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熟悉烃类、醇类、酸类和酯类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3.理解大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1.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含有碳元素,能通过共价键连接成为复杂的分子结构。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按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直链烃、支链烃、环烃等。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手段:质谱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谱法。

第二部分:烃类的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1.烃类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方法:按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烷烃、烯烃和炔烃。

2.烃类的物理性质:沸点、熔点、密度等。

3.烃类的化学反应:燃烧、加氢、卤代反应等。

第三部分:醇类、酸类和酯类的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1.醇类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方法:按照羟基的位置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三元醇。

2.酸类和酯类的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酸类有酸性,可以与碱产生中和反应;酯类具有芳香味。

第四部分:大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应用1.大分子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相对分子量较大,由大量化学元素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

2.大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和应用:包括聚合物、树脂、橡胶、纤维素等,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板书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化学知识点和实验操作流程。

2.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实验结果。

3.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机理。

教学评估1.课堂作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的作业。

2.课前预习报告: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报告。

3.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参加实验和记录实验数据,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1.黄炳华等. 化学与化学实验(高中版)[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2.刘立新. 物理化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3.王东原等. 有机化学基础与实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教案 1.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讲义【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3册教案 1.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讲义【新教材】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机构特点1.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温故:烃:仅含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如CH4、CH2==CH2等。

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如CH3Cl、CH3CH2OH等。

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1.依据碳骨架分类(1)链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可以有支链)。

如CH3COOCH2CH3、(2)脂肪烃一般包括烷烃、烯烃和炔烃。

(3)环状化合物这类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构成的环状结构。

(1)脂环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环(非苯环)的化合物。

如(环戊烷)、(环己烯)、 (环己醇)等。

(2)芳香族化合物: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如 (苯)、(萘)、 (溴苯)等。

2.依据官能团分类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如—OH、—COOH等。

碳碳双键炔烃碳碳三键乙炔HC≡CH芳香烃—苯卤代烃碳卤键溴乙烷CH3CH2Br 醇—OH羟基乙醇CH3CH2OH 酚—OH羟基苯酚醚醚键乙醚CH3CH2OCH2CH3醛醛基乙醛酮酮羰基丙酮羧酸羧基乙酸酯酯基乙酸乙酯常见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及代表物如表所示。

【注】【拓展】官能团、根、基的区别胺—NH 2胺基甲胺 CH 3NH 2 酰胺酰胺基乙酰胺官能团基根(离子) 概念 决定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指带电荷的原子练习题:1.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为,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这两种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均含有酯基B.二者均含有醇羟基和酚羟基C.二者均含有碳碳双键D.二者均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答案C[维生素C分子中含有酯基、醇羟基、碳碳双键,但其中的五元环不是苯环,没有酚羟基,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丁香油酚分子中含有酚羟基、醚键、碳碳双键和苯环,属于芳香族化合物,但没有酯基和醇羟基。

]2.按碳骨架分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答案 A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官能团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物质的是( )答案D [A项分别属于酚和醛;B项分别属于酚和醚;C项分别属于醇和酚;D项都属于酯。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选修三《有机化学基础》,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和反应类型,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有机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包括以下十章内容: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第三章不饱和烃第四章芳香烃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第六章醇、酚、醚第七章醛和酮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第十章杂环化合物学时分配如下: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8学时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 6学时第三章不饱和烃 4学时第四章芳香烃 6学时第五章立体化学基础 4学时第六章醇、酚、醚 6学时第七章醛和酮 6学时第八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6学时第九章胺及其衍生物 4学时第十章杂环化合物 4学时共计: 50学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实验设备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验设计为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设计以下实验: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鉴别实验二: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鉴定实验四: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实验五:有机化合物的应用和性能评价五、考核方式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情况。

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20%,实验操作占30%,期末考试占50%。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转化,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和机理探究。

教学难点是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和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转化。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在分子结构中的作用
3. 能够通过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描述分子的几何构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键的种类和分子结构的描述
难点:理解VSEPR理论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分子模型
3. 课堂练习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概念。

2. 讲解: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及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种类化学键的
形成。

3. 实验:让学生用分子模型组装几种分子的结构,加深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4.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画出几种分子的Lewis结构,并根据VSEPR理论预测分
子的几何构型。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分子结构,独立进行Lewis结构和VSEPR理论的分析。

2. 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他们对分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题并撰写一篇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小论文。

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对于错误的地方进行讲解和解释,强化学生对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课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化学性质;2.掌握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和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4.能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难点: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的特点和构成方式。

二、讲解1.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讲解有机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介绍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键的种类。

2.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讲解有机物的常见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官能团命名等。

3.有机物的异构现象:介绍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五、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反馈收集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 能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平衡反应的变化。

3. 能够进行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分析。

2. Le Chatelier's原理的应用和实例分析。

3. 平衡反应的计算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教材。

2. 实验器材:反应瓶、试剂、温度控制装置等。

3. 教学PPT:包括知识点总结、案例分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或案例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Le Chatelier's原理,让学生理解平衡反应如何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化学平衡反应,让学生运用Le Chatelier's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反应的变化。

4. 实验设计:设计平衡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5. 计算演练:进行一些平衡反应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6. 总结和讨论: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小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解程度。

3. 教师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2. 提供相关实验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发现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比赛和研究,拓展化学知识和技能。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和思维拓展。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篇一: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 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a. 原子符号: zXA 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A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微粒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1
【板书】二、醛类
1.概念及结构特点:
分子里由烃基和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设问】①饱和一元脂肪醛的结构式的通式应如何表示?
②醛类的分子式通式应如何表示?
(学生讨论,分析,推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①醛类的结构式通式为:或简写为RCHO。

②分子式通式可表示为CnH2nO
【追问】③醛类分子中都含有什么官能团?它对醛类的化学性质起什么作用?
④醛类物质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示】结合乙醛的分子结构及性质分析。

(学生热烈讨论后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板书)
【板书】2、醛类的主要性质:
①醛类分子中都含有醛基官能团,它对醛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

②推测出醛类物质可能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与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反应。

【联想启发】
⑤如果醛类物质有这些化学性质,则体现了醛基有什么性质?
(学生积极思考,猜测应该是氧化性和还原性。

)
师:在醛类物质中还有另一种比较重要的醛即甲醛,今天我们来学习甲醛的结构及性质。

【板书】
3.甲醛
(1)甲醛的结构
分子式:CH2O结构简式:HCHO结构式:
【强调】结构特点为羰基两侧是对称的氢原子,与其它醛类物质不同,甲醛分子中相当是含有两个醛基。

【板书】(2)物理性质
甲醛又称蚁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

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

【提示】根据乙醛的化学性质思考甲醛应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谁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板书】(3)化学性质
①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HCHO+H2C H3OH
②具有还原性。

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H2O
HCHO+2Cu(OH)2→CO2+2Cu2O↓+5H2O
【板书】
(4)用途
师:甲醛在工业上,可制备酚醛树脂,合成纤维、生产维尼纶等,也用于制福尔马林。

【小结】以上学习的是醛类的概念及甲醛的性质和用途。

【补充】丙酮的官能团是羰基,主要化学性质:可催化加氢生成醇,但不能被银氨溶液、新制的Cu(OH)2等弱氧化剂氧化。

【总结】指导学生对这节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如:醇、醛、酸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思考、整理、归纳得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

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

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

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
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

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

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

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

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

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常识、感情经验从宏观特征逐步过渡到微观特征,认真把握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探究晶体结构的兴趣,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晶体和晶胞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晶胞的结构、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3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