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水稻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研究

水稻稻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研究作者:唐远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33期唐远要对水稻各种病虫害进行深入研究,就要分析病虫的抗药性问题,以对相应的药物在成分和配比上做出调整,做好病虫的抗药性监测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确保用药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病虫害问题,还能延长农药的田间使用寿命。
2019年,本人承担水稻稻飞虱的调查工作,并针对稻飞虱的用药进行了监测调查,实现了统一防范和统一治理的专业化,以为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一、水稻稻飞虱的调查水稻稻飞虱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为506023平方公顷,病虫害发生情况非常严重。
春季当地的环境温度比较低,而且这种低温的状态持续很多天,受到气候的影响,稻飞虱病虫害持续发生,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在2019年,调查地区的南部水稻种植区域的移栽秧苗的时间比往年要推迟大约半个月的时间。
除了本地区之外,周边地区经过检测,受到稻飞虱的影响,水稻移栽的时间也推迟。
在灯下监测水稻,发现稻飞虱的初见时间都推迟了大约一周的时间,而且在水稻生育的前期阶段,稻飞虱的发生量与2018年相比较比较低,其发生的程度与2017年比较接近。
1、灯下观察情况在监测站对稻飞虱的灯下诱集情况进行观察,可以明确,当进入到6月份,诱虫峰主要集中在10号至15号之间,一些地区则集中在16号至19号之间,从A县、B县、C县和D县的虫诱集情况来看,与2018年相比较,分别多了40214头、21047头、1028头、301头,这些县的单灯诱集虫量所达到的峰值分别为10000头、5000头、1000头、1000头,到6月19日,A县的集虫量已经达到了29412头。
B县到6月20日,诱虫量已经达到了133421头,与2018年相比较,少了13547头。
在5月3日、5月20日和6月3日,在灯下出现了迁入的虫,已经超过了10000头,三天的虫量分别为12357头、56248头、19853头。
C县到6月15日,诱虫量已经达到了55141头,与2014年相比较,少了3157头。
2006年荆州市稻飞虱危害的遥感分析及评价

的分 析比较 表明 : 中稻灌浆期至成熟期 的 ND I 数 2 0 V 指 0 6年 明显低 于正 常年份 , 而且这 一 时期其波谱 表现 出典
型 的 受病 虫 害 影 响 后 的 波 谱 特 征 , 明 ND I 序 变 化 能 反 映 中稻 稻 飞 虱危 害 程度 , 后 利 用 此 特 性 将 稻 飞 虱 危 说 V 时 最 害 程 度 进 行 了分 类 , 结果 与 地 面 调 查 相 符 合 , 今 后稻 飞 虱 危 害 程 度 的评 价 提 供 了一 种 新 的 方 法 与手 段 。 为 关键词 : D S MO I ;稻 飞 虱 ; V 指 数 ; ND I 时序 特 征
套 切实 可行 的方 法 。
差 不超 过 2个 像 素) 最 后将 荆 州市 上空 的数 据裁 剪 ,
取出。
2 研 究 区 概 况 及 数 据 来 源
2 1 研 究 区 概 况 .
收 稿 日期 :0 8 0 — 1 20 - 1 2 修 订 日期 :0 8 0 — 3 20 — 3 1
 ̄
20 0 0小 时 , 年平 均气 温 1 . ~ 1 . ℃,于 1 ℃ 59 66 大 O
年积 温 为 5 0  ̄5 5 ℃ , 0 0 3 0 年无 霜 期 2 2 2 3天 , 4~ 6 是
6. 6 7万 h m 以 上 , 省 有 1 8 2万 h 全 2. m。中稻 普 遍 遭受 稻飞 虱 危 害 。7月 下 旬 , 少 地 方 中 稻 遭 受 了 不 第 3 4代稻 飞 虱 的严 重 危 害 。少 数 中稻 田块 已出现 、 穿 顶 。8月 1 ~ 2 日, 北 省 督 查 组 的 调 查 显 示 , 9 3 湖
中图 分 类 号 :TP 9 7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3 7 ( 0 8 9 —0 4 —0 0 0 17 2 0 ) 9 0 1 4
贵州南部水稻田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动态与分析

贵州南部水稻田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动态与分析作者:薛文鹏金道超杨洪来源:《植物保护》2014年第04期摘要采用灯光诱集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贵州南部三都县2008-2012年的白背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白背飞虱在4月中下旬开始迁入贵州南部,在5月中下旬到达迁入高峰;灯下主峰日与灯下始见日和始盛日均呈显著相关;灯下种群中雌虫数量略高于雄虫,年度间雌、雄性比差异不显著。
若虫是田间种群的主要构成部分,在6月上旬达到发生高峰,其发生为害期较成虫短,一般到7月中下旬结束;成虫发生期贯穿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高峰。
田间主要为害世代的发生量与6月中下旬的灯下虫量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白背飞虱;灯诱种群;田间种群;贵州南部中图分类号:S 435.112文献标识码:A水稻是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作物,2011年贵州省水稻种植面积为681 530 hm2,产量达3 039 300 t,占全省粮食作物总产量的34.7%,在各种粮食作物中位居第一;贵州南部则是贵州水稻的主要产区:2011年贵州南部与东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为235 720 hm2,占到全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34.6%,在全省的粮食供给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黔南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南部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终年受海洋暖流气候影响,夏季湿热多雨,加之独特的喀斯特立体气候特点,极利于白背飞虱的发生,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whitebacked planthopper WBPH)属半翅目飞虱科,其刺吸水稻,使水稻生长缓慢,分蘖延迟,瘪粒增加,为害严重时,造成稻株枯死,此外白背飞虱还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传播媒介,这种病毒病更是给水稻种植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作为一种迁飞性昆虫,白背飞虱每年春季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进入我国,而后逐代向北迁飞,至秋季又从北往南回迁,同时我国的稻飞虱也可向日本、韩国迁飞,但是详尽的区域性迁飞规律尚不明确;在迁飞过程中,昆虫遇到降雨、下沉气流、风向幅合等外力作用时会被集中迫降;飞行能源物质耗尽或温度骤变至低于其飞行温度阈值时也会选择主动降落,这种难以预测的大规模降虫,非常有利于白背飞虱的暴发式发生,严重时甚至可以落地成灾,让人防不胜防,为明确其灯下和田间种群动态,从而有效地预防白背飞虱暴发并控制其为害,本文在黔南州代表稻区——三都水族自治县开展了白背飞虱的灯光诱集和田间系统调查工作,并对近五年的白背飞虱灯下和田间种群进行了分析研究。
三都县稻纵卷叶螟灯下蛾量的变化动态及田间发生情况

三都县稻纵卷叶螟灯下蛾量的变化动态及田间发生情况林秀秀;金道超;陈祥盛;周朝霞;白明琼;杨洪【摘要】为了对三都县稻纵卷叶螟的监测和防治预报提供参考,对贵州省三都县2009年、2010年稻纵卷叶螟灯下诱集蛾量动态及2010年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稻纵卷叶螟灯下始见期年际间不同,2009年始见期是5月11日,2010年是4月30日;灯下诱集蛾量与田间虫害的发生程度存在关联性,可利用诱集峨量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进行辅助预测预报;灯下诱集第1代蛾量极低,从第2代开始,灯下诱集蛾量迅速增加,以第2、第3代居多,这与田间稻纵卷叶螟幼虫以第3、第4代为主害代的实际情况符合.%Dynamic change and field occurrence situation of trap lamp catches of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in Sandu county in 2009 and 2010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monitoring, forecast and control of Cnaphalocrocis rnedial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difference of trap lamp catches of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in first emergence stage between 2009 and 2010, the first emergence date was May 11 in 2009 and April 30 in 2010,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rap lamp catches of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and field occurrence degree, which can be used to forecast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occurrence degree in rice field. The trap lamp catches of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increases from the second moth generation rapidly, which accords with the real damage status of Cnaphalocrocis medialis larvae with the third and fourth generation in rice field.【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07【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稻纵卷叶螟;灯下诱峨量;变化动态;田间发生【作者】林秀秀;金道超;陈祥盛;周朝霞;白明琼;杨洪【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贵州,三都,558100;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贵州,三都,558100;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贵州,三都,558100;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山地农业病虫害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112.1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alis Guene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全球水稻生产上的一种重要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
三都县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三都县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病虫害是导致水稻减产和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随着气候变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都县作为水稻种植区域,面临着严重的水稻病虫害威胁,需要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来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
研究背景指出,当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针对三都县地域特点和水稻品种特性,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以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都县水稻病虫害的调查研究和试验验证,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地区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三都县是一个水稻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然而水稻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在三都县水稻生产中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三都县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现状和挑战,希望通过系统综述和分析,总结出适合三都县实际情况的有效防治策略。
我们将对病害防治技术和虫害防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综合防治技术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旨在为三都县水稻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2. 正文2.1 水稻病虫害的危害水稻病虫害是指水稻生长过程中受到病原体和害虫侵袭造成的损害。
病虫害会导致水稻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病害主要包括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稻瘟病等,这些病害会导致叶片枯黄、叶尖倒伏、穗部褐化等现象,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而水稻的主要害虫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等,这些害虫会啃食水稻叶片、根部和穗部,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进而导致减产。
及时有效地防治水稻病虫害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十分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诱虫灯下稻飞虱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月底 至 7月初 , 为 迁入 高峰 ; 第二 次 高峰 期 发 生 在 8月底 至 9月初 ; 尖 钩 宽 黾 蝽 的 第 一 次 高 峰 期 发 生 在 7月 中 旬到 7
月底 , 与 白 背飞 虱 的发 生 高峰 期 相 适 应 ; 尖 钩 宽 黾蝽 的 第二 次 高峰 期 以 及 黑 肩 绿 盲 蝽 和 螯 蜂 的 高峰 期 发 生 在 8月底 到 9月初 , 与 褐 飞 虱 的发 生 高峰 期 相 适 应 。
江西省万裁县 白背飞虱 S o g a t e l l a fu r c i f e r a和 褐 飞 虱 Ni l a p a r v a t a l u g e n s及 其 天 敌 黑 肩 绿 盲 蝽 C yr t o r r h i n u s l i v i —
d i p e n n i s 、 尖钩 宽 黾蝽 M i c r o v e l i a h o r v a t h i 和螯蜂 d r y i n i d s 进 行 同 步诱 集 。 结果 显 示 : 2 0 1 0 年和 2 0 1 1年 白背 飞 虱 高峰 期 均 发 生 在 7月 中 旬至 8月初 ; 2 0 1 0年 褐 飞 虱 高峰 期 发 生在 8月 底 至 9月 初 , 2 0 1 1年 褐 飞 虱 第 一 次 高峰 期 发 生 在 6
p l a y t o t h e c o n t r o l e f f e c t o f n a t u r a l e n e mi e s o n r i c e p l a n t h o p p e r ,t h e l i g h t t r a p me t h o d f o r t wo c o n s e c u t i v e y e a r s f r o m
防治稻飞虱药效筛选试验报吿

防治稻飞虱药效筛选试验报吿作者:黄文锋甘献梅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6期【摘要】稻飞虱是水稻三大主要害虫之一,每隔几年爆发一次, 2005年[1]2007年,2011年出现大爆发.特别是2011年晚造.全县大面积爆发,发生面积达23万多亩。
爆发原因除气候,种植品种,耕作方式因素外,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频繁过量使用叶蝉散、扑虱灵和吡虫啉等化学农药防治,导致稻飞虱对一些效果较好的杀虫剂普偏产生抗药性,防效不佳。
连续用药都不见效果,给防治带来了严重困扰。
为此,本试验选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对稻飞虱进行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以期筛选出高效,低毒,持效长的化学农药,为控制,防治稻飞虱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筛选;防治;稻飞虱;药效试验;报吿1. 试验设计及材料1.1 供试材料:1.1.1 供试药剂10%晞定虫胺[2](江西大自然化工厂生产),10%吡虫啉粉剂(上海东风农药厂生产),25%扑虱灵粉剂(上海农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叶蝉散乳油(上海东风农药厂生产)。
15%阿维.毒(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农药厂生产)1.1.2 试验地点及品种,试验地点设在藤州镇白沙村护水组进行,试验地点属浔江台地。
试验面积25.3亩。
土壤肥力中等.肥水充足.供试水稻品种组合为华优838,生育期为125天,为中迟熟组合,1.2 试验设计试验设计为10%晞定虫胺50ml/666.7㎡,10%吡虫啉粉剂20克/666.7㎡,25%扑虱灵粉剂40克/666.7㎡,20%叶蝉散乳油200ml/666.7㎡,15%阿维.毒100ml/666.7㎡。
共5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区处理面积为7.5×4㎡。
1.3 试验方法本试验各处理在2012年5月22日,用黑色幅宽200cm农膜分隔,并埋至犂底层,防田水互渗。
小区间隔设1m距离。
喷药时分隔农膜高于叶面30cm以上。
喷药时间在2012年5月25日(阴天间多云,偏东风1到2级)进行,气温26-32℃,用手压式喷雾器向禾苗中部、根部均匀喷雾,喷雾时田水保持深度在2-3cm。
三都县稻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三都县稻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兰秋明;吴祥;周朝霞;蒙祥周;谭忠月
【期刊名称】《植物医生》
【年(卷),期】2004(17)3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都地区稻飞虱日趋严重,发生频率增加,为害程度加剧,常年发生6~8万hm2,大发生年发生面积超过10万hm2,损失稻谷300万k左右。
1990年、1995年、2002年全县发生面积分别达11.2,13.6,13.8万hm2,损失稻谷380,450,480万kg。
为减少和控制害虫在该县危害,笔者根据多年的系统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稻飞虱在当地发生偏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兰秋明;吴祥;周朝霞;蒙祥周;谭忠月
【作者单位】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558100;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558100;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558100;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558100;贵州省三都县植保植检站,558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2.3
【相关文献】
1.浅议来宾市2006年早稻稻飞虱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J], 黄志巧;辛德育
2.浅议来宾市2006年早稻稻飞虱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J], 黄志巧;辛德育
3.昭平县稻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J], 贝文勇
4.通渭县苹果腐烂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J], 任亚丽;张虎成;陈晓文
5.2021年罗田县小麦赤霉病偏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J], 黄亚宗;汤文超;周志国;颜其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摘要定点在稻区采用灯光诱测法,每天对监测点的飞虱进行收集,分类鉴定,统计稻飞虱种类和数量。
结果表明:三都县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为优势种,褐飞虱相对较少,白背飞虱占总飞虱量93.84%,褐飞虱占6.16%,不同年度虫量变化大,当年发生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5月份为全年主迁入峰期,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70.94%,始见期为3月、4月,白背飞虱早见于褐飞虱,终见期2种飞虱基本一致,均为10~11月份。
关键词灯光诱测;飞虱种类;迁飞动态;贵州三都
稻飞虱主要是指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及日本、朝鲜、澳大利亚、埃及等水稻产区,我国在冬春季仅于台湾、海南等地区越冬或发生,是贵州省水稻主要害虫。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危害损失,暴发频率均居贵州省害虫首位。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三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发生日趋严重,为害程度加剧,三都县1996年来,常年发生面积5 300hm2,大发生年发生面积超过6 700 hm2,损失稻谷3 000t左右。
为准确预测和大面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减少和控制该虫在三都县危害目的,笔者于1996~2006年在贵州省三都县开展了稻飞虱系统监测工作,现将灯光诱测结果报告如下。
1方法与内容
三都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地处东经107°59′,北纬25°59′,海拔370~1 000m,年均气温18.2℃,属低山河谷区,水稻种植面积为1.03万公顷(资料来源于三都县1996~2006年飞虱系统监测原始数据),调查地点设在三合镇麻光、海拔400m。
调查工具采用20W黑光灯为光源,每年3月1日至稻飞虱回迁结束止,每天天黑前开灯,天亮后关灯,对当天诱获的成虫进行分类、鉴定、记载。
代别按照贵州省《水稻病虫测报技术规范》划分。
2结果与分析
2.1飞虱种类
据1996~2006年监测统计,共诱飞虱虫量约145.9万头。
雌虫77.82万头,雄虫59.12万头,其中:白背飞虱为136.95万头,占总虫量93.84%,雌虫77.82万头,雄虫59.12万头,雌雄比例相当,褐飞虱为8.99万头,仅占6.16%,雌虫为5.12万头,雄虫为3.87万头。
经鉴定,贵州省三都县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广泛分布于全县各稻区。
2.2各年度间虫量变化
从年度间来看,混合种群虫量在0.72~43.55万头之间,具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如1996 ~1999年平均虫量为3.96万头,而2000~2003年平均虫量为24.17万头,从各种群来看,2种飞虱各年度间均有很大变化,白背飞虱在0.65~40.85万头之间,褐飞虱在0.07~2.69万头之间。
各年度间虫量变化与南方冬季虫源、主迁入期我县强降水情况等因素有关,南方当年残留虫量大,遇到强降水天气时,迁入过境则被迫降落虫量就多(见表1)。
2.3 稻飞虱各月虫情变化规律
从各月份间虫量来看,混合飞虱种类有2个明显虫峰,第一峰期为全年主迁入峰,峰期为4月、5月、6月,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87.19%,其中5月份虫量最高,平均为9.41万头,占全年总虫量70.94%,第二峰期为10月份,平均为8 718头,占全年总虫量6.57%。
从各种群间来看,白背飞虱与混合种群峰期及次数一致,主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91.31%,其中5月份虫量占全年总虫量74.59%,第二峰期为10月份,仅占全年总虫量5.36%。
褐飞虱也有2个虫峰,第一峰期为5月份,虫量少,占全年虫量15.32%,第二峰期为8月、9月、10月,是全年主峰,峰期虫量占全年64.76%。
发生主要原因:5月份以后西太平洋高压开始延伸,三都县处在副高边缘,常出现两高切变线,降雨频繁,白背飞虱随南气流大量迁入三都县,形成主害代迁入虫峰,此时褐飞虱也有成虫迁入,但迁入量不大,7月上旬以前均以白背飞虱为主,7月、8月随着上升气流升空北迁,加上7月中旬三都县水稻开始抽穗,食料对白背飞虱不利,白背飞虱大量回迁,8月初水稻已开始成熟,食料对褐飞虱非常有利,此时褐飞虱将随着下沉气流或降雨降落三都县,形成全年主迁入峰,并迅速进入大田危害,造成“落塘”现象(见表2)。
2.4始见日和终见日
稻飞虱于3~4月始见,终见期为10~11月份,白背飞虱始见日最早为1996年、2000年3月6日,最晚为2004年4月8日,终见日最早为2006年9月18日,最晚为11月16日,褐飞虱始见日最早为1999年3月14日,最晚为2004年4月29日,终见日最早为2006年9月27日,最晚为11月18日。
三都县3月为冷暖气流交换季节,西南气流活动频繁,有利稻飞虱迁入降落。
因此,3月即可见虫,9~10月从北方回迁成虫大量经过三都县,遇到切变线影响时被迫降入三都县,此阶段,田间杂草上可见大量白背飞虱和褐飞虱,11月下旬回迁全部结束。
2.5各代诱虫量
2种飞虱全年均可发生8代,从混合种群数量来看,第一代虫量最少,仅为全年0.68%,第二代最高为全年主迁入峰,占全年总虫量45.83%,其次为第三代,占全年总虫量38.35%。
从各种群来看,白背飞虱以第五代虫量最小,仅占全年总虫量0.43%,第二代为全年主峰,占全年总虫量48.19%,其次为第三代,占全年总虫量40.15%。
褐飞虱则以第七代虫量最高,占全年总虫量24.69%,其次为第五代,占全年总虫量24.08%,第一代虫量为全年最少,仅占0.11%。
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虫降落后迅速进入田间,此时田间水稻正处分蘖,非常有利白背飞虱取食、繁殖,是田间第三代和第四代虫量大发生主要原因之一(见表3)。
3小结与讨论
(1)三都县灯光诱测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较少,白背飞虱占总飞虱量93.84%,褐飞虱仅占6.16%,始见期为3~4月份,终见期为10~11月份。
3~7月和10~11月份以白背飞虱为主,8~9月以褐飞虱为主,5月份诱集虫量最多,占全年总虫量70.94%。
由此可见,三都县灯下稻飞虱呈现双峰型发生,迁入时间早,峰期长,虫量大,在水稻整个生育期每天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2)主迁入峰期5月中下旬,三都县秧苗即将移栽,秧田植株茂密,生长嫩绿,丰富的食料和生存环境,使白背飞虱迅速进入秧苗上产卵、危害,加上5月、6月为多雨季节,平均温度分别为22.5℃、24.9℃,高温高湿气候有利白背飞虱发生危害而不利化学防治,是造成三都县田间常年第三代白背飞虱大发生——暴发主要原因。
褐飞虱虫量相对少,但具有暴发性危害特点,对水稻后期产量造成直接损失。
因此,稻飞虱作为三都县水稻上主要害虫,各级党委、政府对稻飞虱防治工作要高度重视,应加大乡镇系统监测队伍,组织机防队伍和机防学会,及时开展大面积联防,化学防治是主要手段之一,在开展防治时要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
大力推广频震式杀虫灯的应用,开展综合防治,以达到高效、经济、安全、优质生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