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福的新衣信息窗2米的认识 (1)
小学数学《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优秀教案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直尺、米尺假设干师:出示课件。
同学们,上次师傅和徒弟在为阿福做上衣的过程中闹了个大笑话,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说看他们之间又发生什么事?生: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
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
阿福纳闷了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师:这位同学观察的挺仔细,你们还想说些什么?生: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米的认识)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师: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直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师画线段)师:看,象这样把米尺坚着放,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
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吗?试试看。
好,你来,你。
(师找几个同学站在尺子前量。
)师:这么多小朋友都想试试!这样吧,(翻开你桌子上的神秘袋子,看看里面有什么)用这把米尺和同桌互相量一量。
(生操作,师巡视)师:谁来指一指1米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刚刚你们同桌俩是怎样量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生:我按住0刻度对准地面,让我的同位拉尺子,让他自己看1米到他身体的哪个地方。
师:有不同意见,说说看。
听明白了,0刻度要对准地面。
尺子要拉得直直的,一点也不能歪。
师:同学们都是这样量的吗?按照正确的方法,快速的再量一遍。
互相合作,在米尺上用手比划1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80厘米100厘米分别有多长。
再比划1米有多长。
同桌合作完成。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米尺,拉直,现在同学们两手之间的间隔就是1米。
五年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信息窗2:认识米》教学设计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宁阳县第一小学赵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1.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准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
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
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
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
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你说我讲,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入1米。
活动一:(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2)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
生:用原来的尺子测量遇到了哪些问题?师: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2.认识米尺,学生理解掌握米和厘米的关系。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
克山县二小一年级数学下册 八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信息窗2 阿福做长袍 —米的认识教案 青

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笔记▶教学内容教科书P46例7,完成P46“做一做”,P47“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能穿几串”的知识,经历解决“已知总数、几个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这种类型的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感受利用画图、数的组成、数数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学科情感。
▶教学重点会用数的组成解决相关问题,感受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呈现一些串珠。
师:这些串珠都是用小珠子一颗一颗穿起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穿珠子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观察发现,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教科书P46例7。
师:读题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情预设】已知有58个珠子,每10个穿一串。
要求的问题是:能穿几串?(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题、看图,学会审题寻找信息,将信息进行整理,明确题意,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笔记(1)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交流。
师:把你的想法和答案与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感受多样化策略。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你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指名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订正。
【学情预设】预设1:圈一圈,每10个珠子圈起来,可以圈5串,还剩8个珠子不够穿一串。
预设2:用小棒摆一摆,每10根小棒捆一捆,58根小棒可以捆5捆,还多8根,所以58个珠子,每10个珠子穿一串,可以穿5串,还剩8个珠子。
预设3: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
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珠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首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面对问题寻找策略,在经过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分享,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感受策略的多样化。
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信息窗1

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信息窗1教学目标:能理解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并能熟练使用竖式进行计算。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退位减法竖式计算。
难点:退位减法笔算的算理。
教具、学具:小棒、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目标:回顾导学作业的布置及要求,让学生能够做好准备积极的投入到小组合作交流中来。
活动设计:出示投影明示作业要求,让学生准备好自己的作业,准备小组检查和交流。
二、小组内交流导学作业:目标:1、统计作业情况2、小组帮助各成员对作业要求(计算的方法、做的题数进行交流统计,选择你们小组最优秀的算法准备进行交流。
)达成共识。
3、小组成员会合作表演展示自己组的成果。
活动设计:四人小组,由组长主持3分钟的合作时间,结束后自己想法抢到表演展示的机会。
三、班级交流导学作业: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
2、通过一到两个小组的展示,实现全班80%(像刘黎元)都能说出自己比较的方法。
活动设计:1、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巡视收集好中差三方面的信息,选取合适的小组展示交流。
2、指导组织两个小组上台演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通过小组展示交流完成以下几种内容:(1)“42-26”的笔算方法及竖式计算预设:① 42 ② 42-26 -26————16 26四、教师点拨:目标:1、评价作业情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进行小组合作水平点评,培养学生的合作水平。
2、强调预设算法中的哪种算法最好,进行强化练习。
学会“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方法,并能熟练使用竖式进行计算。
活动设计:1、教师总结学生小组活动情况。
2、总结出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笔算的方法。
①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用活动2得到的笔算方法使用竖式进行计算。
六、课堂练习目标:100以内的退位减法笔算的方法,并能熟练使用竖式进行计算活动设计:(1)课后练习61页,第1题(2)62页,第4题,进行列竖式比赛。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案《阿福的新衣》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大家有没有跟妈妈去做过衣服,(做过)你知道吗,,做衣服时要“量体裁衣”。
只有量得准确,做出来的衣服才合体。
可是,一个叫阿福的人在做衣服时就发生了一个笑话。
想知道吗,(想)打开课本第75页,谁能看着这四幅图,给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学生思考)师:谁的故事编好了,把你的小故事跟小伙伴讲一讲。
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呢,师:你第一个把小手高高举起来,你来讲吧。
(学生讲故事)敢发言真不错,奖给你一朵小红花。
师:谁再来讲一讲,(指生讲)真棒,再动动脑筋,你的故事会更精彩。
师:我也会讲这个故事,我可以讲吗,(可以)阿福到一家裁缝店做衣服,于是师傅开始测量阿福的身长,结果是三拃,袖长是二拃,肩长是一拃。
刚巧师傅有事要出门,于是让徒弟做,徒弟非常高兴,用自己的手测量出了一拃、两拃、三拃。
来做新衣的阿福穿上新衣,一脸的不高兴:“太小了!”。
师傅用手量了量,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徒弟觉得很冤枉,拍着小脑袋想:这是怎么回事,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长度单位的统一师:刚才我们听了故事,你知道一拃是怎么回事呢,(学生思考,指生回答一拃是从哪到哪)师:大拇指尖到中指尖撑开的最大距离就是一拃。
(边说边演示) 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小组先讨论一下。
谁来说一说,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多生回答)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听明白了,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周珂含,请你到前面来,我们来演示一下。
师: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好吗,(比手、比拃)师: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好吗, (开始测量,交流各是几拃)师:我明白了,一样的桌子,老师的手大,你的手小,所以结果不一样。
徒弟给阿福做衣服的时候,也是这种情况,对吗,(对)师: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小组讨论一下)谁能说一说,生1:师傅手量,师傅做。
小学数学:第八单元信息窗2

第八单元阿福的新衣信息窗2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78—79页内容教材分析:本信息窗是上节课“阿福的新衣”故事的发展,表现的是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中信息是:师傅用尺子量出阿福的长袍是1米,徒弟却说是100厘米,于是产生了疑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还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再次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上节课已有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在软尺上,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且在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过程中,探究得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基础。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习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理解1米=100厘米。
3、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在小组的合作和实际测量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有多长的表象。
2、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1、建立1米有多长的表象,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等量关系2、能够针对具体问题,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用米尺、1米软尺教学方法:操作、交流教学过程一、续讲故事,引出新知(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用电脑出示信息窗1当中的连环画)1、师谈话: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同学们请看78页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这一天啊,阿福又来到缝衣店,说要做件长袍,师傅拿过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说“身长1米”,徒弟想:再不能出现上次的错误了,也拿过尺子量了一下,却说“长100厘米”。
2、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学生可能会说:1米=100厘米吗?同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3、学生交流后小结,导入新课。
2019-2020年青岛版一年下《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word教案

2019-2020年青岛版一年下《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word教案——厘米、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信息窗1——阿福做长袍[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厘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希望同学们仔细观察里边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这节课学习就能明白其中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价“厘米”。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观察探究1.学生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看谁观察的最仔细!(1)每个学生观察直尺,并汇报。
(发现了数字,长短不同的线、cm)。
(2)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
(师板书:刻度线、刻度、厘米、0起点)同学充分认识了直尺,那你能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3)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并到黑板上演示。
(4)教师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好,像直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能用手比划一下吗?(5)学生观察尺子,并比划。
(完整版)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课堂教学设计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下册.doc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一年级第二册 )一、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含义,知道 1 米 =100 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并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经历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计的过程,,形成初步估计的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厘米、米的认识难点: 建立长度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阿福做上衣”。
通过“怎么回事?”的问题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认识厘米;第二个信息窗是“阿福做长袍”,通过“到底是 1 米还是 100 厘米”的问题引出对长度单位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可以从讲故事入手,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到底是 1 米还是 100 厘米呢?” ,并加以解决。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地感知,以形成厘米、米的表象。
对厘米、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实际测量活动,同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灵活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
在具体测量时,允许并鼓励学生灵活选择和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同时,能针对具体测量对象,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教师还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身边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并找出一些长度是 1 厘米、 1 米的物体,使学生真正了解 1 厘米、 1 米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大小:
98厘米( )1米 3米( )3厘米 19厘米( )91厘米 1米( )100厘米
算一算:
80厘米+7厘米=( 1米—60厘米=( 100厘米+3米=( )厘米 )厘米 )米
判断:
1、课桌高2米。 ( ) 2、1米比99厘米短。 ( ) 3、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26厘米。( √ )
一根绳子长91厘米,剪去18厘米 还剩多少厘米?
3.画一条比3厘米多5厘米的线段
用以下的厘米尺,量一量物件的长度。
: 3 厘米多些
: 4 11
厘米
:
厘米少些
到底是1米, 还是100厘米 呢?
做
一
做
厘米)作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
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 )作单位。
1米= (100 )厘米 5米= ( 500)厘米
100厘米= ( 1 ) 米 300厘米= ( 3 )米
总结: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 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 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知道1米=( 换算与计算。 )厘米。会进行简单的
91 – 18 =73 ( 厘米)
一根绳子长93厘米,剪去一些后 还剩71厘米,剪去了多少厘米?
93 – 71 =22 ( 厘米)
√
√
√
3. 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cm
4.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是米还是厘米?
教室长6(长50( 厘米 ) 小明身高120( 厘米)
5.这样说对不对吗? (1)铅笔长15米。( ) 厘米 (2)课桌高70米。( ) 厘米 (3)一棵树高16厘米( ) 米
1 .一张贺卡宽8( 厘米 ) 2 .一块蛋糕厚约10( 厘米 ) 3 .同学们的手掌宽约5( 厘米 ) 4.操场跑道长100( 米 ) 5.一把米尺长100( 厘米 ) 6.小朋友身高1( 米 )28( 厘米 ) 7.一座楼房高30( 米 ) 8.一辆汽车长8( 米 )
70 厘米
1米
1 米 = 100 厘米 170 两张书桌共长 (70+100) 厘米
厘米和米
复习要点:
1.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长
度单位? 2.知道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3.米和厘米的简单计算
阿福的新衣
量一量小朋友们的一拃有多长?
动手量一量
手掌宽大约( )厘米
说一说,下面哪一种量法对。
R
W
动手画一画
温馨提示:先想一想你打算怎样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7厘米少2厘米的线段
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
米尺
卷尺
1厘米
米
mi
1米
1 米 = 100 厘米,亦可写作 1 m = 100 cm。
黑 板
1米
长约2米
1米
宽 约 80 厘 米
课桌高约70厘米
1米=100厘米 2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1米30厘米=( )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说给 同桌听一听
填上合适的单位(米、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