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读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 (3)
初中论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初中论语考试题目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三种美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__________,不亦说乎?”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3. 孔子曾说:“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4. “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不同要求。
5.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__________”,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孔子提倡的“仁爱”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项?A. 以德报怨B. 以直报怨C. 以德报德D. 以怨报怨答案:C2.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A.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B.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C.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我的朋友。
D. 任何三个人中,一定有我的敌人。
答案:B3.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中庸”之道,是指:A. 极端的行为B. 平衡和谐的行为C. 过度的行为D. 保守的行为答案:B4.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主要强调了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成长的过程C. 人生的不同阶段D. 道德修养的提高答案:C5. 孔子提倡的“礼”主要是指:A. 礼貌待人B. 社会规范C. 礼仪制度D. 法律制度答案:B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技能或职业,而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和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角色。
2. 孔子如何理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孔子强调了诚实和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界限,才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3. 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有何意义?答: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意味着在各种极端和极端行为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和谐与稳定。
(完整word版)《论语》高考模拟题(1).docx

《论语》高考模拟题《为政以德》1 、孔子在P1 ( 12.7 )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题?说说你对“民无信不立”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孔子在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分)(2)从古到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问题。
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
如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理由 1 分)( 3 )“民无信不立”意为“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1分)( 4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重于社稷,所以说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根本站不住。
(若把“信”理解成“信用”,阐述信用的重要性也行,言之成理即可, 1 分)2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你如何认识其“德治”思想?参考答案:两个层面: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对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
两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强调了把统治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的前提条件。
(1)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是由于其地位及道德楷模的作用使然,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 ,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2 )孔子把富民置于为政以德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施行德治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者修德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民众是否安居乐业,因为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
(每层2 分)3、你如何看待“德治”与“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所谓“德治”,强调的是用道德来约束君主,用道德来管理百姓;(1分)所谓“法治”,强调的是用法令制度来管理百姓。
(1分)( 1)从两者实质看,互相兼容,并不排斥,“法”主要功能为“惩恶”,它引导“德” ,也保证“德” ,“德”是立法之基,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可解决许多“法”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______思想。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______篇。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关于______的观点。
答案:1. 孔子2. 学而3. 求知4. 述而5. 教育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一篇?A. 为政B. 学而C. 八佾D. 里仁答案:B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体现了孔子的什么原则?A. 仁爱B. 忠诚C. 礼仪D. 智慧答案:A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什么?A. 利益B. 道德C. 权力D. 财富答案:B4.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字意思是?A. 反省B. 检查C. 省察D. 节约答案:A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哪一篇?A. 卫灵公B. 雍也C. 述而D. 子罕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含义。
2. 解释“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含义。
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哪些看法?答案:1. 这句话意味着君子之间可以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必在所有观点上都一致;而小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和谐。
2.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认为人们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3.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认为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并在看到不优秀的人时反思自己,以促进自我提升。
4.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而小人则常常忧虑和烦恼。
《论语》试题及答案

《论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A. 爱人B. 克己复礼C. 以德报怨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3.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子路B. 泰伯C. 卫灵公D. 雍也答案:D4.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态度的描述,请问这句话出自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述而D. 子罕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10分,共2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多选)A. 好学B. 知礼C. 好勇D. 知耻答案:ABD6. 下列哪些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多选)A. 因材施教B. 教学相长C. 学以致用D. 有教无类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0分)7.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答案:正确8.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9.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分也不不足,而是恰到好处。
这种思想强调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10. 解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对知识的诚实态度。
知道的事情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孔子倡导人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孔子提出的“修己治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旨在强调的是:A. 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B. 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C. 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D. 个人利益和世界和平答案:B. 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解析:孔子强调个人修养是为了治理国家,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国家,达到天下太平的目标。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A. 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B. 不要让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C. 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D. 不要对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答案:C. 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解析:这句论语强调了对他人的待遇,我们不应该对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具备尊重和关爱他人的品德。
3.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么?A. 道德B. 财富C. 知识D. 自由答案:A. 道德解析:孔子主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道德的高境界,这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二、填空题1. 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学而时习之”强调了____________。
答案:学习应该坚持不懈并经常复习解析:这句话强调说学习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还需要时常复习和巩固。
2. 孔子认为“人而不学,犹兽”中的“犹兽”意味着____________。
答案:与兽无异解析:这句话表明如果一个人不学习,就跟兽无异,没有区别。
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一段论语,然后回答问题。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弟子问孔子:“何谓‘温故而知新’?”孔子回答道:“温故即是通过复习过去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它的理解和记忆。
而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新知。
所以,通过温故知新,我们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1. 孔子认为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一个人可以成为什么?答案:成为别人的老师2. 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复习过去的知识做什么?答案:加深对过去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解析:通过温故知新,可以巩固复习过去的知识,使其更深入地被理解和记忆。
论语 训练 一至三 参考答案

《先秦诸子选读》强化训练(论语选读·一)参考答案一(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二、(1)C【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
(2)答案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
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
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
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
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三⑴、答案: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1分),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2分)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1分)⑵、答案:“言”和“行”的关系。
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不亦说乎B. 不亦君子乎C. 不亦君子乎D. 不亦说乎答案:A2. “温故而知新”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B3. 下列哪句话不是孔子所说?A. 君子和而不同B. 小人同而不和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D4.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A. 不生气不启发B. 不努力不启发C. 不愤恨不启发D. 不着急不启发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
答案:学习的重要性2. 孔子提倡的“仁”是指________。
答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答案: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描述了孔子的________。
答案:人生不同阶段的修养目标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什么含义?答案: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指在处理事情时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态度。
2. 《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答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即知识的理解不如对知识的热爱,而对知识的热爱又不如在知识中找到乐趣。
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3.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礼”是什么?答案:孔子提倡的“礼”是指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诚信、对晚辈的慈爱等,是维护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手段。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孔子的“仁”与“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孔子认为“仁”是内在的道德品质,而“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

论语试卷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仁2. 答案:C. 季氏3. 答案:A. 是非4. 答案:D. 大道5. 答案:C. 中庸二、判断题1. 答案:错误2. 答案:正确3. 答案:正确4. 答案:错误5.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仁的含义是什么?答案: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它包括爱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宽容待人等方面的内涵。
2.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案: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欢乐之处。
它强调了学习不仅是一种苦差事,而且可以给人带来乐趣和满足感。
3. 什么是中庸?答案: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理念,意味着保持适度和平衡。
它强调了在行为和情感上避免过分和过犹不及的极端。
中庸是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境界。
四、论述题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了他们对于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论语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言行和他与弟子们之间的对话中。
首先,论语强调了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操守是评判他是否具备仁爱的关键。
他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要求人们在待人接物上要有爱心、宽容和关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提倡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学习应该不断进行,并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勤奋。
此外,论语中还提到了中庸的理念。
中庸是指在行为和情感上保持适度和平衡,避免极端和偏激。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行事稳重、恪守分寸,避免过分和过犹不及的极端态度。
只有在中庸的状态下,人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综上所述,论语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言行的智慧,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讲读模拟试卷(一)及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1. 《論語》傳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________、________和《古論語》。
2. 顏回,字______;子貢姓端木,名______。
3. 子曰:視其所______,觀其所由,察其所______,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為政》)4. 子曰:周監於二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從周。
(《八佾》)5.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______仁,知者______仁。
(《里仁》)6.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____________,不可得而聞也。
(《公冶長》)7. 子曰:質勝文則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然後君子。
(《雍也》)8. 子曰:____________,立於禮,____________。
(《泰伯》)9. 子曰:先進於禮樂,______也;後進於禮樂,______也。
如用之,吾從先進。
(《先進》)10.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____________。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11. 子曰: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衛靈公》)12.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______,可以群,可以______。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陽貨》)13.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________,狷者____________也。
(《子路》)14. 子曰:古之學者______,今之學者______。
(《憲問》)15.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_______,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季氏》)二解釋下列劃綫的詞語或句子。
(每题3分,共15分)1. 三家者以《雍》徹。
(《八佾》)2.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公冶長》)3.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
(《衛靈公》)4. 既來之則安之(《季氏》)5.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子路》)三請指出下列詩文中所含源自《論語》的典故成語,並簡要解釋原典的含義或所包含的故事。
(每题5分,共30分)1.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2. 里仁者之舊廬。
(班固《幽通賦》)3. 習步頓以升降,御春服而逍遙。
(左思《魏都賦》)4. 遙聞彭澤宰,高弄武城弦。
(盧照鄰《于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贈柳九隴》)5.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6. 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晉書·樂志》)四簡述孔門學《詩》、論《詩》的特點。
(10分)五“禮”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內涵非常豐富;同時,在當時就有不同意見,如宰予曾與孔子辯論三年之喪的問題,近代以來更有“禮教喫人”的批評。
請根據下列材料,並結合《論語》所記孔門師徒論“禮”的內容,談談你對孔門“禮”學的認識。
(20分)《荀子·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
《大戴禮記·盛德篇》: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
《管子·心術篇》: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有體,謂之禮。
《漢書·禮樂志》: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
同則和親,異則畏敬。
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
《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記·燕義》:和寧,禮之用也。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
《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
《春秋繁露·玉杯篇》: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志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
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
参考答案:一填空1 齐论、鲁论2 子渊赐3 以安4 郁郁乎文哉5 安利6 性与天道7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8 兴于诗成于乐9 野人君子10 天下归仁11 非道弘人12 观怨13 进取有所不为14 为己为人15 天命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1 家:大夫称家。
2 居蔡:谓蓄养大龟,蔡,大龟,用于占卜。
3 史:指上古时期负责卜祝之人。
4 既来之则安之:使百姓来归附之后,就要使之安居下来。
5 期月:一年。
三典故1 迷津:用《论语》中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之事。
2 里仁:用《论语》“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之语,意谓择居时应与仁者为邻。
3 御春服而逍遥:用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风乎舞雩之典,表现逍遥洒脱的情怀。
4 武城弦:用子游宰武城,以弦歌教百姓之故事,比喻以礼乐教化百姓,治理有方。
5 楚狂、凤歌笑孔丘:用《论语》中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于孔子车前的典故,原意为暗讽孔子不必为道而汲汲奔走。
6 过庭:用孔子之子伯鲤过庭时受孔子教诲学《诗》《礼》之典故。
四孔门《诗》学特点:要点:《诗》的实际运用问题、《诗》与人格的养成(不学诗,无以立)、学《诗》举一反三的要求等。
五孔子的“礼”的思想特征要点:注意指出“礼”的精神实质与“礼”的具体仪文之间的关系。
论语讲读模拟试卷(二)及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1. 《論語》歷來注本繁多,在東漢末年有鄭玄的注本,現存最重要的有三國時______的《論語集解》,南宋朱熹的____________等。
清人劉寶楠的____________,則突出反映了清人的學術特點。
2. 宰我名______,字子我;子路姓仲,名______。
3.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____________。
(《八佾》)4. 子曰:君子欲______於言而敏於行。
(《里仁》)5.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____________,不知所以裁之。
(《公冶長》)6. 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____________。
(《雍也》)7. 子曰:____________,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____。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仁以為己任,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9.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____________。
(《顏淵》)10.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_____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衛靈公》)11.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____________?天之將喪斯文也,____________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12.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______也;不知______,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堯曰》)13.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_______________,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張》)14. 子曰:不______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15. 德行:______、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______;政事:冉有、季路;文學:______、______。
(《先進》)二解釋下列劃綫的詞語或句子。
(每题3分,共15分)1. 文勝質則史。
(《雍也》)2.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為政》)3. 季氏旅於泰山。
(《八佾》)4.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罕》)5.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八佾》)三請指出下列詩文中所含源自《論語》的典故成語,並簡要解釋原典的含義或所包含的故事。
(每题5分,共30分)1. 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晉書·樂志》)2. 游夏無措詞,陽秋垂不刊。
(劉禹錫《送韋秀才道沖赴制舉》)3. 習步頓以升降,御春服而逍遙。
(左思《魏都賦》)4. 遙聞彭澤宰,高弄武城弦。
(盧照鄰《于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贈柳九隴》)5.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二首其二》)6. 里仁者之舊廬。
(班固《幽通賦》)四下面一章“一以貫之”,自漢、宋以下,多有不同解釋,請簡述幾種代表性的解說,並說明其中所反映的學術思想變遷情形。
(10分)《衛靈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
予一以貫之。
”五“禮”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內涵非常豐富,同時,在當時就有不同意見,如宰予曾與孔子辯論三年之喪的問題,近代以來更有“禮教喫人”的批評。
請根據下列材料,並結合《論語》所記孔門師徒論“禮”的內容,談談你對孔門“禮”學的認識。
(20分)《荀子·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
《大戴禮記·盛德篇》: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
《管子·心術篇》: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疏有體,謂之禮。
《漢書·禮樂志》:樂以治內而為同,禮以修外而為異。
同則和親,異則畏敬。
和親則無怨,畏敬則不爭,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
《禮記·禮器》: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
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
無本不立,無文不行。
《禮記·燕義》:和寧,禮之用也。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
《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
《春秋繁露·玉杯篇》:禮之所重者在其志,志敬而節具,則君子予之知禮;志和而音雅,則君子予之知樂。
志哀而居約,則君子予之知喪。
参考答案:一填空1 何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2 予由3 哀而不伤4 讷5 斐然成章6 山川其舍诸7 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8 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9 以友辅仁10 恕11 文不在兹后死者12 君子礼13 致远恐泥14 愤15 颜渊子贡子游子夏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或句子1 史:言辞过于其实。
2 错:同措,放置。
3 旅:祭祀山神的活动。
4 苗而不秀:长出幼苗却不开花。
5 文献:文指今天意义上的文献,献指耆旧。
三典故1 过庭:用孔子之子伯鲤过庭时受孔子教诲学《诗》《礼》之典故。
2 游夏:用《论语》中“文学子游子夏”之语,意谓在文化学习方面很擅长。
3 御春服而逍遥:用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风乎舞雩之典,表现逍遥洒脱的情怀。
4 武城弦:用子游宰武城,以弦歌教百姓之故事,比喻以礼乐教化百姓,治理有方。
5 问津:用《论语》中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之事。
楚狂、凤歌笑孔丘:用《论语》中楚狂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于孔子车前的典故,原意为暗讽孔子不必为道而汲汲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