响税收收入的经济因素,本文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
影响税收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找出对税收具有显著性影响的指标,我们将根据文献阅读和实际经济经验,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物价水平等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计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税收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这一现象可能暗示着我国的经济政策体系、政府调控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对税收收入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有助于我们改善税收现状,并为完善税收政策和经济体制提供参考。
在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时,我们将明确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税收收入总额,而解释变量则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支出、物价水平等。
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得出各个变量与税收收入之间的变动关系,从而为税收收入的预测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 税收收入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税收收入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关系到政府的财政状况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稳定程度的重要指标。
税收收入是国家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如改变税率、调整税目或实行税收优惠等,可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进而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例如,降低企业所得税率可以激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则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拉动内需增长。
税收收入对于保障社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财政收入形式,能够确保政府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提供公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以及建设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
这些服务和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税收收入增长为什么比GDP快

税收收入增长为什么比GDP快税收收入增长为什么比GDP快?我们再回过头来看2006年时是怎么解释的:税收收入增长25.7%,与公布的GDP增长9.5%相比,超过比较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统计口径差距,税收收入增长25.7%是按现价计算的,而GDP增长9.5%则是按可比价计算的。
如果按现价计算,去年GDP增长达到16.4%,与税收收入增幅的差距就缩小很多了。
第二,GDP结构与税收结构差异。
我国税收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又高于GDP增长,特别是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较大幅度高于GDP增长。
所以,相应地国内增值税的增长幅度自然就比GDP高。
另外,二产中的建筑业和三产中的一部分行业的营业额往往高于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增长,相应地这些行业的营业税增长幅度就比增加值高。
第三,去年相当多的地区,尤其是一些能源、原材料省份以及东部沿海省份的GDP增长高于全国GDP增长,相应地这些地区的税收增长幅度也都比较高,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70%左右。
这些地区税收增长比较快,也就拉动了整个税收的增长。
第四,外贸进口对GDP和税收的影响不同。
核算GDP时要减去进口部分价值,进口增长对GDP增长是起负作用的。
但是,进口对税收来说正好相反,进口增长促进了进口环节税收的增长,从而较大幅度地带动了税收收入增长。
去年,进口增长了36%,进口环节税收增长32.9%,拉动总体税收增长4.5个百分点。
而出口退税在税收统计上不扣除,由财政作退库处理,从财政收入中减除。
如果按照扣除出口退税来算,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讲,去年财政收入增长只有21.4%。
所以,去年进口环节税收的大幅度增长是拉动整个税收大幅度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五,税收征管不断加强,税收流失减少。
同时,查补了过去年份一些欠税和缓税,这些一次性收入与当年GDP增长没有直接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税收收入超GDP增长的分析作者:向奕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11期【摘要】税收超GDP增长已成为当前税收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本文实证分析中国税收连年超GDP增长的原因,对税收超GDP增长因素,从经济结构、经济效益、进出口、税制改革、税收征管效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税源;税收收入;宏观税负;税制改革从1996年开始,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税收弹性在1999年一度达到了2.16,2011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近9万亿,同比增长22.6%,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9%。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税收收入长期超GDP高速增长?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位专家以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我国现阶段税收超GDP增长因素作出的分析,综合这些分析,可以将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归为四种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政策性因素和税款“虚收”因素。
经济因素对税收增长的作用是显然的,不过当前的实证分析主要是用GDP增长率和总体税收增长率进行相关分析,从而判断经济因素对税收增长的影响,但是由于不同税种的税源基础不同,经济因素对各税种税收增长的作用机制相差极大,实证研究需要更进一步深入。
就管理因素而言,研究者一般都注意到分税制改革以来以“金税工程”为代表的税源监控体系的加强,但是很少有人对管理因素的作用效果进行定量分析。
一、税收增长与税收超GDP增长因素分析(一)经济因素1.经济总量扩张带动税收增长税收来源于经济,经济不发展便不能够有税收的快速增长。
1994年-2011年,虽然我国既经历了通货膨胀的威胁,也受到了通货紧缩的影响,但是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GDP由1995年的46759.4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46万亿元,十年间的GDP年均增长了20%左右,这为我国税收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产业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来了经济总是和税收收入的增长。
GDP的增长是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总量计算的,在这三个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而第一产业增长较慢,例如:1997——2002年5年间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09%、9.02%、11.97%①。
由于我国税收收入以流转税为主,而流转税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
又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近几年递增均在20%以上,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因而,形成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3.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从总量上看,近几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是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决定因素。
近5年间,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年递增27.16%、34.76%、34.28,是GDP增长的3倍多。
由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而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到应纳税所得额还有一个转换过程,因此,所得税的增长对GDP的增长影响非常有限,故形成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
(二)管理因素税务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以信息化设为依托,提出“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强税收征管,为税收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税务部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源控制,特别是“金税工程”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使增值税的征管水平出现了质的提高,使得税收征管整体水平大为提高,而产生持久的增收效果。
同时也加强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在经济增长、税源扩大的基础上,依法征到的税款就相应增加。
在加强各税种管理的同时,还大力推进清理欠税、缓税的工作,清理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等,这也为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起了促进作用。
有专家估计,1993年我国税制改革时,因税收征收率较低,导致税收流失率高达49%.而近年来随着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税收流失率迅速下降,现在只有25%左右。
因此可以说,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是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假设2010年清理欠税20亿元,2011年清理欠税30亿元,征管因素产生10亿元的税收增量。
如果这类因素使本年收入与上年持平,征管因素对税收增量贡献为零;如果本年收入低于上年,征管因素对税收增量的贡献是负影响。
如本年查补入库10亿元,而上年查补入库20亿元,那么对本年来说,一次性征管因素减收10亿元,在税收增量中起负作用。
一般情况下,一次性征管因素难以保证使本年增量扩大。
增量为负是一次性因素影响收入经常的表现,也是正常表现。
(三)政策性因素1.纯政策性增收因素政策因素也是促成税收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导致近两年税收收入增长的政策主要有:(1)内外税制统一;(2)企业某些定期减免税收优惠政策到期。
2.人为“虚增”因素以及税收中的水分的影响现行税收收入计划模式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税收收入往往服从财政支出需要,这样,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收入计划,不得已脱离税源实际采取了一些税款“虚收”手段。
税款“虚收”主要是由于上级下达税收任务过重,超过了客观可能而形成的,尤其当把完成收入计划作为考核指标,并同工作人员的奖励、晋升挂钩时,更是如此。
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变化,但在经济条件差、税源较少的地区依然存在。
也就是说,由于现行税收收入计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税收超常增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税制和税收政策的调整从税收收入决定模型可以看出,从经济到税源,从税源到税收收入能力,主要是由税制决定的。
在经济税源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税收制度的设置,包括征课税对象的选择、税种的设定、税目税率的确定等直接决定了税收收入能力,如果税收征管的效率变化不大,税制就规定了税收收入占税源的比例。
税制和税收政策变动对税负的影响是直接的。
国家的税收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但国家会根据组织收入、调控经济等需要对个别税收政策进行调整。
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包括增收政策和减收政策两种。
如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持续下跌,但由于政府支出的刚性,国家要求税收收入要保持稳定增长,年增收额要达到1000亿元。
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出台了一些增收政策,如期初库存延缓抵扣、运输费用抵扣比例下调3个点、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提高2个点等,对确保1000亿增收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税收增收政策与减收政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增减相抵后,净增收部分就是税收政策带来的增收。
需要说明的是,税收政策因素对税收增长波动的影响程度大,是因为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在各年度间是不均衡的,如果国家出台的税收增收政策集中,则在年度税收收入增量中,税收政策增收所占比重较大;如果不出台增收政策,或出台减收政策,则会产生反向结果。
4.政府支出需要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实际税收收入的增长往往取决于政府支出需要的增长情况,尽管政府的支出水平是由经济发展对公共资本品和公共消费品的客观需要决定的,但不可否认,政府的施政纲领、政治倾向与社会思潮等非经济因素对特定时期政府支出的需要也将产生影响,因此,现实税收收入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支出的需要。
当前,国家预算管理实行的“双向预算”,即财政部门同时编制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报经人大批准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由于部门职能原因,财政部门更多顾及的是支出预算,较多采取“以支定收”的预算编制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税收收入的增长往往具有一定的刚性,在GDP增量及其结构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控制的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工具有税收政策、税收征管两种,因此,这种影响也可归结到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上去,即政府支出需要的增加通过制定税收增收政策和加强征管来实现。
通过以上分析,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税收在总量上连续以高弹性增长,但这种总量增长是经济、政策、征管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中剔除政策性因素与征管性因素后,我国纯经济因素税收弹性水平并不太高,仍然处于正常范围内,近几年出现的税收增长对经济而言不是超常增长。
二、促进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建议1.协调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在经济增长之上保持稳定的税收收入增长,不断调整税负水平(包括税负总水平和税负结构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是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制定的最终目标。
我国出现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效益下滑,经济增长与效益不同步现象,固然原因较多,但企业流转税后利润水平较低,利润率大大低于利息率,也影响企业积极性。
因此适时调整税制结构及一些主要经济政策包括税收政策是进一步深化促进企业改革的措施之一。
2.完善和深化税制改革。
1994年税制改革后,流转税三税占工商税收收入比重大大高于所得税。
与税改前相比,流转税比重上升虽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有较稳定来源,另一方面却造成企业盈利水平降低,所得税失去调节力度。
从长远看,目前我国税制格局只是过渡性的,不会长久持续下去。
我国税制结构在不远的将来将过渡到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并重的格局上来。
从最终的发展方向来看,我国应该实行由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格局。
我国应强化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同时降低或取消对生活必需品课征的流转税。
降低流转税比重所减少的收入,可用开征财产税及加强对个人所得征税以及防范外资企业避税等措施来弥补。
3.目前我国政府收入分配格局不规范,非税收入比重过大,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制度外收入更是大量存在,导致我国纯税收负担率不高、但国民经济总体负担率却很高,不利于经济发展。
而这些非税收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税收收入产生不良影响(如典型的费挤税问题),因此还必须通过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清理制度外收入、推进税费改革来规范收入分配机制,为税收创造良好收入环境。
4.要坚决依法治税。
在做到应收尽收的同时,尤其是要根本改变以支定收确定税收收入计划的做法,消除税收收入“空转”、“虚收”问题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要加强税收征管工作,根据科技加管理的观念,走专业化与信息化之路,提高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与政治素质,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健全税收征管制度。
参考文献:[1]吴新联,刘新利.析征管因素对税收收入的作用[J].税务研究,2003(2).[2]李锐,师应来.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关系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7(1).[3]吕冰洋,李峰.中国税收超GDP增长之谜的实证解释[J].财贸经济,2007(3).[4]贾康.税收增长基本合理增长方式更应关注[J].中国新闻周刊,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