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油层物理3.2--2004

2.1.2 亲油说
§3.2
其依据是即使储层岩石是在水的环境中生成,但当 油藏形成后,岩石表面长期和油接触,原油中的活性物 质会吸附于岩石表面,从而使岩石表面转化为亲油 2.1.3 复杂润湿 既有亲水油藏,也有亲油油藏,而且油藏润湿性 的变化范围很大,从强亲水到强亲油,其中还有各种 不同程度的中性润湿油藏 (1).斑状润湿
§3.2
(2).流体的组成
同一流体对不同性质的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不同
不同流体对同一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也不同
(3).石油中的极性物质 (4).矿物表面的粗糙度 (5)其他因素
§3.2
3 润湿滞后
3.1 定义
由于三相周界沿固体表面移动的迟缓而产生润湿角 改变的现象
3.2 分类
(1). 静润湿滞后 由于润湿次序不同而引起的润湿角改变的现象称为 静润湿滞后。
润湿张力或附着张力
润湿的实质是 固体界面能的 减小
1.6 润湿反转
§3.2
由于活性物质的吸附,使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发 生改变的现象称为润湿反转 润湿反转程度既与固体表面性质和活性剂的性 质有关,又和活性剂的浓度有关
§3.2
2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及其影响因素
2.1 储层岩石的润湿性
2.1.1 亲水说 其根据是油藏岩石都是在水的环境中沉积而成的, 而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的新鲜表面也多是亲水的
油水对固体表面的润湿平衡 1-水 2-油 3-固体
(从极性大的一端算起)
1.4 润湿性的判断
θ=0° 岩石表面完全水湿
θ<90°
θ=90°
岩石表面亲水
岩石表面中间润湿
θ>90°
θ=180°
岩石表面亲油
岩石表面完全油湿
油层物理2.3

2
34
5
1~10
<1
差
极差
5 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求取
5.1 实验室测定
§2.3
5.1.1 常规小岩心渗透率测定
常用仪器: (1).流量管气测渗透率仪 (2).高低渗透率仪 (3).全自动孔渗分析仪 采用标准: SY5336-88
2.3.2 克林肯伯格实验
§2.3
(1).同一岩石,在同一平均压力下,用不同气体测得的渗透率不同; (2).同一岩石,不同气体测得的渗透率和平均压力的直线关系交 纵坐标于一点,该点对应的气体渗透率与同一岩石的液体渗透率 等价,该渗透率称为等价液体渗透率,又称克林肯伯格渗透率。
克林肯伯格渗透率:
§2.3
其中,d0--岩心外径,cm; dw--岩心中心孔直径,cm; h--岩心高度,cm。
5.2 间接法求取渗透率 图版:
§2.3
计算公式:
c a K b S wc
其中,a,b,c--与岩石孔隙中流体性质有关的系数;
7 非均质储层渗透率的计算
7.1 渗透率均值计算
7.1.1 纵向非均质储层平均渗透率计算 (1).平面线性流
5.1.2 全直径岩心渗透率测定 岩心夹持器:
§2.3
计算公式: (1).垂直方向:
CQor hw L K 200A
GCQor hw L K 200A
(2).水平方向:
G—筛网形状系数
求取方法:
§2.3
5.1.3 径向渗透率的测定 径向渗透率测定仪:
§2.3
计算公式:
0.1Q0 P 0 ln(d 0 / d w ) K 2 2 h( P P 1 2 )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石玲、刘玉娟编油气田开发教研室二○○九年十月前言《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是按照《油层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适合于石油工程、钻井工程、油气田开采、资源勘探、资源勘查等专业的本、专科生使用。
本指导书中的实验是《油层物理》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全书共分五个实验,其中实验一为综合性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各种仪器设备在实验项目中的使用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掌握实验内容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按照指导进行,以帮助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目录《油层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3)油层物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 (6)实验一砂岩的粒度组成分析 (7)实验二储层岩石孔隙度测定实验(饱和煤油法) (14)实验三储层岩石含油含水饱和度测定 (17)实验四储层岩石绝对渗透率测定(气测渗透率) (21)实验五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 (24)《油层物理》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单位:油气田开发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唐洪俊适用于本科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学时:48学时一、课程概况《油层物理》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储层流体与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流体与岩石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岩石中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储层中多相渗流特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采油工程》等课程,并为将来的石油工程岗位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物理化学》、《石油地质基础》和《工程流体力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油气井试井》、《油层保护》、《提高采收率》和《油藏数值模拟》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油层流体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和研究油层流体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方法,理解油藏烃类的PVT变化规律以及油藏物质平衡的概念及方法;掌握油层岩石各物性参数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掌握不同流体与岩石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岩石中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储层中多相渗流的基本特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层物理实验报告 地层油高压物性的测定

地层油高压物性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地层油高压物性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掌握地层油的饱和压力、单次脱气的测定方法;3.掌握地层油溶解汽油比、体积系数、密度等参数的确定方法; 4.掌握落球法测量地层油粘度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1、绘制地层油的体积随压力的关系、在泡点压力前后,曲线的斜率不同,拐点处对应的应力即为泡点压力。
2、使PVT 筒内的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保持压力不变将PVT 筒内一定量的地层油放入分离瓶中,记录放出的地下体积,记录分离瓶中分出的油、气的体积,便可计算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等数据。
3、在地层条件下,钢球在光滑的盛有地层油的标准管中自由下落,通过记录钢球的下落时间,由下式计算原油的粘度:t k )(21ρρμ-=其中μ—原油动力粘度,·mPa s ;t —钢球下落时间,s ;1ρ、2ρ—钢球和原油的密度,3/cm g ;k —粘度计常数,与标准管的倾角、钢球的尺寸及密度有关。
三、实验流程四、实验操作步骤1.泡点压力测定(1)粗测泡点压力从地层压力起点以恒定的速度退泵,压力以恒定速度降低,当压力下降速度减慢或不下降甚至回升时,停止退泵。
稳定后的压力即为粗测的泡点压力。
(2)细测泡点压力A.升压至地层压力,让析出的气体完全溶解到油中。
从地层压力开始降压,每降低一定压力(如2.0MPa)记录压力稳定后的泵体积读数;B.当压力降至泡点压力以下时,油气混合物体积每次增大一定值(如5cm3),记录稳定以后的压力(泡点压力前后至少安排四个测点)。
2.一次脱气(1)将PVT筒中的地层原油加压至地层压力,搅拌原油样品使温度、压力均衡,记录泵的读数;(2)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分离瓶称重,将量气瓶充满饱和盐水;(3)将分离瓶安装在橡皮塞上,慢慢打开放油阀门,保持地层压力不变排出一定体积的地层油,当量气瓶液面下降100~150ml时,关闭放油阀门,停止排油。
记录计量泵的读数;(4)提升盐水瓶,使盐水瓶液面与量气瓶液面平齐,读取分离出的气体体积,同时记录室温、大气压;(5)取下分离瓶,称重并记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第一节岩石孔隙度测定第二节岩石渗透率的测定第三节岩石比表面积的测定第四节岩石碳酸盐含量的测定第五节界面张力的测定第六节岩心流体饱和度的测定第七节液体粘度的测定第八节地层油高压物性的测定第一节岩石孔隙度测定岩石的孔隙度分为有效孔隙度和绝对孔隙度。
岩样有效孔隙度的测定一般是测出岩样的骨架体积或孔隙体积,再测出岩样的视体积,即可计算出岩样的有效孔隙度。
常用的孔隙度测定方法有:气体法,煤油法,加蜡法。
一、气体法(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岩石孔隙度、骨架体积及岩石外表体积的原理;(2)学会使用气体法测定岩石孔隙度。
(二)实验原理气体法孔隙度测定原理是气体玻义耳定律,其原理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容器阀门样品室图1-1 气体法孔隙度测定原理示意图容器中气体压力为P1,样品室压力为大气压。
打开阀门,容器与样品室连通。
压力平衡后,整个系统的压力为P2。
每次使容器中气体压力保持不变。
当样品室中放置不同体积的钢块时,连通后系统的压力不同。
可得到钢块体积与系统压力的关系曲线,称为标准曲线。
然后将样品室中的钢块换成待测岩心。
可得到连通后系统压力。
根据此压力从标准曲线上可查到对应的体积,即为岩心的骨架体积。
通过其它测量手段,可以测出岩心的视体积,从而求出岩心孔隙度υ。
(三)实验仪器气体孔隙度测定仪。
如图1-2所示。
图1-2 气体孔隙度仪(四)操作步骤(1)逆时针旋转气瓶阀门,打开气瓶开关(注意:打开气瓶开关前,除放空阀外,其它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
(2)顺时针旋转减压阀开关,气瓶出口压力调至1MPa左右;(3)打开气源阀;(4)顺时针旋转调压阀,将压力调至0.3~0.4MPa;(5)打开供气阀,给容器供气,然后关闭供气阀。
(6)逆时针旋转样品室夹持器把手,取出样品室,装入一标准钢块(样品室有4 个标准钢块,厚度分别为1〃,1/2〃,3/8〃,1/8〃),将样品室装入夹持器,顺时针旋紧夹持器把手。
(7)关闭放空阀,打开样品阀,使容器与样品室连通。
油层物理实验

g
四.仪器设备
15
使用的流量计是在标准状况下标定的(0.1MPa, 293K),而实际测定时的压力、温度与标准状况有差异, 加之气体的压缩性和热膨胀性较大,所以应对所测定的气 体体积流量进行校正。
五、实验步骤
16
1. 量出岩样的长度和直径,计算其横截面积A 。 2. 先检查面板上各个阀门与夹持器上的手轮是否关紧。 3. 将岩样装进岩心夹持器的橡皮筒内,用加压钢柱塞将岩样 向上顶,直到岩样两端被夹持器上端堵头与加压钢柱塞贴紧为 止,拧紧手轮。 4. 开、关一下放空阀。 5. 打开气源,将气瓶的压力表调到1MPa,开环压阀,使环压 表显示1MPa,关环压阀。 6. 开气源阀,顺时针调节压力调节器(一般压力由小到大调 节),调至所需要的上流压力。 7. 选择一流量计,在不同上流压力下读取流量(在满足要求 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量程的流量计)。要求每块岩样应测6个点 不同压差下的流量。 8. 逆时针调节压力调节器,使上流压力降至零,开放空阀, 使环压降至零,取出岩样。
1.气体孔隙度仪的工作原理
4
原理:将已知体积(标准室)的气体Vk在一定的压力pk下,向 未知室作等温膨胀,再测定膨胀后的体积最终压力p,该压力 的大小取决于未知体积V的大小。
Vk pk p (V Vk ) V Vk ( p k p) p
对于低压真实气体,在弹性容器中作等温膨胀,考虑 到器壁的压变性,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由下式计算未气体具有压缩性,采用达西公式的微分形式。
12
13
为此首先需要作Q-△P/L关系曲线,判断 流体的流动是否是线性渗流。只有Q△P/L曲线为通过原点的直线,测的结果 才有效。
气体滑脱效应的结果
14
平均压力愈小,气测渗透率愈大; 当压力增至无穷大时,渗透率不再变化而趋于一个常数K∞, 这个数值一般接近于液测渗透率,故又称为等效液体渗透率 (克氏渗透率)。
油层物理实验.

2 和 的确定
用气测孔隙度仪在同一已知室原始压力 下测定下列参数:
(1)岩样杯中装满钢块(共4块钢块,从小到大编号为1、2、3、4号)时的平衡压力 ;
(2)从杯中取出第一号钢块时的平衡压力 ;
(3)从杯中取出第三号钢块(同时装进第一号钢块)的平衡压力 。
根据(4)式就可以得出下列各式,并计算相应的未知室空间体积为:
3检查所有阀门是否都处于关闭状态(关好所有阀门);
4开高压气瓶阀门,将气瓶上的减压器出口压力调到0.8 ;
5开气源阀,开供气阀,用调压器将压力调到原始压力 为0.5 。待压力稳定后关闭供气阀,并记录原始压力 。然后开样品阀,气体膨胀到岩样杯,压力表读数下降,待压力稳定后,记录此平衡压力 ;
6关样品阀,开放空阀,放掉未知室气体。取出一号钢块,然后将岩样杯装在夹持器中密封,关放空阀,重复步骤(5)。记录平衡压力 以及取出的一号钢块体积 ,随后关闭样品阀,开放空阀,取出三号钢块(同时装入一号钢块),将岩样杯装在夹持器中密封,关放空阀,重复步骤(5)。记录平衡压力 ,以及取出的三号钢块体积 ;
岩石比面的测定
一、实验内容
用岩石比面测定仪测定以单位岩石体积中颗粒的总表面积定义的比面。
二、实验仪器
岩石比面测定仪、秒表、量筒、烧杯、岩心。
三、实验原理
根据高才尼-卡尔曼和达西方程得出的气测岩石比面计算公式:
(1)
式中:
——以岩心几何体积为基础的比面, ;
——岩心的孔隙度,小数;
——岩心横截面积, ;
六、实验数据处理
1实验测量参数表
2根据表中的数据按式(5)~(11)计算标准室体积 与体系压变系数
3根据式(12)~(14)计算岩样颗粒体积;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油层物理学》实验指导书单钰铭编成都理工大学石油系石油工程实验室2001.12前言为了适应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以及现代实验教学要求和发展的需要,编写了这本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供本科生教学实验使用。
本实验指导书是在王允诚教授主编的《油层物理学》教材之附录—油层物理基本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实验室建设现状,并参考了目前国内其它油层物理实验教材编写而成。
油层物理实验是油层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油层物理实验的学习和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熟练掌握油层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观察、分析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科学实践,提高科学实验素质。
本实验指导书密切配合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着重实验基础和实验操作技术等内容的介绍。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热情希望使用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2001年12月目录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二、油层物理基本实验 (3)Ⅰ岩石样品的准备 (3)Ⅱ基本实验 (7)实验一饱和煤油法测定岩石连通孔隙度 (7)实验二气体法测定岩石孔隙度 (10)实验三岩石气体渗透率的测定 (16)实验四岩石油、气、水饱和度测定(溶剂抽提法) (19)实验五岩石油、气、水饱和度测定(常压干馏法) (22)实验六液体表面张力测定 (25)实验七储油岩石的润湿性测定 (29)实验八半渗透隔板法测定岩石孔喉大小分布 (32)实验九压汞法测定岩样的孔喉大小分布 (34)实验十相对渗透率的测定 (37)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油层物理实验是油层物理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油层物理基本研究方法中,最主要和直接的方法便是实验室分析方法,它通过各种实验手段直接分析井下岩芯和地层流体样以获取储油气岩石及地层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
因此,油层物理实验包括了油层物理学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石玲、刘玉娟编油气田开发教研室二○○九年十月前言《油层物理实验指导书》是按照《油层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适合于石油工程、钻井工程、油气田开采、资源勘探、资源勘查等专业的本、专科生使用。
本指导书中的实验是《油层物理》课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全书共分五个实验,其中实验一为综合性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各种仪器设备在实验项目中的使用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掌握实验内容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按照指导进行,以帮助其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目录《油层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3)油层物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 (6)实验一砂岩的粒度组成分析 (7)实验二储层岩石孔隙度测定实验(饱和煤油法) (14)实验三储层岩石含油含水饱和度测定 (17)实验四储层岩石绝对渗透率测定(气测渗透率) (21)实验五岩石碳酸盐含量测定 (24)《油层物理》课程教学大纲开课单位:油气田开发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唐洪俊适用于本科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学时:48学时一、课程概况《油层物理》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储层流体与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不同流体与岩石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岩石中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储层中多相渗流特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采油工程》等课程,并为将来的石油工程岗位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物理化学》、《石油地质基础》和《工程流体力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渗流力学》、《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油气井试井》、《油层保护》、《提高采收率》和《油藏数值模拟》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油层流体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和研究油层流体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方法,理解油藏烃类的PVT变化规律以及油藏物质平衡的概念及方法;掌握油层岩石各物性参数的概念、测定方法以及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掌握不同流体与岩石孔隙表面的相互作用和岩石中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储层中多相渗流的基本特性。
2.在学生对油层物理重要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作业练习,使学生真正做到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方法正确、结果可靠。
3.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实验技能。
4.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预备知识,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本课程学到的知识来学习、分析、研究专业理论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主要内容:油层物理学科简介,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
与专业及生产的关系,学习方法和要求等。
2.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主要内容:油气藏烃类的相态,油气藏烃类系统的分离和溶解,天然气的高压物性(偏差因子,体积系数,压缩系数,粘度),地层油的高压物性(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压缩系数,粘度),地层水的高压物性,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参数的获取和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油层流体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和研究油层流体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方法,理解油藏烃类的PVT变化规律以及油气体系溶解与分离规律。
重点:油气藏烃类的相图特征,天然气和地层油的高压物性。
难点:油气藏烃类的相图特征分析及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参数应用。
3.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主要内容:储层岩石的骨架性质,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及孔隙性质,储层岩石中的流体饱和度,储层岩石的渗透性质,储层岩石物性参数(粒度、比面、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间的关系,储层岩石物性参数的处理方法。
基本要求:掌握储层岩石基本物性参数的概念,会分析影响储层岩石物性参数因素和储层岩石物性参数的应用。
重点:储层岩石基本物性参数的概念:粒度、比面、孔隙度、饱和度和渗透率。
难点:影响储层岩石基本物性参数因素的分析与储层岩石基本物性参数的应用。
4.储层岩石中多相渗流特性主要内容:储层岩石中的各种界面现象,储层岩石的润湿性,储层岩石的毛管力,相对渗透率,渗流机理,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获取。
基本要求:掌握储层岩石的润湿性、毛管力和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概念,会判别储层岩石的润湿性,会应用毛管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油藏动态分析相关参数。
重点:储层岩石的润湿性、毛管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及其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难点:储层岩石润湿性、毛管力和相对渗透率影响因素的分析。
5.提高原油采收率基础主要内容:提高注水采油采收率基础,影响原油采收率的因素分析。
基本要求:掌握提高注水采油采收率的基本概念,理解影响原油采收率的因素。
重点:采收率的基本概念。
难点:影响采收率因素的分析。
五、实验六、推荐教材、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何更生主编.《油层物理》(第二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
2.推荐参考书①杨胜来主编.《油层物理》(第一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
②秦积舜、李爱芬主编. 油层物理学,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赵明国主编,油层物理实验,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年。
七、执行大纲说明1.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为主。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除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外,还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型教学和演示教学等手段。
2.根据目前油层物理实验室开出实验的能力,选定上述实验,油层物理实验室设备购置增加之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内容。
执笔人:唐洪俊审核人:何行范油层物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守则一、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执行实验纪律,服从实验教师的安排、指导。
二、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保持肃静、整洁。
不准高声谈笑,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谈,不准乱抛纸屑杂物等。
三、严防事故发生,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爱护实验设备,不得动用与本次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得将室内物品带出室外。
四、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及有关内容。
严格遵守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设备发生故障应立即停止实验,报指导教师和实验员处理,不得擅自拆卸。
五、因违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造成仪器设备损坏者,应写出书面检查,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实验过程中,要严肃认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经指导教师签字认可后,方可结束实验。
六、实验后要按时写好实验报告,交指导教师批阅,数据和报告要真实,不得抄袭、伪造,否则按不合格处理。
实验不及格的课程,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理论课考核。
七、实验完毕应请实验教师清点仪器,检查实验结果,经允许后方可离开。
八、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实验一砂岩的粒度组成分析一、实验目的和内容岩样的粒度组成,就是以重量百分数表示的构成岩样的各种不同大小颗粒的含量。
粒度的测定方法较多,对大颗粒(如砾石),可在野外直接测定;对于较致密的细粒岩石,可制成岩石薄片用显微镜观测和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粒度组成;更常采用的是将砂岩捣碎成单个的砂粒,再用筛析法和沉降法来测定储油气砂岩的粒度。
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用筛析法分析砂岩的粒度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测定并计算相关参数,绘制粒度组成分布曲线和粒度组成累计曲线,给岩样正确命名。
二、实验原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碎屑岩碎成原来的颗粒,再用筛选的方法将不同颗粒级的颗粒分开,即称一定重量经过处理好的岩样,去掉<0.01mm的泥质成分,然后通过由上而下,筛孔直径由大到小的不同筛子,把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开,分开后计算各自的百分含量,最后计算或绘制所需数据和图形,最普通的是筛析结果绘成粒度组成分布曲线和粒度组成累积曲线。
三、实验设备振筛机、标准筛、干燥器、电燥箱、电子天平、岩样若干、软毛刷等。
四、实验步骤1.选样取样应考虑到岩样的代表性,不要取样品中特殊的一角。
将代表某种岩心的样品进行抽提除油。
2.样品处理根据薄片鉴定的结果,针对各种不同的胶结物,用不同的方法对胶结物进行处理。
(1)对于碳酸钙胶结,可配制5~10%的盐酸,浸泡岩石,待作用结束,倒出残液,然后再加入同样浓度的盐酸,继续处理,反复操作,直至加的新酸不起泡为止。
然后用清水洗净烘干。
如有CaCO3白云岩化现象,可以加较浓的盐酸,并可稍加热。
(2)对于泥质胶结,用清水浸泡,并可放置在电热板上稍加热,用软橡皮锤稍加研磨。
3.冲洗泥质部分(1)解散颗粒。
对于均匀样品可用研磨机研磨,当电动机带动转子旋转后,应调节控制手轮,使转子与磨体之间的间隙配合适当,一般以0.1mm左右为宜。
然后,将打碎的小块岩样与水混合,从加样漏斗缓慢地加入,直到砂粒全部松解开,最后可在镜下检查松颗粒的质量。
不适于机器研磨的样品,用手工研磨,即用橡皮锤在瓷钵内研磨,研磨到样品颗粒完全松解开,一般研磨到加水比较清亮即可。
(2)称取样品。
将解散成颗粒的样品烘干,用电子天平称取30g或50g,甚至100g岩样。
(3)溢流冲泥。
将称量的样品放入1000ml的三角瓶中,保持流量在130ml/min以下的杯口溢流量进行冲洗,每隔半小时轻微搅拌一次。
直到瓶中上半部的水变的透明为止。
然后取出冲洗管,静置数分钟后,倒去瓶中大部分水。
并将样品转移到瓷碗中,放在烘箱中烘干。
冲洗管为内径0.51mm的毛细管。
更换毛细管必须测量杯口流量。
保持杯口的流速相当于将0.01mm直径的泥质颗粒从瓶口溢流去所需要的实验速度。
4.筛分析(1)将冲洗好的样品移入烘箱内,在107℃恒温3小时,冷却后即可振筛。
(2)称出冲出的干岩样重量,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标准筛内(标准筛自上而下孔径由大到小排列),并放在振筛机(如图1)上振筛15~20min,使各粒级岩样通过一定筛号的筛子将岩样分开。
图1 振动筛示意图 (据卡佳霍夫,1958)1-机座;2-电动机;3-联接器;4-筛子;5导柱;6-底座; 7-卡箍;8-小轴;9卡箍上横架;10-顶盖;11-撞击器(3)将各筛子中样品,在电子天平上称重,要求砾石以上的重量(第一个筛子内的重量)不超过总重量的25%。
五、数据处理1.计算(1)求泥质百分含量设冲洗前取样品重为A ,冲洗后总重量为B ,则泥质百分含量为:%100⨯-ABA (2)求各粒级重量百分率设各粒级重量为W 1、W 2、W 3┄,各粒级重量百分率为x 1、x 2、x 3┄。
则:%;100%;100%;100322211⨯=⨯=⨯=A W x AW x AW x …………以此类推求出全部粒级的重量百分率。
(3)求各粒级累积重量百分率设各粒累积重量百分率为w 1、w 2、w 3……,则w 1=x 1;w 2=x 1+x 2;w 3=x 1+x 2+x 3;…………以此类推求出最终累积重量百分率。
2.绘图(1)根据各粒级的重量百分数和粒径,绘制粒度组成分布曲线。
粒度组成分布曲线表示了各种粒径的颗粒所占的百分数,可用它来确定任一粒级在岩石中的含量。
曲线尖峰越高,说明该岩石以某一粒径颗粒为主,即岩石粒度组成越均匀;曲线尖峰越靠右,说明岩石颗粒越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