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骆驼祥子》教案 苏教版.doc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案

名著导读《骆驼祥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掌握《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命运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热情。
(2)感受小说中的人性光辉,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3)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1)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经历。
(2)讲解《骆驼祥子》创作的背景和社会意义。
2. 第二课时:小说概况和人物介绍(1)概述小说的情节脉络。
(2)介绍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开头部分(1)阅读小说开头部分,感受祥子的形象。
(2)分析开头部分在小说中的作用。
4. 第四课时:分析小说中间部分(1)阅读小说中间部分,关注祥子的人生经历。
(2)分析中间部分对主题思想的阐述。
5. 第五课时:分析小说结尾部分(1)阅读小说结尾部分,思考祥子的命运。
(2)分析结尾部分在小说中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命运。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人物和事件为例,剖析小说中的社会现实。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 利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命运分析的能力。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老舍简介和《骆驼祥子》的相关资料。
2. 小说《骆驼祥子》全文。
3.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素材。
4. 学生阅读记录表和讨论记录表。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学习本单元,要使学生通过对散文、小说、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学习,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要能结合自己的体验,在阅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能与同学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交流、抒发感受,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查阅资料,确立主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体裁或作家作品讨论分析,写出有自我观点的小评论。
二、重点难点:能从对三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评论的阅读,把握三篇评论的主要观点,同时学习三位作家评论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本单元的难点是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感受,发表见解时要有条理,有中心,恰当准确。
三、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谈诗”三篇文章分别对散文《白鹭》、小说《百合花》、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评论。
及诵读欣赏、综合实践与探究、修改文章专题训练,共需10课时。
《白鹭》“散文家谈散文”2课时;《百合花》、“小说家谈小说”4课时;《一个深夜的记忆》、“诗人谈诗”1课时。
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第十三课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确立学生对散文意境的审美体验。
2、品读文章,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3、阅读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对他们的作品选择某个角度赏读、评析。
教学过程:第十四课小说家谈小说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学习目标:1、阅读文章感悟作者的评论观点。
2、阅读《百合花》,简述故事的情节,领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的妙处。
3、结合作者的观点和自己的体会,选取一个角度赏析作品,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教学过程:第15课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学习目标:1、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说出作者抒发的感情。
2、能理解诗文蕴涵的内涵及意境。
教学过程:诵读欣赏《乡愁》学习目标:能通过诗歌的学习,体会到诗中浓厚的思乡之情,并能联系诗歌说说自己的见解。
初中语文《骆驼祥子》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骆驼祥子》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掌握小说《骆驼祥子》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形象。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物性格。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探讨。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教材分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和无奈。
小说以祥子为主人公,通过他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1.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老舍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
提问学生对贫民窟生活的了解和印象,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中的相关章节,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感兴趣的人物或情节进行深入分析。
2.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祥子与骆驼的关系等。
学生通过解读小说中的细节,理解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关怀。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思考能力。
3.2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拓展活动4.1 观看电影版《骆驼祥子》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版《骆驼祥子》,比较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
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加深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4.2 学生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分享自己对小说中的某个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学生通过展示,提高自己的表达和分析能力。
中考语文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了解《骆驼祥子》的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曲是“积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作品主题
祥子:(起初)老实、坚韧、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最后)麻木、潦倒
虎妞:心计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有着自己追求幸福的愿望,对祥
面剥削者的意识已经渗透到她的灵魂之中,她想控制祥子,是家庭的占有者、支配。
名著《骆驼祥子》教案范文(精选3篇)

名著《骆驼祥⼦》教案范⽂(精选3篇)名著《骆驼祥⼦》教案范⽂(精选3篇) 作为⼀名专为他⼈授业解惑的⼈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是⼩编精⼼整理的名著《骆驼祥⼦》教案范⽂(精选3篇),欢迎⼤家分享。
名著《骆驼祥⼦》教案1 ⼀、教学⽬标: 1、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物形象、艺术特⾊。
2、应培养的能⼒:初步的⽂学鉴赏能⼒。
⼆、教学重难点: 1、作品的主要内容、⼈物形象的刻画。
2、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理念: 1、传授知识重精,不在多。
2、让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激发学⽣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 (⼀)前置性作业: 要求学⽣课外阅读《骆驼祥⼦》⼀书,并且做好: 1、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在阅读中⽤笔画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并在旁边写批注。
批注可以从⼈物刻画的⽅法、词语的使⽤、修辞⽅法的使⽤、语⾔上的特点等⽅⾯去考虑,也可从⾃⼰在读中产⽣的感想去写。
3、全书共有⼗五章,每天读⼀章,争取两个星期读完。
各学习⼩组成员之间做好督促检查⼯作。
(⼆)引⼊: 欣赏电影《骆驼祥⼦》⽚段,激趣。
(三)明确学习内容。
(四)进⾏新课: 1、了解作者: 学⽣根据⾃⼰完成“前置性作业1”的情况来谈,教师进⾏必要的补充。
2、引导学⽣从整体上把握《骆驼祥⼦》的主要内容、所表现的主题、⼈物形象和艺术特⾊。
(1)⼩组成员交流。
(2)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3)要求学⽣阅读课本名著导读p234——235的内容,再次加深《骆驼祥⼦》⼀书内容的了解。
3、交流完成“前置性作业2”的情况,交流中互相学习: 在班⾥找⼀个⼩读者,重点推荐书中的其中⼀章内容,让⼩读者阅读与欣赏⾃⼰做的批注,并听听⼩读者给⾃⼰的评价。
4、全班⼀起欣赏《骆驼祥⼦》的其中⼀章内容,使学⽣对作品的⼈物形象、艺术特⾊有更深的感受: (1)⼤家商量推荐欣赏书中其中的⼀章内容。
骆驼祥子教案

骆驼祥子教案教案:骆驼祥子目标:通过学习小说《骆驼祥子》,使学生了解骆驼祥子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骆驼祥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2.掌握小说中骆驼祥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3.分析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主题;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小说《骆驼祥子》的课文;2.课后习题和讨论题;3.课堂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骆驼祥子》的背景和作者鲁迅,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
2.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猜测与小说有关的内容。
【阅读和讨论】1.学生分组阅读《骆驼祥子》的相关章节,理解骆驼祥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经历。
2.学生回答课后习题,讨论并交流答案。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骆驼祥子在小说中的遭遇和选择进行分析和思考。
【思考和总结】1.教师提出几个有关小说主题和社会问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生就小说中表现的社会问题和主题进行总结,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拓展活动】1.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2.学生可以选择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说片段,并进行解读和解释。
【作业布置】1.布置学生阅读小说的后续章节,并准备下堂课的讨论。
2.布置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社会问题的短文,提供给同学们相互评阅。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对《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对于其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主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的方式,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初中名著骆驼祥子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了解《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掌握《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3.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法学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小说的主题。
3. 使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兴趣,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骆驼祥子》的题目,思考题目中的“骆驼”和“祥子”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
1. 简介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简介《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回顾指导1. 让学生复述故事梗概,以检验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掌握程度。
2.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问题研讨1. 作者通过祥子的形象表现了什么主题?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 小说中的祥子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对他的命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在小说中,祥子与虎妞、小福子的关系有何象征意义?第二课时一、圈点与批注1. 指导学生对小说中的重要段落进行圈点与批注,如对祥子的心理描写、对社会环境的描写等。
2. 引导学生通过圈点与批注,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二、活动展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进行展示。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骆驼祥子》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初中语文《骆驼祥子》阅读指导教案

初中语文《骆驼祥子》阅读指导教案《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杰出之作,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阅读材料之一、本篇阅读指导教案将以该小说为基础,为初中学生提供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一、导入部分《骆驼祥子》是理论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全书以北京城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一个生活在北京城外的小商贩祥子为了追求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本篇阅读指导教案主要针对第一册《骆驼祥子》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旨在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二、阅读指导1.熟悉基本情节:首先,学生需要熟悉《骆驼祥子》的基本情节。
他们可以按照章节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章节后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回顾,确保对故事情节的掌握。
2.共情与角色分析:了解主要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动机是阅读《骆驼祥子》的重要一环。
学生可以通过读懂角色的内心独白、对话和心理描写,深入了解他们的情感、矛盾和追求。
4.思考与讨论:为了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你认为骆驼祥子是一个成功的人吗?他的成功标准是什么?”“你觉得骆驼祥子为了追求梦想付出了过多的代价吗?”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导读法:在开始阅读《骆驼祥子》之前,教师可以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小组合作: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阅读和讨论,每组以章节为单位,分析并总结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然后,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4.课堂演讲:鼓励学生参与小说的主题演讲,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角色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四、阅读目标通过本篇阅读指导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熟悉《骆驼祥子》的基本情节和主要角色;2.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思考能力;4.能够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其他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骆驼祥子》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1.学习具体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教学设想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二、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三、分析本文结构。
提问:根据上面所讲的内容,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如何划分?讲解:①1—6段,写这天上午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情况。
②7—15段,写这天中午一点后样子在暴雨下拉车的情况。
③最后一段,写祥子回到家后的情况。
四、正音、正字、解词。
干燥(zào)焦躁(zào)腥臊(sāo)洗澡(biē)憋气(biē,气不通)漂亮的小伙子(这里的“漂亮”,作出色,身体壮实讲,不指长相好看)好歹(dǎi)腻烦(nì)空膛(táng)慢腾腾(tēng)粘汗(nián)粘在一块(zhān)阳光更厉害(与“利害”不同)攥(zuàn)一步一步地往前拽(zhuài,拖)五、布置作业作课后思考题二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文章对“烈日下”的祥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教学过程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6段,看看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如何描写祥子的,这些描写表明了什么。
第l段提问:这段对样子作了什么描写?写这些表明什么?讲解:这段写祥子的行动,写他在这天的清晨走出院门到街上拉车。
“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表明他要看看今天的天气适不适合上街拉车。
“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表明虽然一大早天气就是个酷热的大晴天,但为了生计,他顾不得,也有点不在乎天气酷热,他自恃年青力壮,身体结实,能顶得住酷热煎熬之苦。
从这句也可看出,祥子一点东西没吃,空着肚子就去拉车了。
提问:这段在写祥子前,为什么要先写“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一点风也没有”这段话?讲解:先写这些,是为了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交代并突出强调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
故事发生在“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个拟人句表明天气之热非同平常,是异常的酷热,有如一发狂之人,失去了控制,肆意逞其狂劲,这天天气的热度简直是在狂升疯长,无有止境。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空中的灰气低浮,“使人觉得憋气。
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就是在这天的朝阳已然似火,暑气窒人难熬的清早出门拉车的。
第2段提问:这段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讲解:这段描写烈日毒照下街上的种种景象。
“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都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晒化,等等。
这段还重点描写了街上“拉车的人们”的情景,遭遇:“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而有的却是“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痒,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这种种情景,是样子走在街上一路所见到的,祥子就在这环境中活动。
第3段提问:这段头一句写“祥子有些胆怯了”,这么写是否突然?为什么?讲解:写这句,不突然。
祥子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上段写了他看见烈日下街上的种种景象,特别是看到烈日下车夫们的煎熬与苦难,于是他“有些胆怯了。
”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吃尽了苦头。
:一跑,就喘不过气来”,无力支撑;“不跑”,烈日当头暴晒,“手和脊背都要晒裂”;浑身上下汗水浸湿,“裤褂全裹在了身上”。
提问:祥子拉完一趟车,跑进了茶馆。
祥子在茶馆,本段写了什么?讲解:主要写了两点:一是他赶紧喝下两壶热茶,“心里动安静了些”;一是“他不敢再动了”,不敢再去拉车了。
这些都是写他的心理。
第4段这段写祥子在茶馆里坐了很久,感到腿上已无力,“身上非常软”,但是过了一会儿,他还是走出茶馆拉车去了。
第5段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这段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讲解:这段的内容是写祥子拉着空车在“更厉害”的阳光下艰难行进的情景。
这时已将正午,烈日当头,强光直射,“每一条光都像火镜的焦点,晒得东西要发火”,街上空旷无人。
祥子走在街上,他的形态是“低着头,拉着车,慢腾腾地往前走”,已是心灰乏力,行进艰难;他的心理状态是“不知怎么是好”,“没有主意,没有目的,昏昏沉沉的”,已经内心无主,头脑蒙蒙;“身上挂着一层粘汗”,“脚心跟鞋袜粘在一起”,他只感到难受;他为了接触凉气,“本来不想再喝水,可是见了井不由得又过去灌了一气,”喝完就“连连地打嗝,水要往上漾”,他从清晨到现在喝下的水,已经胀满了肚子。
第6段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讲解:写祥子在这天正午时分的情况。
他已经在烈日下挣扎了一个上午,又粒米未进,腹内空空,浑身虚软,“他始终懒得张罗买卖”。
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他也实在是该吃点东西,但是,“一直到了正午,他还觉不出饿来。
想去照例地吃点什么,可是看见食物就要恶心”,还是没有进食,他吃不下去。
这时他的身体不仅受到乏食的耗损,而且疾病的威胁正向他袭来。
提问:这段为什么要写祥子“胃里差不多装满了各样的水,有时候里面会轻轻地响,像骡马喝完水那样,肚子里光光光地响动”?讲解: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祥子助胃里装的全是水,腹中空空,肚内无食;一是喻示祥子过着骡马般的非人生活。
布置作业1.7-16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2.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作这些描写?第三课时教学重点1.对“暴雨下”的样子的具体细致描写。
2.景物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一、分析7-16段对祥子的描写。
第7段提问:这段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讲解:这段写祥子在“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中的“最热的时候”——午后一点,“又拉上个买卖”,“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这叫他真有点喜出望外。
街上的人得了点凉气、,高兴异常,祈盼“老天爷。
多赏点凉风吧!”似乎“老天爷”在恩赐祥子,赏凉风给他,减轻一些他此时在烈日毒晒下拉车所受的苦楚。
第8段提问:这段描写了样子的什么心理?他的心理有没有出现变化?讲解:这段描写样子的心理很快起了变化。
开始,烈日暴晒,加剧了他拉车的苦楚,由于来了“凉风”,“心里可镇定多了”。
然而,不一会,“风忽然大起来”,“天暗起来”,“北面的天边出现了墨似的乌云”,祥子即刻停车上雨布,忙着对付那“说来就来,不容工夫”的“夏天的雨”,此时他心里刚有的“镇定”也就即刻消逝,变成惊煌了。
“老天爷”毕竟要他遭殃。
第9段提问:这段的内容写什么?有没有写祥子?讲解:这段写天空的变化,街上的景象。
天空,墨云滚滚,“遮黑了半边天”;街上,“一切都惊煌失措”,“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风过去,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仿佛都被风卷走了,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这段没有直接写样子,而预示祥子即将遭殃。
第10段提问: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什么描写?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天空的变化,暴雨降下。
狂风横扫,闪电大作,暴雨倾盆。
这段用一句话描写祥子遭暴雨袭击的情态:“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砸得他直。
“哆嗦”。
第11段提问:这段的内容是什么?对祥子作了哪些描写?讲解:这段的内容是集中描写祥子遭到暴雨袭击,在暴雨下挣扎的情景。
暴雨中的祥子,“衣服”湿透,“全身”湿遍,水没脚面,湿裤裹腿,“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动弹不得,只听凭大雨浇淋;他只有一个感觉,“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想放下车,却不知往哪儿放,想拉着车跑,“水裹住他的腿”,跑不动,他只得“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艰难地挣扎前行。
这段的最后一句“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描写坐车人的冷漠无情,揭露!旧社会的冷酷,这是造成祥子苦难遭遇的根源,作者在此笔抒胸中之愤。
第12—15段提问:这几段文章通过什么描写坐车人?表现坐车人的什么性格特点?讲解:通过坐车人的答话和行为描写坐车人。
祥子向他请求:“先生,避避再走吧!”他却“跺着脚”叫喊:“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祥子咬着牙,?着水,挣命把他拉到了地点,他“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
这些描写表现坐车人极其自私,对劳动者的苦难不幸冷若冰霜,冷酷无情,蛮横恶狠。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讲解: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一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提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第16段讲解:这个结束段写祥子这天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烈日毒晒,暴雨狂浇,又碰上那么个冷酷蛮横的坐车人,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祥子终于被击垮了,等待他的是有如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一般的命运,这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局。
二、景物环境描写。
提问:本文多次描写景物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有何特点?讲解:本文的景物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显现人物的遭遇,显示人物心理变化的缘由推动故事发展,等等。
如第二段描写烈日照晒下街上的种种情景,显现了祥子拉车走在街上的遭遇,也显示出祥子清晨出门时对暑热并不在乎而现在是“有些胆怯了”这一心理变化的原因,祥子带着这种心理拉着车在街上走,内心不断出现变化,故事继续往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