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教学方案设计
《马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马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马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马诗》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
这首诗通过对马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忠诚和英雄气概的向往和感慨。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感受古诗的韵味和美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马诗》的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马的诗句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
1. 直接揭题:马诗。
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2. 认读生字“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李”有哪些常见的字?(如:李白、李明等。
)由“白、明"而引出“李贺”。
(板书:李贺)简要介绍李贺的成就及身份。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3. 再读题目,理解“马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思,这里的“诗”指的是“马诗",即关于马的一首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4. 教师出示《马诗》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想象马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相机补充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句。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丰富学生的认知,既便于学生理解诗意,又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到读懂诗句的意思,最后读出感情,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练读诗句,读通读顺即可。
2. 请学生朗读诗句,教师相机正音。
古诗三首《马诗》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尝试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如果对今天的学习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马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过诗中描绘的那种壮志豪情?”比如,在体育比赛中,我们为团队的胜利而努力拼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马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对偶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中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如“断肠”所蕴含的情感,我会通过对比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马诗》中的一个景象或情感,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过程比我预期的要顺利。大家积极参与,互相启发,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年级语文下册《马诗》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总结:“马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它象征着力量、速度和忠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马的古诗——《马诗》。”
(二)讲授新知
1.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诗人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马诗》的创作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和生字,如“骋”、“蹄”、“腾”等,为学生理解诗句做好铺垫。
-通过学习诗中所表达的奋发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6.总结反馈,提高效果
-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马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诗中的难点和重点,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针对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
(五)总结归纳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马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马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初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金络脑、踏清秋”等生字词。
让学生说说古诗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3. 精读古诗学生默读古诗,思考以下问题:诗人笔下的马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要写马?诗人通过写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马,以及当时的感受。
组织学生开展“马的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马。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马的古诗,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马的形象。
5. 课堂小结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强调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马诗教学方法设计

马诗教学方法设计这是马诗教学方法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马诗教学方法设计第1篇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六年级下册马诗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

六年级下册马诗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与反思教案:
课题:马诗
教学目标:
1. 了解马诗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分析马诗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手法。
3. 鉴赏并朗读一些优秀的马诗作品。
教学重点:
1. 分析马诗的形式和意境。
2. 理解和欣赏马诗的艺术表达。
教学难点:
1. 准确理解马诗中的抽象意象。
2. 理解马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马诗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马诗的兴趣。
二、讲解(10分钟)
1. 分析马诗的形式和意境,如韵脚、押韵等。
2. 解读一些经典的马诗作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三、示范(10分钟)
朗读一些优秀的马诗作品给学生听,并解读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四、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分为小组,选择一首马诗进行朗读和欣赏,并在小组内讨论其意象和意境。
五、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分享他们选择的马诗,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六、总结(5分钟)
总结马诗的特点和艺术表达手法,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进行检测。
反思:
这节课学生对马诗的兴趣比较浓厚,并且他们也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但是在练习环节,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太多,可以在以后的课堂上增加学生的练习和展示时间。
另外,在总结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思考题目,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总结所学到的知识。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马诗》,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借物喻志的手法,体会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马诗》三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马诗》诗意,感悟作者情感,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李贺生平及写作背景,初步感知借物喻志的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马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马诗》。
2. 朗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马诗》,注意节奏、停顿、语气,初步感知诗意。
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读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4. 感悟作者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5. 朗读体会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6.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马诗》的写作手法,如借物喻志、对比等,并举例说明。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诗》的意境、情感及写作手法。
8.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背诵《马诗》,并搜集其他有关马的诗词,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马诗》2. 诗歌全文3. 诗意解读4. 作者情感5. 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背诵《马诗》2. 搜集其他有关马的诗词,下节课分享3. 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马的短文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借物喻志的手法,感受到了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第【1】篇〗《马诗》教学设计张颖课前: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高兴吗?看到大家这么精神,老师决定给大家画一幅画,想知道是什么吗?(师画马)认真看黑板,对了是马。
没等老师画完,就看出来了,好眼力。
喜欢马吗?你们对马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2师:马是六畜之首。
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古代战马的唐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感悟大意1.师:诗人李贺被称作“诗鬼”,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却遭小人迫害,只当过九品小官。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63页,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并标出节奏。
(生自由读)师板书全诗。
2.师: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谁愿意来读一读.3.想听听老师读吗?端好书:范读。
4.谁还愿意读一读?让我们有气势的读一遍吧!三、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一)前两句诗1.师:我们先来看古诗的第前两句,(幻灯)谁愿意来读一读。
2.出示幻灯,师:知道感悟故事的几种方法吗?(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
反复诵读)3.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法理解一下这两句诗的大意?(生汇报)4.师:同学们在汇报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能基本弄懂古诗的诗面含义,但还需更深的挖掘课本,理解诗意。
5.幻灯师:(幻灯片)是啊,这默默旷野,沙石像雪一样的晶莹洁白,燕山顶托着一弯金钩似的新月。
6.师画7.:“沙如雪”“月似钩”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边画)比喻的修辞手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8.出示图师:“大漠”“燕山”是古时候边塞之地,那里曾有过无数的战争,也曾有过无数征人的生命与鲜血在这里挥洒。
所以这行诗给人一种清冷而且悲凉的感觉,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感觉吗?(找六名学生)指导朗读(二)后两句诗1.师:如果有一匹矫健的骏马能在这样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腾跃,那该多么威武豪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教学设计司徒小学裴娟娟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1、学生齐读: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
(四看诵读法)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1、自学要求: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3、理解诗句意思(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
(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总结写法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1、补充古诗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小结:板书设计:马诗写景抒情施展才华为国立功《马诗》教学反思司徒小学裴娟娟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
“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策略之一。
本课我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用画的形式凸显整首诗的意境,同时通过一个简短的仿写练习,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因为《马诗》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或者出示一些其他的托物言志的诗,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马诗》说课稿一、说教材《马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
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入。
(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习,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1、学生齐读: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
(四看诵读法)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象)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看作者知背景)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看诗文解大意)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诗中有画,让学生通过图画理解诗词)1、自学要求: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3、理解诗句意思(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悟诗情,入诗境)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
(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总结写法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当堂练习,及时检测)1、补充古诗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主题阅读的渗透)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竹石》。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说板书设计马诗写景抒情施展才华为国立功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写景抒情,说明它是借物喻人,“施展才华,为国立功”这是诗人的志向,借由写马来表达。
七、说教学反思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
“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