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诵读欣赏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味,咀嚼诗意。
2.能自选角度评论诗歌,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味,咀嚼诗意。
2.能自选角度评论诗歌,感受诗歌的一意象,体会诗歌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准备:1.收集余光中生平资料。
2.朗读诗歌《乡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是古典思乡怀人的典型意象。
但你们知道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意象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被称为“乡愁诗人”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二、诵读欣赏(一)听,初品诗味1.板书课题。
2.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深沉语调、舒缓的语速、深挚的感情。
(二)读,感受诗味。
1.具体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稍平淡,用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却又有丝丝甜蜜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要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是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全情投入。
2.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3.学生齐读诗歌。
(三)品,咀嚼诗意1.请学生用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
例如“愁”、“情”、“爱”等。
2.联系作者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学习各小节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3.有评论认为,最可人的是第一段,最迷人的是第二段,最感人的是第三段,最惊人的是第四段。
请学生就这段评论小组讨论一下,派小组代表发言如何看待这段评论。
提示:“可人”在于有母亲可依可恋;“迷人”在于有新娘可思可愁,那愁是绮丽的;“感人”在于丧母之痛乃切肤之痛,有所谓“未丧母者来细看,既丧母者来痛苦”之说;“惊人”在于最后一段将全篇升华,愁系祖国,着笔惊人。
没有国魂、民族魂的人是做不出来的。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诵读欣赏:乡愁》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1《诵读欣赏: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愁的定义及表现形式;2. 通过诵读与欣赏,感受乡愁的情感内涵;3.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和语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 热身阶段教师可以将一些家乡或者比较熟悉的地方的图片或音乐播放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想以及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进一步了解乡愁的情感内涵。
2. 课文欣赏让学生请出课文的第一段,然后请同学们轮流朗读。
同时,教师可以切入乡愁的相关概念,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于乡愁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自己是否有过如此感受。
3. 词句解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步步解析文字中的每个关键词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篇文章,同时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
4.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个人进行诵读,在完成诵读之后,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
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乡愁的情感内涵。
5. 总结与反思最后,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就所读的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互相交流思考。
通过这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反思,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评价对于本节课的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在文字分析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教学建议1. 适当拓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乡愁的角度出发,引出相关的古诗词或现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乡愁的情感内涵。
2. 实践助力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户外采风、影像拍摄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心中的乡愁,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诗意表达能力。
3. 鼓励创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鼓励创新与思辨,同时增强学生自我表达的信心和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经二首教案苏教版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时间第周,星期教学内容诵读欣赏:《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过程教学调整〖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题 诵读欣赏 乡愁教案 苏教版

课题诵读欣赏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选择角度评论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朗读,能把握好节奏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课前准备:1.收集余光中生平资料。
2.朗读诗歌《乡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故乡的云》,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学生欣赏)刚才在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唱得也很投入,能告诉老师这首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吗?(生答)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被寄托在哪种事物上呢?(生答)那为什么偏偏选择“故乡的云”这个事物,而没有选择其他事物呢?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乡愁》。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诗人。
同学们一起将作者生平朗读一下。
(生齐读)我们都知道香港和澳门分别于97、99年回归祖国,现在还有一个地区没有回归,那就是?(生答)那么,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将是一番怎样的况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诗歌诵读。
二、诵读欣赏(一)欣赏诗歌诵读欣赏要求: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把握诗歌的语速、节奏和重音。
(二)朗读诗歌1.让学生在欣赏后回答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语速。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重读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并以第一小节为例,划分节奏并标出重读音。
学生回答并解释理由,整合信息。
节奏: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能突出对象的特点,能体现中心、突出主题,是段中的关键、句意的重点或情感强烈的地方。
3.让学生再读诗歌,请学生范读,并作评价。
4.让学生齐读诗歌。
三、我当评论家我们学习诗歌,不光要会读,更要会评。
请同学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主题、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想像联想等方面任选其一来评论。
参考:1.诗歌化抽象感情为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诵读赏析 古诗三首 教案

诵读赏析: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教学难点:名句赏析。
教学手段及其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相结合课前准备: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效信息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及其过程1、学习《饮酒·结庐在人境》(1)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
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他的一生最喜欢的一个是美酒,一个是菊花,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两点在《饮酒》其五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2)朗读感知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字词解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尔:这样。
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⑤日夕:傍晚。
⑥悠然:闲舒的样子。
⑦相与:相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辨,辨识。
(4)现代文翻译生活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何能如此,只要心远在闹市之外,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经》两首精品教案 苏教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朗读背诵这两首诗,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
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⑴、“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⑵、“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⑶、“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⑵、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⑶、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
“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诵读欣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疏通文意,正确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懂得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质疑自探(1)了解作者及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断句等问题。
(3)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1.明确任务(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①通假字:畔(pàn)通“叛”,②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用,统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用,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用,威慑)(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①文章朗读停顿②重点词句的理解③文章内容及主题的理解2.分组学习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1.展示点拨(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诵读欣赏(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引导学生把对文本的质疑提升到阅读欣赏的层面,进而引向作品深处。
“自主质疑”“自由鉴赏”构成教学主板块,两步由浅入深,互为铺垫。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莎剧两则独白的深刻内涵和表达特点;2、了解三首古诗所反映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3、背诵三首古诗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表演体会莎剧的深刻内涵和表达特点。
2、通过赏析体会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感情3、通过开展比赛记忆三首古诗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莎士比亚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形成热爱自然、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四、教学难点对作品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自制的卡片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能够把从书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已的知识。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有一个实践和展示自已才华的机会。
各位同学要好好地把握。
对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同学我们将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二)、板书课题:诵读欣赏出示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1、教学第一块内容:莎剧独白两则(1)、让学生口述作者莎士比亚的具体情况(课前布置的内容)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主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2)、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两段文字,了解两段文字的内容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你能感悟到这两段文字的深刻内涵吗?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生:第一段文字写的是哈姆雷特对人的由衷的赞美,对人性的衷心的讴歌这也正是作者追求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
这一段文字能够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抒情的方式来抒发人物的强烈的感情。
生:第二段中泰门的独白则写出了他对金鈛的厌恶和仇恨,愤怒地控诉了对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腐鉵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
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课题)
2.质疑自探
(1)自读诗歌,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2)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②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③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2.分组学习
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2)老师随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
①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②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清冷孤寂凄美迷离的氛围。
③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2.释疑巩固
师生可就疑难字词及诗歌意境再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
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2.拓展运用
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不是生和死
而是——————而是———————
—————————————————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关雎
设计者:安阳市23中钞秀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诗中出现的一些连绵词的读音和字形,解文章的主题,学习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
1.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
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2.质疑自探
(1)了解《诗经》。
(2)自读诗歌,感知诗的节奏、韵律。
(3)读懂文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及中心思想。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1)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老师出示引导性问题
①文章朗读停顿
②重点词句的理解
③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理解
2.分组学习
学生就自探内容及教师出示的引导性问题进行学习、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1)学生就自探内容和分组交流的内容进行展示。
重点掌握下列词语(读准、会默写)雎鸠、窈窕、荇菜、寤寐、辗转、琴瑟、参差。
(2)老师随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
①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讲解“比兴”的手法。
②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讲解反复、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法。
2.释疑巩固
师生可就疑难字词及诗歌意境再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课堂小结
①起兴的诗句。
②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2.拓展运用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