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世代划分
稻飞虱

中国褐飞虱的分布、偶发、常发、重发区示意
(胡国文等,1997)
褐飞虱在四会大沙一年发生8个世代。根据 广东省褐飞虱越冬调查结果,四会大沙(位于北 纬23°19')正处于褐飞虱不稳定过冬区,暖冬年 份可在再生稻、落谷稻上存活,有少量褐飞虱越 冬,成为早春第一代的虫源。第二代于5月上旬 起,长翅型成虫从外地迁入,主要虫源来自中南 半岛(越南中部、泰国、老挝等地)。第三代是 大发生代,短翅型成虫大量产卵,若虫数量激增; 首先严重为害早插田,早熟种,继而为害中熟种。 第四代长翅型成虫大量迁出,若虫盛期在7月上、 中旬,为害中熟和迟熟田水稻。第六代成虫于9 月上旬大量进入晚稻本田,经过这一代的增殖, 第七代成为晚稻的大发生代。
9月下旬~10月下旬 9月底~10月初 10月中旬~11月中 旬 10月中旬
褐飞虱各虫态分为卵、若虫(1~5龄)和成 虫,而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分化。各虫态历期 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在一定的适合温度范围内, 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卵期在23~26℃时,平 均历期为 9~10天;在27~31℃时,历期缩短为 6~8天。若虫在23~25℃时,平均历期为16~19 天;在26~31℃时,历期缩短为12~17天,一般 雄虫发育历期较雌虫短1~3天。雌成虫的产卵前 期在19℃时,一般为3~10天;在24~30℃时,2~ 6 天。长翅型雌虫产卵前期较短翅型长2~5天。成 虫寿命一般为15~25天,最长可达两个多月。
F1 代 长 翅 、 短 翅 型 的 百 分 率 ( % )
120 100 80 60 40 20 0 B♀×B♂ B♀×M♂ M♀×B♂ M♀×M♂
短翅型 长翅型
亲本 组 合
图
双亲翅型对子代(F1)翅型的遗传效应
(王群等,1997)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剥查取样稻株,并镜检卵条和卵粒,记录未孵化有效卵粒数、寄生卵数、孵化卵粒数以及卵胚胎发育进度。结果记入附录A表A5。
寄生卵和卵的发育进度按照附录C(规范性附录)识别。
57
57.1
主害前一代二、三龄若虫盛期普查一次,主害代防治前和防治10d后各普查一次,共查3次。
57.2
在观察区和辖区范围内调查每种主要水稻类型田不少于20块,面积不少于1hm2。每块田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块田取(5~10)点,每点2丛。
4灯光诱测…………………………………………………………………………3
5田间虫量系统调查……………………………………………………………3
6田间卵量系统调查……………………………………………………………4
7大田虫情普查……………………………………………………………………4
8主要天敌调查……………………………………………………………………5
各地稻飞虱世代划分参考附录D。
510.2
510.2.1
分5级,以加权平均发生量确定各发生程度级别。
510.2.2
发生程度分级见附录E。
计算公式:
S = ………………………………………………………………(1)
式中:
S——加权平均百丛虫量;
Ci——各虫量数字段平均虫量;
Ti——所调查的各虫量数字段对应田块数;
52.2
越冬区hibernatingarea
稻飞虱能安全度过冬天的地区称为稻飞虱越冬区。通常指在北纬23°以南,冬季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0℃的持续天数常年不超过10天,且有水稻或再生稻、落粒自生稻生长的地区。
52.3
落粒自生稻spontaneous rice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稻飞虱是一种过飞性害虫,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危害,只有掌握稻飞虱的发生规律,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发展。
一、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控制稻飞虱发生危害,在管理上稻田采取排灌方便,降低地下水层,及时排水晒田。
合理施肥,控制分蘖盛期和叶色转赤,使叶片变硬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土壤湿度。
二、掌握稻飞虱的防治适期。
文山地区稻飞虱发生危害较重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5月上中旬是外地迁入危害秧田,第三代是6月中下旬水稻处于分蘖盛期;从80年代以来,水稻稻飞虱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较重的是第三代,由于田间水稻群体过大,稻飞虱虫态复杂,难以防治。
多年来各地采取多种防治对策,抓住第二代,压住第三代,狠抓大发生的前一代成、若虫防治,控制大发生的出现,重点挑治大发生的前一代虫口密度,因为虫态比较整齐,面积小,好防治。
三、药剂防治。
为了提高防治效果,注意保护天敌,如蜘蛛,稻田养鱼,有效控制稻飞虱繁殖危害。
药剂选用:亩用25%稻虱净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6%克虫星乳油等高效杀虫剂兑水60公斤喷雾。
施药时间选择睛天下午3点以后,在防治稻飞虱时,田间要保持浅水层为好,这样防治效果才显著。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主要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情况以及其主要防治作者:方天萍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稻飞虱是主要害虫之一,这种害虫又称之为厌虫、火蜢子。
生产上危害水稻的稻飞虱主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盖虫雌虫黄褐色,雄虫黑色。
头顶略突出,在头顶上由脊形成凹陷,排成三角形;颜面额区雌雄均为黑色。
雌虫中胸背板中部淡黄色,两侧暗褐色,雄虫中胸背板全部黑色,翅半透明,带灰色;前翅后缘中部有一翅斑。
雄性抱握器端部不分叉,如小鸟形,其对水稻危害很大。
能够直接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本文就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发生;防治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因素分析1.水稻稻飞虱是一种具有较快繁殖速度的害虫稻飞虱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
引发水稻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是这种害虫的繁殖速度较快,且繁殖频率较高。
飞虱成虫有趋绿性和趋光性等特征,其产卵都可将水稻叶脉和茎秆以及叶等组织刺伤,并在其中产卵。
一般情况下,随植株老嫩,产卵会转移。
此外,稻飞虱还有趋阴的特征,成虫和若虫经常会在水稻植株的下部取食,且活动范围较为稳定。
稻飞虱有非常强的繁殖能力,特别是在水稻的抽穗扬花时期以及孕穗期,稻飞虱有更高的繁殖倍数,虫口数量以极快的速度增加,吸取稻汁、传播病毒,从而引发水稻减产或绝收的灾害。
2.水稻稻飞虱的人为影响栽培条件的变化,诱发稻飞虱发生危害增重。
在地少人多,力争高产的需求下,我国的稻田出现了与自然生态系统下完全不同的人工栽培体系。
为稻飞虱的发生与蔓延提供了条件。
同时,生产上滥用杀虫剂导致稻飞虱再猖獗危害现象加剧。
滥用杀虫剂,特别有机磷农药和菊酯类农药,带来了几种严重后果。
一是飞虱抗药性增强。
二是产生抗性的时间缩短。
三是某些农药本身有刺激飞虱产卵及提高若虫和成虫成活率的现象,出现越打药虫越多的再增猖獗现象。
二、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对稻飞虱加以防治要对水稻稻飞虱进行防控,需要对稻飞虱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使稻飞虱的种群生存以及发展受到破坏,并且使稻飞虱基数受到降低,使害虫的繁殖率以及种群数量受到控制。
稻飞虱

危害中晚稻
有
早中稻
有
早稻
没 有
褐飞虱若虫与成虫
若虫
长翅型成虫
褐飞虱在我国的分布
褐飞虱的迁飞与发生世代
迁飞
褐飞虱迁入规律
•
区域 海南 广西、广东、福建南部 贵州南部、江西南部 赣江中下游、贵州、福建中北部、浙江 南部 江西北部、湖北、湖南、浙江、四川东 南部、江苏、安徽南部 苏北、皖北、鲁南 世代数 12—13代 8—9代 6—7代 5—6代 4—5代 2—3代 迁入时间 常年繁殖 3—5月 4—6月 5—6月 6—7月上 中旬 7—8月
稻飞虱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曹娟
稻飞虱的分类
褐飞虱
灰飞虱
白背飞虱
飞虱区别
飞 虱 类 型 褐 飞 虱 白 背 飞 虱 灰 飞 虱 危害部位 危害特点 落水态 发生时间 迁 飞 性
稻丛基部,很 田中央密集为害, 两后足呈 少出现在叶片 后逐渐扩大蔓延 “一”字形 上 分布位置比褐 飞虱稍高,水 田中央密集为害, 两后足呈 稻茎秆和叶片 后逐渐扩大蔓延 “八”字形 背面活动 稻丛中上部叶 片 两后足呈 集中田边为害, “八”字形, 后蔓延田中 角度小于白 虱发生与流行规律
• 喜温湿:生长繁殖的适温为20-30℃,最适为26-28℃, 湿度80%以上最适宜。 • 高温繁殖:低于17℃不能繁殖。 • 繁殖快:一只雌虫(短翅型)能产卵300—400粒,一般 7—13天孵化为若虫。 • 爆发先兆:短翅型褐飞虱的出现是爆发的先兆,繁殖快。 • 无休眠或滞育。 • 耐寒能力极差:秋季“寒露风” 直接影响褐飞虱发生为 害的程度。 • 发生条件: 长江中下游地区“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 秋多雨”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
暖秋对褐飞虱迁入与爆发的影响
晚稻后期巧治稻飞虱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晚稻稻飞虱发生概况 • 晚稻稻飞虱的防治策略 • 晚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 • 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实践 • 未来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展望
01
晚稻稻飞虱发生概况
稻飞虱的种类与分布
01
02
03
褐飞虱
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 美洲和澳大利亚等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稻 区发生普遍。
气候影响
02
03
防治时期不当
气候条件对稻飞虱的繁殖和迁徙 有较大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天气 变化,及时调整防治措施。
防治时期的选择对防治效果有很 大影响,需要掌握最佳防治时期 进行防治。
05
未来晚稻稻飞虱的防治展 望
预测未来趋势
数量波动
根据历史数据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预测稻飞虱的数量 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社会共治
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稻飞虱 的防治工作。
THANKS
感谢观看
为害高峰
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第3代稻 飞虱大量迁入为害,形成第一个 为害高峰;在破口至抽穗始期, 第4代稻飞虱又大量迁入,形成
第二个为害高峰。
晚稻稻飞虱的为害特点
直接为害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水稻汁液,导致植株失水干枯,严重时全株枯死,形 成“落窝”现象。
间接为害
稻飞虱取食时分泌的蜜露会滋生霉菌,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水稻减产。同 时,也是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传播媒介。
良影响。
严格遵守用药量和使用方法
02
按照农药标签上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不得随意更改
。
合理安排用药时间
03
在稻飞虱的若虫期和成虫期进行用药,以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的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

1、比较各组害虫的为害症状的异同答:(1)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2)稻纵卷叶螟和直纹稻苞虫(3)稻瘿蚊和稻秆蝇(4)稻飞虱和稻叶蝉2、在蛀螟类预测方法中,防治枯心苗和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的内容是什么?答: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1)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
根据蛾盛发期和高峰期后,田间卵密度和水稻长势,特别注意长势旺、叶色嫩绿的稻田,具体确定普治对象田和捉枯心团对象田。
(2)查卵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
决定普治1次的对象田,在田间卵孵化高峰期用药。
普治两次的于孵化始盛期用第一次药。
“捉枯心团”的在新枯心刚出现时用药。
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1)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
螟卵盛孵期内大肚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田块是重点防治对象。
按品种和水稻生育期划分类型,每类型查2~3块,用对角线取样,每点查5丛。
(2)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
每天或隔天检查1次对象田的破口露穗情况,逐田落实施药日期。
凡破口已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以及在盛孵末期破口不足50%而大肚已超过10%的田块,均应立即施药。
3、如何确定一种害虫有迁飞特性?答:可通过对害虫越冬和同期突发现象的分析,结合高山网捕,飞机和海洋捕捉,标记释放回收,卵巢系统解剖等调查研究,证实害虫是否具有迁飞性。
与非迁飞性害虫相比,迁飞性害虫有其独特的特性:(1)种群数量长期具有季节性“突增”、“突减”现象,并使上下两代间发生数量十分悬殊(2)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种群有“同期突发”现象(3)种群上下两代间的发育进度不符合(4)成虫发生期间,雌虫卵巢发育有不连续现象(5)在高空用高山网或飞机捕捉,海面航捕,可捕到大量有季节性活动的虫源4、如何进行稻飞虱的田间系统调查?答:本田从返青期开始至黄熟期结束,选各类型稻田2块,采用平行多点跳跃法或随机分散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逢五逢十调查。
分蘖期每田查25点,每点查4丛,共100丛;孕穗至黄熟期,每田查10~20点,每点查1~2丛,共20~40丛。
稻飞虱

稻飞虱识别与诊断同翅目,飞虱科。
我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
灰飞虱是本地越冬虫源,褐飞虱、白背飞虱均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是我国水稻当前最为重要的“两迁害虫”之一,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连年受害。
一年中三种飞虱的发生时间有所不同,在长江流域稻区,前期以灰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分蘖期;中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早稻穗期,单季中、晚稻分蘖期;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主要为害晚稻和单季中晚稻穗期。
但近年来,除西南地区外,白背飞虱数量迅速上升,在华南、长江流域大部分稻区的早、中、单晚甚至双季晚稻上均危害严重,已取代褐飞虱而成为危害最大的稻飞虱种类。
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主要在两个方面:①大量虫口直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稻株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大量丧失,被害稻田常先在田间出现“黄塘”、“穿顶”、“虱烧”,逐渐扩大成片,甚至全田枯死。
②稻飞虱还可以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间接为害(表1),其中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造成的为害甚至超过了其吸食稻株汁液造成的为害,近年来在江苏等地由灰飞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尤为严重,发生面积达数千万亩。
表1 三种主要稻飞虱传播的主要水稻病毒病种类此外,稻飞虱吸食过程中还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沾满蜜露的叶片常孳生大量烟煤病,影响叶片正常的生理功能;成虫产卵时刺穿组织,造成大量伤口,亦为小球菌等病害的侵害提供有利条件。
1.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分布于除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和新疆以外的所有省区,尤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各省发生量大。
为害症状:成、若虫都能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基部,密度很高时或迁出时才出现于稻叶上。
用口器刺吸水稻汁液,消耗稻株营养和水分,并在茎杆上留下褐色伤痕、斑点,分泌蜜露引起叶片烟煤孳生,严重时,稻丛下部变黑色,逐渐全株枯萎。
被害稻田常先在田中间出现“黄塘”,暂至“穿顶”或“虱烧”,甚至全田荒枯,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连翅长,前翅端部超过腹末;短翅型雌虫体长4mm,雄虫约,前翅端部不超过腹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飞虱世代划分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D1 稻飞虱发生世代划分
稻飞虱属迁飞性昆虫,世代划分从成虫开始,经卵、1龄、2龄、3龄、4龄、5龄若虫发育到下一代成虫的过程为一个世代。
为便于监测预报,根据发生特点,将全国稻飞虱发生划分为以下八个代次。
第一代 4月中旬以前的成虫;
第二代 4月下旬至5月中旬的成虫;
第四代 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成虫;
第五代 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成虫;
第六代 8月下旬至9月中旬的成虫;
第七代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成虫;
第八代 10月下旬以后的成虫
全国植保总站根据我国稻飞虱发生规律,将大陆地区发生的稻飞虱统一划分为8个世代,世代的划分起点为成虫,4月中旬以前发生的为第一代,发后从4月下旬起,每月下旬到下月中旬为一个世代,即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第二代,以此类推,10月下旬以后以生的为长八代。
由于稻飞虱是以迁入虫源为主,其个体产卵期长,所以在田间群体的孵化期拉得较长,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总以低龄若虫为主,这在大发生年尤为明显,测报上称为低龄若虫期,也是对农药反应的敏感期,预测低龄若虫盛期对指导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低龄若虫盛期与每年主迁入虫峰关系密切,一般以灯诱虫量来分析迁飞动态。
迁入虫峰的确定是灯诱成虫突增日起到高峰后突减日为一个峰期,峰期中虫量最多的一天为高峰日,两峰之间相距3天以内(含3天)则计入同一个峰期,当迁入峰垮过划分世代的界限,则看峰的偏向,偏在20日前的算前一个世代,偏在20日后的算下一个世代。
田间调查中,虫量出现最多的日期为高峰日,高峰日前虫量突增至高峰日后虫时稳定的这一时期称为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