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套优质课件【精品】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课件5.1《原电池》课件(2).pptx

K+迁入 Cl-迁入
实验表明: 电池的电流密度的大小与电极的表面积、极板之 间的距离和介质等因素有关; 无论何种材料制作的原电池,电池的极化作用都 是很强的,极化作用会使电极的放电反应变得迟 钝,影响电池的工作时间,而去极化剂(如高锰 酸钾、重铬酸钾和过氧化氢等氧化剂)由于有效 降低了电极的极化作用,提高了电池的放电效率。 为此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装置。
铜锌原电池
三、实验操作要点
1.装置的组装 取一块锌片(6cm×3.3cm)和一块铜片 (6cm×3.3cm),两者之间放一块海绵(厚度2cm), 用橡皮筋固定好,用导线把小灯泡(2.5V0.3A)和 锌片、铜片连接起来,插入放有50ml蒸馏水的100ml 小烧杯中,组装这样的装置多个备用。
2.催化剂的选择
向三个装置中分别加入10ml的稀硫酸,编号为甲 乙、丙,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向甲装置中加入5ml3%的双氧水,振荡溶液, 记录小灯泡发光的时间和亮度。
向乙装置中加入0.5g的重铬酸钾晶体,振荡溶液, 记录小灯泡发光的时间和亮度。
向丙装置中加入0.5g的高锰酸钾晶体,振荡溶液, 记录小灯泡发光的时间和亮度。
必修2第38页“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活动与探究”
一是电流微弱, 用灵敏检流计检测;
二是供电时间短暂, 电池的放电效率低;
三是锌极板有大量气泡, 干扰铜极板现象的观察。
(三)从实验视角看
选修3第12页“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活动与探究”
克服了锌极板有大量气泡的现象 盐桥能说明内电路中离子的迁移 电流密度依然较小,不足以使小灯泡发亮
Zn-C-NaOH:小灯泡不亮,检流计偏转。
Al-C-NaOH:小灯泡不亮,两极有气泡。
四、实验注意事项
1.电解质用浓硫酸或固体氢氧化钠立即加水配制成溶 液,由于它们溶解放热,形成热的介质,加快了电 极反应。 2.如要灯泡持续发亮,不断振荡是关键。可以用电极 搅拌溶液。海绵比两极板稍长,以防碰破烧杯底。 3. 锌片和铜片先用碱液处理,再用酸液处理,然后用 4. 蒸馏水漂洗。
高二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优质课件1:2.2.1 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

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
知识点1、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 总结: sp3杂化的要点
杂化类型 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 杂化后的轨道及数目 未参与杂化的价电子层轨道 杂化轨道间夹角 空间构型 共价键类型与数量
sp3 1个s + 3个p 4个sp3杂化轨道
无 1090 28’ 正四面体 4个s-sp3 σ键
要点分第析6 页
H
H
:: --
H-C-H H :C :H
H
H
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
知识点1、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 1、杂化与杂化轨道
C ↑↓ ↑ ↑
基态 2s 杂化
2px 2py 2pz 正四面体形 2s 2p
sp3杂化
知识解第读4 页 鲍林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同一原子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原子轨道, 重新组合生成与原轨道数相等的一组能量相等的杂化原子轨道。
NH3 H2O
有机物 C 杂化类型 饱和C : sp3杂化, 连接双键C : sp2杂化, 连接三键C : sp杂化。
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
当堂巩第固18 页
1、下列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相同的是 ( B ) A.CO2与SO2 B.CH4与NH3 C.BeCl2与BF3 D.C2H2与C2H4
未参与杂化的价电子层轨道
无
杂化轨道间夹角
1090 28’
空间构型
正四面体
共价键类型与数量
4个s-sp3 σ键
一些典型分子的空间构型
杂化轨道类型
视频导第学9 页
sp
sp2
sp3
1个s 1个p
1个s 2个p
1个s 3个p
2
3
4
180º
120º 109º28`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六:2.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ppt课件

但实际上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最不 容易成功.
这是为什么呢?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不容易成功原因
第一:铝是活泼金属,在空气中能与氧气生成 一种致密的氧化铝保护层,使氧气不能继续与铝 发生反应,不采取任何擦除氧化铝保护层措施而 直接进行点火,必定是铝难于燃烧。
氧化镁薄膜和氧化铁薄膜可能都不如氧化铝薄 膜更致密,不能阻止金属与氧气的接触,因此金属镁 和金属铁更容易在氧气中燃烧.
高温
2Al + Fe2O3 = 2Fe + Al2O3
⑸与不活泼金属的可溶性盐的反应: 2Al+3CuSO4=Al2(SO4)3+3Cu
3.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两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酸反应生 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A 2 O 3 l 6H 2C A 3 l3 lC 2 O Hl
如何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方法2.用NaOH溶液除去氧化膜 铝片,用水冲洗后,放入盛有3mL6.0mol/L 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铝表面的现象。 1~2min后取出铝片,洗净,再放入20mL 0.5mol/L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铝片表面现 象
如何增强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另一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盛有 浓硝酸的试管中
将另一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盛有3mL 浓硝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1min后取 出铝片,用水洗净,再放入20mL0.5mol/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观察铝片表面的现象
3. 铝配合物的生成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1.0mol/LAlCl3溶液
2.在一只试管中逐滴加入6.0mol/LNaOH溶液,边 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现象 3.在另一试管中滴加2ml10%NH4F溶液,再滴加 1mL3.0mol/L氨水,边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 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不容易成功原因
第一:铝是活泼金属,在空气中能与氧气生成 一种致密的氧化铝保护层,使氧气不能继续与铝 发生反应,不采取任何擦除氧化铝保护层措施而 直接进行点火,必定是铝难于燃烧。
氧化镁薄膜和氧化铁薄膜可能都不如氧化铝薄 膜更致密,不能阻止金属与氧气的接触,因此金属镁 和金属铁更容易在氧气中燃烧.
高温
2Al + Fe2O3 = 2Fe + Al2O3
⑸与不活泼金属的可溶性盐的反应: 2Al+3CuSO4=Al2(SO4)3+3Cu
3.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两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酸反应生 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A 2 O 3 l 6H 2C A 3 l3 lC 2 O Hl
如何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
方法2.用NaOH溶液除去氧化膜 铝片,用水冲洗后,放入盛有3mL6.0mol/L NaOH溶液的试管中,观察铝表面的现象。 1~2min后取出铝片,洗净,再放入20mL 0.5mol/L的硫酸铜溶液中,观察铝片表面现 象
如何增强铝片表面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另一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盛有 浓硝酸的试管中
将另一擦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盛有3mL 浓硝酸的试管中,观察现象。1min后取 出铝片,用水洗净,再放入20mL0.5mol/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观察铝片表面的现象
3. 铝配合物的生成
1.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1mL1.0mol/LAlCl3溶液
2.在一只试管中逐滴加入6.0mol/LNaOH溶液,边 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现象 3.在另一试管中滴加2ml10%NH4F溶液,再滴加 1mL3.0mol/L氨水,边滴加边振荡试管,观察实验 现象。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6全套课件

思考与练习
1、(2007广东)8、下列符合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有D( )
•在萃取操作的演示实验中,将CCl4萃取溴水改为CCl4 萃取碘水 •在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将铜片改为可调节高度 的铜丝 •将实验室的废酸液和废碱液中和后再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 (2008年广东高考题理科基础)
2.什么是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 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或化学过程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化学。理想的绿色技术应 采用具有一定转化率的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来生产 目的产品,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产品或废物,实 现或接近废物的"零排放"过程。化学工艺过程中 使用无毒无害原料、溶剂和催化剂。
_____检_验__和_鉴__别__氧_化__性_和__还_原__性_物__质_的__存__在______ 。
2、蓝瓶子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如图示在250mL锥形瓶中,依次加入2 g NaOH、 100 mL H2O和3 g葡萄糖,搅拌溶解后,再加入3~5 滴0.2%的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混合液呈现蓝色; ②塞紧橡皮塞(活塞a、b关闭),将溶液静置,溶液变 为无色; ③再打开瓶塞,振荡, 溶液又变为蓝色; ④再塞紧橡皮塞, 将溶液静置,溶液 又变为无色。 以上③、④可重 复多次。 试回答下列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做“蓝瓶子”实验时,为什么容器不能密闭? ______容__器_内__才_能__进__入_空__气_,__提_供__氧_化__剂_氧__气__。________。 (4) 通过“蓝瓶子”实验和亚甲基蓝变色原理的分析, 你认为亚甲基蓝试剂在物质鉴别中有何新的用途? ______检__验_和__鉴_别__氧_化__性_和__还_原__性__物_质__的_存__在_________ 。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_课件1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 根据课标要求,精准梳理,清晰呈现主要知识 及内在关系。关键处合理挖空、易错处及时提 醒,多策并举,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动手填一 填吧!
1.了解物质结构的探索发展的历史与人类物质文明进 步的密切联系。 2.认识物质结构的探索与研究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 的重要意义。 3.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结构的一般方法。
①为什么有些元素能形成几种 同素异形体? ②为什么有机化合物有同分异 构现象?
③为什么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 构型?
④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物质的性 质有什么影响?
2.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人们运用实验方法、模型化方法,通过分析、 归纳、推理,借助科学假说和论证,在揭示物 质微观结构奥秘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但原子也可以再分, 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4.目前,人们不仅能够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也能制 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 分析:人们可以用粒子高能加速器来人工制造化学元素,元 素周期表中标“*”的元素均为人造元素。
二、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研究 物质 结构 的意 义
金刚石
1.结构决定 如 碳的四 性质、性质 种同素 体现结构
石墨
C60 碳纳米管
2.根据结构预测物质性质
结构不同, 性质不同
3.合成或分离具有预期性质的新材料
4.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
5.研究结构,实现绿色合成,促进社会可 持续发展
【特别提醒】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都是 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实验是揭示原子结构的重 要手段,自然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中修正错误而前进的。
一、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 研究物质结构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研究物质结构有哪 些方法?
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 根据课标要求,精准梳理,清晰呈现主要知识 及内在关系。关键处合理挖空、易错处及时提 醒,多策并举,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动手填一 填吧!
1.了解物质结构的探索发展的历史与人类物质文明进 步的密切联系。 2.认识物质结构的探索与研究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 的重要意义。 3.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结构的一般方法。
①为什么有些元素能形成几种 同素异形体? ②为什么有机化合物有同分异 构现象?
③为什么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 构型?
④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物质的性 质有什么影响?
2.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人们运用实验方法、模型化方法,通过分析、 归纳、推理,借助科学假说和论证,在揭示物 质微观结构奥秘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但原子也可以再分, 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4.目前,人们不仅能够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也能制 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 分析:人们可以用粒子高能加速器来人工制造化学元素,元 素周期表中标“*”的元素均为人造元素。
二、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研究 物质 结构 的意 义
金刚石
1.结构决定 如 碳的四 性质、性质 种同素 体现结构
石墨
C60 碳纳米管
2.根据结构预测物质性质
结构不同, 性质不同
3.合成或分离具有预期性质的新材料
4.从分子水平探索生命现象
5.研究结构,实现绿色合成,促进社会可 持续发展
【特别提醒】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逐渐深入,都是 建立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实验是揭示原子结构的重 要手段,自然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中修正错误而前进的。
一、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 研究物质结构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研究物质结构有哪 些方法?
【课堂设计】高二化学苏教版选修6课件专题2 物质性质的探究 整合

-1
硫酸还是用 3 mol· L
-1
硫酸均无明显现
象,为了探究“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差异原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 (1)请写出盐酸与铝片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 (2)铝分别与 3 mol· L 盐酸、1.5 mol· L 硫酸的反应不相同的地方是盐 酸中有 Cl ,而硫酸中有 SO4 ,其余全部相同,我们可以猜想 Cl 、SO4 对 H 与 Al 的反应可能有不同影响。 请你对上述实验事实提出合理的假设加以解释。 (3)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对你的假设进行论证。
实验步骤 可能的实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
-1 -1
2-
-
2-
+
专题1
专题2
解析:(1)盐酸与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6H+
2-
2Al3++的差异来考虑,盐酸电离出 H+和 Cl-, 而硫酸电离出 H+和 SO4 ,所以假设是从它们的差异的角度考虑的。 假设 Cl能加速 Al 与 H+反应,SO4 不能加速 Al 与 H+反应(或 Cl-能破坏铝片表面的 氧化物保护膜,SO4 则不能)。
专题整合
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与碱反应 铝单质的性质 无机物性质的探究 与酸(非氧化性酸)反应 与某些可溶性盐反应 与强氧化性酸反应 氧化铝的性质 铝的化合物的性质 氢氧化铝的性质 可溶性铝盐的性质 与钠反应 乙醇的性质 有机物性质的探究 苯酚的性质 氧化反应 消去反应 弱酸性 与金属钠反应 取代反应 显色反应
专题1
专题2
(2)选择仪器药品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 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胶、反应是否 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 :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 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 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记录数据和现象 :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 现象。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 计算、 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教版高三化学课件物质结构与性质金属键 金属晶体

体心立方堆积
面心立方堆积
练习3:[作业本 P32 题2、18]
作业
• 作业本 P30~34 • 预习第二单元 离子键 离子晶体
作业
• • • • 作业本 P67~68 精讲精练 P118~119 划去题1、10、12 熟读附录Ⅰ~Ⅶ 预习《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1与专题2 第 一单元
>0
大 , 金属原子半径越_____ 金属阳离子 自由电子 小 ,金 原子化热越_____ 静电作用: 弱 ,熔沸点 属键越_____ 低 ,硬度越_____ 小 。 越_____
思考:第ⅠA族金属的硬度、熔沸点如何变化?
为什么?
二、金属晶体
1、晶体定义 2、晶体种类 3、堆积方式
二维 堆积 三维 堆积 空 隙
非密堆积
密堆积
4、常见金属
简单立方 堆积 体心立方 堆积 面心立方 堆积 六方堆积
二、金属晶体
5、晶胞 (1)定义
反映结构特征
基本重复单位
练习2:[阅读教材P36晶胞相关内容,完成
作业本 P32 题18(1)]
二、金属晶体
5、晶胞 (2)晶胞内原子数讨论 顶点:1/8个原子 在晶胞内 晶胞之间原 棱边:1/4个原子 子共享类型: 在晶胞内 面心:1/2个原子 在晶胞内 体心:1个原子在 晶胞内
一、金属键
1、定义 (1)构成对象 (2)形成原因 (3)力的本质 2、方向性、饱和性 :无
3、金属通性 金属阳离子 自由电子 (1)导电性良好 静电作用: (2)导热性良好 (3)延性良好 (4)硬度、熔沸点跨度大
练习1:[作业本 P31 题9]
一、金属键
4、原子化热 (1)定义 (2)表示式 M(s)→M(g) ΔH (3)含义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六 2.1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课件 (共18张PPT)

2A l+6H 2O =2A l(O H )3+3H 2↑ A l(O H )3 +N aO H = N aA lO 2 +2H 2O 将上述两个反应叠加,得到: 2 A l+2N aO H +2H 2O =2N aA lO 2+3H 2↑
练习二.
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
是( C ) A .稀盐酸
教材51页实验3-4
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稀盐酸和5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用砂纸打磨的 铝片。
观察: 1.铝片是否溶解 2.是否有气体产生?
2 Al+2NaOH+2H2O=2NaAlO2+3H2↑
偏铝酸钠
口诀:铝水烧碱偏, 氢气往外钻, 系数不难记, 4个2,1个3.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仔细观察: ①燃烧后是否具有金属光泽:
②铝箔是否熔化:
③如若熔化是否有液体滴落:
练习一
铝制品比铁制品在空气中不易被锈蚀,原因(
)
C
A.铝的金属性比铁弱
B.铝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 C.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铝不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思考:
1、铝制餐具不宜长期存放酸性物质
2、铝制品也不能盛放氢氧化纳溶液
B .稀硝酸
C .N aO H 溶液
D .氯化钠溶液
练习三
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入足量的
N aO H 溶液,第二份加入足量的盐酸,
若放出氢气的体积相等(同温同压),则两
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A )
A .1∶1
B .1∶3
C .3∶2
D .1∶2
焊接钢轨
限时过关:
练习二.
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
是( C ) A .稀盐酸
教材51页实验3-4
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稀盐酸和5mL 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用砂纸打磨的 铝片。
观察: 1.铝片是否溶解 2.是否有气体产生?
2 Al+2NaOH+2H2O=2NaAlO2+3H2↑
偏铝酸钠
口诀:铝水烧碱偏, 氢气往外钻, 系数不难记, 4个2,1个3.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仔细观察: ①燃烧后是否具有金属光泽:
②铝箔是否熔化:
③如若熔化是否有液体滴落:
练习一
铝制品比铁制品在空气中不易被锈蚀,原因(
)
C
A.铝的金属性比铁弱
B.铝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 C.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铝不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思考:
1、铝制餐具不宜长期存放酸性物质
2、铝制品也不能盛放氢氧化纳溶液
B .稀硝酸
C .N aO H 溶液
D .氯化钠溶液
练习三
称取两份铝粉,第一份加入足量的
N aO H 溶液,第二份加入足量的盐酸,
若放出氢气的体积相等(同温同压),则两
份铝粉的质量比为( A )
A .1∶1
B .1∶3
C .3∶2
D .1∶2
焊接钢轨
限时过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是______。 A.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B.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量 子力学模型→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C.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D.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
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但原子也可以再分,可以分为原
子核和核外电子。
4.目前,人们不仅能够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也能制造出自然界中
不存在的元素。( )
分析:人们可以用粒子高能加速器来人√工制造化学元素,元素周期表中
标“*”的元素均为人造元素。
核心要点是提升学科素养的关键。本栏目突破核 心要点,讲练结合,提醒认知误区,点拨规律技巧, 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思考意识,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请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空间吧!
元素的放射性
3.探索物质结构的实验方法的改进——
光谱和衍射实验方法。
【特别提醒】对待科学家的贡献,我们要用发展的变化的 眼光去看待其局限性,不能机械死板地看待问题,如:道 尔顿的实心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当时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排 出的元素周期表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科学的发展, 很多理论都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①同一种元素或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为 什么能彼此结合?
②为什么元素原子之间所形成的化学 键类型不同?
③为什么不同晶体中的微粒可以是 原子、分子或离子?
④晶体中微粒之间的作用力类型 与晶体性质的关系。 ⑤为什么金属晶体表现出导电性、 延展性?
研究分子空 间结构可以 解决的问题
①为什么有些元素能形成几种 同素异形体?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探索物质结构过程中的重要理论
(1)原子—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分子论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
(2)元素周期律——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碳原子的四价
(3)对有机物结构的突破性进展 碳原子成键的立体结构 有机物分子中价键的饱和性
电子 (4)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 氢原子光谱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准确对应科学家在揭秘原子结构上所作出的贡献及顺序。 (2)注意各种理论的局限性。 【解析】(1)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汤姆生。 (2)原子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同位素,且质量不 同;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可以再分。 (3)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是:道尔顿原子学说→汤姆生“葡萄干面包式” 模型→卢瑟福核式模型→玻尔电子分层排布模型→量子力学模型。 答案:(1)汤姆生 (2)①②③ (3)D
【典例1】(1)19世纪末,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最早发现电子 的科学家是_______。 (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包含有下列三个论 点: 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_______。
现在,光谱和衍射实验方法已应用于研究原子、分子和晶 体结构
二、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在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中有哪
些科学家作出了哪些贡献?研究物 质结构有哪些具体的意义?
1. 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
19世纪初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11年
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1860年 1869年 19世纪中叶
元素的发现和应用。( )
×
分析:元素周期律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阿伏加德罗提出的是
分子学说。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都相同。( ) 分析: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但它们的结构不同,化学 性质相似,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不能再分。( )
国际化学界确立了“原子—分子论”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碳原子的四价、有机物中碳原子成键的立体结构、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价键的饱和性等相继被发现
2.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
(1)研究物质结构,能够为设计与合成新物质提供_____
_基__础__;揭示物质的_____结与构性能的关系,可结构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研究物质结构有哪 些方法?
1.物质结构知识对学习的三类指导作用
①元素的原子结构是如 何决定元素性质的?
研究原子结构与元 素性质的关系可以 解决的问题
②元素的原子结构和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 属性)的强弱、元素的 主要化合价之间有什 么关系?
学习化学键 理论可以解 决的问题
一、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历史中的重要理论 1.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历史演变
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思想
原
子
道尔顿最早提出科学的原子学说
结
构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了“葡萄干面包
模
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型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带核
的
的“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原子结构模型
演
变
玻尔研究氢原子光谱时,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 了新的量子观原子结构模型
(2)研究物质结构,能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_____与_____之
间的关系。
结构
(3)从_____水平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离不开对物质结构的
研究。 分子 (4)研究物质结构,对于_____________、实现社会的_____
_______具有重大意义。
保护生态环境
理论 性能 可持
续发展
1.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从而从理论上指导化学
②为什么有机化合物有同分异 构现象?
③为什么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 构型?
④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物质的性 质有什么影响?
2.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
人们运用实验方法、模型化方法,通过分析、归纳、推理, 借助科学假说和论证,在揭示物质微观结构奥秘的探索中 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初,量子力学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分析原子和分子结 构的理论基础
苏教版高中选修6 (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
全册优质课课件
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
基础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 根据课标要求,精准梳理,清晰呈现主要知识 及内在关系。关键处合理挖空、易错处及时提 醒,多策并举,夯实基础,要求学生动手填一 填吧!
1.了解物质结构的探索发展的历史与人类物质文明进 步的密切联系。 2.认识物质结构的探索与研究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 的重要意义。 3.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结构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