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合集下载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
杜甫
其一
满目悲生事,
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
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
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
心折此淹留。

杜甫诗鉴赏
杂诗,古代诗人常用的题目,内容多半是随感而作。

杜甫在秦州的诗很多,但独独把这二十首编在一起,称为《秦州杂诗》,这组诗大约是为了回答关内同僚们的询问,用以代替书信。

这组诗从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

宋朝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

南宋刘克庄则称这二十首诗记秦州“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


首联大致介绍到秦州的原因:公元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李唐王朝的国势,因为战乱,诗人离开华州到秦州,路上看到满目疮痍,所谓“满目悲生事”,到秦州则是为了投奔在秦州的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

此即“因人作远游”。

次联以下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

“迟回度陇怯”一联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水落”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龙即鱼龙河,发源于陇县西北,鸟鼠即鸟鼠山,在渭源县西,诗人在此以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
州的山水。

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

心折指心惊,淹留指停留。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
杜甫
其一
满目悲生事,
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
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
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
心折此淹留。

杜甫诗鉴赏
杂诗,古代诗人常用的题目,内容多半是随感而作。

杜甫在秦州的诗很多,但独独把这二十首编在一起,称为《秦州杂诗》,这组诗大约是为了回答关内同僚们的询问,用以代替书信。

这组诗从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

宋朝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

南宋刘克庄则称这二十首诗记秦州“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


首联大致介绍到秦州的原因:公元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李唐王朝的国势,因为战乱,诗人离开华州到秦州,路上看到满目疮痍,所谓“满目悲生事”,到秦州则是为了投奔在秦州的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

此即“因人作远游”。

次联以下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

“迟回度陇怯”一联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水落”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龙即鱼龙河,发源于陇县西北,鸟鼠即鸟鼠山,在渭源县西,诗人在此以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
州的山水。

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

心折指心惊,淹留指停留。

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诗词

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诗词

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诗词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

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诗词

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诗词

秦州杂诗杜甫诗词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诗词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山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但恐失桃花。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杜甫秦州杂诗20首

杜甫秦州杂诗20首

杜甫秦州杂诗首秦州杂诗其一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杂诗其二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秦州杂诗其三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秦州杂诗其四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秦州杂诗其五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其六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其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其八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其九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其十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其十一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其十二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其十三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

其十四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

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

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其十五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

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其十六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白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杜甫的诗词汇总

杜甫的诗词汇总

杜甫的诗词汇总本文是关于杜甫的诗词汇总,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杜甫——《画鹰》【年代】:唐【作者】:杜甫——《画鹰》【内容】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年代】:唐【作者】: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内容】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年代】:唐【作者】: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内容】: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杜甫——《兵车行》【年代】:唐【作者】:杜甫——《兵车行》【内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杜甫——《饮中八仙歌》【年代】:唐【作者】:杜甫——《饮中八仙歌》【内容】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杜甫——《春日忆李白》【年代】:唐【作者】:杜甫——《春日忆李白》【内容】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赏析】: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年代】:唐【作者】: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内容】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丽人行》【年代】:唐【作者】:杜甫——《丽人行》【内容】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秦州杂诗》与《从军行》比较赏析

《秦州杂诗》与《从军行》比较赏析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24。

无风云出塞25,不夜月临关26。

属国归何晚27,楼兰斩未还28。

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1. “孤城”句:秦州处于南北两山之谷。

2. “无风”句:秦州位于低谷,故城中人不觉有风,而天风实有之。

3. “不夜”句:秦州东西皆为谷口,故无山以遮日月。

4. 属国:即典属国,秦汉时官名,掌少数民族事务。

此处指赴吐蕃之使臣。

5.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

汉昭帝时,楼兰与匈奴和好,不亲汉朝。

傅介子至楼兰,斩其王首。

此以楼兰代指与唐为敌的吐蕃。

攻城不力,致使史思明调兵解邺城之围得逞。

6.翻译: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石谷之间。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效法傅介子之壮举可能是遇到了障碍。

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写作背景:《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

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

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从军行》其四王维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E55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读记

E55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读记

E55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读记杜甫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读记(小河西)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这是《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

在“其六”中杜甫看到了“山边汉节归”。

杜甫认为与吐蕃谈判的使节归来这么晚,很可能谈判很艰苦。

谈判很可能失败了。

使节没有“斩楼兰”而归。

杜甫因此更加担心吐蕃的侵扰。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莽莽:无边无涯。

《九辩》(先秦-屈原):“泊莽莽而无垠。

”《走马川行》(唐-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重阳感怀》(唐宋-刘兼):“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孤城:指秦州城。

大意:重山叠岭,无边无涯,秦州城孤独地坐落于山谷之间。

地面好像无风,天上云飞塞外;太阳刚被大山遮挡,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属国:典“典属国”。

《汉书-昭帝纪》:“苏武前使匈奴,留单于庭十九岁乃还,奉使全节,以武为典属国。

”典属国本是汉官名,因苏武曾任典属国,也借指苏武;因苏武是使臣,遂借以指使臣。

《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

”《治安策》(汉-贾谊):“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斩楼兰:典“斩楼兰”。

《汉书-鄯善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wū)泥城,…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

…遣归国,…后复为匈奴反间,数遮杀汉使。

…元凤四年,大将军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

…介子遂斩王尝归首,驰传诣阙。

”《从军行》(唐-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唐-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衰飒:形容树木花草的凋零、衰落;人的衰老、失落等。

《登古阳云台》(唐-张九龄):“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秦州杂诗·莽莽万重山》
作者:杜甫
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

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

“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
沓和深广。

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

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

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

不夜,就是未入夜。

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

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

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

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

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

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
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

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直接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

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

大约这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

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

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

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胜利。

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重演了。

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沉慨叹了。

对比之下,不难体味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十分令人忧虑。

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

“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

“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继续发展,而自己为国事忧伤的
心情也正未有尽期。

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