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助教对建筑学学生的指导)
七学风榜样——精选推荐

七学风榜样七、学风榜样我校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有⽆数的前辈以⾝作则,不断传承和发扬河海精神,为学校学风的积淀写下了不朽篇章,是激励⼀代代河海⼈潜⼼钻研、继承弘扬河海精神的不竭动⼒。
(⼀)严恺教授严恺 (1912-2006),福建闽侯⼈,中国科学院院⼠,中国⼯程院院⼠,河海⼤学创始⼈、名誉校长,南京⽔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利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52年负责筹建华东⽔利学院,任副院长、院长。
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项⽬,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恺1933年毕业于中国交通⼤学唐⼭⼯学院,1935年考取公费研究员店铺资格赴荷兰留学,1938年毕业于荷兰德尔福德科技⼤学研究⽣院,获海岸⼯程学⼯程师职称。
旋即回归祖国,到云南从事农⽥⽔利建设。
1939年被聘为重庆中央⼤学⼯学院教授。
1943年北上参加治理黄河的⽔利⼯程,任国家黄河⽔利设计组主任、研究室主任和⽔利⼯程总队队长,同时兼任国⽴河南⼤学、国⽴黄河⽔利⼯程专科学校教授。
1946年担任国⽴河南⼤学⼟⽊⼯程学系主任、教授,还曾任该校⽔利系主任。
1952年,国务院任命⼀级教授严恺为华东⽔利学院(今河海⼤学)副院长、1958年升任院长,直到1983年任博⼠⽣导师、名誉院长。
1955年,严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5年⼜被选为中国⼯程院院⼠,并当选墨西哥科学院院⼠,成为当代中国少有的三冕院⼠之⼀。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严恺教授发表黄河港⼝、天津新港回淤问题,长江⼝航道整治研究、长江葛洲坝⼯程的复杂科技问题等⽅⾯的学术论⽂70余篇,并出版了《中国海岸⼯程》等著作多部,他的“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1992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等奖,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
对我国⽔利学、海岸⼯程学的研究,有很⾼的造诣。
他曾长期兼任中国⽔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坝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计划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等职务。
永远的怀念—记跟随沈玉麟先生学习生活的几件事

490纪念沈玉麟先生诞辰100周年In Memoriam—Anecdotes While Studying with and from Mr. Shen Yulin永远的怀念—记跟随沈玉麟先生学习生活的几件事吴唯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历史与理论、城市政策与法规记忆中最早有沈玉麟先生深刻印象的是大三城市设计课。
课上,沈先生给我们班年龄最小的赵兵做示范,用碳笔画了个大大的S,类似于美国绿带新城,把他的手指弄得漆黑。
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笑了出来。
我心想这也太狂气了。
之后成了沈先生的硕士研究生,那段时间,不隔几天,总要被叫去沈先生家,认识了沈先生的爱人和他那几间屋子。
虽说他的房间布局有点放荡不羁,与他那样博览群书的人有点对应不起来,或许这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吧,对学术的渴望和对生活的不那么追求。
考上研究生那年,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数量总体不多。
我这届,规划就我一人。
虽与上届沈先生的学生戴月和华镭只差半年,但沈先生的城市历史课,他们都已上完。
沈先生与我商量,说即使就我一个人,不能耽误,也要及时把课上了。
因为就一个学生,不麻烦系里要上课教室,就利用他爱人所在的化工系实验室晚间空档来上课。
想起也挺感动的,就在那个化学试剂味道弥漫的实验室里,一上就整整一个学期。
沈先生把他的幻灯机放在实验桌上,四处都是化学实验瓶瓶罐罐,面对一侧白墙的幻灯投影,沈先生就开讲,一堂不落。
课间休息的时候,他还与我聊聊天。
通过这些课,让我了解了古希腊、古罗马城市的辉煌,也知道巴黎、伦敦等工业革命后欧洲城市的创新。
来清华读博士时,吴良镛先生要我旁听他的历史课,说是对比一下。
1993年我从德国回国,系里说,你上过沈先生的课,也听过吴先生的课,得了真传,就来上历史课吧。
最初几年陈宝荣先生帮着我,她负责讲解放后规划,与她合着一起上了几年。
明日虎坊桥——城市翻修系列设计课程教学报告(47)之北京老城建筑综合体设计

Future Hufangqiao: Studio Teaching Reports on Urban Fixing (47) Complex Design of Beijing Old
City
作者: 朱文一[1];蒋姚贝龙[1]
作者机构: [1]清华大学
出版物刊名: 城市设计
页码: 98-10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摘要: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清华大学课程名称:建筑设计(7)课程编号:40000504课程时
间:2021年春季学期课程题目:明日虎坊桥指导教师:朱文一课程助教:蒋姚贝龙选课学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三年级本科生闭楚苗,兰煐棋,许巧,石腾,朴彦,程冰,廖登峰,何谐,崔丽千,谭浩然,凌感本课程为三年级建筑综合体设计.设计地段北邻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北京南城虎坊桥地区,内有纪晓岚故居以及若干八大胡同的老四合院和大杂院(图1).其中,地段1的范围北至百顺胡同西延线,西至南新华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东至小百顺胡同南延线,占地2.46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1.25公顷;地段内有地铁站口.地段2的范围北至韩家胡同与百顺胡同之间原住宅肌理分隔处,西至小百顺胡同及其南延线,南至珠市口西大街,东至胭脂胡同,占地2.46公顷,可建设用地面积1.51公顷.课程要求在北京老城内设计总建筑面积为1万~2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结合地铁站口进行设计,包含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商务办公、小型旅馆、文化艺术品商店、小型咖啡馆及酒吧等多种功能,且要考虑对周边历史文化地段的影响.。
极简主义建筑流派

在4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西扎并没有系统地从事过建
筑理论的研究,但他却在实践中写下很多饶有趣味的 短文,这些短文将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思考进行了 记录与总结,他说:‚除了反思每次设计的心路历程 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加精确和深刻的理论分析 可做。‛
乡土情结
这是西扎的主要思想与理念, 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葡萄牙 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扎 早期建筑作品表现出对源于 ‚ 地方 ‛与‚ 乡土 ‛的形式敏 锐,通过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 绎葡萄牙传统,西扎发展了他独 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 随后的建筑创作积淀了原型性的 力量。
专业: 12 土木 姓名:王孜浩 路景顺 尤炳 焜
也译作简约主义或微模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60年代所兴起的一个艺术派系,又可称为‚Minimal Art”,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动而走向极至,以最 原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于观者面前为表现方式,意 图消弥作者借着作品对观者意识的压迫性,极少化作 品作为文本或符号形式出现时的暴力感,开放作品自 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像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 的建构,最终成为作品在不特定限制下的作者。
筑语言和思考方式回应现实世界的种种变革和矛盾,实现 了建筑的现代性与地域性的完美结合。西扎对建筑本质的 不懈追求,其近乎完美的设计造诣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是 非常值得学习。
教育简历 1979-1984建筑学学士,清华大学建筑系。 1989-1991城市设计硕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 1991-1993建筑学博士,荷兰德尔富特大学及安德毫芬大学建筑系。荷兰
教堂一层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的趋同加速了各种文化之间的
相互融合。当代世界建筑文化在多元化的总体趋势中蕴含 着新的主体文化,尤其是结合现代性(主要指发挥现代主义 建筑的本质精神)与地域性(主要指发扬本土传统建筑文化 和地域精神的建筑思潮)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发展的主流。
大学建筑学第一课(必读)

大学生建筑学第一课——来自清华同济学长的心声年轻的建筑师们在毕业后总是会出现一段空窗期。
在这段从学生转向工作汪的过渡期,大家总会怀念在本科五年期间(在国外可能会更长)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
怀念那些一起刷过的夜、熬过的图,那些为了一个设计方案相互撕的日子,还有那些专属于学生时代的狂欢与聚会等等。
而这一切随着毕业的到来,终将远去。
在获得学位以后,小鲜肉建筑师们一般会选择一条最为常规的道路——直接面对野蛮的就业市场。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会选择一毕业就开始找实习,然后逐步成为一名建筑师。
在新办工作工作的同时,当然少不了去了解这个工作室、办公室甚至这个建筑公司内部的运作的方式和一些潜规则。
而对于较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人会选择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当然,在此之前得保证自己具有一定的能力。
一部分学生会选择毕业后去事务所工作,这是因为他们不能满足于设计院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
他们更喜欢一些有设计感,有品位的作品。
除了直接工作外,出于就业压力或者对学术的追求,一部分学生会选择去读个研究生。
建筑系作为一个广泛又多维的领域,在建筑学的范畴内学生读研的方向的选择还是较宽泛的。
比如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历史、室内设计、景观、城市设计等等。
而对于一些喜欢走野路子的人来说,其他领域对建筑系学生也是开放的,比如舞台设计啊,戏剧啊,摄影和电影等等。
当然,这也是我所选择的道路。
在2013年3月毕业后,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我和朋友一起做项目,同时也在为ArchDaily工作,除此之外还参与视频的制作——这是我从上大学以来就比较感兴趣的一件事,而且还是我毕业课程之一。
在离开大学一年之后,我又对读研产生了兴趣。
于是在2014年,我开始挑选学校和专业,想找到一个能同时融合我感兴趣的电影和建筑学专业的科目。
读研是一件很有收获的事情,至少我认为是这样。
现在,本科毕业近两年后,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也快完成了。
因此,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读研期间学到的经验,希望能对同样想重返校园的人有一些帮助。
清华名师张永福简介

清华名师张永福简介摘要:一、引言二、张永福的背景与成就1.教育背景2.学术成就3.荣誉与奖项三、张永福的教学理念与方法1.教学理念2.教学方法四、张永福的学术研究方向1.研究领域2.研究成果五、结语正文:【引言】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高校,名师辈出。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位清华名师——张永福,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以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受学生喜爱。
【张永福的背景与成就】【教育背景】张永福教授,自幼聪颖过人,求学期间成绩优异。
他毕业于我国一所知名高校,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的研究方向涵盖了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学术成就】张永福教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发表过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国际会议上担任主讲嘉宾。
他还参与编写了一系列教材与专著,对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荣誉与奖项】由于在学术界的杰出贡献,张永福教授荣获了多项荣誉与奖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等。
这些荣誉充分肯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张永福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理念】张永福教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他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术与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学方法】张永福教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张永福的学术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张永福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他关注这些领域的前沿动态,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研究成果】张永福教授在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语】总之,张永福教授是一位在学术与教学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清华名师。
五个简短的名人小故事

五个简短的名人小故事一、爱因斯坦的大风箏在20世纪初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物理学家。
然而,他的名声并不仅仅源于他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据报道,爱因斯坦有着对大风箏的特殊喜爱。
爱因斯坦经常在周末和孩子们一起去公园放风箏。
他享受与孩子们一起奔跑,追逐风箏的快感。
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给了他与家人亲密相处的机会,也让他远离了科学研究的压力。
尽管当时的新闻报道中极少提到爱因斯坦放风箏的事情,但据他的家人和亲友回忆,这个小故事展现出这位伟大科学家平凡生活中的柔软一面。
二、杰夫·贝佐斯的助教经历如今,亚马逊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之一,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更是被誉为商业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他的早年时光里,他曾做过一名物理学的助教。
贝佐斯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期间,为了减轻学费的经济压力,他决定成为一名助教。
他用勤奋和敬业的精神为学生讲授物理知识,并站在黑板前解答纷繁复杂的问题。
通过这段经历,贝佐斯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教学技巧和人际沟通能力,为将来创办亚马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贝聿铭的创作灵感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的作品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杰作。
他的心灵风景源自于一个简单而美丽的故事。
据传,年轻的贝聿铭曾到郊外的一个小山村度假。
在逗留期间,他发现了一个临时建筑物,由一群农民搭建而成。
贝聿铭被这种朴实和实用的建筑风格所吸引,他受到其构图和审美的启发。
回到城市后,贝聿铭开始将这种纯朴的建筑风格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他以自然、简单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创造了许多被广泛赞誉的建筑作品,如北京国家大剧院和华盛顿国家艺术中心等。
这个小故事再次证明了创作灵感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
四、乔布斯的求知欲谈到名人小故事,史蒂夫·乔布斯的故事是不可或缺的。
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共同创始人之一,也是计算机技术界的领军人物,但他的名声不仅仅基于他创造的技术产品。
谭启龙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题目:住宅楼建筑电气设计系部自动控制工程系专业电气自动化年级 2008姓名谭启龙指导教师胡琪2011年 3 月 1 日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题目:住宅楼建筑电气设计学生姓名谭启龙系部名称自动控制工程系专业电气自动化学号0810304217指导教师胡琪职称助教一、原始依据工作基础:变压器、铠装电缆、配电电压、TN-C-S系统。
研究条件:电气照明系统和配电系统。
应用环境:住宅楼建筑。
工作目的:避免了个弱电系统各自独立带给施工维护的不便和今后扩展能力的不足。
二、参考文献[1] 黎连业编著. 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 殷际英等编著. 楼宇设备自动化技术.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3] 马鸿雁编著. 智能住宅小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5[4] 戴瑜兴编著.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6[5] 曲丽萍等编著. 楼宇自动化系统.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9[6] 徐超汉编著.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7[7] 林少培编著. 智能居住小区的规划与设计.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8] 刘晓胜等编著. 智能小区系统工程技术导论.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9] 梁延东主编. 建筑消防系统.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10]刘思亮主编. 建筑供配电.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11]Cho, Michael C.T. Richard Fellows. Intellight building systems in Hong Kongoffices.Facilities,2002,Vol.18,NO,516;225-234[12]、张锐,刘普清,吴成东.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智能化.2001年8月.12-14页三、设计(研究)内容和要求电气照明系统设计,配电系统设计,防雷及接地系统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清华助教对建筑学学生的指导建筑学新生专业学习指南多年以来,建筑学院的新同学们普遍地要经历一个"困惑"的阶段,对建筑学(尤其是建筑设计)如何去学习、为何去学习感到困惑。
而困惑之后,或者因无奈而颓废,或者放弃思考,或者转向其他,当然也有的能够在挣扎之后豁然开朗。
可惜据我所知,最后一类结果,在本科的阶段能达到的实属少数。
解除困惑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去广泛的获得知识。
这也是本文主旨。
一、简介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适用对象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学专业学习在入门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概况,作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指导。
主要适用建筑学专业本科一~三年级同学参考,一般的,四年级以上就应该能独立进行学习了。
学科上主要偏向建筑学基础和建筑设计,关于城市的内容暂不列入,一来不是本人专业,二来也不是三年级以前特别需要的。
2.详细到书目一般的,大学本科的教学应该以传授方法、引导方向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为主要目标,大量具体的知识需要学生自行学习,这是和各位中小学教育主要的不同。
不能进行有效的自学对于大学学习将是致命的。
这当然需要教师给出一个系统框架的指导。
自学主要依靠阅读书籍(现场实践学习虽然同等重要,但由于总体教学制度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只好暂且搁置),所以对于学生的指导应该详细到书目,这也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精度。
当然更好的是对于这些书目的基本内容给予说明和评价,但是限于精力原因尚难以做到。
这篇文章里只推荐基本中的基本,以免新手犯晕。
出于负责,这些书一般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书籍(偶尔间杂一些可靠的师友推荐但是没看过的书)。
随着个人阅读的增加,我可能会逐步更新这些书目。
3.远期改进计划本指南将会逐步的更新主要是书目方面的细节内容。
其实也是我自己阅读、学习的一个总结。
并且会逐步增添一些新的项目,这要视本人的学习研究发展而定。
同时也计划逐步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比如现代建筑、城市的人物、理论、作品发展的总表,这些在国外都已经有较为成熟全面著作,只是需要做一些整理翻译工作。
当然所谓远期,恐怕得且等两年吧。
二、心态上的准备各位新来到清华建筑学院的同学们,过去都曾是自己学习领域的佼佼者;但是在开始学习建筑学这样一门"新鲜"的学科之前,还有必要在认识上做一些准备。
1.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因此产生的障碍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诸位从前擅长的十八般武艺,诸位赖以获得多年荣耀和挤进清华的利器,多数都要失效了。
诸位曾经如鱼得水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知识对象多数也将失效,甚至将会成为下一步前进的障碍。
因为我国的中学教育,是非常狭小和机械的。
虽然具体的知识并不错,但是局限于小圈子的思维将难以适应更大更复杂的新形势。
所以当你对新的课程、学习工作方式感到不适应、困难、迷茫的时候,不要先急于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去评判和指导自己,甚至希望退回到过去简单愉快的思维中去。
因为多数的同学仅仅受过这样一些教育:科学上是简单的18世纪牛顿时代的数理逻辑的训练;哲学上是被严重简单化(或歪曲的)的辩证法;艺术上完全无知或者仅受过一点机械的技能训练;宗教上不但无知而且有错误认识;方法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少量固定的知识内容里兜圈子;对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问题也所知极少。
这样的相当局限的思想基础对于建筑学这样的综合学科当然是相当不利的,但这也是目前我系教学无法逃避的实际问题。
所以明智的对策是不要固执己见或者轻下断言,而是先尽快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等到自己大概齐对各种问题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开始慢慢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大概1~2年的时间。
当然在此过程中,新生过去的训练也不是没有用。
其实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一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二是坚忍不拔的意志。
这也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带给大家仅有的两样好的东西。
当然,各位的中文修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勤于思考、严谨认真的作风,如果有的话,也是应该继续保持的。
平时的各种文体爱好,丰富的人生经验,对于建筑学也是很有好处的。
2.建筑专业的学习方法如果说建筑学和各位以前的中学学习有所不同的话,最主要的应该是在建筑的人文内容上。
作为工程的建筑,各位可以很轻松的以工科的思维去把握;但是作为人文的建筑却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
而建筑的人文属性,却恰恰是建筑最核心的、我们的教育中又最缺乏的品质。
具体的说来,方法上主要的是整体思维和经验积累。
整体思维是个比较大的话题,下面再说。
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个基本的方法。
因为建筑学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之道,也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法则,关键靠见多识广(基本上,人生主要是见多识广)。
所有建筑的问题,都要依靠大量的阅读和实地调查去获得经验。
在大量的实例学习中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将会逐渐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以5年计。
(个人以为实际上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这都不算长,只不过中学的教学实在太简单化了,以至于大家对新知识的正常学习周期产生了误解。
)3.耐心的态度由于建筑学作为工科招生,社会上对于建筑学专业也了解颇少,所以大一新生往往是对建筑学一无所知。
没关系,实践表明,新生此方面的不足,包括绘画和艺术素养的缺失,都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
而心态才是第一重要。
第一是耐心。
建筑学的素养提高通常是以十年计的。
40岁还可以自称青年建筑师,60岁才算经验丰富,90岁还在干设计的也颇有一些。
对于前面18年的基础来说,后面的50年显然更为重要。
很幸运,建筑学博大精深而且就业出路宽广,基本上不需要天分和幼年基础的行当也可以干得很好,不像音乐和绘画。
如果你不是要和高迪、柯布这样的顶级天才火拼的话,尽可不必着急,安安稳稳的坐下来慢慢的发力。
靠自己的耐心学习,持续而愉快的长期学习来赢得美好的专业前途。
总的来说即便是比较功利的做法,也不必像中学考试那样每个学期的就能排出个一二三来。
当然,虽不必悬梁刺股三天两头突击熬夜x天,但是踏踏实实的努力,而且是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长达十年以至五十年的不停止,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尤其是在极度浮躁的当代中国,有几人不希望能如超女般一夜成名呢?不过等到你对本系的老教授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现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绝对不少。
不像发达国家有健全的社会条件、成熟的明星机制,能在中国做出成就的老同志们,其惊人的耐心和超长的寿命,有时会令后来者绝望--不过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加速度以及他们被历史耽误的二十年,各位新人还是大有机会的。
关于这方面,读一些传记大有好处。
《建筑师梁思成》是首选的好书。
另外一些著名的大师传记也都值得一看。
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艰辛历程以及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对你是否决定这么一条路走到黑大有好处。
比如如果你一心希望40岁挣够了钱退休或者18岁成为万众瞩目的超级XX,又或者希望成为与世无争的科学家,那还是尽快改行的好。
4.长远的人生规划。
想对人生有个长远的合理的规划,是从事建筑学所必须的但又是很有难度的。
这时候,有个世家的背景会好太多了。
信息就是力量,你看梁启超的儿子们个个成就惊人,少不了老梁先生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和高瞻远瞩。
如果你没有这么走运,那就多花些力气吧,多做一些概论性的阅读和调查,努力成为 "世家第一代"。
本系的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基本上集中在建筑设计上。
然而真正到毕业的时候继续设计下去的其实相当有限。
没办法,现在简直是干什么都比干设计轻松和来钱。
与中学最不同的,大学里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以后如何工作和生活,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了。
不幸的是,为自己安排计划拿主意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中学偏偏没有教过。
这个恐怖的缺陷将会在4年后推研定专业和5年后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集中体现。
建筑历史、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其实都有各自很专门的基础知识和很不同的就业出路,相关的房地产行业也是就业热门。
早一点搜集相关信息并不费力气,而且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一个全面的建筑从业人员也都是有用的。
不要等到4年后匆匆拍脑袋,选错方向/选错导师的人简直如过江之鲫。
即使选对了路线,早点开始阅读和适应非设计类的专业,也很有帮助。
比如相对于本系薄弱的规划教学,如果你以后从事遍地黄金的规划行业,你会发现那些本科就接受规划训练并且师资力量庞大的同济对手相当可怕(且不和国外比)。
而早点开始看研究资料会使你研究生选题轻松不少。
三、基础知识由于考入本系的,一般都是人文素质相当欠缺的理科学生,所以恶补人文知识是逃不掉的。
人文知识并不直接帮助你学好建筑学。
其实,只是能帮助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普通大学生的水平。
它们是底线,不是目标。
不过不必担心,这些知识只要达到普及的水平就可以。
这个其实《建筑十书》里就说过。
而且大家知道,初次接触到一个新的学科时,因为是全新的内容,对于开拓视野和增长知识都是非常高效率的,兴趣也特别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半功倍。
这里关键是要在设计课之前抢先学习,越早越好。
这些本不是建筑学专门研究的,但是因为中小学教育的残缺,需要通过补习达到一个基本健全的水平,否则这些方面的缺陷会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学生后来的发展。
具体的讨论有兴趣的可以看《读书》2006.4月号的大学人文教育的专题。
看完也令人绝望:即便是MIT这样的理工大学,其人文社科大要求也是恐怖的。
文中说"美国大学的通识课程相当于我国大学生前两年的主课,而不是仅仅相当于我们目前的通选课。
"--没办法,不管发达但人文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原因还是结果,你不能真的以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仅有百年历史并饱经战祸困扰的大学能这么快"国际一流",这个目标太遥远了……1.哲学和宗教人文学科的研究者不可能躲开哲学。
而中国教育最残缺的一面,也是哲学。
但要命的是人不能没有哲学思想--不学哲学就意味着你有的是一团糟或者很原始的哲学思想: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念。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局限,对于仅仅做一个思维健全的起码的人都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对于综合复杂的建筑学的学习。
比如最基本的时间、空间的概念,什么是逻辑,什么是形式,什么是科学,还有系统思维和整体思考的方法论,基本美学概念,绝大多数学生这些都不知道,更不用提什么混沌、天人合一这些东西方理论了。
这样的哲学基础应该说进行基本的大学学习都成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从学科的历史学起。
如果是前两年,我会首先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是好书,而且好看,几乎必读。
不过现在有了新出的斯特龙伯格的《西方现代思想史》,要更简单更好看,可以放在罗素之前先看。
中国方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必读。
另外特别值得推荐的是,再有一定基础之后读一读罗森堡的《科学哲学》,对做研究写论文有着"基础的基础"的作用。
宗教是中国教育根本没有的项目,却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其实对东方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