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1井西凹陷斜坡带三工河组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合集下载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2014-03-25石油观察文|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上千个,大体分为三大类: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褶带、斜坡带、逆掩带及坳陷带。

厘清这些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全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克拉通盆地: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油气富集全球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古生界及部分中生界内,油气层位分布具有多时代层段特征。

目前,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了油气田,但发现最多、储量最大的层系主要是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寒武-奥陶系,特别是阿拉伯地块二叠系油气储量大,天然气占比高达57.4%。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全球克拉通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区、古斜坡区、断裂带及不整合面。

古生代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在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我国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始终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聚集。

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系-奥陶系盆地相沉积,北侧的库车坳陷发育有三叠-侏罗系烃源岩,隆起成为油气运移指向区。

因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均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区。

古斜坡一般处于古隆起和坳陷区之间的过渡带。

从油气源分析,坳陷内生成的油气,首先向斜坡部位运移,如遇有较好的储层和圈闭条件即可成藏。

目前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均发现多个大气田。

位于美国西得克萨斯州的油气田,是一个与二叠系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处于二叠盆地中央隆起区内,大多数油气藏位于该隆起斜坡上,产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碳酸盐岩。

我国各地块区域性不整合面,是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

地质学家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一系列油气田的事实,证明了不整合控油的重要性。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藏有利地质因素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藏有利地质因素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藏有利地质因素雷海艳;王剑;陈锐兵;胡永静;马万云;孟颖;张娟【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年(卷),期】2022(52)4【摘要】为评价准噶尔盆地西部盆1井西凹陷勘探开发潜力,寻找有利的储层发育区带,利用岩矿、储层物性及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该区构造特征、储盖组合以及断裂系统发育情况等方面资料,分析了盆1井西凹陷东斜坡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因素。

结果表明,该区油气成藏主要受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控制:1)来自二叠系乌尔禾组的油气源为三工河组油气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2)研究区形成了两期坡折控制下的沟槽控沙体系,尤其第二期坡折下形成的三角洲外前缘广泛发育的砂质碎屑流沉积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3)研究区主要发育三期断裂系统,深浅三期断裂时空配置,为油气的有效聚集形成良好的油气输导体系。

4)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物性整体较好,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为12.00%,平均渗透率为6.35×10^(-3)μm^(2),整体为中孔-低渗型储层,并被下白垩统吐谷鲁群的泥岩区域性覆盖,同时横向上存在砂泥接触形成侧向遮挡,储盖组合配置良好。

总体研究显示,盆1井西凹陷具备油气规模成藏的良好地质条件。

【总页数】13页(P1052-1064)【作者】雷海艳;王剑;陈锐兵;胡永静;马万云;孟颖;张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砾岩油气藏勘探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相关文献】1.准噶尔盆地庄1井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砂体成因2.准噶尔盆地阜北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成岩作用及成岩相3.利用地震属性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拐19井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相4.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5.盆腹区张扭断裂带与盆缘造山带成因关系及油气成藏控制——以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侏罗系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摘要:准噶尔盆地深洼区总体处于盆地负向构造单元,构造特征为南倾的单斜带和洼陷带,无特征明显的正向构造圈闭,深大断裂和区域性展布断层不发育,目的层埋深大,勘探程度低。

分析认为该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压、断、相、隆"四元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勘探部署思路为:立足富洼陷、寻找古隆起,优选沉积相,解析断层区,预测高压带,勘探叠合区。

部署探井多口,均取得了勘探突破。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准噶尔盆地勘探过程是理论不断创新、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

勘探之初,依据石油地质的基本理论“源控论”,提出“立足大坳陷、主攻大构造、寻找大油田”的勘探部署思路,加强综合研究评价,发现了石西等油田;之后,研究认为,洼陷区的油气运聚方式应表征为“油源断裂疏通、沿梁富集”,从而诞生了“梁聚论”新认识,按此部署了新一轮的勘探,发现了石南油气田和莫北油气田,证实了“梁聚论”的正确。

随着洼陷区油气勘探的深入,特征明显的构造圈闭越来越少,寻找各类隐蔽型圈闭就成为进一步勘探的主要任务。

进入21世纪,我国新的矿权登记法出台,中石化在准噶尔盆地登记探矿权区块16个,面积5.95×104km2,勘探程度普遍很低。

洼陷区处于富油气系统之中,具“相、隆、断、压”联合控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富集高产"的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地质条件,是寻找大型隐蔽油气田的重要领域。

1 富油气系统富油气系统的形成必须以富生烃凹陷为基础,并且在凹陷及其相邻地带具有形成油气的良好功能单元及适当的时空匹配关系。

准噶尔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加复合型盆地,可划分为4个复合油气系统、16个油气系统(图1)。

盆内已发现的油气田(藏)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主要位于4个复合含油气系统之内,即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昌吉复合含油气系统、东道海子-大井复合含油系统以及乌伦古含油气系统,并主要分布在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昌吉复合含气系中。

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张银国【摘要】西湖凹陷是目前东海陆架盆地突破相对较大的凹陷,是一个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地区.西湖凹陷花港组具有较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存在多个油气源,以平湖组烃源岩为主,储层条件较好,发育区域性盏层.构造圈闭是西湖凹陷花港组的主要圈闭类型,以滚动背斜和挤压背斜圈闭为主,油气藏也主要为这2种类型.在对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花港组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以油为主,东部以气为主,主要的油气分布于西湖凹陷中南部的局部构造较发育区.【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3【总页数】5页(P223-226,231)【关键词】滚动背斜;挤压背斜;油气藏;油气地质条件;西湖凹陷;中国东海【作者】张银国【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1 区域地质背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西邻海礁隆起和渔山隆起,东以钓鱼岛隆褶带为界,北东走向(图1),面积约4.7×104 km2。

总体上从西向东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即西部斜坡带或斜坡断阶带、西次凹、中央反转带、东次凹和东部边缘断裂带。

西湖凹陷是个东断西超的断陷盆地,新生界地层主要发育古新统(?)、始新统平湖组、渐新统花港组、中新统龙井组、玉泉组和柳浪组、上新统三潭组及第四系东海群,沉积厚度约9~10 km[1]。

经历了断陷、拗陷和区域沉降3个阶段,平湖组及其下部地层为断陷期沉积地层;花港组—柳浪组为拗陷期沉积;三潭组—东海组为整体沉降期沉积,形成平湖组顶面和柳浪组顶面两个区域不整合界面,代表2次以隆起为主,局部挤压反转的构造事件。

通过多年的研究证明西湖凹陷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图1 中国东海西湖凹陷构造区划Fig.1 Tectonic subdivisions of the Xihu Sag of the East China Sea2 油气地质条件2.1 烃源岩烃源岩作为石油、天然气的母源,在油气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2]。

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号 。 电话 :0 5 ) 8 2 8 — 0 。E mal sbo @1 3e m (8 16 5 2 2 6 2 — i: tp 6 .o x
① 刘诗荣 , 国山 , 石 宋晓波 , 等.晚古生代以来川西地区构造特征与演化研究.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 司科技项 目成果报告 .0 8 20 .
10亿 m 。 0
2 11 雷三 气藏储集条 件优越 . .
四川盆 地西 部 雷三段 为 潮 间一 潮 下 浅滩 环境 .
发 育藻 屑 白云岩 、 砂屑 白云岩 和 白云岩 。这些藻 屑 、 砂 屑 白云岩 泥质 含量 < %, 粒含 量 为 1 % ̄3 %。 2 颗 0 5 粗结 构岩类 为油气 聚集 提供 了广 阔的储集 空间 _。 2 ] 据 薄 片 分 析 。 三 段 颗粒 白云 岩 储 层溶 孔 ( 雷 针 孔 ) 育 , 间孔 、 内孔 、 间 孔 和 藻 内溶 孑 为 其 发 粒 粒 藻 L 主要 储 集 空 间( 2 。 据统 计 , 生 孑 仅 占总 孔 隙 图 ) 原 L 的 4 %。 . 其余 的 9 . 为溶 蚀孔 隙 。溶 孔发 育段 距 4 5% 6
第2 3卷 第 l 期
21 0 1年 2 月
L删





V0 .3 No 1 1 . 2
Fe .2 1 b 01
OLOGI RES C ERVOI RS
文章 编 号 :6 3 8 2 (0 1 0 — 0 7 0 17 — 9 6 2 1 )1 06 — 7
川西坳 陷西缘 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 因素
酸盐岩 领域再未 取得 大 的突破 , 勘探 程度仍 然 很低 。 近期 , 中国石 化在 大 圆包 构 造 和孝 泉 构造 上 分别 实

车镇凹陷西部沙三上亚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车镇凹陷西部沙三上亚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车镇凹陷西部沙三上亚段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摘要】车镇凹陷为一北断南超的箕状凹陷,其西部的车西洼陷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四个带即:北部陡坡带,中央洼陷带,曹家庄断阶带及南部超覆带。

近年来重点对该区域开展研究工作,目前在南部断阶带各个层系均取得较好的勘探开发成果。

但是在凹陷带的背斜隆起及北部断破带,勘探开发迟迟未见有较大的突破。

因此通过研究,笔者总结了油气成藏的基本特征,综合分析构造、断裂系统、各类微幅度构造、储层及储盖组合、油源及疏导体系之间的相互控制与匹配关系,系统分析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为下一步勘探奠定基础。

【关键词】车镇凹陷;沙三上;油气藏;控藏因素一、油气藏基本特征根据钻井及地震资料分祈,研究区存在两套生油岩,即以沙三下为主,包括沙四上和沙三中上构成的下部生油岩和以沙一段至东营组下部构成的上部生油岩。

洼陷沙三段生油岩厚度中心最厚达900米,有机碳达5%,说明洼陷内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

本区各断阶的边界断层,均深断至沙三中下,这些断层沟通了生油岩和储集砂岩,故这些均能成为油源断层,从而成为本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研究区存在主要三种油藏类型,洼陷带沟谷中靠砂体上倾尖灭形成岩性油藏、断阶高部位存在的构造背斜油藏或靠断层封堵形成构造岩性油藏。

二、成藏主控因素1、大断裂控制有利成藏区带从目前钻探的情况来看,油源断层的发育活动控制油气的分布范围。

持续活动且断距大于80m的从沙三段一直断至沙二段的大断层是主要油气运移通道(控藏区2000m),附近油气富集,产量高。

支脉断层指断距在20m以上,与主脉断层间距在2000m以内的与主脉断层和储层一起形成有效阶梯式运移通道的断层。

根据断层的发育时期及活动情况将车镇凹陷的断层分为三类:早期活动断层:以盆地发育早期活动为主的断层;持续活动断层:伴随着盆地形成发展持续活动的断层;晚期活动断层:盆地消亡期发育形成的断层。

三组断裂分别受到燕山运动的挤压、喜山运动的拉张和东营运动的拉张走滑等应力场作用,应力特征不同,因而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同[1-3]。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烃源灶分布及其成藏控制作用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烃源灶分布及其成藏控制作用

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烃源灶分布及其成藏控制作用李秀明【摘要】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根据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分析了辽河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发育的两套有较高丰度的烃源岩,该区烃源岩具有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优的特点.烃源岩存在3个沉积中心内.从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特点来看,烃源灶控制油气分布范围,输导体系控制油气分布格局,烃源岩直接盖层控制油气富集,围绕这些烃源灶周边发育的有利聚集单元内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这一结论在鸳鸯沟地区的钻探中得到了验证.【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辽河坳陷;烃源灶;生烃强度;油气聚集【作者】李秀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7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量研究表明,在陆相断陷盆地中,油气分布受烃源灶分布及其输导体系的控制尤为明显[1-2]。

前人对辽河西部凹陷新近系的油气成藏条件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及勘探方向等作了大量研究[3-4],有效烃源灶的展布决定了油气勘探的领域,本文根据西部凹陷西斜坡中南段油气成藏背景及分布特征,探讨了烃源灶分布特点与成藏控制因素。

1 构造演化条件辽河西部凹陷是一个东断西超、东陡西缓的箕状断陷,凹陷西翼倾角仅十余度,构成了一个平缓的西部斜坡带。

西斜坡作为辽河坳陷的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发育基础,另一方面,作为西部凹陷的次级构造单元,又有独特的地质发育过程。

沙三、沙四段,大量发育着湖相的暗色泥岩,生油质量好,含丰富的有机质,这些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适时地被埋在沉积序列的下部,处于强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主要生油层埋藏深,有利于向油气转化,加之西斜坡高热流的古地温背景,进一步提高了生油岩的成熟度,形成了油气资源丰富的雄厚的物资基础。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层序地层格架玛湖凹陷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重要的油气盆地,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部,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区之一。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是该区域的重要勘探区之一,发现了丰富的三叠系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三叠系地层是玛湖凹陷的主要油气层系之一,对于了解油气的分布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层学的角度,对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的三叠系地层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地层分布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的地层主要包括了三叠系地层,其层序特征明显,地层分布较为复杂。

在玛湖凹陷,三叠系地层主要发育在盆地的北部和西部,地层较为厚实,厚度可达数千米。

三叠系主要由下到上分为乌江组、景泰组和平湖组。

乌江组主要为陆相沉积,景泰组以海相沉积为主,平湖组也是陆相沉积为主,其中砂岩和泥岩居多。

二、岩性特征乌江组主要岩性为含砂页岩和泥页岩的陆相砂岩,属于典型的干旱气候沉积岩相。

景泰组主要岩性为煤、泥岩和石灰岩,属于典型的海相碳酸盐岩相。

平湖组主要岩性为煤、泥岩和含砂页岩的陆相砂岩,属于半湿润气候沉积岩相。

三叠系地层的岩性特征较为明显,不同地层之间的岩性差异较大,这也为油气的成藏提供了条件。

三、地层厚度玛湖凹陷的三叠系地层厚度相对较大,从北部向南部逐渐增大,整体呈现出先北后南的倾向。

在玛西一井区,地层厚度主要集中在乌江组和景泰组,平湖组地层相对较薄。

四、层序地层格架在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三叠系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明显,主要包括了高水平的层序界面和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层层序。

在乌江组、景泰组和平湖组中都发育了多套层序,层序较为丰富,这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充分的勘探目标。

五、地层构造特征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的地层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层间构造和岩性构造。

层间构造主要是隆起和凹陷,隆起和凹陷的分布不均匀,这对层序的发育和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岩性构造主要是岩性变化导致的断裂和节理,这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玛湖凹陷玛西一井区的三叠系地层具有丰富的地质特征,层序地层格架明显,层序界面清晰,层序层次丰富,这为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工河组 B
成藏条件
油气 富集规律
中 图法 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盆1 井 西 凹 陷位 于 准 噶 尔 盆地 腹 部 , 是 准 噶尔
构造 上被 西侧 的 中 拐 凸起 , 北 面 的达 巴松 、 夏盐、 石
盆地 重要 的富烃 凹陷 之一 。周 边 凸起 带 已发 现一 系
西 凸起 , 东面 的莫 北 、 马桥 凸起 所包 围 ( 图1 ) 。盖 层
第1 5 卷 第1 7 期 2 0 1 5 年6 月




与工ຫໍສະໝຸດ 程 Vo 1 . 1 5 No . 1 7 J u n .2 0 1 5
Sc i e n c e Te c h no l o g y a n d Eng i n e e r i ng

2 0 1 5 S c i . T e c h . E n g r g .
砂体构 成三工河组输导要 素; 受构造运动影响 , 油气藏 类型可 分为 : 原生 油气藏 、 原 生破 坏型 、 调 整再聚集 型油藏 。从 实钻 资 料来看 : 小 断裂控藏有利构造位置能够成藏。成藏模式为 它源 断层垂 向运 移、 砂体侧 向运 移, 低幅构造梁构造 圈闭成藏。
关键词
盆 1井西 凹陷斜坡 带 P 6 1 3 ;
分布 在深 层 , 为海 西 、 印支 期 发 育 的走 滑断 层 , 一 般 向上 延伸 至二 叠 、 三叠 系 , 部 分 断层在 燕 山早 中期 继
藏规模小 、 分布复杂、 投入开发困难 的现象 , 究其原 因还是 对斜 坡 带油气 成 藏条件 和 油气 富集 规律认 识 不够 深入 。因此 明确斜 坡带 油气 成藏 条件 及 富集规 律, 对 丰 富含 油气 盆地斜 坡带 油气 勘探 理论 , 指 导该 类 区带 的油气 勘探 具有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本文 在前 人 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利 用地 震 、 测井 、 钻井 及 试 油

构造简单 , 整体为西北高 、 东南低的单斜构造 , 在 石 炭 系基 底上 发育 从二 叠 系到第 四 系的陆 相地层 。 三 工河组 由浅至 深划分 为三 个段 : J S 、 J S 、 J S , J s 可进一步划 分为上 亚 段 ( J 。 S ) 和下 亚 段 ( J s : ) 。 砂体主要发育在 J S , 主要为三角洲前缘砂体。J , S , 、 J s 主要发育厚层泥岩。目 前斜坡带发现油气主要位 于三工河组二段 , 也是 目前 的主力勘探层系 。


通过分 析准 噶尔盆地盆 1井西斜坡带下侏罗统 三工河组 的构造 条件 、 烃源岩条 件、 储 层条件 、 输导条 件、 成 藏史等方
面, 结合实 际油藏解剖 , 明确 了油气成藏规律 ; 并以此为 基础建 立 了油 气成藏模 式。最 近勘探研 究表 明, 受构造运 动影 响, 斜
坡 带广 泛 发 育 侏 罗 系层 间小 断 层 和 少 量 沟通 二 叠 系 油 源 断 层 ; 三 工 河 组 储 层 内 部 为泛 连 通 , 隔夹层规模 有限 ; 断 裂 和 泛 连 通
2 成 藏 条 件
2 . 1 构 造 分析 构造是 控 制油气 聚 集 的重要 因素 。盆 1井西 凹 陷整 体构造 呈 现为 西高 东低 、 北 高南低 , 但其 内部 也 并不 是完 全平 坦 , 存 在 多 个 低 幅 度构 造 梁 。斜 坡 带 内发 育两 类断 层 。一 类 为 油 源 断层 , 剖 面上 看 主 要
盆1 井 西 凹陷斜 坡 带 三 工 河 组 成 藏 条件 及 油 气 富 集 规 律
徐 冠 华 石 好 果 任 新 成 刘 林 邓 旭 波
( 中国石化胜利油 田西部新区研究院 , 东营2 5 7 0 0 0 ; 中国石油新疆油 田分公司百 口集采油厂 , 克拉玛依 8 3 4 0 0 4 )
造单元 , 整 体 为 北 东 向展 布 , 面积约 为 3 2 6 1 k m 。
2 0 1 5年 2月 1日收到 国家科技重 大专项 ( 2 O l 1 Z X 0 5 0 0 2 - 0 0 2 ) 资助
大, 在三 工河 组 数 量较 少 。另 一类 为 侏 罗 系 内部 小
1 区域 地 质 概 况
盆 1井西 凹陷是准 噶尔 盆地 腹部 的一 个次 级构
正 断层 , 部分 断 层甚 至 只在 三 工 河组 内部 发 育 。 断
层 总体 为正 断层 , 主要 发 育 在 燕 山运 动早 期 。有 些
资料 , 结合 构 造 、 储 层 等 方 面 的新认 识 , 深 入分 析 斜 坡带 成藏 条件 , 揭示 三 工河 组油 气 富集 规 律 , 为 深入 展开 斜坡 带 的勘探 工作 提供 地质 依据 。
续活 动 , 断 至侏 罗 系 顶 面 , 成 为 三 工 河 组 油 源 大 断 层 。平 面多沿 凸起 分 布 , 少量 沿 低 幅 构 造 梁延 伸 进 入斜 坡带 , 主 要为 逆 断 层 、 其 平 面展 布 较 长 , 断距 较
列来 自凹 陷二 叠 系油 源 的油 田如 石 西 、 莫 北 等 ¨ ] 其 斜坡 带处 于 油气运 移途 径 , 是准 噶 尔盆 地 重 要迎 烃 面之 一 , 勘 探潜 力 巨大 , 相邻 的玛 湖 凹陷相 类 似 斜坡 带 已经有 了较 大 突破 , 在 三叠 系发 现 百 里 油 区。 因此斜 坡带 被 认 为是 下 一 步 勘 探 重 点 , 且 已经 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 如在侏罗系三工河组发现莫西 庄 油 田。虽 然前 人很 早 对盆 1井西 凹陷斜坡 带 开展 了大量 的勘 探 工作 , 且取 得相 当发 现 , 但 成 功与失 败 并存 , 已发 现 的储量 规模 小 , 没有 发现类 似 玛湖斜 坡 带 的 大规模 储 量 。 即便 已经 取得 的发 现 , 也 存 在 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