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之扶正祛邪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扶正与祛邪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扶正有利于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即所谓正复邪自去,邪去正自安。
2.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正邪双方消长盛衰的情况,并根据正邪在矛盾斗争中的地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和先后。
总的原则是要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如气虚、阳虚的病人,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阴虚、血虚的病人,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应采取下法;实热实火,宜用清热泻火之法;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方法;湿证宜化湿、利湿;食积胀满,则宜用消导方法;有痰的应祛痰;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均属祛邪范围。
(3)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盛,单扶正则易留邪,单祛邪则易伤正的病证。
此时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但在具体运用时,还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盛为主。
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而邪盛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5)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后祛邪。
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然后再驱虫消积。
中医:扶正祛邪

中医:扶正祛邪“扶正祛邪”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
“扶正”,即扶助正气,也就是提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坏境的适应力;“祛邪”,即祛除邪气,也就是除掉致病的因素。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
“扶正”,即扶助正气,也就是提升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坏境的适应力;“祛邪”,即祛除邪气,也就是除掉致病的因素。
依照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酝酿于人体中正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正气增长,病情就向好的方面发展;邪气增长,病情就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治疗就要从扶正和祛邪下手,促使正气战胜邪气,从而消除疾病,令人体变得健康。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这是中医的病因学理论。
在中医看来,风、寒、署、湿、燥、火等都是外界的致病因素。
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由此而引发体内的各种运动交化,即所谓的“升降出入”。
正常的情况下,这种过程是平衡的,如果相关因素发生了某种反常的变化,例如气温的骤降,就会造成人体升降出入的失衡,从而导致疾病。
这就是所谓的“邪从外来”。
关于人为何会生病,其实中医的看法很简单,它认为我们人体内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恒定机制, 如天平两端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让天平上的两端(如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能保持不会失衡的恒定状态,此时中医便认为此人为“平人”,也就是健康的人。
轻松心态和知识决定一个人的境界,影响健康饮食和合理(适量)运动。
因弱而致病内因·七情(怒、喜、忧、思、悲、恐、惊)·不正常饮食(没病瞎保健)·劳倦·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血逆乱·五脏六腑失调因病而致弱外因六淫(风、暑、湿、燥、寒、火)而当天平的一端因上述所提现象(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发生失衡时,比如热太多,此时人体便会发生所谓“火大”的现象,这就是中医学上认为人为何会生病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病因,那医生如何看出或如何诊断疾病呢?中医有所谓的“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这些方法如同西医的电脑断层(CT)、核磁共振(MR)或X光(X-ray)一般,目的就是检查疾病产生的原因。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

中医知识:扶正祛邪的考点分析扶正和祛邪,是依据正邪相互消长盛衰的变化而确立来解决邪正矛盾的基本原则。
我们对扶正祛邪的考点进行如下:扶正即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体育锻炼等,而注重饮食营养和精神调摄,对于扶正也有重要意义。
祛邪即祛除邪气,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方法,使用祛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病愈的目的。
扶正与祛邪虽然截然不同,但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扶正使正气增强,提高机体抵抗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有利于祛邪,即所谓正胜邪自去祛邪可减轻和中止病邪对正气的损害和干扰,有利于恢复正气,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其运用有三种:(一)扶正与祛邪单独运用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弱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
此时,邪气轻微或已被祛除,已经不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治疗应抓住正气虚弱这一主要矛盾,给予扶助正气,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正虚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4种类型。
气虚、血虚者,宜益气、养血;阴虚、阳虚者,宜滋阴、助阳;气血两亏或阴阳两虚者,当气血双补或阴阳双补。
(二)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与祛邪同时使用即攻补兼施,适用于虚实错杂病证。
但在实际应用时,必须辨别正虚和邪实的主次。
扶正兼祛邪:对于以正虚为主、邪盛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如肾阳虚所致水饮内停,治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之邪。
祛邪与兼扶正:对于以邪盛为主、正虚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应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如夏季感受暑热之邪而伤津耗气,治当以清解暑热为主,兼以益气生津。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扶正药物的时机不当或药量过大,常有留邪之虞;使用祛邪药物的时间过长或药量过猛,常有伤正之弊。
扶正与祛邪兼用时,必须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三)扶正与祛邪先后运用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
此时兼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待正气能耐受攻伐时再予以祛邪,以达到既不伤正,又不碍邪,使邪去正复的目的。
中医护理原则——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 任何疾病的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都不外乎是正⽓与邪⽓⽭盾双⽅⽃争的过程。
其中,邪虽然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并⾮是的,还必须取决于⼈体⾃⾝的抗病能⼒。
因此,不论何种疾病,在发⽣发展过程中,尽管有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但总不外乎邪正⽃争的形式,也即“邪正相搏”。
《内经》说“正⽓存内,邪不可⼲”、“邪之所凑,其⽓必虚”这说明中医认识到疾病的发⽣,是以正⽓的内虚为根据,⽽以病邪外侵为条件。
治疗与护理的根本⽬标就是要改变正邪双⽅⼒量的对⽐,扶助正⽓,祛除邪⽓,使护理个体过程向康复⽅⾯转化。
因此,治疗与护理也就离不开“扶正”与“祛邪”两个原则。
扶正,就是使⽤扶助正⽓的各种治疗与护理⼿段,如药物、⽓功、药膳、营养、锻炼、养⽣等⽅法增强体质,提⾼机体的抗病防病能⼒,以达到战胜疾病预防疾病的⽬的。
这种“扶正”既以祛邪为⽬的,但⼜更注重医学教|育搜集整理在未得病情况下保护正⽓,尽量避免邪⽓的⼊侵,减少发病机会。
因此,是适⽤于以正虚为主要⽭盾的病证,采⽤“虚则补之”的法则,即⽤补法及与补法相配套的护理⼿段,如药物、针灸、推拿、⼿术等等,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的⽬的。
这种“邪去以正复”的⽅法,适⽤于以邪盛为主要⽭盾的病证,所谓“实则泻之”,如攻下法与攻下护理法,发汗法与发汗护理法,解毒法与解毒护理法等。
护理上可从三⽅⾯着⼿。
第⼀,⿎励患者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作适当的医疗体育运动。
第⼆,随时注意患者的情志变化,设法消除引起患者情绪波动的因素。
第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些补益的药物。
祛邪,就是消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恢复正⽓的⽬的。
祛邪法有解表、攻下、利⽔、消导、破⾎、消痰等。
由于邪⽓所在部位不同,祛邪⽅法亦异,如病邪在表则应发汗解表,病邪在胸脘则⽤吐、消的⽅法。
要正确运⽤扶正祛邪法则,必须细致观察正邪的相互消长和盛衰情况,根据正邪⽭盾的主次轻重,分别予以扶正或祛邪,但还应从正邪关系中,区别出或以先扶正后祛邪,或以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与祛邪同时进⾏等不同。
中医养生与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就是通过增强正气、消除邪气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扶正祛邪就是通过调理身体,增强正气,驱除邪气
扶正祛邪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邪气入侵,导致人体正气虚弱
扶正祛邪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
扶正固本,提高抵抗力
扶正祛邪的原理:通过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根源
阴阳平衡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式实现
阴阳平衡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调和气血
气血调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气血平衡,阴阳协调
气血过盛:可能导致身体不适,情绪波动,影响健康
调和气血的方法: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等
气血不足:可能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五谷杂粮:均衡摄入,营养丰富
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运动养生
运动效果: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运动时间:早晚为宜,避免剧烈运动
运动方式:散步、慢跑、瑜伽、太极等
运动原则:适量、适度、适时
精神养生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有助于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注意事项:针灸前需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不适宜进行针灸的情况
推拿按摩
拔罐疗法
方法:选择合适的拔罐器,根据病情选择拔罐部位和数量
注意事项:拔罐时间不宜过长,皮肤有破损或过敏者不宜拔罐
原理:通过负压吸引,使皮肤和肌肉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
作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06
中医驱邪扶正

1.中医扶正祛邪的概念(1)扶正: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2)祛邪: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利用驱除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正复,恢复健康的目的。
所谓“实者泻之”就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
2.扶正祛邪的应用: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
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
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
具体情况如下:(1)扶正:扶正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而邪不盛实的虚证。
如气虚、阳虚证,宜采取补气、壮阳法治疗;阴虚、血虚证,宜采取滋阴、养血法治疗。
(2)祛邪: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而正未虚衰的实证。
临床上常用的汗法、吐法、下法、清热、利湿、消导、行气、活血等法,都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根据邪气的不同情况制定的。
(3)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
(4)先补后攻:即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于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证而正气虚衰不耐攻的情况。
此时先祛邪更伤正气,必须先用补法扶正,使正气渐渐恢复到能承受攻伐时再攻其邪。
如臌胀病,当正气虚衰为主要矛盾,正气又不耐攻伐时,必须先扶正,待正气适当恢复,能耐受攻伐时再泻其邪,才不致发生意外事故。
中医骨伤科学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

中医骨伤科学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在中医骨伤科学的领域中,扶正祛邪这一理念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骨折,这一常见的伤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而中医运用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扶正祛邪来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祛邪,则是祛除邪气,消除致病因素。
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正气不足可能导致身体恢复缓慢,而邪气滞留则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骨折的正常愈合。
骨折发生后,患者的身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局部的损伤会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出现疼痛、肿胀等症状。
此时,祛邪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常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方法,如使用桃仁、红花、赤芍等中药,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和肿胀。
同时,还可能会运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在骨折的中期,随着肿胀的消退,筋骨开始生长连接。
这时,扶正的作用逐渐凸显。
通过补充营养、调理气血,为骨折的愈合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例如,服用一些具有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杜仲等,可以增强身体的正气,促进骨折部位的组织修复和再生。
而在骨折的后期,骨折基本愈合,但肢体的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此时,既要继续扶正,巩固疗效,又要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那么,中医是如何实现扶正祛邪促进骨折愈合的呢?一方面,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复方制剂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能够综合调理身体的内环境。
比如,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改善骨折局部的微循环,增加血液供应,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滋补类的中药则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组织修复。
另一方面,中医的饮食调理也不容忽视。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扶正祛邪的意思

扶正祛邪的意思
"扶正祛邪"是一个中医药领域的概念,用来描述调整身体平衡的治疗方法。
它指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正常功能(正气)来排除不良因素(邪气),从而恢复健康。
在中医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是由人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协调和平衡所维持的。
如果身体内部的正常功能被扰乱,或者外部的不良因素(如外感病邪、情绪压力等)进入,就会导致身体失去平衡,出现不适和疾病。
"扶正"即指的是通过调整和加强身体的正常功能来加强抵抗力,帮助身体自身抵御疾病和外界不良因素。
而"祛邪"则是指清除身体内部或外部的不良因素,以恢复身体的正常状态。
这种治疗方法强调的是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症状。
通过"扶正祛邪",中医希望在平衡的基础上,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扶正祛邪
扶正法邪是中医治疗疾病总的指导原则,中医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染疾病就是因为体内的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或者体内邪气打败正气。
所以,中医认为治疗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帮助改变体内正邪的势力对比,帮助正气增加,祛除邪气使其减少或消失。
一般来说,扶正祛邪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小原则,即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扶正与祛邪并用,这三个原则适用的病症不同,我们可以按照具体情况选用。
(1)祛邪以扶正。
这个原则主要是用于体内邪气旺盛的病症,是邪气在和正气的较量中占上风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祛除邪气,邪祛就是扶正。
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运用消解、发表、泻下等治疗方法来祛邪,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病。
(2)扶正以祛邪。
这个原则主要适用于体内正气虚或者单纯的正气不足而并无邪气,比如一些体虚昏迷、腹泻等症状。
针对这些病症,中医一般采用滋阴、养血、助阳、补虚等措施。
(3)扶正与祛邪并用。
这个原则适用于正邪势力相当的情况,邪气不如急性病那样旺盛,正气也呈现出虚弱的态势。
扶正与祛邪并用,既可以补正气之虚,也可以攻邪气之盛,这样釆取两方面共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
比如治疗肝硬化腹水,我们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补益药。
总之,无论用什么方式来祛邪扶正,要特别注意调动病人自己的治疗疾病的积极性,以使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才能更快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