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探索 吹皱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学语文情感教学探讨

“ 者通 过叙述 人物 场景 事物等 表现 出 作 来的各种细腻 、 强烈的情感 ” 教材所蕴 。“ 涵 的情 感 是 语文 教 学 中 的原 生 态 的感
情 ,它可 以弓 发教 师教学备课和 讲课时 l
语 文教 师往往 是通过对 某个场景或形象 的描绘、 分析 , 传递某种道理 , 暗示某个结 论,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德育动机 , 但
学。” 调节心 向其实就是要引发学生对所 学 内容 的好奇心 , 激发他们 的学 习兴趣 , 从而产生某种 乐学的情感 。学 生的学 习
状却依然堪忧 ,其根 本原 因就 是现实教 育 中存在着严重 的重知轻情 的教学失衡
状况。特别是为应付 各种花样 繁多的考
祖 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 民族共同语 的规 范意识 ,提高学生 的道 德修养 、审美 情
却是不外露的 , 这与政治课具有明显的施
结合本 人 5年来的教学 实践 ,就如何 实
进行 的加 工组 织 ,会对学生 的学 习和接
设想 ,任何一种教 育现象的教育效 果就
一
、
改变重知轻情 的教学观 , 正确认
在情感方 面的积极 作用 。因此发掘教材 情感 点是 我们情 感化 备课 的首要 前提 。
、
个方面 5 , 分 满分 5 分。 第一大板块 : 0 最 低 要求。含 5个方面 : 格 式是 否正确 ;. 1 2
.
卷面 是否 整洁 ;. 3错别 字有 几个 : . 几 4有 处语病 ;. 5标点符号有几处 明显错 误。第 二大板 块 : 高标准要求。含 5个方面 :. 6看 文 章 的 中心 ;. 文章 的选 材 ;. 7看 8看文 章 的结构 ; 看表达方式 ; . 9 1 看语言风格。 O
体验教学,吹皱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

体验教学,吹皱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于有一定鉴赏能力的高中生要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深刻的体验。
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体验阅读,让学生在亲身感知中解读文本内容,获得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制作视频,体验生动形象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文本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有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
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的形式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这样不仅能够扩大课堂容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难点的解读,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高效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文言文――《鸿门宴》,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困难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同时很多学生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不够了解,而这篇文章的篇幅也比较长,人物关系又比较复杂,这导致学生对文本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怎样解决这样的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为了重点。
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制作成视频课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将这些课件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就能对文本的人物以及故事梗概有清晰的思路。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
由于有了前面的视频学习,学生在具体分析文本中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过程中就显得比较轻松容易,因此学生对于刘邦的能屈能伸、知人善任,项羽的“自矜共伐”“为人不忍”的印象深刻。
另外,还有的学生由这个故事联想到了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两首诗,并且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也使学生对项羽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实际上教师使用的就是翻转课堂的形式。
教师将文本难点问题制作成视频,然后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先对文本内容有清晰的了解,为学生的深度解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有效评价吹皱作文教学的“一池春水”

语文2016·7决。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请求教师帮助。
这样,习作批改的难度进一步降低,也提升了作文批改的乐趣。
批改完习作后,最为关键的是评语的撰写。
这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片段写作的练笔。
基本上,我引导学生采用先扬后抑的方法来写评语———先写优点,再用诚恳委婉的语气写缺点。
但在具体的习作批改中,必要时,我会在黑板上写一段评语,抛砖引玉,供学生参考借鉴。
然后,我让学生先把自己的评语写在草稿纸上,修改润色后再抄到同学的作文本上,并要求在评语后签上批改者的姓名,以便教师考核、奖励及辅导。
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认真拟写评语的习惯。
三、检查(CHECK)———教师再改,评价初改习作经过学生初改后,在字词句的斟酌上,教师可以少花很多的时间。
教师此轮批改首先要再次对习作进行篇章结构上的审视、批阅;其次,在批改时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批改情况。
对批改非常认真准确的,我往往会在评改学生的后面写上“好”,在讲评课上对他们所在的小组进行加分并给予肯定;如果评改的观点跟教师的出入较大,说明学生对习作的优劣把握还存在困难,应把这些学生的名字抄录下来,利用课余时间做个辅导,促进他们共同进步。
对初改的评价应作为教师再改的重点。
四、处理(ACTION)———交流反思,有效循环自己的习作在学生的初改和教师的再改过程中能否被认可,他们会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很期待这个结果。
于是,我再次把习作发给作者本人,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仔细阅读、审视、反思。
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习作的修改中获得的启发。
以小组集中反馈和个人特别反馈两种方式进行展示,做到点面结合,把握全局。
同样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他们也都批改了别人的习作,他们都对自己的批改评价是否获得教师的认同充满好奇。
为了更大的优化学生的习作互改过程,在第二轮的习作互改环节中,被改者与批改者不变。
这样,批改的同学就可以看到自己对上一个单元习作的批改评价与教师对这篇习作的评价有没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有,差距在哪里,产生分歧的原因自己能不能找出来,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用思维之风吹皱一池春水

撷英篇写作过程是一个心理内化的过程,学生必须拥有与作文有关的感情表象和知识材料,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充分认识才能完成。
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广,信息丰富,都拥有自己的一池春水,只是这一池春水却没有半点涟漪,就像闻一多先生笔下的“一潭死水”。
所以在考场上一看到作文,头脑就发昏,一片空白,只能望题兴叹。
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思维之风,吹皱学生的一池春水。
一、变形式,转变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表达,减少束缚,以自然心态面对作文,平静轻松和自信,消除写作压力”。
所以在写作训练中,我经常转换形式,让学生转变对写作的认识,消除人为的写作樊篱。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发现学生论据的使用太啰嗦,不精练,特别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例,很多同学还铺开陈述,效果很差。
有的叙述很多,甚至有种议论文的记叙倾向,这是写作的大忌。
平时学生在阅读一些颁奖词的,都非常佩服语言的精炼。
我就以此为契机,让同学给喜爱的作家写颁奖词:(李煜)他告别了雕阑玉砌,走出了不堪回首的故国,一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使自己的无限哀愁,随流水流去,他不再是国家的帝王,但它永远是词的“帝王”。
(李清照)你是幸福中的玫瑰,更是灾难中的冬梅,你用纤细的手端起诗词的酒杯,于前于后畅饮醉生,纵使人生坎坷,清幽之气仍在,无论光照何处,依然巾帼不让须眉。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
”特别高中阶段,相对稳定静态生活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色盲和短视,经常变换形式,培养生活的新鲜感,从不同角度,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获得对作文的悟性。
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提高,心理的积淀犹如春水汩汩流诸笔端。
作文能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二、巧联系,激活思维写作是一种思维过程,任何思维过程都可以归结为三部分,即出发知识、接通媒介和结论性知识。
所谓接通媒介,即通过接通有关的联系,从而导出结论知识的那个(或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对《春酒》的教学反思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对《春酒》的教学反思文学作品是超越实用价值的自由心灵境界,以文学作品为文本的语文教学活动是情感教育活动。
所以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场,任何缺少情感的语文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
语文,因情感的滋润而变得春意盎然。
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热爱、向往、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狼槿さ闹匾侄巍U馓每危我想构筑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情感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堂,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情感的教学中始终处于愤悱状态,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激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始终关注学生,用情境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如课前导入我学说衢州话,既拉近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又很自然地引出道地的家乡人说道地的家乡话,品道地的家乡味。
在舒缓的思乡主题音乐中,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使学生很快融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又如,在介绍作者生平时,我把它放在学生已体验了蕴涵在春酒中这些美好丰富的情感后,已品尝了这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后,希望作者思乡难回的感伤情绪能弥漫在他们的心间,让故乡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在自己学校试教的时候讲到琦君逝世时,好几个女生都流泪了,而那天整个课堂气氛也是异常安静的。
这种静默,是在用心与文本对话,是用频繁的问答所难以达到的一种最佳的感悟境界。
再如,为了使学生把文绿逑值拿篮拖质瞪罱裘芰灯鹄矗苛业那楦刑逖椋佣锏秸饨诳吻楦薪萄У哪康模遗醭稣洳卦谖壹且淅锏囊槐?ld春酒童年的番薯糕,动情地回味童年家乡番薯糕的香味,以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染学生,为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积极的情感氛围,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而且愉悦的情感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课堂上学生用心编织的故乡情结非常丰富:如枣树下的快乐、回荡在心中的悠悠茶香、记忆中温暖的笑容等,这些或美好或温馨或留恋的各种情愫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汇成一股情感的暖流,让故乡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眼里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种以学生入情动情抒情这条情感体验为主线的教学是到位的。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浅谈初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浅谈初中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陈俊学校 赵凤欢当前中学生语文语法知识欠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没有系统地编排语法知识,这很容易给师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语法知识并不重要,导致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忽略了语法知识的讲解,学生也认为语法知识可有可无。
因此,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是被忽略的。
而新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调整,增加了语法知识,这意味着初中语法是必教知识。
因为语法研究的是语言中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的规则,即如何正确表达它们。
为了让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必须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
一、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一)文本品析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文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叙事、古代诗歌、古典汉语等体裁。
对任何类型文本的理解首先是对语言的理解,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很难达到理解文字、领悟内涵的效果。
以文言文为例,文章中许多词的用法都与现代词语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便很难理解。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有一句“斗折蛇行”,单纯按照常规语法进行翻译很难读通,这时就要对“斗”和“蛇”的用法做分析。
这两个词分别放在动词“折”和“行”的前面,应该是名词活用为状语。
只有当学生理解了这两个字的特殊用法之后,再理解整句话才会容易许多。
(二)传承母语的要求语法是语言组织的规律和法则,学好语法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语言练习。
袁东升说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法对完成这一任务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由此可知,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语法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学好语法知识,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的体现。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皮与毛的关系,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只有借助语法这一“工具”,学生才能真正懂得母语的使用规则和文化内涵,母语才能得到正确使用和传承。
初一作文写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初一作文写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以前,我总认为友情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被摧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天涯海角,无论贫困富贵,朋友永不会因某件事或某个人给自己一个背影,然而,事实告诉我,我是错的。
友情正像那一池春水,风乍起的时候……那天下五,我约好朋友去湖边玩。
明媚的春光中,绥芬河人工湖,一湖碧水倒映着绿柳和五彩的楼房,阳光铺在水面上,就像撒上了碎银。
湖里的小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漫游,湖边芳草茵茵,花朵灿烂。
我们坐在湖边的台阶上,心情就像这一湖春水一样美丽。
偶一抬头,看到有两只水鸭子向我们游来,离我们八九米的时候,突然又向东游去了。
随着水鸭的远去,我俩的心情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这湖边是好看不好玩呀,压根儿没有好玩的,不能在草地上打滚,因为衣服脏了会遭妈妈骂;也不能开小型派对,因为脚下比脸还干净;更不能高声唱歌,扰民呗……无奈,我们就静坐着。
突然朋友的一声“有了”打破了寂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
过路的行人也因这一声激动的“宣泄”纷纷回头。
我禁不住在旁边捂着嘴窃笑,朋友的脸羞得通红。
等一
切恢复正常时,朋友怒气冲冲地对我喊道:“你笑什么?就知道幸灾乐祸!”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弹”炸蒙了,本来我也没有恶意呀,何苦呢!我也很要强,而且也没有意识到友情的珍贵,也脸红脖子粗地与她争论起来。
一阵微风吹过,湖面久久不能平静……结果不必多说,我们不欢而散。
事后,我想了许多,自己的确理亏,不应该和别人一样在众人面前嘲笑她,但又没勇气去向她道歉,想了好久,才鼓起勇气向她走去。
其实,友谊就像湖面一样,微风一吹,它就会波环涟涟,大风路过,它就久久不能平静了,我再次读懂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内涵。
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初探

质。
教师教育意识 的转换 ,不仅要使教师站在讲 台 上, 找到 当老师 的感觉 , 更要让 他走下讲 台 , 参与 到 学生活动中 , 体会到共同学习的快乐 。 在学习的过程 中, 把“ 一 言堂 ” 变成 “ 群言堂 ” , 把 自己与学 生的关 系, 定位 为“ 平等 中的首席 ” 。从独角到群言 , 再到群 言 中的指导 , 教师 的角色和作用发生着深刻 的变化 。
标语 、 歌唱来 呼吁保护环境。看来是 舞台有多 大 , 学
生的潜能就有多大。
三、 延 伸 迁 移促 成 能 力的 提 高
、
更新观念 。 转 变 教 师 的 角 色
观念 是 行 为 的灵 魂 ,有行 为 的地 方 必 须 有 理 念 的指导 和引领 。 素质教育 目标 的真正实现 , 教师观念 的 转变 是 关 键 。 古人 云 : “ 学贵质疑。” 疑是思之始 , 学之端。所 以 ,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的语文课 堂教学要把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 习的重要 内 容。 可是传统的语文课堂 , 往往都是 教师提 出一个又 个问题 , 学生则只是一 味被动地解答 , 并不能真正 打开思维之 门。 久而久之 , 只会使学生在学 习中产生 依赖性 , 丧失 了主动探求 知识 的欲望 。因此 , 我们 的 教师必须转 变观念 :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问题 的活动 ,以解决学生提 出的问题为我们授课 的一个 目标。当然 , 我们提倡解 决学生提 出的问题 , 并不是 不要老师预设 的问题 。 相反 , 要求老师对阅读材料 的 研读更精细 , 预设更全面。 将老师预设的问题变成对 学生所提问题的追 问 ,这样才能更好地 拓展学生 的
0
德 育 课 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探索吹皱一池春水
作者:程玉清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5期
内容提要: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困境,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教改路子,使中学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是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整体性观念,把作文教学跟学生的人格构建、现实生活、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以及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作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才能开创中学作文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作文教学;人格构建;现实生活;综合性学习。
中学作文教学早已陷入困境,至今仍在困境中徘徊、冲突。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课标对写作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结合笔者作文教学的经验教训以及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本人认为,要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必须做到“强调整体,五管齐下”。
所谓“强调整体”就是强调整体性的观念,首先要把写作教学视为一个整体,思想培养、语言学习、技巧训练不可分割。
其次要把写作教学置于语文教学的整体之中,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所谓“五管齐下”指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强作文与做人的有机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构建和审美情趣。
作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格构建为宗旨,重视养气,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怎样做到作文教学与人格构建的相互结合呢?
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只有热爱生活,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为之感动。
也只有热爱生活,才会热爱并且敬畏生命,才会怀有对整个人类的同情心和悲悯心。
这是写作的动力,也是作文具有深刻思想性的重要条件。
其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多去体验生活,开阔视野形成其思想。
第三,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通过阅读,扩大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回归作文本源,强化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新课标在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
首先,教育学生关心生活,亲近自然。
我们应该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组织一些参观、访问、游览活动等,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
其次,作文要表现生活、干预生活。
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东西,努力发掘并表现身边平凡生活的美和意义,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三、让学生树立大阅读观。
学生阅读面狭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误,也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包括文学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提出明确的目标,这是很有远见卓识的。
四、借助“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写作能力。
口语与作文具有许多的相通之处,都是对人的思维的表达,只是一个以口头语为介质,一个以书面语为介质。
因此加强口语交际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另外,综合性学习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可以培养关注现实的习惯,并进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对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无裨益。
五、进行系统化的、切实有效的写作技巧训练。
在写作教学中,培养思想、关注生活、强化阅读等固然十分重要,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大家都经历过同样的事情,都见过同样的景物,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写成一篇好文章,有的人却不能?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不同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更关键的是技巧。
写作教学讲究的是宏观与微观兼顾,只有大而广的理论而没有系统而具体的训练,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写作训练“力求精要有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重视指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牵涉到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我们既要?吹浇萄е械睦眩吹较MO衷冢鞯卣嫫炭乱宦值目纬谈母铮灰颐窃谛驴胃木竦闹傅枷拢浞址⒒佑镂慕淌Φ拇丛煨裕讼晒#飨陨裢醒ё魑慕萄Ь鸵欢芄蛔叱鲆惶跣律罚宄隼Ь常呦蚬饷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