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三生物 考前三个月 专题突破提分练 技法1 题眼突破法
2016高三生物 考前三个月 专题突破提分练 技法2 对比分析法

技法2 对比分析法[技法概述] 通过对比分析题干信息之间(概念、结构、原理等)的关系、题干信息与选项之间的关系、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以摒弃似是而非的选项,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1.某研究小组利用能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实验设计如下。
关闭活栓后,U 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
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消耗的O 2量B .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释放的CO 2量和消耗的O 2量之间的差值C .甲组右管液面升高,乙组不变,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D .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技法导练 (1)装置对比:⎭⎪⎬⎪⎫甲装置含NaOH 溶液,可吸收CO 2乙装置含蒸馏水,不吸收CO 2⇒⎩⎪⎨⎪⎧ 甲装置右侧液面变化只与O 2消耗有关;乙装置液面变化与释放CO 2和吸收O 2的差值有关。
(2)选项对比:选项A 、B 考查的是引起液面变化的原因;选项C 、D 考查的是依据液面变化判断细胞呼吸类型。
乙组液面不变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O 2的吸收量与CO 2释放量相等——进行有氧呼吸,二是既不吸收O 2,也不释放CO 2——进行乳酸发酵。
答案 D2.下列物质或结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是( )技法导练题干关键信息为“特异性”。
A中的tRNA只能运输的氨基酸为甲硫氨酸;D为抗体,其只针对于一种特定物质——特定的抗原;C为细胞膜,其功能特性为选择透过性;B 为吞噬细胞,可以吞噬所有抗原,没有特异性。
答案 B3.甲图表示干细胞的发育途径,乙图表示人体某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各个阶段示意图,其中①~⑦为不同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和乙图中都含有细胞整个生命历程中的所有变化: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B.如果甲图中的Ⅳ细胞是乙图中的⑦细胞,则分泌物最可能是神经递质C.如果甲图中的Ⅱ细胞是造血干细胞,则其在增殖分化成B细胞和T细胞的过程中要选择表达不同的基因D.如果甲图和乙图表示的是发生在同一个人体内的过程,则甲图中的Ⅳ细胞和乙图中的⑤⑥⑦细胞相比,基因数目在分化过程中要减少技法导练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乙图中因通过a过程细胞数目增加,而通过b过程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所以a、b分别为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因神经细胞的功能为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递兴奋,在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的;细胞分化的实质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此过程中基因的数目没有改变。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选择题满分练(3)

选择题满分练(3)解题策略链接挖掘隐含条件,完善题干信息(1)隐含条件是指命题者有意将一些条件隐含在题干中,而没有直接指出。
(2)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隐含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非常重要,往往成为决定解题成败的关键。
学生在审题时,要善于挖掘题干中的隐含条件,使题干的信息得到完善,从而迅速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1.研究发现,砷(As)可以富集在植物体内,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水稻生长加快,干重增加。
对此现象不合理的解释是( )A.As在水稻细胞内富集,由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决定B.As进入水稻细胞,导致有关酶失去活性,影响细胞代谢C.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D.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重要元素,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答案 A解析由题意可知,砷(As)在植物体内富集,由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决定,故A错误;As进入水稻细胞,转化为毒性很强的金属有机物,影响水稻的株高、根长和干重,则砷(As)可能是酶的抑制剂,进而影响细胞代谢,故B正确;加P(与As原子结构相似)处理后水稻茎叶和根中P含量增加、As含量相对减少,说明P影响As的吸收,与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有关,故C正确;磷脂、核酸和ATP是水稻正常生长必需的,故D正确。
2.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哪项调节过程的机制与此最为相似( )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B.临近排卵时,雌性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C.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长,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答案 B解析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考前3个月三轮冲刺考前抢分规范审答秘籍回扣

标准审答秘籍回扣秘籍1:优先使用普遍性知识选择最正确答案选择题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最正确答案。
要注意一些极端特例知识使用并不是最优先,应该适可而止。
比方:动物细胞内能完成是________。
A.核苷酸合成核酸;B.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有同学看到A选项,就举证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把A排除。
然后又不知道淀粉会不会在动物细胞内存在,就选了B。
其实这种题,先不要忙着用一些极端特例,而应该优先用普遍性知识来举证。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在未成熟时其实与普通细胞差不多,这种特例应在最后没方法时再考虑。
淀粉是植物特有,动物细胞内不存在,就算吃到消化道也是细胞外,再吸收时已是葡萄糖了。
正确答案是A。
秘籍2:适当抠字眼不管选择题还是填空题,审题都要注意适当地抠字眼。
当然不能过分,过分就会浪费时间,还可能误解命题人意思。
常见重要字眼有:主要、直接、根本(本质或实质)、有__________?(答案常要列举几个)、或、与、且、一般(通常)、只(仅)、分别(意思是不同个体对不同对象起作用)、决定(直接而关键)、分泌、释放……等。
抠字眼过程中,优先用普遍性知识,暂缓用极端特例知识。
秘籍3:“一轴、二线、三点〞去审坐标曲线图生物高考题每年会有大量解题必读图表,例如曲线图、柱形图、饼图、数据表、细胞构造图、过程图、概念图、系谱图、遗传图解……等。
坐标曲线图要一看轴二看线三看点,无视两轴含义会错得很严重,点有交点、起点、最高最低点、转折点等,生物学含义要切实掌握。
秘籍4:克制思维定势要特别克制思维定势,烂熟于心知识,如果题目作一些重大改变你没发现,那你必错!所有知识都有一定适用范围,当范围打破,某些理论可能失效。
比方:(1)突然寒冷,恒温动物个体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代谢加强,耗氧量增加。
但是如果是离体动物细胞,温度降低,耗氧量必下降。
因为离体动物细胞不是个体,没有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体温能力。
(2)遗传题中,常出现隔代穿插遗传现象,一般考虑为伴X染色体遗传,隐性雌性与显性雄性杂交。
[推荐学习]高三生物 考前三个月 专题突破提分练 技法1 题眼突破法
![[推荐学习]高三生物 考前三个月 专题突破提分练 技法1 题眼突破法](https://img.taocdn.com/s3/m/7a5aa14ecaaedd3382c4d30c.png)
技法1 题眼突破法[技法概述] 题眼是题目中能点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含义,反映题目本质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它是题目中最重要部分,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
抓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题目的要领,找准了解题的突破口,掌握了开启题目的金钥匙。
1.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从温暖的房间走到寒冷的室外时,下列对其身体内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D.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技法导练(1)本题关键句为“当某人从温暖的房间走到寒冷的室外时”,进而可推知物质的氧化分解必需加强,甲状腺激素必需适当增加,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能增加产热量,受植物性神经支配。
(2)从图中分析推知,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产生甲状腺激素,则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有抑制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
答案 B2.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苷酸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D.核糖、碱基、磷酸技法导练题眼是“完全水解”,这就表明水解产物不是核苷酸,而DNA和RNA不同点之一在于五碳糖不同。
答案 D3.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下列变异表现: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高度不育等。
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可能有( )①亲本都在幼苗期发生有丝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②父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雄配子,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未减数的雌配子③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④亲本都发生减数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技法导练题眼一:“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暗示了该植株具有多倍体植株特点;题眼二:“高度不育”暗示了该植株不是四倍体植株,而①④都提到了“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由此形成的子一代应该为四倍体,因此可排除①④;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定: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其高度不育是联会紊乱造成的,因此该子一代植株应为三倍体植株。
高考生物 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 常考技能

避躲市安闲阳光实验学校(安徽专用)高考生物考前三个月知识专题突破练15 常考实验技能[直击考纲] 1.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3.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考点43 准确理解应用实验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要有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作指导。
典例1(2012·大纲全国,33)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在A、B、C、D、E 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 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 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溶液1 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 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加入70 ℃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斐林试剂2 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高考生物专题突破:技法(1)题眼突破法(含答案)

技法1 题眼突破法[技法概述] 题眼是题目中能点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含义,反映题目本质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它是题目中最重要部分,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
抓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题目的要领,找准了解题的突破口,掌握了开启题目的金钥匙。
1.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从温暖的房间走到寒冷的室外时,下列对其身体内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D.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技法导练(1)本题关键句为“当某人从温暖的房间走到寒冷的室外时”,进而可推知物质的氧化分解必需加强,甲状腺激素必需适当增加,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能增加产热量,受植物性神经支配。
(2)从图中分析推知,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产生甲状腺激素,则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有抑制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
答案 B2.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苷酸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D.核糖、碱基、磷酸技法导练题眼是“完全水解”,这就表明水解产物不是核苷酸,而DNA和RNA不同点之一在于五碳糖不同。
答案 D3.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下列变异表现: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高度不育等。
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可能有( )①亲本都在幼苗期发生有丝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②父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雄配子,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未减数的雌配子③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④亲本都发生减数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技法导练题眼一:“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暗示了该植株具有多倍体植株特点;题眼二:“高度不育”暗示了该植株不是四倍体植株,而①④都提到了“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由此形成的子一代应该为四倍体,因此可排除①④;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定: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其高度不育是联会紊乱造成的,因此该子一代植株应为三倍体植株。
高考生物三轮冲刺 考前3个月 选择题满分练(1)

选择题满分练(1)解题策略链接仔细审题,找出关键词语1.生物膜所含的蛋白质叫膜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没有膜蛋白B.胰岛素受体蛋白可转运葡萄糖C.光合膜的膜蛋白可吸收和转化光能D.内质网的膜蛋白可催化脂质合成答案 D解析原核细胞没有具膜细胞器、没有核膜,但是有细胞膜,细胞膜属于生物膜,细胞膜上也有膜蛋白,A错误;胰岛素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只能和胰岛素结合,调节细胞代谢,不能转运葡萄糖,B错误;吸收和转化光能的是光合色素分子,不是光合膜的膜蛋白,C错误;内质网是合成脂质的场所,故内质网的膜蛋白可催化脂质合成,D正确。
2.研究小组将某绿色植物置于一密闭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温度下,经黑暗和一定强度的光照处理,容器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黑暗处理时,叶肉细胞吸收的氧气参与水的生成B.a时后,植株的光合速率始终大于呼吸速率C.叶肉细胞内C3的生成速率b时比c时快D.c时后,制约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答案 B解析黑暗处理时,叶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其吸收的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A正确;a时后到c时,氧气量增加,说明植株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而c时后,氧气量不再增加,说明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错误;与b时相比,c 时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容器内二氧化碳逐渐减少,三碳化合物的合成速率下降,光合作用速率逐渐降低,所以叶肉细胞内C3的生成速率b时比c时快,C正确;由于密闭玻璃容器内二氧化碳逐渐减少,所以c时后,制约植株光合速率的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D正确。
3.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下列变化合理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大鼠的排尿量增加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答案 B解析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A错误;当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含量下降,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尿量增多,B正确、C错误;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与水盐平衡调节无关,D错误。
高三生物专项突破 考能专项突破1 选择题解题技能

高三生物专项突破重点题型研析1——选择题解题技能典例剖析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脱氧核苷酸B.核糖核苷酸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D.核糖、碱基、磷酸解析本题中的关键词是“完全水解”。
“完全水解”和“初步水解”是不同的,“初步水解”的产物为基本单位,而“完全水解”是将基本单位再水解。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分子完全水解后得到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
DNA和RNA的不同点之一是组成核苷酸的五碳糖不同,组成D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而组成RNA的核苷酸中,五碳糖为核糖。
答案 D技法点拨要想准确、快速地解答生物选择题,必须掌握几种常见的解题方法:(1)直选法:对于比较简单、答案明显的试题,或者是自己十分熟悉、很有把握的试题,可采取直选法,直接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2)排除法(淘汰法):如果对四个选项中的某一个选项把握不准,可以通过对其他三个选项进行判断分析,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获得正确选项。
试题的选项中有一些绝对说法,如“完全”“都”“一定”等,需要寻找“特例”对该选项进行排除或判定。
(3)推理法:按照正向思维推理、逆向思维推理、横向思维推理或者假设反证的方法,对试题进行推理判断。
(4)避陷法:对于迷惑性或设陷性试题要特别注意。
首先,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其次,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再次,克服思维定势,对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加倍小心,审出题目中的“变化”之处,以期突破思维定势。
(5)对比分析法:对所提供的四个选项进行对比,或者将四个选项分成两组,分别对两个相互矛盾的选项进行对比,淘汰错误的选项,保留相对正确的选项,然后再对相对正确的两个选项进行对比,获得正确的选项。
跟踪训练1.如图是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表示不同种类的氨基酸,图中甲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乙链由19个氨基酸组成,图中“—S—S—”是在蛋白质加工过程中由两个“—SH”脱下2个H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法1 题眼突破法
[技法概述] 题眼是题目中能点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含义,反映题目本质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它是题目中最重要部分,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
抓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题目的要领,找准了解题的突破口,掌握了开启题目的金钥匙。
1.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从温暖的房间走到寒冷的室外时,下列对其身体内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
D.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技法导练(1)本题关键句为“当某人从温暖的房间走到寒冷的室外时”,进而可推知物质的氧化分解必需加强,甲状腺激素必需适当增加,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能增加产热量,受植物性神经支配。
(2)从图中分析推知,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产生甲状腺激素,则③为促甲状腺激素,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有抑制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
答案 B
2.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脱氧核苷酸
B.核糖核苷酸
C.脱氧核糖、碱基、磷酸
D.核糖、碱基、磷酸
技法导练题眼是“完全水解”,这就表明水解产物不是核苷酸,而DNA和RNA不同点之一在于五碳糖不同。
答案 D
3.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
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下列变异表现: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高度不育等。
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可能有( )
①亲本都在幼苗期发生有丝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②父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雄配子,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未减数的雌配子③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④亲本都发生减数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技法导练题眼一:“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暗示了该植株具有多倍体植株特点;题眼二:“高度不育”暗示了该植株不是四倍体植株,而①④都提到了“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由此形成的子一代应该为四倍体,因此可排除①④;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定:单倍体和三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其高度不育是联会紊乱造成的,因此该子一代植株应为三倍体植株。
答案 B
4.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
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雌性激素
技法导练题眼是“蛙脑垂体提取液”,暗示了其中已经不存在完整的脑垂体细胞,因此不会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而题目中根本没有涉及下丘脑,故选项A、B、C 均不符合题意;这种激素只能是雌性激素,原因是垂体中原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蛙的卵巢,促进卵巢合成、分泌雌性激素。
答案 D
5.当人们参加体力劳动并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技法导练题眼一:“参加体力劳动”隐含的意思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此时葡萄糖被大量氧化分解,血糖降低,所以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题眼二:“大量出汗”隐含的意思是体内水分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答案 A
1.下图是一晴朗夏日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当曲线短时间内由B点变化成C点时,C点与B点相比,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
A.升、升、升、升 B.降、降、降、降
C.降、升、升、升 D.升、升、降、降
答案 C
解析本题题眼关键词:“晴朗夏日、短时间”,其中“晴朗夏日”才导致了曲线中的B点与D点之间,光合作用强度有一次短暂的下降。
这是因为在晴朗夏日中午时分,植物为防止水分过分蒸腾而关闭气孔,从而导致细胞间隙中的CO2浓度降低,光合速率相对减小。
因为C 点对应的CO2浓度低于B点,在关键词“短时间”内对CO2的固定反应变慢,对C3的还原反应基本不变,从而导致C3含量降低,C5含量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C3含量持续的下降会引起还原反应相应变慢,从而导致对[H]和ATP的消耗量减少,故[H]和ATP的含量均升高。
2.植物根尖细胞中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
①细胞质基质②叶绿体③线粒体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③
答案 D
解析本题题眼关键词:“植物根尖细胞”。
本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如果不认真审题,斟酌关键词,就会走入误区。
题目中的“根尖细胞”、“产生ATP”、“细胞器”都是关键词,三个关键词对答案进行了层层限制。
该题的题眼是主语“植物根尖细胞”,该细胞中无叶绿体,细胞质基质不是细胞器,所以同时满足这三个限制条件的就只有线粒体。
3.饭后,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比血液中的高,此时对葡萄糖由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但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
B.葡萄糖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但不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
C.葡萄糖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也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
D.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ATP分解释放的能量
答案 B
解析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过程为协助扩散,该过程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4.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
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
解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选项A所述内容是玉米的胚后发育过程;全能性表达的结果是得到完整新个体;由于题干中要求体现的是“体细胞全能性”,花粉属于生殖细胞;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经组织培养后得到了完整的新植株,故D项正确。
5.将小鼠myoD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携带myoD基因的载体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检测图中细胞的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答案 D
解析将表达载体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A错误;核糖体蛋白是构成核糖体的结构蛋白,无论是否分化的细胞都具有, B错误;完成分化的细胞不再具有分裂的能力,C错误;未分化的肌肉前体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受到电离辐射时比不能分裂的肌肉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D正确。
6.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是1∶2∶2,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
A.细胞膜向内凹陷 B.着丝点一分为二
C.中心体移向两极 D.DNA正在进行复制
答案 C
解析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是1∶2∶2,通常处于有丝分裂的前、中期,中心体移向两极是前期的特征,细胞膜向内凹陷是末期的特征,着丝点一分为二是后期的特征,DNA复制发生在间期,所以C项正确。
7.家猫体色由X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只含基因B的个体为黑猫,只含基因b 的个体为黄猫,其他个体为玳瑁猫。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玳瑁猫互交的后代中有25%的雄性黄猫
B.玳瑁猫与黄猫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50%
C.为持续高效地繁育玳瑁猫,应逐代淘汰其他体色的猫
D.只有用黑猫和黄猫杂交,才能获得最大比例的玳瑁猫
解析由题意可知,玳瑁猫的基因型为X B X b,不能进行互交, A项错误;玳瑁猫(X B X b)与黄猫(X b Y)杂交,后代中玳瑁猫占25%,B项错误;玳瑁猫只有雌性,需要和其他体色的猫杂交才能得到,C项错误;用黑色雌猫(X B X B)和黄色雄猫(X b Y)杂交或者黄色雌猫(X b X b)和黑色雄猫杂交(X B Y)都可得到1/2的玳瑁猫,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