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2.3.3 生物的进化(人教版)
2014年高考生物复习素材:五 遗传变异和进化

五遗传变异和进化一遗传的分子基础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机构和元素组成:2、实验过程(看书)3、实验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的。
(即:DNA是遗传物质)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五、小结: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特点和DNA的复制:一、DNA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的结构: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DNA的特性:①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排列种数:4n(n为碱基对对数..)②特异性:每个特定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是特定的。
5、DNA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6、与DNA有关的计算:在双链DNA分子中:①A=T、G=C②任意两个非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全部碱基和的一半例:A+G = A+C = T+G = T+C = 1/2全部碱基二、DNA的复制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Ⅰ前的间期3、场所:主要在细胞核4、过程:(看书)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子、母链盘绕形成子代DNA分子5、特点:半保留复制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7、条件:①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②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8、DNA能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七章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2节生物的进化教学课件

教材素材变式
教材素材变式
2 斑马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的染色体数为31对,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兼具斑马和驴的特征,俗称“ 斑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斑驴”是一个新物种 B.“斑驴”体内没有可以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C.“斑驴”的出现说明斑马和驴不存在生殖隔离 D.“斑驴”不可育是由于其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教材素材变式
3 如图所示,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来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 B.当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超过生存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时往往会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一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答案
2.B由题可知,“斑驴”体内有一组来自斑马的染色体(22条)和组来自驴的染色体(31条),没有同源染色 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能联会,因此,“斑驴”是不可育的,基丕属于新物种,A、D错误,B正确。生殖隔 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斑驴”不可育, 说明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答案
3.D 由于可遗传变异的存在,种群中的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A正确。 每种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超过生存环境所能承 受的数量时往往会引起生存斗争,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颈和前肢长一些的个体,在生 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C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使 长颈鹿个体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D错误。
201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频考点通关讲练: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

萄糖
2.胞吞和胞吐——膜的流动性 胞吞 条件 原理 特点 胞吐
细胞摄取或排出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方式 生物膜的流动性 物质通过小泡转移,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
方向
实例
细胞外→内
变形虫吞食食物颗粒,白 细胞吞噬病菌等
细胞内→外
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例2] (2012·安徽高考)蛙的神经元内、外 Na+ 浓度 分别是 15 mmol/L 和 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 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 Na+ 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 +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Na+ 流入是被动转运、排出是主动转运 B.Na+ 流入是主动转运、排出是被动转运 C.Na+ 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转运 D.Na+ 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转运 [解析] 依题干信息,神经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 故Na+内流是一个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被动转运;Na +外流(排出)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运输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 [答案] A
的方式 物质运输方向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被动转运 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易化扩散 高浓度→
主动转运
低浓度→
低浓度
需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消耗
高浓度
需要
不消耗
消耗ATP
物质跨 膜运输 的方式 扩散
被动运输 易化扩散 主动运输
图
例
O2、CO2、H2O、
举 例 甘油、乙醇、苯 等
红细胞吸收葡
小肠吸收葡萄
这样水分子又进入了细胞,所以乙细胞随后会发生质壁
分离复原。
答案:B
超链接 [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配套光盘]
易误点二
不能正确辨析物质运输的方式
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含解析)

第23讲 生物的进化[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考点一 生物进化理论1.早期的生物进化理论(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①基本观点:物种是可变的,所有现存物种都是从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生物本身存在由低级向高级连续发展的内在趋势;“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
②意义:为达尔文的进化学说的诞生奠定基础。
(2)达尔文的进化学说①基础观点a .物种是可变的。
b .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
c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不足:对于遗传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变异起作用等问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现代综合进化论(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③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突变⎩⎪⎨⎪⎧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地―――――→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①隔离⎩⎪⎨⎪⎧ ――→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②物种形成⎩⎪⎨⎪⎧ 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形成标志:产生生殖隔离3.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4.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①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教学案(含解析)

2.3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方式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渗透作用(1)概念: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过程。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常见渗透装置图分析①若S1溶液浓度大于S2,则单位时间内由S2→S1的水分子数多于S1→S2,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上升;若S1溶液浓度小于S2,则情况相反,外观上表现为S1液面下降。
②在达到渗透平衡后,若存在如图所示的液面差Δh,则S1溶液浓度仍大于S2。
因为液面高的一侧形成的压强,会阻止溶剂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②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2)引起细胞失水与吸水的条件:外界溶液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浓度差。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2)原理和现象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质壁分离的原因①外因: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②内因: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番茄和水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比较:科学家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含有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及分析如下:(1)实验结果①不同植物对同一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
②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也有差异。
(2)实验结论: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微生物吸收无机盐离子的特点①不同微生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选择性。
②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无机盐离子的需要量不同。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连线)(2)根据图示进一步确定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影响因素①填写以下有关跨膜运输方式及结构的名称:甲:自由扩散;乙:协助扩散;丙:主动运输;a:载体蛋白。
【名师金典】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整理+重难点聚集)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3)生物各种适应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 用进废退
和 获得性遗传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2.
(1)对生物进化 (2)它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 共同的祖先 ,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3. (1)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只局限于个体
(4)进化的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 可遗传变异,
它来源于突变(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 基因重组 。
(5)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
种群的 基因频率 发生定向改变,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2.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 后代的一群生物。
综合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本章有以
1.命题内容:从命题侧重点来看,本章主要集中在现代 生物进化理论的简介,自然选择学说有关内容和在实例中的 分析、应用,以及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的变化特点与相关的
2.命题形式:课标高考生物试题对本章的考查,经常以基因频
率的变化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关系等进行命题,或者是结合生
3.遗传变异:生物个体既具有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
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
过程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它决定着生物向适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论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
物进化的内因;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 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⑥解释了
于基础知识的延伸与升华,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3)应用: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需要借助于数学方法,通过 一些实例总结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结合遗传变异知识计算基因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1 2.3、4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③单体的种类 组成 4种――→DNA 组成 4种――→RNA
(3)比较DNA和RNA在组成上的区别 ①DNA特有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 ②RNA特有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
2.核酸的功能 (1)细胞内携带________的物质; (2)在生物体的______和______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DNA 与 RNA 的组成区别。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RNA 的则是核糖核苷 酸;DNA 所特有的碱基是 T,RNA 为 U。若化合物 b 是脱 氧核苷酸,则碱基只有 4 种,即由其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后 可得到磷酸、4 种碱基、脱氧核糖,共 6 种化合物。
答案:C
一、1.(1)C、H、O、N、P b.五碳糖 核糖核苷酸 (3)①脱氧核糖 ②核糖 胸腺嘧啶(T) c.含氮碱基 ②b.2
(2)核苷酸 c.5
①a.磷酸
③脱氧核苷酸
尿嘧啶(U)
2.(1)遗传信息 (2)遗传、变异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能源物质 不能水解 单糖 细
二、脱氧核糖核酸 胞壁 储存能量
三、①——d ②——e
误区剖析 1.DNA、RNA、核苷酸和ATP中“A”的含义 (1)核苷酸分子中的A是腺嘌呤。 (2)ATP中的A是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 (3)DNA和RNA中的A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 呤核糖核苷酸。
2.核酸彻底水解与初步水解的产物 物质 DNA RNA 彻底水解 磷酸、 脱氧核糖和 碱基 磷酸、 核糖和碱基 初步水解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③——c ④——a ⑤——b
回扣教材
1.教材26页[问题探讨]DNA鉴定用途及教材27页右下
角“
【备考202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2讲 生物的进化(共71张PPT)

素养目标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
原始的共同祖先
生物进化
适应的形成
物种形成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
(2)比较解剖学
共同祖先
答案 AB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有差异,故可以作为 分子指标来判断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A项正确;已知细胞色素c氨 基酸序列表现为高度的保守性,说明生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B 项正确;位于线粒体内的电子传递链(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细胞色素c可 能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C项正确;细胞色素c从线 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后,会激活凋亡程序,间接控制细胞凋亡,D项错误。
生物 黑猩猩 恒河猴 兔
差异 0
1
9
牛、羊、猪 10
果蝇 小麦 酵母 27 35 4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色素c可以作为分子指标来判断不同种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B.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高度保守性说明生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 而来 C.细胞色素c可能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D.细胞色素c直接控制细胞凋亡
易错辨析 基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占所有基因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 × ) (2)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 (3)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发生进化。( √ )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 ) (5)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2·海南高考)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 的是 ( D)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 进化的原材料;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 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 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 不起选择作用,基因频率不变;只有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 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
A
)
A.毒性污染物的选择作用使大西洋小鳕产生突变,抗药性不断增强
B.不同水域的大西洋小鳕存在地理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大西洋小鳕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异变大 D.含有毒性污染物的大西洋小鳕可能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对人类造成危害
解析:基因突变不是在毒性污染物的选择作用下产生的。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适应环境的个 体,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 别,但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
C.70%,21%
[解析]
D.70%,42%
根据题意可知,Aa个体占30%,蜗牛间进行自
由交配时,产生A配子的基因频率=55%+30%×1/2=70%, a配子的基因频率=15%+30%×1/2=30%,自由交配得到F2 各基因型的频率比例为AA∶Aa∶aa=49%∶42%∶9%,统计 得到A基因的频率为49%+42%×1/2=70%,故D项正确。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基因突变 突变 染色体变异 (1)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基因重组
(2)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的原材料,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 不定向的 ――――――→不利变异被 淘汰,有利变 异逐渐积累 ―→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定向改变 ――――→ 生 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导致 经自然选择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
自然选择 及 隔离 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 (2)物种形成 生殖隔离 形成标志: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 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 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导致生物进 化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2.环境起选择作用,而非诱发变异 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
生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
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高考命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列举有关现代生物进化
理论的多种观点,从中判断正误。 (2)列举各种进化观点,比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自 然选择学说。
自由交配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有何关系?
提示:(1)随机交配、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子代
群体中基因频率不变,但基因型频率可能发生改变。 (2)不随机交配的情况下,不能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 子代群体的基因频率。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可 能发生改变。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
1.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2NXAXA+NXAXa+NXAY p= 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2NXaXa+NXAXa+NXaY q= 2NXaXa+NXAXa+NXAXA+NXaY+NXAY
[例1]
(2012·上海高考)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
(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 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 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 B.30%,42% ( D )
2n1+n2 n1 1 n2 1 PA= 2N =( N +2× N )=PAA+2PAa Pa= 2n3+n2 n3 1 n2 1 = ( + × ) = P + aa 2N N 2 N 2PAa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而各种基因 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②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 合子的频率。
[例2] (2013·淮安第三次调研)大约一万年前,某大 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 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B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b过程的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①~⑥只能表示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 物种1和物种2
(1)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 形成的质变时期,只有地理隔离而不形成生殖隔离,能产生 亚种,但绝不可能产生新物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2)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 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 杂交不活;活而不育。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物种形成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变化后生 新物种形成,生殖 物和原来 隔离,质变,属于 生物关系 不同的物种
生物进化
基因频率改变
生物进化,基因
频率改变,量变, 仍属于一个物种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 联系 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
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项目 自然选择 ③遗传变异 ①过度繁殖 ② 生存斗争 主要观点 适者生存 ④_____
评 价
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 提出 贡献 了合理的解释 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 多样性 的形成 ①对 遗传变异 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 不足 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 个体 水平③强调物种形 成都是 渐变过程,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
1.比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 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 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 ×100%
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该基因的 公 数目/该基因与其等位基 式 因的总数×100% 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延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基因型频率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判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叙述的正误。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2012·海南卷T23D)( × ) (2)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2010·江苏卷T12B)( × ) (3)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2010·山东卷T2A)( × ) (4)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2010·山东卷T2B)( × ) (5)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2010·山东卷T2D)( √ ) (6)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2010·海南卷T16D)( × )
2.下图表示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 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 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2.(2010·全国卷ⅠT4)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
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 B)
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狮子和老虎是同一物种吗?它们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一个 新的物种吗? 答案:不是;不是。 (2)如何判断两种动物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杂交后能否产生可育后代。 (3)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隔离吗? 答案: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 发展表现在 (C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 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解析]
图中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多倍体的
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A错误;①~⑥表示物 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 体变异,C错误;只有当品系1和品系2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形 成两个物种,D错误。
混淆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1.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该基因总数 某基因频率= 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 2AA+Aa A= ×100% 2AA+Aa+aa Aa+2aa a= ×100% 2AA+Aa+aa (A、a 为基因,AA、Aa、aa 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 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 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