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醛

12醛类基础知识1、乙醛的物理性质色、具有气味的液体;挥发;密度比水,能与水互溶(与苯相比较);能与乙醇、氯仿互溶。
2、乙醛分子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名称;官能团结构简式。
3、乙醛的化学性质(1)、还原反应(与氢气加成反应)反应方程式:;(2)、氧化反应①燃烧(反应方程式);②催化氧化生成乙酸(反应方程式)。
③乙醛与银氨溶液的反应银氨溶液的配制: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AgNO3溶液,边振荡边加入2%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银镜反应:在制得的银氨溶液中加入3—5滴乙醛溶液,振荡后放在水浴中静置加热,观察银镜。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④乙醛与新制的Cu(OH)2反应实验:取约2mLNaOH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加3—5滴乙醛溶液,振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醛类(1)、定义:;(2)、醛的分类①醛基的数目:;②烃基是否饱和;③烃基是脂肪烃基还是芳香烃基:;3、饱和一元醛的通式:。
4、醛的物理性质(与醇类相似)5、醛的化学性质(与乙醛相似)以R—CHO为例书写下列方程式⑴还原反应:;⑵氧化反应①催化氧化:;②与银氨溶液反应;③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二、几种重要的醛1、甲醛: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俗称;35%—40%的甲醛水溶液俗称,它具有良好的效果;甲醛的用途有。
2、乙二醛: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乙二醛与银氨溶液及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酮类官能团名称为;官能团结构简式为;最简单的酮类物质的的结构简式为;推断饱和的一元酮的通式;与相同碳原子的一元醛的关系。
巩固练习1.下列配制银氨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2 mL AgNO3溶液,再加入过量的浓氨水,振荡,混合均匀B.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2 mL稀氨水,再逐滴加入2%AgNO3溶液至过量C.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2 mL AgNO3溶液,再逐滴加入浓氨水至过量D.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 AgNO3溶液1~2 mL,逐滴加入2%稀NH3水,边滴边振荡,2.下列反应中有机物被还原的是 ( )A.乙醛发生银镜反应B.乙醛转化成乙醇C.工业上用乙醛制乙酸D.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3.某学生做乙醛还原性的实验,取1mol/LCuSO4溶液2mL和0.4mol/LNaOH溶液4mL,在一个试管中混合后加入0.5mol/L40%的乙醛溶液加热至沸腾,无红色沉淀产生,实验失败的原因是A、NaOH不够量B、CuSO4不够量C、乙醛溶液太少D、加热时间不够4.下列物质中,既可被氧化又可被还原的是()A.乙醛 B.乙醇 C.苯酚 D.乙烷5.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内壁有一层银,应该用()A.浓氨水 B.盐酸 C.稀硝酸 D.NaOH溶液6.有机物A和B的分子中都有2个碳原子,室温时A为气体,B为液体,A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含氧的化合物C,加氢还原C生成B,则3种物质是()A.A是CH2==CH2,B是CH3CHO,C是CH3CH2OHB.A是CH3CHO,B是CH2==CH2,C是CH3CH2OHC.A是CH≡CH,B是CH3CH2OH,C是CH3CHOD.A是CH3CH2OH,B是CH3CH3,C是CH≡CH7.橙花醛是一种香料,结构简式为:( CH3)2C==CHCH2C(CH3)==CHCH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橙花醛不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B.橙花醛可以发生银镜反应C.1mol橙花醛最多可以与2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橙花醛是乙烯的同系物8.下列物质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A.CH3COCH3 B.CH3CH2OH C.C6H5OH D.CH2OH(CHOH)4CHO9.用丙醛制取聚丙烯的过程中发生的反应类型为 ( )①取代;②消去;③加聚;④缩聚;⑤氧化;⑥还原A.①④⑥B.⑤②③C.⑥②③D.②④⑤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和水的有机物的组成里一定含氧元素B.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必然是醛类物质C.醛类化合物既能发生氧化反应又能发生还原反应D.乙醛能发生银镜反应,表现出乙醛有还原性11.关于甲醛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醛是最简单的一种醛,易溶解于水B.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甲醛的水溶液被称之为福尔马林(formalin)D.福尔马林有杀菌、防腐性能,所以市场上可用来浸泡海产品等12.关于丙烯醛(CH2=CH-CHO)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使溴水和KMnO4溶液褪色B.与足量的H2加成生成丙醛C.能发生银镜反应 D.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成酸13.能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鉴别,不.能用溴水鉴别的是()A.甲烷和乙烯B.1,3丁二烯和丁烯C.苯和丙苯D.乙醇和乙醛14.某3g醛与足量的银氨溶液反应,结果析出43.2g银,则该醛为 ( )A.甲醛B.乙醛C.丙醛D.丁醛15.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37%B.16%C.6%D.不能确定16.某有机物的化学式为C5H10O它能发生银镜反应和加成反应。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苯

07苯知识梳理1.苯的结构(1)分子式:最简式(实验式):(2)结构式:结构简式:①苯分子中6个H所处的化学环境1866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称为凯库勒式:②苯的一取代物只有一种,邻位二取代物只有一种③苯分子中碳碳键的键长都是一样长(1.4×10-10m),这说明碳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共价建,(3)分子空间构型平面正六边形,12个原子共。
2.苯的物理性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
密度比水小,与水不互溶。
3.苯的化学性质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使溴水褪色。
(1)溴代反应原理:装置:(如右图)现象:①向三颈烧瓶中加苯和液溴后,②反应结束后,三颈烧瓶底部出现()③锥形瓶内有白雾,向锥形瓶中加入AgNO3溶液,出现沉淀④向三颈烧瓶中加入NaOH溶液,产生沉淀()注意:①直型冷凝管的作用:(HBr和少量溴蒸气能通过)。
②锥形瓶的作用:(AgBr)③锥形瓶内导管为什么不伸入水面以下:④碱石灰的作用:。
⑤纯净的溴苯应为无色,为什么反应制得的溴苯为褐色:⑥NaOH溶液的作用:⑦最后产生的红褐色沉淀是什么:,反应中真正起催化作用的是(2)硝化反应:原理:装置:(如右图)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反应完毕,将混合物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在烧杯底部出现注意:①硝基苯溶于水,密度比水,有味②长导管的作用:③为什么要水浴加热:④温度计如何放置:(3)加成反应在催化剂镍的作用下,苯与H2能在180~250℃、压强为18MPa的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4)氧化反应可燃性:。
现象:燃烧产生明亮火焰,冒浓黑烟。
〖例1〗苯环结构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交替结构,可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①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②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③苯能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跟H2加成生成环已烷;④经实验测得邻二甲苯仅有一种结构;⑤苯在FeBr3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例2〗将112mL乙炔溶于2mol苯中,再加入30g苯乙烯,所得混合物的含碳的质量分数为()A.75% B.66.75 C.92.3% D.不能确定〖例3〗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与浓硝酸的混和酸,加入反器中。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酚

11酚类基础知识1、苯酚的分子结构分子式为结构简式官能团名称2、苯酚的物理性质纯净的苯酚是色的晶体,具有的气味,熔点是43℃,露置在空气中因小部分发生而显色。
常温时,苯酚在水中溶解度,当温度高于时,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苯酚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苯酚毒,其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使用时要小心!如果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洗涤。
3、化学性质⑴弱酸性(俗名)①②③⑵取代反应:与浓溴水(反应方程式):⑶显色反应:向苯酚的溶液中加入FeCl3溶液,溶液呈现,这是苯酚的反应,⑷缩聚反应:与甲醛四、苯酚的用途:重要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染料、药品,稀溶液可用于防腐剂和消毒剂。
苯中含有苯酚杂质,有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下列两个实验方案,请仔细思考,哪个方案合理?为什么?甲方案:向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溴水后,过滤乙方案:向混合物中加入NaOH溶液后,分液。
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纯净的苯酚是粉红色晶体B.苯酚有毒,因此不能用来制洗涤剂和软膏C.苯比苯酚容易发生苯环上的取代反应D.苯酚分子里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分子呈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2.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间(或原子与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
下列各项的事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C.苯酸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D.苯酚苯环上的氢比苯分子中的氢更容易被卤原子取代3.要鉴别苯和苯酚溶液,可以选用的正确试剂是()A.紫色石蕊试液B.饱和溴水C.氢氧化钠溶液D.三氯化铁溶液4.能证明苯酚具有弱酸性的实验是( )A.加入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B.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后,溶液由澄清变浑浊C.苯酚的浑浊液加热后变澄清D.苯酚的水溶液中加NaOH,生成苯酚钠5.除去苯中所含的苯酚,可采用的适宜方法是()A. 加70℃以上的热水,分液B. 加适量浓溴水,过滤C. 加足量NaOH溶液,分液D. 加适量FeCl3溶液,过滤6.下列物质羟基氢原子的活动性有弱到强的顺序正确的是()①水;②乙醇;③碳酸;④石炭酸;⑤乙酸;⑥2-丙醇A.①②③④⑤⑥B.⑥②①③④⑤C.⑥②①④③⑤D.①②⑤④③⑥7.下列说法正确是()A.苯与苯酚都能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脂肪烃的来源

06脂肪烃的来源知识梳理1.几种典型烃的实验室制法 (1)甲烷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实验室里通常用 和混和加热而制得。
反应方程式: 反应装置:此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主要取决于药品是否无水(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装置:注意事项:温度必须达到 ℃否则会有其它产物生成 温度计应插入浓H 2SO 4 的作用:(3)乙炔的实验室制法电石,主要成分是________,通常还含有CaS 、Ca 3P 2等杂质,电石中的这些成分遇水都可以发生水解,因此在制取的乙炔气体中通常会含有_________________等杂质气体,需用____________________加以除去。
原理: 装置:注意事项:一般用饱和食盐水与CaC 2反应,这样可以减缓反应速率 2.脂肪烃的工业来源(1)石油的成分——各种烃的混合物 (2)石油炼制方法A .分馏——根据石油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用加热的方法,使各成分分离,是石油炼制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B .裂化——为了提高轻质油(如汽油)的产量,用加热或催化剂使石油中碳链较长的有机物分解为碳链较短的物质,通常分为热裂化和催化裂化C .裂解——深度裂化,目的是为了获得小分子的烯烃(乙烯丙烯等)D .催化重整——获得芳香烃的主要途径E .催化加氢 〖例1〗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石油蒸馏的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指出实验装置中仪器A 、B 、C 、D 的名称。
A B C D (2)指出该同学所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存在的错误,并给予改正。
〖例2〗某气体由烯烃和炔烃混合而成,经测定其密度为同条件下H 2的13.5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乙炔 B .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乙烯C .混合气体可能由乙炔和丙烯组成D .混合气体一定由乙烯和乙炔组成随堂练习1.石油炼制过程中,既能提高汽油产量又能提高汽油质量的方法是A .蒸馏B .分馏C .裂解D .催化裂化 2.下列液体分别和溴水混合振荡,静置后分为两层,水层、油层均为无色的是 A .己烷 B .四氯化碳 C .NaOH 溶液 D .直馏汽油 3.下列物质的电子式正确的是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取代的有机产物B .铝热剂C .明矾D .汽油5."辛烷值"用来表示汽油的质量,汽油中异辛烷的爆震程度最小,将其辛烷值标定为100,右图(图3—1—1)是异辛烷的球棍模型,则异辛烷的系统命名为A .1,1,3,3-四甲基丁烷B .2,2,4-三甲基-戊烷C .2,4,4-三甲基戊烷D .2,2,4-三甲基戊烷6.氢核磁共振谱是根据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在谱中给出的信号不同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氢原子种类的。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性质。
2.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3. 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4. 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5.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基本性质及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醋、酒等,引出有机化合物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讲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3. 实验:安排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实验,如糖的燃烧、醋的酸碱度测定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
七、拓展与延伸1. 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的有机化合物。
2.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学的最新发展,如生物有机化学、绿色有机合成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讲解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基本性质和发展历程。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课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化学性质;2.掌握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和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4.能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难点: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的特点和构成方式。
二、讲解1.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讲解有机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介绍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键的种类。
2.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讲解有机物的常见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官能团命名等。
3.有机物的异构现象:介绍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五、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反馈收集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重要有机物的转化过程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重要有机物的转化过程
一、引言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性质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本学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重要有机物的转化过程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二、重要有机物的转化过程
1. 烷烃的燃烧
烷烃是一类只含有碳和氢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其转化过程中最常见的是燃烧反应。
烷烃在氧气的存在下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2. 醇的脱水反应
醇是一类含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其转化过程中常见的是脱水反应。
醇与浓硫酸或磷酸等酸性媒介作用下,失去水分形成烯烃。
3. 烯烃的加成反应
烯烃是一类含有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其转化过程中常见的是加成反应。
烯烃与氢气、卤素或水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使双键断裂并形成新的化学键。
4. 酯的酸解反应
酯是一类含有酯基的有机化合物,其转化过程中常见的是酸解反应。
酯与酸作用发生酸解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和醇。
5. 酮的氧化反应
酮是一类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其转化过程中常见的是氧化反应。
酮与氧气或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使羰基上的碳原子氧化为羧基。
6. 醛的银镜反应
醛是一类含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其转化过程中常见的是银镜反应。
醛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通过观察镜面的反射情况可以判断醛的存在。
三、总结
有机化学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学科,了解有机物的转化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
本学案中介绍的重要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激发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重要有机物的转化机制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有机化学基础学案-重要有机物的转化机制引言本学案旨在介绍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中有机化学基础部分的重要有机物转化机制。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的学科,是化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
本学案将重点介绍几种重要有机物的转化机制。
重要有机物的转化机制1. 醇的氧化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可以通过氧化反应转化为醛和酮。
醇的氧化反应常用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KMnO4)或酸性二氧化铬(CrO2(OH)2)进行。
这些氧化剂能够将醇中的氢原子氧化为羰基,从而形成醛或酮。
2. 脂肪酸的酯化反应脂肪酸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可以与醇发生酯化反应,形成酯。
酯化反应常用酸催化剂如硫酸进行。
在酸性条件下,脂肪酸中的羧基和醇中的氢原子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酯。
3. 烷烃的卤代反应烷烃是一类简单的有机物,它们可以通过卤代反应转化为卤代烃。
卤代反应通常采用卤素如氯、溴、碘作为反应试剂。
在光照或加热的条件下,烷烃中的氢原子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形成卤代烃。
4. 烯烃的加成反应烯烃是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可以通过加成反应转化为饱和烃或环化产物。
加成反应通常使用饱和试剂如氢气(H2)或氢氧化钾(KOH)进行。
在适当的条件下,烯烃中的双键断裂,与饱和试剂发生反应,形成相应的产物。
结论本学案介绍了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3中有机化学基础部分的重要有机物转化机制。
醇的氧化、脂肪酸的酯化、烷烃的卤代反应和烯烃的加成反应是有机化学中常见的转化反应。
通过学习这些转化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认识有机化合物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发展和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化学史实2知道有机化合物的分类3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分析,初步了解测定有机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的一般方法。
【课前达标】1 .18世纪初期,_______化学家___________提出有机化学概念,有机化学成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 19世纪中叶,德国化学家______,第一次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推翻“生命力论”3 .1965年我国首次在人类历史上合成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
4. 目前人工合成有机物超过3000万中。
【课堂印象】一有机化学的发展1、我国早期的有机化学:2、有机化学的形成:3、现代有机化学:【介绍】德国化学家维勒1828年,贝采利乌斯的学生、德国年轻的化学家维勒,在实验室中加热无机物氰酸铵时无意中得到了尿素。
NH4CNO CO(NH2)2 第一次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有机物的生成不必借助于所谓生命力的作用。
4、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有机物超过4000万种。
二、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及分类1 、有机物——含碳化合物,除CO、CO2和碳酸盐外。
2 、有机物的分类【经典例题展示】例.某含氧有机物0.5mol与1.75mol氧气混合后,可恰好完全燃烧,生成33.6 L CO2(标准状况)和27g水,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三、有机化学的应用1、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有机物:2、具有特殊功能有机物的合成和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3、有机物在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药物中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延长寿命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1965年,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诞生。
【课后反刍】1、有机化学概念是下列哪位科学家提出的()A、道尔顿B、阿伏加德罗C、贝采利乌斯D、门捷列夫2、下列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不是有机物的是()A、塑胶跑道B、面包C、植物油D、水泥3、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已经超过3000万种,从1995年开始,每年新发现和新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已超过100万种。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A、含有H元素B、含有O元素C、含有C元素D、研究的人多4、人类第一次用无机化合物人工合成的有机物是()A、乙醇B、食醋C、甲烷D、尿素5、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是由下列哪国科学家完成的()A、美国B、俄国C、中国D、英国6、NH4CNO与尿素的关系是()A、同种物质B、同分异构体C、同素异形体D、同位素7、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
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A、无机物B、有机物C、盐类D、非金属单质8、鉴别四氯化碳和乙醇两种有机溶剂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是最简单?书写出鉴别的原理和实验的步骤。
9、经元素分析后,发现某烃的含碳量为82.76%,氢的质量分数则为17.24%,且相对分子质量为58,试推断该烃的分子式。
第2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发展和应用学习目标1. 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2 .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认识常见的基团以及在有机物中的性质3. 能看懂简单的核磁共振谱图及红外光谱图4. 认识手性分子5. 了解简单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课前达标】对于有机物的研究首先就要知道有机物的组成及结构。
最简式:1.定性分析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元素(1)有机物组成元素的一般测定方法——燃烧法各元素对应的燃烧产物:C→___________;H→______________N→_________;Cl→_________。
若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有机物中一定含有C、H元素,要判断是否含氧元素,可首先求出CO2和H2O中的C、H两元素质量和,再与有机物的质量比较,若两者相等,则原有机物中不含氧,否则有机物组成中含氧元素。
(2)其它常见的元素测定方法——钠融法、铜丝燃烧法①钠融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元素②铜丝燃烧法可定性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存在_______.③元素分析仪可同时对碳、氢、氧、硫等多种元素进行分析。
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
2.定量计算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3、确定有机化合物元素组成的仪器:元素分析仪。
(阅读课本P7)该仪器的工作原理是:使用该仪器的优点是:【课堂印象】一、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对于有机物的研究首先就要知道有机物的组成及结构。
1 、定性分析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元素(1)燃烧法有机物完全燃烧,各元素分别转化为以下物质C→CO2H→H2O N→N2Cl→HCl(2)钠熔法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氮、氯、溴、硫等元素。
有机物与Na混合熔融:N → NaCN Cl → NaCl Br → NaBr S → Na2S(3)铜丝燃烧法确定有机物是否含有卤素将一根纯铜丝加热至红色,蘸取试样,放在火焰上灼烧,若存在卤素,火焰呈绿色2 定量计算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介绍】李比希法:利用CuO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H 2O 高氯酸镁吸收 C→CO 2 碱石棉吸收确定 C 、H 的量。
【经典例题展示1】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A 中含碳80%,含氢20%,又测得该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5。
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1)最简式法确定各元素原子个数比,求出最简式根据有机物的M 求出分子式 (2)直接计算法直接求算出1mol 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即可确定分子式。
【补充】: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标态密度法: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算该气体的相 对分子质量:M =22.4×ρ2.相对密度法:根据气体A 相对于气体B 的相对密度,求算该气 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 A =D×MB3.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经典例题展示2】某有机物A 3.0g 在4.48L O 2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CO 2 、CO 、H 2O ,将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碱石灰,浓硫酸增重3.6g ,碱石灰增重4.4g ,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注意】某有机物燃烧产物为CO 2和H 2O ,则需确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O 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课后反刍】M 总总n m第3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发展和应用学习目标1. 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2 .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认识常见的基团以及在有机物中的性质3. 能看懂简单的核磁共振谱图及红外光谱图4. 认识手性分子5. 了解简单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第二课时【课前达标】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科学家主要通过“基团理论”和现代化学测定方法来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1、基团理论:1838年,李比烯提出了“基”的定义(见教材P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基团理论”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理论是由_______率先提出来的。
请写出下列常见基团的结构式:羟基______________,醛基____________,羧基______________,氨基____________甲基_____________。
分别写出羟基和氢氧根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印象】二、有机物结构的研究1 有机物中的基团有机物中的基团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它们是不带电的。
【介绍】李比希对“基团”概念的贡献;学生阅读教材P8例如:—COOH具有酸性-NH2具有碱性有机物的性质可以看作是各种基团性质的加和。
2 有机物中基团种类的确定——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是利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测试并记录有机物对一定波长范围的红外光谱吸收情况。
它可以初步判断该有机物中含有那些基团。
【例如】下图是乙醇的红外光谱图:3 核磁共振谱图——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在核磁共振分析中,最常见的是对有机化合物的1H核磁共振谱(1H-NMR)进行分析。
有机物分子中的H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附近的基团)不同,表现出的核磁性就不同,代表核磁特性的峰在核磁共振谱图中横坐标(化学位移)的位置也就不同。
例如:分子式为C2H6O的两种有机物1H的核磁共振谱图(教材P9)CCH 3HCOOH CCH3H H 2NNH 2AB分析: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 3CH 2OH ,乙醇分子中存在三种不同位置的H 原子因此,在核磁共振谱图中就会出现三个峰,峰的高度与H 原子的个数成正比。
甲醚的结构为:其中6个H 都处于同一位置,因此在核磁共振谱图上只出现一个峰。
【典型例题展示】 已知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 4H 10,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所示,请写出它的结构式用质谱法还可以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 手性分子(1)手性分子定义:分子不能与其镜像重叠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
如:丙氨酸分子有A 和B 两种结构,这两种结构互为镜像且不能重叠,称为___________;与4个不同原子或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为_____(2)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在碳原子上时,形成的化合物存在手性异构体。
(3)意义:具有神奇的光学特性 【课堂反刍】C C H H H H H HC CH H H H H OH第4课时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学习目标 1、了解几种典型的反应机理2、了解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3、通过烃类的取代反应和酯化反应以及酯的水解反应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 【课前达标】1.图1和图2是A 、B 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
已知A 、B 两种物质都是烃类,都含有6个氢原子。
请根据图1和图2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谱图选择出可能属于图1和图2的两种物质是 ( )A .A 是C 3H 6 ;B 是C 6H 6 B .A 是C 2H 6 ;B 是C 3H 6 C .A 是C 2H 6 ;B 是C 6H 6D .A 是C 3H 6;B 是C 2H 6 2.未知物A 的实验式和分子式都是C 2H 6O 。
A 的红外光谱图如图(a),未知物A 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个峰图(b ),峰面积之比是1:2:3,未知物A 的结构简式为 。
【课堂印象】三 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1 、烷烃与卤素单质的光取代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反应方程式:CH 4 + Cl 2 CH 3Cl + HClCH 3Cl + Cl 2 CH 2Cl 2 + HClCH 2Cl 2 + Cl 2 CHCl 3 + HCl CHCl 3 + Cl 2 CCl 4 + HCl光照 光照光照 光照反应机理:Cl 2 Cl· + Cl·CH 4 + Cl· CH 3· + HCl CH 3· + Cl 2 CH 3Cl + Cl·Cl· + CH 3Cl ClCH 2· + HCl ……2、 酯化反应及酯类水解反应的反应机理【问题解决】:1、我们知道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能够生成酯,下面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原理:酸脱羟基,醇脱氢2、教材P13问题与解决【典型例题展示1】乙酸和乙醇在浓H 2SO 4存在的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现有下列两种有机物:CH 3CO 18OH 和CH 3CH 2OH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酯,则生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 .88B .90C .92D .863、同位素示踪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 )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