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表征分析技术-化学成分分析UVis

合集下载

化学成分分析报告

化学成分分析报告

化学成分分析报告1. 引言化学成分分析是一项关键的研究技术,用于确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通过分析样本中的化学成分,我们可以获得关于样品的重要信息,例如其纯度、浓度以及可能的应用领域。

本报告将介绍化学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以及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2. 基本原理化学成分分析基于化学反应和物理性质的变化来确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化学反应和性质变化,通过测量样本的吸收、发射、分离或电化学信号来确定化学成分。

3. 分析方法3.1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通过测量吸收、发射或散射光的特性来确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常见的光谱分析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发射来判断样品的组成。

3.2 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通过将样品分离成不同的成分,然后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常见的色谱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等。

这些技术利用样品中化合物在固定相或移动相中的分离行为来确定其组成。

3.3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中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来确定其组成。

质谱仪可以将样品中的分子分离并产生离子,然后根据离子的质量和丰度进行分析。

质谱分析常用于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组成。

3.4 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是通过测量样品在电化学反应中的电流和电位来确定其组成。

常见的电化学分析技术包括电化学滴定、电位滴定和电解质测定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测量电流和电位的变化来推断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4. 应用案例化学成分分析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4.1 食品安全化学成分分析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添加剂。

通过分析食品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可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并提供相关的食品质量和安全信息。

4.2 药物研发化学成分分析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药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可以确定其纯度、结构和活性,为药物研发提供关键的信息。

化学表征技术与分析

化学表征技术与分析

化学表征技术与分析化学表征技术与分析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通过化学表征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物质的结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表征技术以及它们在分析领域中的应用。

一、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通过测量分子或原子的质荷比来确定其分子结构和成分的技术。

质谱分析可以用于确定样品中的有机分子、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生物大分子等。

质谱分析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离子阱质谱仪等。

在化学领域,质谱分析在有机合成、环境监测、药物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对辐射的吸收、散射、发射等特性来研究其结构和性质的一种方法。

其中,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是常用的光谱分析技术。

红外光谱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用于确定物质的吸收特性,核磁共振光谱则常用于确定原子核的磁气共振频率。

光谱分析在化学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药物研究、材料表征、食品安全等领域。

三、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是一种通过物质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行为,来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技术。

色谱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气相色谱主要用于气体和揮发性物质的分离和分析,液相色谱常用于生物样品和药物的分析,超临界流体色谱则具有对非极性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很强分离能力。

结语化学表征技术与分析在化学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应用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还可以为工业生产和生活健康等方面提供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表征技术与分析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其应用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深入的研究。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化学表征技术与分析能够为读者对该领域的了解和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材料成分分析方法

材料成分分析方法

材料成分分析方法
材料成分分析是一种对材料中各种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材料的组成和性质,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材料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

光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吸收、散射、发射等光谱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光谱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用来分析物质的电子结构和化学键性质,红外光谱可以用来分析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基团,而拉曼光谱则可以用来分析物质的晶体结构和分子振动。

光谱分析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无损伤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成分分析。

色谱分析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不同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色谱分析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和超临界流体色谱。

气相色谱适用于挥发性物质的分析,液相色谱适用于非挥发性物质的分析,而超临界流体色谱则适用于高温、高压下的物质分析。

色谱分析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分析灵敏度高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成分分析。

质谱分析是利用物质的质谱特性进行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质谱
分析方法包括质子质谱、电子离子化质谱和飞行时间质谱。

质谱分
析方法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分子量、结构和成分,具有高分辨率、
高灵敏度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材料的成分分析。

综上所述,光谱分析、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是几种常见的材料
成分分析方法,它们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材料。

在实际应
用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材料的成分分析,
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技术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对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进行准确分析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分析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技术主要依靠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检测和测定材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微量元素等,来确定材料的组成和化学成分。

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气相分析:气相分析常用于分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的成分。

它基于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气相色谱法(GC)和气体质谱法(GC-MS)等技术,可以对气态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2. 液相分析:液相分析适用于对溶液和液体样品的成分进行分析。

常见的液相分析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溶液中的各种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测定。

3. 凝态分析:凝态分析用于对固态物质进行成分分析。

常用的凝态分析方法有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固体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振动谱图来确定其成分。

二、常用分析方法1. 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等。

通过测定材料在不同波长或频率下的吸收或发射光谱,可以得到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信息。

2. 质谱分析法:质谱分析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样品中分子或离子的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各种化合物的分子量、结构和组成信息。

3. 物理测量法:物理测量法是一种基于材料性质的分析方法。

常见的物理测量方法包括密度测定、热分析(如热重分析、差热分析)等。

通过对材料物理性质的测量,可以了解其组成和性质。

三、应用领域1. 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领域,对材料的组成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是研究材料性能和性质的基础。

材料的测试、表征方法和技巧

材料的测试、表征方法和技巧

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带
=C-H O-H C-H
O-H(氢键)
CC
C=C C=O C-C,C-N,C-O C-X
S-H P-H
N-O N-N C-F C=N
N-H
CN
C-H,N-H,O-H
3500
官能团区(3700~1333cm-1)
3000
2500
2000
500 指纹区(1333~650cm-1)
材料的测试表征
表征技术 是指物质结构与性质及其应用的有
关分析、测试方法,也包括测试、测量工具的 研究与制造。 表征的内容包括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组成:构成材料的化学元素及其相关关系
结构:材料的几何学、相组成和相形态 性质:指材料的力学、热学、磁学、化学性质
表征手段
1.形貌 电子显微镜(TEM、SEM),普通的是电子枪发射光
X射线谱 -------- 连续X射线谱
X 射线强度与波长的关 系曲线,称之 X 射线谱。 在管压很低时,小于 20kv的曲线是连续变化 的,故称之连续 X 射线 谱,即连续谱。
X射线谱-------特征X射线谱
当管电压超过某临界值时, 特征谱才会出现,该临界电 压称激发电压。当管电压增 加时,连续谱和特征谱强度 都增加,而特征谱对应的波 长保持不变。 钼靶X射线管当管电压等于或 高于20KV时,则除连续X射线 谱外,位于一定波长处还叠 加有少数强谱线,它们即特 征X射线谱。 钼靶X射线管在35KV电压下的 谱线,其特征x射线分别位于 0.63Å和0.71Å处,后者的强 度约为前者强度的五倍。这 两条谱线称钼的K系
关于吸收曲线
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 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的依 据 吸收谱带的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也提 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尔 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λmax有时可 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吸收谱线强度A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即与该 物质的浓度C成正比,这是定量分析的依据

超导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超导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超导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技术超导材料是一种具有极低电阻和磁场排斥特性的材料,其在能源传输、磁共振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超导材料的化学成分对于优化材料性能、提高超导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超导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技术。

一、X射线衍射分析X射线衍射是一种常用的材料结构表征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来确定其化学成分。

对于超导材料而言,X射线衍射可以用于确定晶格参数、晶体结构以及晶体缺陷等信息。

通过将超导材料制备成粉末或单晶样品,并使用X射线源照射样品后收集衍射图谱,可以通过比对实验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超导材料的化学成分。

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仪是一种常用的表面成分分析技术。

超导材料的表面成分分析可以通过SEM-EDS技术来实现。

该技术利用电子束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收集样品表面的散射电子和X射线能谱,可以确定样品的元素组成及其相对含量。

通过SEM-EDS技术,可以对超导材料的表面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超导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三、质谱仪(MS)质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结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确定超导材料中的有机成分和杂质。

质谱仪通过将样品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将其离子化并分离出来,然后通过质量分析器对离子进行质量筛选和检测。

通过与数据库中的标准质谱图谱进行比对,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质谱仪可以用于分析超导材料中的有机胶凝剂、表面处理剂以及杂质等,为超导材料的纯化和优化提供重要信息。

四、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可以用于确定超导材料中的有机成分、晶体结构以及元素的化学环境等信息。

核磁共振通过利用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通过对样品中核磁共振信号的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分析超导材料中的有机胶凝剂、配位络合物以及晶体结构等,为超导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材料的表征技术

材料的表征技术

内部的组织结构。
对材料的成分和结构进行精确表征是材料 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性能控制的前提。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一门关于材料成分及结 构表征的技术性实验方法性的课程。
材料分析方法的理论依据 (重点)
材 材料与输入
信号相互作 用,产生输

出信号。
信号 输入
信号 输出
比较输入 和输出信 号,获取 材料的相 关信息。
1. 组织形貌分析 微观结构的分析对于理解材料的本质至关重要
光学显微镜 (OM) 电子显微镜 (SEM) 扫描探针显微镜 (SPM)
2. 物相分析 是指利用衍射的方法探测晶格类型和晶胞常数,
确定物质的相结构。 X-射线衍射 (XRD) 电子衍射 (ED) 中子衍射 (ND)
也具有波动性。电子波的波长
h m
h —— Plank 常数 ,6.63 ×10-34 J ﹒ S m ——9.1×10-28 g v ——电子速度
显然,v越大, 越小,电子的速度与其加速电压(E伏特)有关

1 mv2 eE
2
v 2e E m

e 1.60 1019 C

150 E 埃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 定量分析。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示意图
A
末端吸收
最强峰
肩 峰
次强峰 峰谷
max
min

拉曼光谱分析法
即若被150伏的电压加速的电子,波长为 1 埃。若加速电压很高,就 应进行相对论修正。

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材料结构表征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材料研究的四大要素:材料的固有性质、材料的结构、材料的使用性能、材料的合成与加工。

材料的固有性质大都取决于物质的电子结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结构。

材料结构表征的三大任务及主要测试技术:1、化学成分分析:除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技术外,还包括质谱(MC)、紫外(UV)、可见光、红外(IR)光谱分析、气、液相色谱、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二次离子色谱、X射线荧光光谱、俄歇与X射线光电子谱、电子探针等。

如质谱已经是鉴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手段;IR在高分子材料的表征上有着特殊重要地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是用单色的X射线轰击样品导致电子的逸出,通过测定逸出的光电子可以无标样直接确定元素及元素含量。

2、结构测定:主要以衍射方法为主。

衍射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中子衍射、穆斯堡谱等,应用最多最普遍的是X射线衍射。

在材料结构测定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热分析技术。

3、形貌观察: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

第二章X射线衍射分析1、X射线的本质是电磁辐射,具有波粒二像性。

X射线的波长范围:0.01~100 Å 或者10-8-10-12 m 1 Å=10-10m(1)波动性(在晶体作衍射光栅观察到的X射线的衍射现象,即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2)粒子性(特征表现为以光子(光量子)形式辐射和吸收时具有的一定的质量、能量和动量)。

2、X射线的特征:①X射线对物质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用于无损检测等。

②X射线的波长正好与物质微观结构中的原子、离子间的距离相当,使它能被晶体衍射。

晶体衍射波的方向与强度与晶体结构有关,这是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础。

③X射线光子的能量与原子内层电子的激发能量相当,这使物质的X射线发射谱与吸收谱在物质的成分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

一、X射线的产生1.产生原理高速运动的电子与物体碰撞时,发生能量转换,电子的运动受阻失去动能,其中一小部分(1%左右)能量转变为X射线,而绝大部分(99%左右)能量转变成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当分子吸收外界的辐射能,总能量变化
ΔE总= E0+Δ E电子+ Δ E振动+ Δ E转动+E平动
E电子:1-20eV, 对应的波长1230-62nm, 紫外-可见光区的波长为200-800nm(可见光:390780nm,人眼可见312-1050nm)。
E振动(0.05~1eV )+E转动(0.005~0.050eV) :红外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分子光谱 Δ E电子> Δ E振动> Δ E转动,因此,发生电子能级跃迁时, 必然伴随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所以是一个吸收带, 并伴有一定的精细结构。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基本原理
–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 分子中的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
– 分子轨道理论
•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有几种不同性质的价电子
– – – – 形成单键的σ电子; 形成双键的π电子; 未成键的n电子; σ * 和π *分别为反键轨道。
• 当它们吸收一定能量后,这些价电子将跃迁到较高的能级
电位滴定
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φ-V曲线法 Δφ/ ΔV-V曲线法 Δ2φ/ Δ2V-V曲线法
• 其中V:滴定剂用量;φ:相应的电动势,或电位值。
• Δφ/ ΔV为一次微商;Δ2φ/ Δ2V为二次微商。
– 例:以银电极作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用 0.2314mol· L-1AgNO3标准溶液滴定Cl-1,实验数据如表1。
• 化学组成的测定
– 定性测定 – 定量测定
化学分析、UV-Vis、AAS EDAS、XPS/AES/SIMS HPLC、TA
• 其它
– 粒度分析……
化学性能分析
• 定性分析:确定试样中的元素成分; • 定量分析:准确确定试样中各成分的含量。
重量分析 化 学 分 析 滴定分析 酸碱滴定 配位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 沉淀滴定
发射光谱法
原子发射光谱法 分子荧光光谱法 分子磷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分析法
光 拉曼光谱法 谱 法
光学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吸收光谱法 顺磁共振光谱法 红外光谱法 核磁共振光谱法 折射法
非 旋光法 光 谱 光散射法 法 偏振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研究200-800nm光谱区域内物质对光辐射吸收的 一种方法; 可见 微波
电化学(滴定)分析法
优点:
不需用指示剂指示终点 不受溶液颜色、浑浊等的限制 在突跃(pH、pM、pX、等的突跃)较小和无合适指 示剂的情况下,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电位滴定法。

克服了用人眼判断终点造成的主观误差 提高了测定的准确度 易于实现滴定的自动化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一
电导法
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NHR 、—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λ >200nm的光), 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 共轭作用,增强生色 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 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红移与蓝移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剂
• 酶电极、组织电极、免疫电极、微生物电极
– 应用:各种类型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以气敏生物传 感器监视呼吸机;酶联免疫传感器作传染病的诊断; 用DNA探针技术作DNA鉴定
生物电化学分析方法
思考题
• 掌握使用一阶微商和二阶微商求滴定终点 时的滴定剂体积或电位值;
• 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应用、局限
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二
吸收曲线的讨论
• 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能量 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 的依据。 • 吸收谱带强度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也提 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 尔吸光系数ε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λmax有 时可能相同,但εmax不一定相同; • 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定量
用奈氏试剂检查Ca5(OH)(PO4)3中是否还有NH4+离子, 用含有Ca2+或PO43-离子的溶液检查该反应是否完全进行,即 上清液中是否有过剩的Ca2+ 或PO43-离子。
化学滴定的局限
• 缺点:有时候反应不是唯一的,还需要进一步的 实验证实;反应终点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判
断的依据有颜色的改变,否则不能进行。
X射线
紫外 中红外 近红外 远红外 无线电波
10 9
10 7
10 5
10 3
10 1
10 -1
10 -3
10 -5
Wavenumbers 核转变 10 -5 电子跃迁 10 -3 10 -1 分子振动 10 1 10 3 转动 105 跃迁 107 109
Wavelength in microns
光谱分析方法
• 化合物纯度的检测
– 如果某化合物在可见或紫外区有较强的吸收带,可 利用吸光度检查它的纯度 – 定量测定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结构分析
–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基团,不如红外 光谱普遍 – 但在鉴定某些生色团或基团,可作为其它鉴定方法的 有力补充 – 适合用于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尤其是共轭体系的鉴定, 以此推断未知物的骨架结构;
直接电导法 电导滴定法 直接电位法(pH)
电位分析法
电位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法
电解分析化学
库仑分析法 极谱法和伏安法 光谱电化学 生物电分析化学
化学性能分析
• 定义
– 根据物质的电学及电化学性质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
• 原理
– 通常将电极与待测溶液构成一个化学电池,通过研究 或测量化学电池的电学性质, 如电极电位、电流、 电导及电量等,或电学性质的突变(拐点)等来确定 试样的含量。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紫外与可见光光度法
– 200-800nm光谱区域内分子吸收光谱;
– 200-400nm( 近)紫外, 氘灯 ;400-780nm可见光,钨灯;
– 小于200nm的远紫外区,气体吸收强,因此必须在真空中, 而且很少有透明试剂,常为薄膜检测,设备昂贵
• 设备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可见分光光度法
分析的依据。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 定性分析
• 对比法:把未知试样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同标准物质的光谱 图进行比较
– 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光吸收只是它们含有的生色团和助色团的特征, 而不是整个分子或离子的特征,仅靠紫外光谱对未知物进行定性 是不可靠的;
• 参照Woodward和Scott规则以及其它方法配合应用广泛, • 例如:药物分析。
σ*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波长nm
有机化合物电子跃迁所处的波长范围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M + h M* M + 热 M + 荧光或磷光 基态 激发态 E1 (△E) E2
E = E2 - E1 = h 量子化 ;选择性吸收;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使其对不同波 长光的吸收程度不同;
使最大吸收波长λ 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 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为
蓝移 (或紫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ε 增大或减小
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结构分析
– 含共轭体系
•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络合物的吸收-电荷转移吸收光谱 – 镧系和锕系离子的吸收(含d和f电子) – 过渡金属元素的吸收(含d和f电子)
• 比较(标准物质)吸收光谱
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 用经验规则计算最大吸收波长λmax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阿仑膦酸钠(ALN)与茚三酮发生反应,产生粉红色的溶液*.λmax=590nm • ALN的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上) • UHMWPE-ALN磨屑释放药物的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下)。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 分子结构 – 溶剂的极性 – 温度 – 使吸收带红移或蓝移 – 强度增强或减弱 – 精细结构的出现或消失
生色团与助色团
生色团:
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生的。 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类含有π 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 简单的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亚 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N等。
在光谱分析中,依据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吸光光度法:
– 红外吸收光谱:分子振动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51000 m ,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 紫外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200400 nm(近紫外区) ,可用于结构鉴定和 定量分析。
– 可见吸收光谱:电子跃迁光谱,吸收光波长范围 400750 nm ,主要用于有色物质的定量分析。
材料表征分析技术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屈树新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的分析测试的主要内容
• 物质结构的分析
– 物质的长程结构
• 物相、结晶度、晶粒尺寸……
TEM、XRD
– 物质的短程结构
• 物质的官能团(特征基团)…… • 显微结构分析
F些肉眼可见的沉淀或颜色来判断是否 含有某种元素。 • 试样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 方法:参照国标或化学检测手册。 – 优点:简单、方便、快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