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第二章
油层物理学 第二章 油气藏流体的物理特性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1、石油的组成
★
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C5~C16
★
含氧化合物:
★
苯酚、脂肪酸 硫醇、硫醚、噻吩 吡咯、吡啶、喹啉、吲哚 胶质、沥青质
含硫化合物:
★
其它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Hale Waihona Puke 高分子杂环化合物:§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石油的分类
少硫原油 含硫量 含硫原油 >0.5% 少胶原油 胶质沥青质含量 胶质原油 多胶原油 < 8% 8~25% >25% <0.5%
三区:液相区、气相区、气液两相区
乙烷(占96.83%摩尔)-正庚烷的P-T图
三线:泡点线、露点线、气液等条件线 三点:临界点、临界凝析压力点、临界凝析温度点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双组分烃相图 (P-T图)
戌烷和正庚烷(占总重量的52%)的P-V图
§2.1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双组分烃相图 (P-T图)
1.天然气的化学组成 低分子烃:甲烷(CH4)占绝大部分(70%—80%),乙烷(C2H6)、丙 烷(C3H8)、丁烷(C4H10)和戊烷(C5H12)的含量不多。 非烃类气体:硫化氢(H2S)、硫醇(RSH)、硫醚(RSR)、二氧化碳 (CO2)、一氧化碳(CO)、氮气(N2)及水气(H2O)。
油气藏类型
低收缩原油
液态烃比重
>0.802
原始油气比 (标准米3/米3)
<178
高收缩原油
凝 析 气 湿 干 气 气
0.802—0.739
0.780—0.739 >0.739 /
178—1425
1425—12467 10686—17810 /
油层物理何更生版第二章3-4节课件.

(2) p 1atm, Bt B o Rsi
由图可知,当P>Pb,P之增减只表现为地层油体积 的增加或减少(即单性压缩和膨胀),即表现为 地层油弹性的大小,用Co量度。
38
三、地层油的压缩系数
C0是指随压力变化时地层油体积的变化率。在等温 条件下原油的压缩率为:
1 V f 1 V 1 Vb V f C0 V f p T V f p v f pb p
公式
1 dZ 1 C p dP Z
g
对理想气体,Z=1,(dZ/dP)=0,则Cg=1/P;
对实际气体z=f(P,T),可由等温Z-P图求出该 点C值和相应的(z/P),即可求出Cg。
20
对多组分天然气,利用对应状态原理,由PPr=P/PPc, 则P= PPc· PPr,将
P= PPc· PPr代入 Cg式
25
例3.计算上题中所给天然气的压缩系数。 解:
1 1 dZ Cg ( ) / Ppc Ppr Z dPpr 0.0826(1/MPa)
例4. 计算上题中所给天然气的粘度g 。 解:①计算分子量
Mg=YiMi =19.27
26
②由120,查得g1=0.0109
③计算视对应参数TPr=1.51,Ppr=2.22 ④查p123图,得 g / g1 =1.4 ⑤g = (g / g1) × g1 0.0154mpa.s 复习题: 1.何谓Z、Bg和Cg? 2.图表计算法求天然气偏差系数的依据原理是什么? 叙述该原理。
18
四、天然气压缩系数(Cg)
为了表征气体在压力作用下,改变自身体积的能力, 引入Cg来估算气体这一特征。 压力改变一个单位时,气体体积的变化率。即
油层物理最新习题 有答案 第二章

第二章油层物理选择题2-1石油是()。
A.单质物质;B.化合物;C.混合物;D.不能确定答案为C。
2-2 对于单组分烃,在相同温度下,若C原子数愈少,则其饱和蒸汽压愈(),其挥发性愈()。
A.大,强B.大,弱C.小,强D.小,弱答案为A2-3 对于双组分烃体系,若较重组分含量愈高,则相图位置愈();临界点位置愈偏()。
A.高左;B.低,左;C.高,左;D.低,右答案为D2-4 多级脱气过程,各相组成将()发生变化,体系组成将()发生变化。
A.要,要;B.要,不C.不,要;D.不,不。
答案为A2-5 一次脱气与多级脱气相比,前者的分离气密度较(),前者的脱气油密度较()。
A.大,大;B.大,小;C.小,大;D.小,小答案为A2-6 单组分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力(),其溶解系数与压力()。
A.有关,有关;B.有关,无关;C.无关,有关;D.无关,无关。
答案为B2-7 就其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能力而言,CO2、N2、CH4三者的强弱顺序为:>N2>CH4; >CH4>CO2>CO2>N2>CH4>N2答案为D2-8 若在某平衡条件下,乙烷的平衡常数为2,此时其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为20%,则其在气相中的摩尔分数为()。
% % % %答案为C2-9 理想气体的压缩系数仅与()有关。
A.压力;B.温度;C.体积D.组成答案为A2-10 在相同温度下,随压力增加,天然气的压缩因子在低压区间将(),在高压区间将()。
A.上升,上升;B.上升,下降;C.下降,上升;D.下降,下降。
答案为C2-11 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恒()1,地层油的体积系数恒()1。
A.大于,大于;B.大于,小于;C.小于,大于;D.小于,小于。
答案为C2-12 天然气的压缩系数将随压力增加而(),随温度增加而()。
A.上升,下降;B.下降;上升C.上升,上升D.下降,下降答案为B2-13 形成天然气水化物的有利条件是()。
油层物理学第三版 第二章 习题

第二章 习题187页 第3题解:设孔隙体积及岩石的外表体积分别为V p ,V f则煤油煤油ρρ1212W W V V W W p p-==-而煤油煤油ρρ3232)(W W V gW W gV f f -=-=孔隙度fp V V =φ3212W W W W --=253.0178.19665.30760.27665.30=--=第4题解:含油岩石的总体积为38610101010mAh V f =⨯⨯==孔隙体积 3781022.010mV V f p ⨯=⨯==φ油藏的储量7710569.102.1/)2.01(102/)1(mB S V N oi wi p ⨯=-⨯⨯=-=原油在油藏压力P i 与P b 间的平均压缩系数14109.80.1050.1502.1025.102.111--⨯=--=--=MPa P P B B B C b i oi ob oi o综合压缩系数144410424.3)2.01(109.82.0102----⨯=-⨯⨯⨯+⨯=+=MPaS C C C oi o f t φ弹性储量4884.1025.1)0.105.15(10424.310)(B P P C V N obob oi t f =-⨯⨯⨯=-=-第5题解:束缚水饱和度S wi =0.24原始含油饱和度S oi =1-S wi =1-0.24=0.76 则综合压缩系数134441061.1)105.424.0107076.0(27.0104.1)(-----⨯=⨯⨯+⨯⨯⨯+⨯=++=MPa C S C S C C w w o o f t φ第6题 解:361.12.1)3.210.27(1061.11015)(B P P VC N ob b i t =-⨯⨯⨯=-=-弹 第7题 解:1344410331134213050102742501007177020105387005025011-----⨯=⨯⨯+⨯⨯+⨯⨯+⨯=++φ+==--=--=MPa .......(..)C S C S C S (C C ...S S S g g w w o o f t g w o 第8题解:据L P kA Q μ∆= 得P A L Q k ∆=μ2281.03)25.2(0.65.28.0m μπ=⨯⨯⨯=第10题 解:222222100038500113125282018001514022m .)..().(....)P P (A L P Q k g μ=-π⨯⨯⨯⨯=-μ= 第14题解:(1)岩石骨架体积3246292cm W V rockb ===ρ 岩石外表体积333.6125.01461cm V V b f =-=-=φ 则333.1533.6125.0cmV V f p =⨯==φ岩石含油体积32190.48162.01492100cm V W W V oww o =⨯--=--=ρρ则320.033.1590.4===p o o V V S 261.033.154===p w w V V S (2)水的地下体积312.403.14cm B V V w ws wf =⨯=⨯=岩样在原始油藏条件下269.033.1512.4===p wfwi V V S 由于压力高于泡点压力,所以孔隙中只有水和油731.0269.011=-=-=wi oi S S第17题解:油层平均渗透率2332211321125.05.086.222.005.305.019.1286.2205.319.12mk l k l k l l l l k μ=++++=++++=第21题:什么叫岩石的绝对渗透率?测定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条件是什么?答:(1)渗透率是表征岩石性质的系数,在某种条件下得到的渗透率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而与所通过的流体性质无关,此时的渗透率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油层物理2.7 油层物理课件

2 储层岩石的声学性质
声波:在岩石中传播的声波有纵波与横波之分。
声波测井
(1).纵波速度
vp
1
(2).横波速度
1
vs u /
(3).威利公式
t tm
t f tmLeabharlann 3 储层岩石的导电性§2.7
岩石的导电性指岩石传导电流的性质。 岩石的电阻率表示岩石阻止电流通过的能力
RA
L
岩石的电阻率是由其矿物组成、孔隙度、含油和含水饱和度、 水的化学组成以及岩石的温度决定的,与地层的几何尺寸、形状 无关。
4 储层岩石的放射性
放射性测井
§2.7
(1).通过对岩石放射性的研究,可以确定储层岩石的类型以 及有效的生、储、盖层,从而为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2).判断出岩心在地层中的位置深度。
第二章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2.1 砂岩的骨架性质 §2.2 储层岩石的孔隙性 §2.3 储层岩石的渗透性 §2.4 储层流体饱和度 §2.5 岩石的胶结物及胶结类型 §2.6 毛管渗流模型及其应用 §2.7 储层岩石的其他物理性质
温度传导系数α与比热容C和热传导系数λ之
间的关系:
c
§2.7
油层物理第二章

© ¹ ¦ ¨ Ñ Á £ 0.1MPa£
液体
F G A
蒸汽
Â È ¨æ © Î ¶ £ ¡ £ Ò Í µ Ñ Á ¡ Î ¶ ¹ Ï Í é Ä ¹ ¦ ª Â È Ø µ ¼
(2)相图分析
a.饱和蒸汽压线是两相共存的轨迹,即泡点线和露点 线的共同轨迹,单组分体系的饱和蒸汽压线、泡点线、 露点线三线合一,即温度一定时,气相凝结为液相和 液相蒸发为气相的压力相等。
五、相图的应用
1.判断油藏的类型; 2.选择合理的开发条件; 3.预测地层油的饱和压力; 4.提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地层油的原始饱和压力Pb
1.定义
未饱和油藏:在油藏温度下,开始出现第一批气泡时的压 力;或在油藏温度下,全部天然气溶解于石油中的最小压力。 饱和油藏:指液、气分界面上的地层压力。
第二节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
什么是天然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定义。 广义而言,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中所有靠天然条件生成 的气体。如气田气、油田气、煤田气。我们所讲的天 然气是指从地下采出的,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烃类和 少量非烃类气体的混合物。
液体
F G A
蒸汽
Â È ¨æ © Î ¶ £ ¡ £ Ò Í µ Ñ Á ¡ Î ¶ ¹ Ï Í é Ä ¹ ¦ ª Â È Ø µ ¼
(1)饱和蒸汽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由于液体的
蒸发和蒸汽的凝结,当同一时间内离开液体的分子 数和回到液体的分子数相等,则液体与它的蒸汽处 于平衡状态,此时,液体上面的 蒸汽所产生的压力 称为饱和蒸汽压。
2.相图种类
(1)立体相图 以P、V、T三个变量为坐标作图,即得立体相图。
(2)平面相图
固定一个参变量,改变其它两个参数,即可得到 平面相图。常用P—V图和P—T图。 (3)三角相图 适用于温度、压力一定,而组成变化的情况。
油层物理第二章重点

第二章第一节1砂岩的粒度组成筛析法粒度组成分布曲线、粒度组成累积分布曲线不均匀系数:大于1,越接近1越好,小于2的岩石可视为均质岩石。
分选系数:1-2.5为分选好。
福克-沃德参数:小于0.35分选极好,0.35-0.5之间为分选好。
2比面三种基数的比面理想岩石模型的比面主要受颗粒直径的影响,随直径变小,比面变大。
第二节1孔隙和孔隙结构孔隙分为:孔隙、裂缝、溶洞2孔隙特征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3孔隙度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双重介质孔隙度4孔隙度的影响因素5岩石的压缩系数:综合压缩系数6弹性采油量第三节1达西定律利用达西定律测量渗透率的适用条件(125页)渗透率的单位达西公式的推广:水平线性稳定、垂直线性稳定、平面径向稳定渗流(127页)2气测渗透率公式(129页)、等值液体渗透率、滑动效应(克氏效应)3渗透率的影响因素第四节1 流体饱和度概念,原始流体饱和度、目前流体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2 了解流体饱和度的测定方法第五节1胶结物的成分:泥质、灰质(钙质)、硫酸盐、硅质2泥质胶结物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粘土矿物的产状:从成因上分为陆源粘土矿物、自生粘土矿物(在砂岩中成分散质点式、薄膜式、架桥式)粘土矿物的性质粘土矿物遇水后会膨胀、分散或絮凝。
3灰质胶结物:酸反应矿物、酸敏矿物4胶结类型基底、孔隙、接触、杂乱强胶结、胶结、弱胶结或疏松胶结5储层敏感性速敏、水敏、盐敏、酸敏和碱敏、压敏等第六节毛细管渗流模型泊稷叶公式、毛细管模型假想岩石渗透率公式渗透率与孔隙度、比面的关系。
油层物理学2

注:偏心因子ω的意义及应用见第三章
2—4 名 称 分子式 分子量
一些非烃类气体的物性常数 临界压力 Pc,MPa 3.7714 7.3787 0.2289 1.3031 9.0080 3.3936 5.0807 22.1286 临界温度 Tc,K 132.78 304.17 5.278 33.22 373.56 126.11 154.78 647.33 液体密度 (标准 条件下)g/cm3 0.856 0.827 / 0.07 0.79 0.808 1.14 1.0 -0. 2234 0. 0949 0. 0355 0. 0196 0.3210 0. 2250 偏心因子 ω
第二节 天然气的状态方程和对比状态原理 2.2、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 of real gases ) 对真实气体引入一个压缩因子Z,从而得到真实气体的状态 方程,即:
PV = ZnRT
(2—11)
式中Z 通常称为压缩因子,或偏差因子、偏差系数(gas deviation factor )。其物理意义为:给定压力和温度下,一 定量真实气体所占的体积与相同温度、压力下等量理想气体所 占有的体积之比。即: V实际气体
第一节
天然气的视分子量和密度
2、天然气的组成的表示法 (1)摩尔组成
yi =
ni
∑n
i =1
N
N
(2—1)
i
(2)体积组成
φi =
Vi
∑V
i =1
(2-2)
i
(3)质量组成
Gi =
wi
∑w
i =1
N
(2-3)
i
Petro-Physics
油层物理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油藏烃类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1.组成
油藏烃类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石蜡。石油和天然 气的化学组成主要是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主 要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及烃类与氧、硫、氮的化 合物。 在常温、常压下,CH4~C4H10的烷烃为气态,它 们是构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5~C16的烷烃为液态, 它们是构成石油的主要成分;C16以上的烷烃为固态, 它们是石蜡的主要组成部分。
2.相图种类
(1)立体相图 以P、V、T三个变量为坐标作图,即得立体相图。
(2)平面相图
固定一个参变量,改变其它两个参数,即可得到平 面相图。常用P—V图和P—T图。 (3)三角相图 适用于温度、压力一定,而组成变化的情况。
1.单组分体系的相态特征
以C2H6为例介绍单组分的相态特征。
C
© ¨0.1MPa£ ¦ £ ¹ Á Ñ
(2)两组分相图的特点(任何两组分烃体系)
①临界点: a.②两相区: 混合物的临界压力都高于各组分的临界压力,混合物的临界温
b.随着混合物中较重组分比例的增加,临界点向右迁移(即向 度介于两纯组分的临界温度之间。 c. 混合物中哪一组分的含量占优势,泡点线或露点线就靠近 d. 两组分性质差别越大,则两相区面积越大。 两组分的分配比例愈接近,两相区的面积愈大;两组分中 重组分饱和蒸汽压方向偏移)。 a.b. 所有混合物的两相区都位于两纯分的饱和蒸汽压线之间; 哪一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线; 只要有一个组分占绝对优势,相图的面积就变得狭窄; CP C C2 CT
第一节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石油和天然气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 合物。在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在 同一油气藏构造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油气藏构造上同 一高度打井时,有的只产纯气,有的则油气同产。 在油气藏条件下,有的烃是气相,而成为纯气藏; 有的是单一液相的纯油藏;有的是油气两相共存, 以带气顶的油藏形式出现。在原油从地下到地面的 采出过程中,还伴随有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和溶解的 相态转化等现象。
(3)饱和蒸汽压反应了液体挥发的难易程度,蒸汽压 越高,说明越容易挥发。
说明较重的烃在较低的压力或较高的温度下,呈现 液态的倾向增强。
2.双组分相图
如图所示,为C2H6 和C7H16各占50%的两组 分混合体系的相图。
CP C
CT
C2
F
E
C7
(1)两组分相图的构成
图中央的狭长环形曲线为这两组分相图的包络线,包络线 但 CFC 点已不是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和压力,而两相共存的 ④泡点线的上部为液相区;露点线的下部和外部为气相 ① C 为泡点线; ③泡点线与露点线的交点为系统的临界点 ② EC C 为露点线; C; 两侧分别是 PⅠⅡ 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线。 T 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分别为 C C 点所对应的温度、压力, T、 P 区;泡点线和露点线所包围的区域为两相区;两相区内 分别称为临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力。 的细线为等液量线。 CP C2
© ¨0.1MPa£ ¦ £ ¹ Á Ñ
液体
F G A
蒸汽
 ¶ Î È £ ¨¡ æ £ © Ò Í é µ Ä Ñ ¹ Á ¦ ¡ ª Î Â ¶ È ¹ Ø Ï µ Í ¼
(2)相图分析
a.饱和蒸汽压线是两相共存的轨迹,即泡点线和露点 线的共同轨迹,单组分体系的饱和蒸汽压线、泡点线、 露点线三线合一,即温度一定时,气相凝结为液相和 液相蒸发为气相的压力相等。
2.分类
二、油藏烃类的相态表示方法
1.烃类的地下形态
油藏烃类的相态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烃类体系的化学组成; 另一方面则受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对于一个组成固定的体系,压力、温度和比容都是该体系 组成中相状态的函数。因此,对任一特定体系其状态方程可写 成:F(P、V、T)=0。
将状态方程以图示法表示就是相图。即相图是以图形方式 表示体系的相状态。
C CT
F
E
C7
(1)两组分相图的构成
图中央的狭长环形曲线为这两组分相图的包络线,包 络线两侧分别是ⅠⅡ组分的饱和蒸汽压线。
①FCPC为泡点线;
②ECTC为露点线;
③泡点线与露点线的交点为系统的临界点C;
但C 点已不是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和压力,而两相共存 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分别为CT、CP点所对应的温度、压力, 分别称为临界凝析温度和临界凝析压力。 ④泡点线的上部为液相区;露点线的下部和外部为气相区; 泡点线和露点线所包围的区域为两相区;两相区内的细线为 等液量线。
液体
F G A
蒸汽
 ¶ Î È £ ¨¡ æ £ © Ò Í é µ Ä Ñ ¹ Á ¦ ¡ ª Î Â ¶ È ¹ Ø Ï µ Í ¼
(1)饱和蒸汽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由于液体的
蒸发和蒸汽的凝结,当同一时间内离开液体的分子 数和回到液体的分子数相等,则液体与它的蒸汽处 于平衡状态,此时,液体上面的 蒸汽所产生的压力 称为饱和蒸汽压。
液体的动平衡是有条件的,温度改变,旧的平衡 被新的平衡所取代,出现新的饱和蒸汽压,饱和压 力和温度的关系曲线称为该物质的 饱和蒸汽压曲 线。曲线的终点 C为临界点,该点的温度和压力分 别称为这种物质的 临界温度( TC ) 和 临界压力 (PC),它是气液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
(2)相图分析
a.饱和蒸汽压线是 两相共存的轨迹, 泡点:在一定温 即泡点线和露点线 度下,开始从液相 露点:在一定 的共同轨迹,单组 中分离出第一批气 温度下,从气 b.饱和蒸汽压 分体系的饱和蒸汽 泡的压力点;或在 相中凝结出第 曲线是气液状 一定压力下,开始 压线、泡点线、露 一批液滴的压 c. 临界点是 态的分界线, 从液相中分离出第 力。 点线三线合一,即 一批气泡的温度点。 气液共存的 上部为液相, 温度一定时,气相 露点连线 最高温度和 下部为气相。 泡点连线即 凝结为液相和液相 即为露点线。 最高压力点。 为泡点线。 蒸发为气相的压力 相等。
泡点:在一定温度下,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点;或在一定压力下,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温度 点。 泡点连线即为泡点线。 露点:在一定温度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的压力。 露点连线即为露点线。
b.饱和蒸汽压曲线是气液状态的分界线,上部为液相, 下部为气相。 c.临界点是气液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