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芳华留漠北,兴替两肩扛——《咏怀古迹(其三)》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

高中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课堂实录生:杜甫的《白雪歌送武判归京》。

师:这里的“北”是指不“东、南、西、北”的“北”吗?显然不是,这里的“北”强劲、凛冽的意思,所以这里的‘风’给我们的感觉是“悲壮”。

师:还有知道那个意象?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师:这里的烟渚,给我们的感觉是愁苦哀伤是一种思乡之情。

好了,之所以复习这些诗句就是想告诉同学们两个问题:一是就是很多传统意象在诗中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要注意积累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中的含义,其实一个意象也就那么个含义,也就是说,一个意象你掌握不同含义的几首诗,你就会以不变应万变,这叫万变不离其宗。

二是就想诉大家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即用已知知识,解读未知识。

下面我们再回到《登高》这首诗的意象。

这里的“风”是“急”风,这里的“天”是“高”天,“猿”是“哀”猿;清渚、白沙、回鸟。

我们逐一来看这些意象。

这里的“急”该如何理解呢?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风”是什么时候的“风”,是秋风,“秋风秋雨愁煞人”。

这里的“风”萧瑟劲急使人涌起愁苦的风,这里的“风”不是“吹面不寒阳柳风”的“风”,也不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风”。

“天”又是怎样的天呢?“高天”,一说到秋天的天空,人们常用“天高气爽”来形容,给人一种精神爽朗的感受。

而这里的高天是这样的感受吗?显然不是,我觉得这里的“高”有点象人们常说的,靠天天高,靠地地厚,也就是什么也靠不的上的感受。

“猿啸哀”,猿的叫声本就让人才产生一种悲伤之情,更何况是在过萧瑟的秋景当中呢?“杜鹃啼血猿哀鸣”,让人悲痛欲绝。

“同学们再看下句,渚是什么样的?”“清的!”“沙是什么样的?”“白的!”“渚是水中陆地,所以我感觉这个‘清’字写成这个‘青’字感觉更明确一些。

‘青’是什么颜色?关于‘青’的解释有点麻烦,因为‘青’我们现实生活中使用的范围太广,含义比较丰富。

《说文解字》当中说‘青,东方色也’。

至于‘青’为什么会成为东方之色,希望同学们上网搜一下,内容很有趣。

《咏怀古迹(三)》课堂实录

《咏怀古迹(三)》课堂实录

(上接第7页)进而阅读更多的中外名诗,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在教授了《念奴娇》和《雨霖铃》之后学生已经从宏观上把握了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异同,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赏析《江城子》就容易的多了,看来这样“宏观把握、微观赏析”的诗词教学,将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学习的拓展,进而达到了“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由苏轼的豪放词引出“苏辛”即辛弃疾,讲授辛弃疾豪放词重点扣住用典,只要掌握了用典和作者的感情关联,就很容易赏析辛弃疾的词作。

最后是宋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是南渡以后的词人,继承了词的婉约派的创作,但是又有所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选景平实,自成一体,被称为“易安体”,教授这两首词时扣住她的这些成就展开,从她的前期词作和后期作品的区别入手,在介绍李清照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学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他的思想感情,教学中侧重对词中特殊意象的理解,尤其是对词中七组叠词的运用进行重点赏析,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一单元的教学是紧扣宋词的发展和词人的卓越贡献展开,教学时无论是教学的导入还是教学内容都是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逐层展开,层层深入,既要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上,还要联系文本特征进行教学构思,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授这一单元后,笔者的感悟颇多。

1.爱读书、多读书:博览群书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功,一个不喜欢读书或读书不多的语文老师能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难以想象的。

2.多思考、多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3.多研讨、多交流:多和同事研讨交流,教学思想的火花往往是通过碰撞而闪现的。

笔者在这一单元教学时候就和学校的骨干教师资深教师张群老师探讨教学问题,他向笔者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这些意见用于课堂教学都有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咏怀古迹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也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她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生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昭君。

没错,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此处一定要熟,并使语言自然)二、解题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

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师:从诗题和诗句内容来看,大家认为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呢?生:其实这是一首散曲,并不是诗歌。

但鉴于我们学过的咏史怀古诗有限,我们姑且将它算做咏史怀古诗。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谭晓晔眉县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二、教学策略设计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1、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二)知人论世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2、知识的归纳整合。

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1、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2、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高二必修三語文詠懷古跡(其三)教案(一)教學目標1.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2.賞析名句,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

3.通過討論喚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關注及思考。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體會感情。

教學時數1課時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昭君出塞而身死異國的悲劇是歷代文人常常詠歎的題材。

從西晉的石崇開始,到南北朝的鮑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寫過詠昭君的詩,其中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最為深刻感人,並被譽為“詠昭君詩之絕唱”。

儘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沒有叱吒風雲,沒有威風凜凜,然而詩歌那蒼涼悲壯的意境,仍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那段淒婉哀怨的歷史。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追溯歷史,走進杜甫的《詠懷古跡》,感受王昭君這一形象永恆的藝術魅力。

二.《詠懷古跡》簡介詠懷古跡五首是一組七言律詩,這五首詩是詩人遊江陵、夔州一帶,訪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廟、武侯祠,因古跡懷古人並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

第一首寫庾信。

詩人一直是讚美庾信的,詩中由庾的遭遇聯繫起自己的境況。

第二首寫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詩人崇拜他的詞章,又深感同樣的悲涼寂寞,感慨中對國運的興衰懷有諷喻。

第三首寫王昭君,全詩從“怨”字落墨,並使發出無窮怨恨之聲的琵琶作為昭君的化身,別具一格。

第四首通過老百姓對劉備駕崩地的四時祭祀之勤,表達了對劉備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時對詩人的飄泊生活不勝感慨,將荒涼的景象寫得分外有情。

第五首是對諸葛亮更高的評價,藝術感染力極強。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結合注釋、感知詩歌)思考: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請在原文中找出點明主旨的詞語。

明確:詩人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

(怨恨)四.背景簡介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亂爆發,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遭貶,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自己一片赤誠,盡忠進諫,皇帝卻不分忠佞,無辜貶斥自己,當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說。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上课说明《咏怀古迹(其三)》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诗歌,是一首以怀古咏史为题材的律诗,杜甫借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来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和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课将从一首诗拓展到这一类诗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在题材的基础上,归纳鉴赏方法,品读诗歌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学情分析古代诗歌距离我们今天时间较长,其中涉及到典故很多,又蕴含古人身世背景的思想情感,所以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

再加上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等特征,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诗歌鉴赏中还不能用比较规范、专业的鉴赏语言,这也给学生在诗歌鉴赏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②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③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感受作者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情怀,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4、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诗人于咏史中蕴含的感情。

5、教学难点:掌握并运用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一、导入我想问问大家一个词:女神,何为女神?对了,刚刚很多同学都提到——美貌、成绩、人际、素质、内涵等等,我们现在所说的女神一般指的是外貌与智慧等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女性。

其实我们周围也常常有这样的女神对吧,其实女神这一说由来已久,上溯古代我们也有四大女神: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

那么我们今天也要来说说这位被传诵至今的女神,就是王昭君。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相关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咏王昭君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教法学法】一、教法:1.以任务带动体悟;2.启发与讨论为主;3.品读与探究结合;4.多媒体辅助二、学法:诵读诗歌体悟感情、合作研读探究意蕴、个性解读寻求共鸣【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夸一个女孩子漂亮,是如何夸呢?古时也有很多种夸法,不过最出名的当属“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了。

大家知道这在说谁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西施、昭君、貂禅、杨玉环。

此四位算是古代美女的代表,然而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有句古话叫“自古红颜多薄命”,比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马嵬》中的杨贵妃、<<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二、学习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相关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题目解析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4.题材:怀古咏史诗。

四、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诵读诗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全情诵读诗歌,能充分感受蕴含于诗句中的情感,实现与作者的共鸣。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合作释疑:同学们自主提出对诗意不通的地方,相互合作释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芳华留漠北,兴替两肩扛
——《咏怀古迹(其三)》课堂实录
师:自古以来,昭君出塞的故事都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内容。

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咏昭君的诗,但是有一首却最为深刻感人,被后人评价为“咏昭君之绝唱”,这就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起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种情怀。

师:首先大家看题目,咏怀古迹是什么意思?
生:歌咏怀念古迹。

师:仅仅是怀念古迹么?这个[答案]是不是有些欠妥呢?怀应该解释什么更恰当?
生:抒怀。

师:非常好。

应该是借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怀的意思。

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类型中的一种,怀古诗。

(板书)
师:首先我们整体感受下这首诗的情感。

大家知道杜甫诗歌的风格是什么?
生:沉郁顿挫。

师:非常好,沉郁是因杜甫诗的内容多反映民声疾苦,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绪。

而顿挫是指我们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现在找一名男同学再找一名女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诗。

生:(男生读,大声地)
师:读得不错,里面有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但要注意我们读杜甫的诗要以一个什么样的音调呢?
生:声音压低。

师:不是声音压低,而是声调压低。

比如我们学过李白的《蜀道难》,读他的诗我们要用一种高亢激昂的语调来读,李白是诗仙,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天空的感觉,而杜甫是诗圣,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土地的感觉。

下面再找一位女生来读。

生:(女生读)
师:女生能把杜甫的诗读得这么大气真的是很难得,我们给她些鼓励。

下面我以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朗读一遍。

师:好。

刚才我们仅仅是从整体上感知了这首诗歌,要想真正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就需
要仔细地研读它。

首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

现在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诗歌。

生:千山万壑都奔赴到荆门;因为这里有明妃生活过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孤单地面向着黄昏。

汉元帝仅凭画图就判断了昭君很丑,昭君最后只能在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师:预习非常充分,下面我们逐句地分析一下。

师:赴荆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都奔赴到荆门。

师:这里用了一个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群山万壑好像有了生命一样,都奔赴到荆门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里有昭君生长的村落。

师:对昭君你们有什么了解么?
生:四大美女之一。

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是落雁。

谁知道这个典故呢?
生:她出塞时,拨动琴弦,奏起曲子。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想,我们常常说美景配佳人,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怎么就不配一个柔和点的花啊草啊什么的呢?而要用群山万壑这样一个雄伟的景来衬托呢?
生:因为昭君出塞的故事,使得她的美丽不同于寻常的女子。

师:好,那我们接着看颔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两句都写出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来解读下。

生: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她离开汉宫殿而去了塞北的大漠,最后又死在塞北大漠。

师:很好,昭君离开汉宫殿,远嫁匈奴,最后又死葬塞外。

那么这个“黄昏”怎么理解?
生:黄昏是指时间,指青冢在黄昏时的那个状态,给人感觉很荒凉。

师:黄昏本是表时间,可是这样一写整个句子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荒凉的氛围,所以在这里黄昏更偏向指空间了。

师:这两句交代了昭君一生的悲惨命运,那造成她这种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颈联。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谁能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一联的内容?
生: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
们来摆布,实际上他根本不识昭君。

师:很好。

据说昭君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画师就把她给画丑了,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那么昭君对她的这个命运心安理得地接受下来了吗?
生:没有,因为下一句又写了她的魂魄在月夜又回来了,说明她还特别想回来,想念故土。

师:解读得非常好,尤其大家看这个“空”字,有什么样的意味?
生:就是说她活着的时候没能回到故土看一看,最后只能是魂魄回来了,更有一种凄凉的味道。

师:那么大家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昭君对她命运遭遇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怨。

师:尾联写“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师:那么杜甫咏怀昭君其人其事的目的何在?大家分小组讨论下,一会找同学来交流。

生:因为刚才说到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肯定是借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杜甫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而且一生不得志,所以他们之间有共同点。

师:这个思路非常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幻灯展示)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

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

安史之乱(755—762年)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素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师:昭君把她最美的年华留在了那个荒凉冷寂的北方的大漠,而杜甫的年华也被这样一个国运衰败的唐王朝错过了,昭君用她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替,而杜甫也用他的铁肩担起了一个民族由盛转衰而产生的巨大的落差,这又怎能不让人悲叹?
师:现在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