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2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试题诗歌鉴赏

2015年高考试题诗歌鉴赏

2015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专题10:古典诗歌阅读一、(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二、(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word精品文档6页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word精品文档6页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试题部分浅析2015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全国卷Ⅱ)无论是在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考查方面,还是在写作实践上,无论试题的深度、广度,还是把握时代脉搏上,卷Ⅱ语文试题(以下简称Ⅱ卷)均体现了规矩中有探索,传承中有创新的原则,把握住了立足根本而又力求枝繁叶茂的宗旨。

而表现最充分的莫过于作文以及诗歌鉴赏题的选材和设题上。

下面笔者就Ⅱ卷的诗歌鉴赏题作浅显的分析,以求有的放矢,探求规律,科学备考。

一、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残春旅舍韩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二、试题分析1. 稳中求变的题型。

今年Ⅱ卷的诗歌鉴赏题沿用了以往的题量(2道)与分值(11分)的模式,甚至考点也与去年相同,即仍重点考查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

考查的既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又是《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是能把握其所发之真情,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能分析出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即表达技巧。

如此考查,应是命题者的初衷。

而且与今年其他省市该题中多见的“形象赏析题”相比,虽然形象类也是考查重点,但笔者认为Ⅱ卷考得更为根本。

如此,在今后的备考中,自然仍应把理解诗歌情感放在首位;其次,学会分析表达技巧;当然,诗歌形象(人物、景物)也不能搁置一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9.2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9.2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板块 2.9.2古代诗歌鉴赏专项提升训练(含解析)1.[2014·大庆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

首先明确这两个字描写的对象,“生”指阵阵凉意生发,“满”指清风鸣泉充满耳际。

然后再分析其营造的意境。

答案“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清冷。

“满”即充满,清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

2.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说明】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归纳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 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 使心伤。

【说明】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 (li ng)à:伤心。

诗中“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表现了“凤凰” 如何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唐 )刘禹锡唱得《凉州②》不测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过后生。

【说明】①米嘉荣:中唐有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是拥有奇异之调的曲子。

归纳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剖析。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4(附答案解析)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4(附答案解析)

习题课4专题九综合检测(二)(时间:45分钟总分:96分,每小题8分)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无名氏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片描写了:春阴漠漠,春风春雨吹透了、打湿了轻柔的春衫,此时春蚕已快三眠,养蚕的人家采摘了满篮的桑叶、柘叶,既生机勃勃又诗情画意,构成了一幅清晰明丽的江南春景图,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和思念。

(2)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怀念,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②运用虚实结合,词人上片写景,是词人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江南,是虚景,上下片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深切思念。

③运用对比,上片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明显的对比,增强了词的感染力,突出词人思念之苦。

④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突出了事物特征,增强了表现力,同时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①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本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读记: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2 Word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读记: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2 Word版含答案

古代诗歌的语言近年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设题:一、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艺术旗帜。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意是丰富的,“炼字”与“炼意”即其中之一。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有的则“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苏东坡曾说“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我国古代诗论中所说的“诗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对诗歌创作中的炼字所作的理论概括,也流传下“推敲”和“一字师”的佳话。

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所炼之字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如:(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3)五言炼第五字:“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4)五言炼第二第五字:“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6)七言炼第五字:“花径不曾缘客归,蓬门今始为君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7)七言炼第七字:“青枫江上孤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8)七言炼第二第五字:“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

”“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

”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虚词两个方面。

实词以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为主。

(一)炼动词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3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调研】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练: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3 Word版含答案]

习题课3专题九综合检测(一)(时间:45分钟总分:96分,每小题8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刘铭①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

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

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

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

何忍脆裘②折枝远,冻酒愁肠。

【注】①刘铭,宋河阳嘉州人。

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

宋败退江南后,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

②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1)词中“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一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词上下阕作者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落落芦花”句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

写作者伫立在斜阳下,看芦花飘落在大江南岸,江水空流,心生感叹。

②借景抒情,寓亡国之痛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满心凄冷与感伤。

(2)上阙描绘自己当年在河阳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刻画了两鬓飞霜,冷酒送别,怨恨孤苦的老者形象。

前后形象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2015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解析版)

2015年高考语文分类汇编试题:专题10 古典诗歌鉴赏(解析版)

一、(2015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2)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指月圆。

(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二、(2015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题课2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练习题组一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萤火萧绎著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咏萤虞世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萧诗用铺陈的手法,用墨如泼,多方勾勒,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给读者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虞诗则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萤火,坦露自己的心迹: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处境怎样,都要勇敢地、顽强地表现自己。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点落实在抒情手法上。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此两句诗比兴兼用,以物喻人,情语蕴涵在景语之中,用落叶飘零之树比喻衰老之人,黄叶在风雨中飘落和人在风尘中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诗人虽不言悲,但悲情四溢。

从全诗看,前四句和后四句一悲一喜,但总倾向却统一于悲,所以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是写不尽的“悲”。

秋风落叶,历来被用以营造悲的气氛,立足全诗,“雨中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面上旋转浮动。

②飐风:在风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如果把这两首诗看成两幅“采莲图”,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姑娘,但两首诗对采莲姑娘的描写不尽相同,试结合作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诗使用侧面烘托手法,白诗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来写采莲姑娘。

王诗写女子的裙子与荷叶一色,荷花开在女子的脸旁,分不清哪是采莲姑娘,哪是荷花,使采莲姑娘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表现出采莲姑娘的美丽动人,同时也使全诗别具一种令人遐思的优美意境。

白诗则直接描写女子的表情动作,使一个欲语还止,含羞带笑的女子如在眼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王诗自始至终不让采莲姑娘在活动的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青青荷丛之中,以荷叶和芙蓉烘托出姑娘的美丽动人;白诗则描写了采莲姑娘的情态和动作,生动逼真。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绘出一幅素淡清新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春日无闲人,大人都干活去了,只剩掩着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汩汩的溪水、飘荡的小船、玩得痛快的村童……村落宁静,静中有动,一切都和谐而富于诗意,充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5.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全诗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

本以为下岭比上山容易、轻松,而当缺乏思想准备的行人下了一个山头,又遇到一个山头,发现自己正处在万山围绕的圈子里,才恍然大悟:下岭的过程中同样会有一系列的艰难险阻。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求知的艰难,却忽略另一种艰难。

第四句“放”“拦”两字将山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人的行为。

全诗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解析这是一首哲理诗,明写下岭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

解说“表达技巧”,要注意“简要说明”。

6.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汤式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①,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注】①干戈: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领杭州,和朱元璋领导的反元军形成对立之局。

至正二十五年,张士诚失败,朱元璋胜利,杭州陷于战乱之中达十年之久。

有人评价这首元曲在谋篇布局方面极具特色,请结合整首曲子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是首尾照应,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二是巧用对比,通过昔日杭州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描写了战乱导致杭州西湖的剧变,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含蓄地反映了作者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

首先,在结构方面,诗歌开篇从问昔日西湖起笔,以昔日西湖成为今日南柯一梦的现实收束全篇,前后照应;其次,在内容方面,整首曲子巧妙地把今日西湖与昔日西湖对照来写,突出了杭州昔盛今衰的情景,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之情。

题组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这首诗表现了处士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处士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情趣,表现作者对隐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景慕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艹频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解析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首先要立足于诗句本身的内容。

下片中作者以酒为伴,说哪里有酒,哪里就是自己的家,还有“菱芡四时足”,有了这些便不再贪图什么了,任江南江北,四海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溢于言表。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苦寒行刘克庄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

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帏箔:帐幔和帘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每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寒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解析这首诗文字通俗易懂,通过所描述的具体内容,诗的题目和小注的提示,可推知诗的前四句写边关将士衣寒难眠的情状,后四句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的安逸生活,前后对比,诗人对战士的同情,对官僚的愤慨溢于言表。

10.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蟾宫曲·九日①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

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

乌纱泛指帽子。

③归雁横秋:“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