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之《伶官传序》课件 (共40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课件 (共21张)

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书:《尚书》。 逸豫:安逸舒适。 举:全,所有。 莫:没有人。
展示 ●质疑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 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智勇:形作名,聪明勇敢的人。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点评 ●提升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函梁君臣之首 B.仓皇东出
C.一夫夜呼
D.负而前驱
训练 ●巩固
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具发达的时代,这句话是否已经过时 了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提示:我们生活、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好的现象呢?) (3分钟)
伶 官 欧传 阳序
修
导课 ●明标
1、掌握本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对现实的启示。
自主 ●合作(一)
【独学】
1.自主学习课本P28,了解欧阳修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分钟)
2.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读清字音,读准句读。 要求:静心学习,圈点勾画。 (2分钟)
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 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而前 驱,及凯旋而纳之。
从事:属官(古今异义)。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牢,祭祀用的牲畜。 告:祭告。 负:背负。 前:名作状,在前面。 驱: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纳:收好。
展示 ●质疑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点评 ●提升
书:《尚书》。 逸豫:安逸舒适。 举:全,所有。 莫:没有人。
展示 ●质疑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 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智勇:形作名,聪明勇敢的人。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点评 ●提升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选出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函梁君臣之首 B.仓皇东出
C.一夫夜呼
D.负而前驱
训练 ●巩固
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具发达的时代,这句话是否已经过时 了呢?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还具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 (提示:我们生活、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不好的现象呢?) (3分钟)
伶 官 欧传 阳序
修
导课 ●明标
1、掌握本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掌握本文运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章的写作意图及对现实的启示。
自主 ●合作(一)
【独学】
1.自主学习课本P28,了解欧阳修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分钟)
2.大声朗读课文两遍,读清字音,读准句读。 要求:静心学习,圈点勾画。 (2分钟)
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 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而前 驱,及凯旋而纳之。
从事:属官(古今异义)。 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牢,祭祀用的牲畜。 告:祭告。 负:背负。 前:名作状,在前面。 驱:走。 凯:凯歌,打胜仗时所奏的曲子。 旋:归,回。纳:收好。
展示 ●质疑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点评 ●提升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

盛赞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慨叹失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反问——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设问——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与人”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正反对比论证(理)
(对比盛衰之境地)
连用两个疑问句
学习文言知识
故方其壮①也,举②天下之豪杰莫③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④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 夫祸患常积⑥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⑦,岂独伶人也哉!
分析理解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答: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答: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
“忧劳可以兴国”。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分析理解
本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叙述了一个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选择这一史实?明确:事例论证晋王三矢的史实——复仇灭敌——“得天下”原因——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的《唐本纪》中,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拖沓,且不符合序论的体制。此处选用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但其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为慎重,欧阳修在其前面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故事的传说性质。这个事件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学习文言知识
呜呼!盛衰之理①,虽曰天命,岂②非人事③哉!原④庄宗之所以⑤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立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呜呼!”——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转折关系反问句,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 “原庄宗……可以知之矣”——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说明本文的立论依据,引起下文。
反问——否定“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说法设问——强调成败得失“皆自与人”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正反对比论证(理)
(对比盛衰之境地)
连用两个疑问句
学习文言知识
故方其壮①也,举②天下之豪杰莫③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④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 夫祸患常积⑥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⑦,岂独伶人也哉!
分析理解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答: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答: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答:
“忧劳可以兴国”。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分析理解
本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叙述了一个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选择这一史实?明确:事例论证晋王三矢的史实——复仇灭敌——“得天下”原因——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写入《新五代史》的《唐本纪》中,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拖沓,且不符合序论的体制。此处选用这一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但其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为慎重,欧阳修在其前面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故事的传说性质。这个事件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朗读课文·学习课文
学习文言知识
呜呼!盛衰之理①,虽曰天命,岂②非人事③哉!原④庄宗之所以⑤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立论——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呜呼!”——奠定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转折关系反问句,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强调人事的作用; “原庄宗……可以知之矣”——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说明本文的立论依据,引起下文。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课件(共31张PPT)

• 公元911年,李存勖在高邑打败了朱全忠亲自 统帅的50万大军。接着,攻破燕地,将刘仁恭活 捉回太原。九年后,他又大破契丹兵,将耶律阿 保机赶回北方。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 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 一北方,四月,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不久迁 都洛阳,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第三段实词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自于人欤?
或者 推究
迹象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使动用法,使……兴盛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
道理 虽然
难道 不是 推究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的原因
代词,代指“这个道理”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 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 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 明白了。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分析第二段:庄宗得天下
•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 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
庄宗如何接受和执 行晋王的遗命。
第三段实词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当 捆绑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 出自《新五代史》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 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 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 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 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 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 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第三段实词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自于人欤?
或者 推究
迹象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
使动用法,使……兴盛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
道理 虽然
难道 不是 推究
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的原因
代词,代指“这个道理”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 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 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 明白了。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分析第二段:庄宗得天下
•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 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
庄宗如何接受和执 行晋王的遗命。
第三段实词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
当 捆绑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 出自《新五代史》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 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 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 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 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 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 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课件

阅读并梳理 《伶官传序》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围绕“盛衰”二 字下笔,先叙史实,后讲道理。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受请三矢 负而前驱 系燕父子 得 事 函梁君臣 伶官 论证 乱者四应 不知所归 身死国灭 失 传序 理 告以成功 意气之盛 盛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衰 结论 成败皆人 满遭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论点
虚词 所 结构助词,不独立使用。 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燕王,吾所立 所+介词 名词性短语 表原因、处所、 方法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为+所 表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助词表概数 从弟子女十人所 《西门豹治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 家。吉州永丰(在江西)人。4岁孤,家境贫 寒,宋仁宗大圣八年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 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大 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古文 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其门下。在 散文、诗词、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史传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 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独著《新五代史》 等,晚有《六一诗话》。
庄宗大事年表 908年 24岁,袭晋王之位于太原 912年 破幽州,俘刘仁恭父子 913年 28岁,克燕,朱温兵败病死 916年 32岁,破契丹,阿保机撤守北地 923年 39岁,灭梁,即帝位于魏州 926年 42岁,遭皇甫晖、李嗣源兵变, 中伶人之矢,亡。
唉!国家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难 道不是人为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 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赐给庄宗三枝箭,接 着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立 的,契丹与我定立盟约,可是(后来)都背叛我 投靠了梁。这三件大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 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庄宗接箭 收藏在太庙中。以后庄宗出兵,便派属官,用猪 羊各一头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请出箭来, 装在锦帛缝的口袋里,背着它在军前开路,等打 了胜仗回来,再把箭收藏进太庙。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欧阳修》PPT课件(4)

h
8
仿写,感受庄宗心理
这是无奈的泪水:想我戎马倥偬一 生,竟落得如此下场!
h
9
1、品动词,看庄宗“忧劳”之形 2、赏细节,感庄宗“亡身”之痛 3、从对比,看作者的情感态度
h
10
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 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者想告诫谁?
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 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h
11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镜,可以
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教训 在警醒古人的同时,也同样警醒着我 们。
h
12
伶( 官北
宋
传) 欧
序阳 修
h
1
薛居正《五代史》——王朝的更替是 由于天命所致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h2Βιβλιοθήκη 庄宗简历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23岁 27岁
“与尔三矢”(继承父
志)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38岁 41岁
“函梁君臣之首”(灭梁 )建立后唐
“身死国灭”
h
3
得天下 —— 15年 失天下 —— 3年
为 什 么?
h
4
h
5
品语言,探情感,具体感受“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 道理 (教学重点)
h
6
1、品动词,看庄宗“忧劳”之形 2、赏细节,感庄宗“亡身”之痛
h
7
《伶官传》主要内容
后唐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 能自己谱曲。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 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 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 灭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精选课件教学PPT

4、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与其 他三项不同的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 告庙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5、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函梁君臣之首
6、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 一项是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 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
历 史
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朝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代
顺
口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溜
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 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 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 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 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 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 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 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 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 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 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
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
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东:名词作状语
•
·
• 四: 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用法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伶官传序》ppt课件

【 人 教 版 】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伶官传 序》pp t课件优 秀课件 (实用 教材)
英 格 兰 民 谣 :
【 人 教 版 】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伶官传 序》pp t课件优 秀课件 (实用 教材)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 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
【 人 教 版 】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伶官传 序》pp t课件优 秀课件 (实用 教材)
【 人 教 版 】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伶官传 序》pp t课件优 秀课件 (实用 教材)
一语成谶(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宋徽宗(1082~1135)兴趣爱好广泛:书法金石、 写诗填词、丝竹管弦、学道品茶,笃信谶纬、雅 好蹴鞠。
• 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 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于此之时, 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接连不断)”,“置 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
•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 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 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以致后唐朝廷 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人 教 版 】 选修《 中国古 代诗歌 散文欣 赏》《 伶官传 序》pp t课件优 秀课件 (实用 教材)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
赞叹
可谓壮哉 莫能与之争
何其衰也
惋惜谴责
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教训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课件(20张PPT)

胜
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
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赫赫
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李存勖
第二幕 时代背景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伶 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庄宗宠幸的 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 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 帛慰劳。周匝说:“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 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 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庄宗当场答应封 官。郭崇韬竭力劝阻说:“帮陛下取天下的 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 的。”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 储为宪州刺史。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
人也哉!
第四幕 内容赏析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 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 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累 下来的,人的才智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 只是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第四幕 内容赏析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 气骄盛,可以说是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 没有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 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 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 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 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 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
留兵守杨刘,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赫赫
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唐庄宗李存勖
第二幕 时代背景
唐庄宗小名亚子,喜演剧,能度曲。伶 人能接近他,并渐渐参与政事。庄宗宠幸的 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庄宗灭梁进入汴州那天, 周匝至马前拜见,庄宗非常高兴,并赐以金 帛慰劳。周匝说:“我在梁国没遭杀身之祸, 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 请天子好好答谢他二人。”庄宗当场答应封 官。郭崇韬竭力劝阻说:“帮陛下取天下的 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是要失去人心 的。”庄宗到底不听,封陈为景州刺史,封 储为宪州刺史。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
人也哉!
第四幕 内容赏析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 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 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累 下来的,人的才智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 只是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第四幕 内容赏析
满招损,谦受益: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 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 气骄盛,可以说是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 没有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 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 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 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 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 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 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 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 之理也。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 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 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 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 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人们常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充分地说 明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里,伶人的社会地位之 卑下。举个例子,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 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 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 禁止伶人参加科举。可以说,除非唱成名角,否则 作伶人就意味着没有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 位,永远要抬头看人,受人欺辱。就连著名京剧艺 术表演家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都曾经感慨地说: “干咱这一行,唱好了是‘戏饭’,唱不好了是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 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 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 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 他意气骄盛,是多么雄壮!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 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 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 襟,何其衰也!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 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 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见到乱 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相 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 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 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
综合归纳: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
1.庄宗受箭。
例证法: 2.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3.灭梁,“函梁君臣之首”。
对比论证: 得与失,盛与衰,兴与亡,
损与益,成与败 ,忧劳与逸豫。
引证法: “满招损,谦得益”
小结:
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能够增强文 章的说服力。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 论点,使说明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呵成, 前呼后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动,使兴盛)
D. 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情)
3.下列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C )
A.①与其所以失之者 。 ②与尔三矢 。
B.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②故方其盛也 。
C.①盛以锦囊。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D.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拿三支箭赐 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 仇敌;燕王,是我推立起来的;契丹 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 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遗留 的怨忿。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 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 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 纳之。
伶官传序 欧 阳 修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感受作者精心的结构安排。 3.领悟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4.深入思考“谦受益,满招损”“忧劳兴 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 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 义。
说一说:
• 请同学们按8个组别展示译 文,并把重点词语、句式加 以标注,并说一说。
——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灭梁,“函梁君臣之首”。
——后唐亡。“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整合 从庄宗四年所作的事,整合推断出什 推断 么结论?用原文回答。原因是什么?
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而失去 天下,只有短短的3年。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交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 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并 收藏在祖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 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 先,从宗庙里恭敬地请下那三支箭, 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 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 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 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
优伶,现在多称伶人,所指的是具有身段 本事凸出的演艺人员。古汉语里优和伶都是演 员的意思。现在伶人或伶多指戏曲演员,有时 中文里也会把外国传统戏剧演员称为“伶”, 如日本能剧、歌舞伎演员,西方歌剧演员。
“优”很少在现代汉语中指演员,但日语 到现在还是把演员称为“优”,如俳优(演员, 中文“俳优”本意为滑稽演员)、男优(男演 员)、女优(女演员)、声优(配音演员)等。
测一测: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 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B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 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为天下笑。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
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 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 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 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 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 也哉!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 累起来的,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 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 啊。
引用古人的名言,进一步推论自己的观点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更好表达自 己的中心主旨:盛衰兴亡,得失成败,皆因人事。
读一读: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 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 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试着把 这种感觉读出来。
想一想:画蛇添足?
文章前三段既然已经强调了 “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 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 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这一结尾?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 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 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唉!盛衰的道理,虽然说 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 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取得天 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 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 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 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4.下列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
A.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①系燕父子以组。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C.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岂独伶人也哉?
D.①此三者,吾遗恨也 。 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
筛选: 庄宗主要做了什么事?
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受三矢,继父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