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脑 做做题(1)
2024年高中语文教学计划样本(4篇)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样本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繁重,为了到达预期的目标,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有效的沟通。
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课堂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一向坚持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热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紧张心理和压力。
课余用作业批语与学生交流,给他们激励。
平时经常在作业本上、卷子上给学生写点信息,用贴近他们心理的话语来帮忙他们,使他们明确不足,努力提高。
另外,有时间就与个别困难学生谈心,帮忙他们找出问题原因,树立进取奋进的健康心态。
2、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多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资料,理解其精神实质;多查阅参考资料,丰富自我的知识,提高对教学资料的理解,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忙学生理解教学资料;多看有关教学艺术方面的资料,提高自我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管理本事;总之,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3、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把工作做实。
备课(1)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资源网等的资料和学校、个人资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证备课质量。
(2)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实行有效教法,保证课堂上充分让学生活动。
(3)认真设计每课教案,精心设计各项练习,尤其是知识点汇总练习和错处反馈练习。
(4)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上课(1)一切围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落实扎实、练习有效、效率高、动手动口动脑。
(2)结合不一样阶段设计好新课、复习课、训练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
(3)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4)狠抓知识点落实,专题练习,补充很多高考知识。
(5)认真布置作业,突出重点和知识整理。
(6)严格课堂纪律,保证每一个学生能认真学习、练习。
辅导(1)培优补差,设计练习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2)对艺术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本事训练。
(3)课后抓名篇名句的落实。
阅读写作(1)上好每周阅读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动脑筋作文400字(通用49篇)

动脑筋作文400字(通用49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动脑筋作文4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动脑筋作文400字篇1暑假了,我的计划中有半个小时专门留出来做奥数题。
我和妈妈都准备在暑假里,为我的奥数大补一下!今天,妈妈手里拿着一卷复印的题,神秘兮兮得把我叫了过来:“欣欣,我这里有一锅炖排骨,可以帮你解决数学的困扰,保证,一学就会!~”听了之后,我高兴极了,我的妈妈平常十分忙,这回终于能抽出时间与我共同探讨奥数题啦!我连声同意。
开始做题了,妈妈先向我出题:“将17/55的分子减去一个数,分母加上同一个数,得到新的分数后约分得1/5,这个数是多少?”此时的我已看到这个题目感觉有一些熟悉,可是我却怎么也会想不起来,这是妈妈建议:“一人发一张纸,在纸上做出自己的解题思路。
”我表示赞同,我先想:“约分之后为1/5,那么它的分母的个位绝对是0或5。
于是,我先用55加5,等于60,再用17减5,等于12,那么12/60,约分之后正好是1/5。
”我高兴的把思路告诉了妈妈,妈妈此时也想出了解题思路,一看我的方法虽然解出来了,但不是很好,便向我说:“孩子,你的答案是对的,但是你的这种方法只适合一些比较小的数,你看妈妈的思路:分子和分母分别加上或减去相同的一个数,那分子和分母相加事的答案还和原来的相同。
那么原来分子加分母和是17+55=72,而约分后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是5+1=6,这里的6是被约分后的数,想知道它被几约分了,只要用72÷6就等于12就行了,那么你就用1/5×12/12=12/60你这时候用……”妈妈还没说完我就抢着说:“60-55=5,那么这个数是5!”妈妈听了,高兴的笑了。
奥数题是一种特别有趣的题,只要你肯用心去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动脑筋作文400字篇2我尝到了动脑筋的甜头,“五一”放假,我在家里闲着,于是找了本书看。
学生作业等级评定

学生作业等级评定
一、态度方面:
1、没完成:只做了一部分。
2、没做:全空白,没动笔。
3、不认真:书写不好,不按要求做题。
4、乱做:做题根本不动脑筋,随便写上去就是。
5、没交:没按时上交。
6、没批改:要求自己和小老师批改的作业,没批改。
7、没改错:没有改正作业中的错误,督察员也没有督察改错。
二、正误方面:
1、金:没有错误,书写好。
(100分)
2、银+:错误率不超过5%。
(95分—99分)
3、银:错误率不超过10%。
(90分—94分)
4、银-:错误率不超过20%。
(80分—89分)
5、铜:错误率不超过30%。
(70分—79分)
6、及格:错误率不超过40%。
(60分—69分)
7、不及格:错误率达到50%。
(50分—59分)
8、差:错误率达到60%。
(40分—49分)
9、特差:错误率超过70%。
(0分—39分)
三、表扬:
金、银+
四、批评:
没完成、没做、乱做、不认真、没交、没批改、没改错、不及格、差、特差。
202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8课时第四单元测试教学设计

学生动手动按老师的要求书写。(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求、填写好自己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听教师读题,思考、作答。(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不能独立理解题意,教师引导后,弄懂题意,再动手做题,才能更好的填写答案。)
学生按要求完成检查、交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查阅试卷,交卷的良好习惯。)
授课时间
第七周10月9日星期1上午第1节(总)第17、18课时
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测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测试,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掌握
教学难点:学会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认真观察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练习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第四单元测试卷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组织纪律、明确任务。
二、动动手、动动脑,做试卷。
三、反复检查答题内容,提交答卷。
分发试卷、交代考试的规则、引导学生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学号。
教师逐一读题,引导学生做题。(设计意图:通过读题,了解题意,认真做题,巩固所学。)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测试
明确任务动手动脑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老师要引导学生领悟题意,认真答题,发挥学习学生的知识素养。
参考资料
延边教育出版社Βιβλιοθήκη 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沪教版(上海)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11.1平移课件

A
E
D
B
F
C
作业布置:
1、练习册11.1/第一题 2、 选做题:根据一个基本图形 (三角形,四边形等)
利用平移作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请你欣赏
高楼里运行的电梯
请你欣赏
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飞驰而过
这些生活实例给你留下什么感觉?
2.在下面的六幅图中(2),(3),(4),(5), (6)中的哪个图案可以通过平移图案(1)得到?
图(3)
B
A
C
我们把点A与点A′叫做对应点, 把线段AB与线段A′B′叫做对应线段, ∠A与∠A′叫做对应角。
AB=5cm,则CD= 5 cm.
3、 将面积为30cm2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向下平移
20cm,得到△MNP,则△MN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是 30 cm2.
射线AA1的方向、射线B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方向、射线CC1的方向
三角形甲先向右 平移6格,再向下 平移3格
三角形甲先向下 平移格,再向下 平移3格
△ DEF是由 △ ABC平移得到的.
点A的对应点是_点__D__
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__段___D_E
∠ B的对应角是_∠_D__E_C_
B
平移的距离_线__段__A__D的长度
A
D
EC
F
大显身手
1、视察下面图案,能通过图案1平移得到的是( C )
2、将线段AB向右平移3cm得到线段CD,如果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1、如图是由长度相等的小木棒搭成的三角形网格. 能由△AOB的平移而得的图形有几个?
D
A
E
O
B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学业评价测试卷(含解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学业评价测试卷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0分)1.(10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9=5+9=4+7=4+2=14﹣4﹣3=二、填空(31分)2.(4分)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这个数在和的中间.3.(1分)小朋友们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6个人,后面有5个人,这一排一共有人4.(2分)2个十是,10里面有个一。
5.(2分)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十位上是2,这个数是,它在的后面.6.(8分)按规律填数:、8、、、11、、。
7.(2分)一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位.8.(6分)在〇里填上“<”、“>”或“=”。
9﹣3〇911+4〇1514+4〇11+27〇6+36﹣6〇123+9〇5+79.(3分)在〇里填上“+”或“﹣”.10.(3分)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4+=11﹣=58=5+三、动动脑、动动手。
(共14分)11.(2分)接着画,比一比。
画〇与▲同样多。
12.(4分)填出下面钟面的时刻。
13.(8分)数一数。
14.(6分)按要求做一做。
(1)一共有个物体,其中有个。
(2)从左边数排第,从右数排第。
(3)把从左数的第6个圈起来,把从右数的第3个物体涂成红色。
五、看图列算式(14分)15.(2分)看图列算式。
16.(2分)看图列算式。
17.(2分)看图列算式。
18.(8分)看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六、解决问题(25分)19.(5分)现在一共有几只?20.(5分)一本故事书,我昨天看了8页,今天看了9页,两天看了多少页?21.(5分)小明家有19只小羊,卖了9只,现在还有多少只?22.(5分)小英家里喂了4只母鸡、7只公鸡,小英家一共喂了多少只鸡?23.(5分)领走了7个篮球,还剩下5个篮球。
原来有多少个篮球?答案解析一、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0分)1.(10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9=5+9=4+7=4+2=14﹣4﹣3=6+9=12﹣10=8+8=18﹣3=4+0+6=【分析】根据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直接进行口算即可。
学会动脑筋作文

学会动脑筋作文学会动脑筋作文学会动脑筋作文1今天和往常不一样,放学了,我到妈妈那里去一边写作业,一边等妈妈下班。
我做完作业跑下楼梯一看,啊!滴滴嗒嗒的大雨下起来了。
怎么办呢?刚好有一个妈妈的同事来了,我赶快叫:“阿姨,您好!你带有两把伞吗?能不能借一把给我?”“好呀!”阿姨飞快的跑上去她的办公室拿了一把伞给我,我依偎在妈妈身边,打着阿姨给的花伞回家了。
妈妈告诉我说,我今天很棒。
因为我能想出好办法。
但是要明白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的道理。
学会动脑筋作文2以前,遇到不会的题就去问老师和家长,现在我都经过思考才会去问。
我的爸爸是一名高中教师,学问很高,他给我买了(A、B、C上中下册六本)数学书,我看见了惊讶得张大嘴巴,心想:这么多要动脑筋的题,不还把我累昏啊!爸爸马上就开始让我做题了。
我那一道题都要让爸爸给我指点迷津。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秘密:只要自己去思考,动一动脑筋,一道道难题的'大门就会被智慧的钥匙打开。
下一道题就被我自己解开了。
下面的许多题我也一一解开了。
爸爸非常温和的对我说:“你看,是不是许多题都用你的智慧给解开了?是不是题都很容易做?这就像做人一样,一个人要仔细打量每一天,打量每一件事就会懂得许多道理。
”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从此,我就懂得动脑筋了。
学会动脑筋作文3羊妈妈要出远门了,她不放心把小羊们留在家里,因为附近有许多野兽出没。
可是,把小羊们带上吧,又不方便。
怎么办呢?羊妈妈想起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空城计”吓跑了司马懿的故事。
于是,羊妈妈决定一个人出去,临走前再三嘱咐小羊们千万别关上门,然后就走了。
老狼路过羊妈妈家,他来到门前,看见门开着。
老狼心里想:我一来,别人都怕我而把门关上,它们却把门开着,这里一定有阴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老狼一溜烟儿地跑了。
羊妈妈怕家里出事,办完事赶紧往家里赶。
进门一看,孩子们还在快乐地嬉戏。
羊妈妈高兴极了,心想:不愧是诸葛亮的计谋,真管用!过了不久,羊妈妈又要出门,她还是按照上次的计策办,放心大胆地出了远门。
新版 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第14课《勤于动脑》教案设计

新版小学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第14课《勤于动脑》教案设计设计背景学会思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在的学生一个普遍的弱点就是依赖性比较强,学习时懒得思考,遇到问题总希望父母给自己解出答案,即使是一些学习较好的同学,也只是满足于老师怎么讲,就怎么做。
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帮助他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勤于动脑的格言、故事,认识到勤于动脑的意义。
2.明白做事是否动脑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主动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
3.注意发现和采用好的方法,学会开发自己的大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脑的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障碍,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一个有关勤于用脑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教给学生开动脑筋的办法。
教师:勤于动脑,能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这样开发自己的大脑:A、学好各门功课,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这是开发我们大脑的基础。
B、多动脑筋,勤于思考,遇到难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学会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C、动脑又动手,因为劳动可以开发大脑的智慧,在劳动中,我们要观察、思考和动手,从中获取知识、扩大眼界,人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二、导入新课(一)心情话吧1.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徐文长善于思考的故事。
2.分享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徐文长面对问题是如何思考的?3.总结归纳,进而引入课题:徐文长真聪明,同学们,你们也想有个聪明的大脑吗?今天,我们讲勤于动脑,思考使人聪明的道理。
(二)心海导航1.阅读体验。
让学生阅读材料。
2.分享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刀不磨不快,脑不用不灵”这是为什么呢?大脑是如何思考的?3.总结归纳。
在学生动脑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支彦博能够顺利解决难题是因为他肯动脑,勤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