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打印
(打印)实验四 MATLAB 高级图形绘制

实验四MATLAB 高级图形绘制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悉各种绘图函数的使用;2.掌握图形的修饰方法和标注方法;3.了解MATLAB 中图形窗口的操作。
二、实验内容:1.用图形表示连续调制波形Y=sin(t)sin(9t)及其包络线。
程序代码如下:包络线:2.x=[-2π,2π],y1=sinx、y2=cosx、y3=sin2x、y4=cos 2x①用MATLAB语言分四个区域分别绘制的曲线,并且对图形标题及横纵坐标轴进行标注。
程序:结果:②另建一个窗口,不分区,用不同颜色、线型绘出四条曲线,并标注图例注解。
程序:结果:③绘制三维曲线:⎪⎩⎪⎨⎧=≤≤==)cos()sin()200()cos()sin(t t t z t t y t x π程序:结果:3.绘制极坐标曲线ρ=asin(b+nθ),并分析参数a、b、n对曲线形状的影响。
(1)a=1;b=1;n=1(2)a=10;b=1;n=1(3)a=10;b=10;n=1 (4)a=10;b=10;n=10参数a、b、n对曲线形状的影响:由上面绘制的图形可知:a决定图形的大小,当a为整数时,图形半径大小就是a;b决定图形的旋转角度,图形的形状及大小不变;n决定图形的扇叶数,当n 为奇数时,扇叶数为n,当n为偶数时,扇叶数为2n。
三、结论本次实验用到了曲线绘图、三位曲线绘图的知识,与老师上课的内容一致,让我学的matlab绘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title、subplot、plot、axis等函数。
在做实验的过程复习了hold on指令是覆盖函数继续绘图的意思。
实验四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的苯酚及α-萘酚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的苯酚和α-萘酚一、实验目的1、了解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初步学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测定水体中的苯酚及α-萘酚。
二、实验原理1、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溶于流动相中的各待测组分经过色谱柱固定相时,由于各组分与固定相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收、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达到分离的目的,又称色层法、层析法。
2、高效液相色谱仪使用原理高效液相色谱仪由储液器、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四个系统即高压输液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
储液器中的流动相被高压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固定相)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时,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数据以图谱形式打印出来。
正是根据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关系,不同的物质顺序离开色谱柱,通过检测器得到不同的峰信号,最后通过分析比对这些信号来判断待测物所含有的物质。
3、苯酚及α-萘酚的分离原理及标准溶液准备对于一些组分比较简单的已知范围的混合物,或无已知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保留值定性。
保留值的大小取决于分配系数之比,即与组分的性质、固定液的性质及柱温有关,与固定液的用量、柱长、流速及填充情况无关。
在一定操作条件下,用对照品配成不同浓度的对照液,定量进样,用峰面积或峰高对对照品的量(或浓度)做校正曲线,求回归方程,然后在相同条件下分析试样,计算含量,这种方法称为校正曲线法。
通常截距近似为零,若截距较大,说明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本实验,苯酚的波长为270nm,α-萘酚的波长为295nm。
使得两种物质的吸收峰达最大值,最终选定在254nm条件下。
分别配置单样和混合液浓度为100mg/L、80mg/L、60mg/L、40 mg/L、20mg/L标准溶液,分别进样,记录保留时间和出峰面积,用于定性分析。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打印版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
学校
班级
组员
目录
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
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四、观察植物细胞
五、观察动物细胞
六、人体的基本组织
七、观察草履虫
八、观察种子的结构
九、观察叶片的结构
七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册
学校
班级
组员
目录
一、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二、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影响
三、练习使用显微镜
四、观察植物细胞
五、观察动物细胞
六、人体的基本组织
七、观察草履虫
八、观察种子的结构
九、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最新最全可直接打印]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最新最全可直接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05908e0fbceb19e8b8f6bad5.png)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一周实验方法实验法实验目的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班级实验器材水槽、橡皮、萝卜、小刀、回形针、木块、水、砖块、小石块、泡沫塑料块、蜡烛、带盖空瓶指导教师探究过程 1、把橡皮和苹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大、四分之一大、八分之一大,直到切得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2、把回形针两枚或者是更多枚穿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再把同样大的小木块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实验结论改变橡皮、苹果、回形针和小木块的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不会改变。
发现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
实验等级良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一周实验方法对比法实验目的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实验班级实验材料水槽、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带盖小瓶子、水。
指导教师实验过程 1、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发现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实验等级良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周次第二周实验方法探究法实验目的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改变。
实验班级实验材料水、橡皮泥、烧杯指导教师实验过程 1、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他的沉浮;2、再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它浮在水面上。
3、比较实心形状和能浮形状橡皮泥的排开水量。
实验报告打印要求

一、总体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封面、目录、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实验讨论、参考文献等部分。
2. 实验报告应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排版,字体、字号、行距等应符合学校或实验室的要求。
3. 实验报告的纸张应为A4纸,双面打印。
4. 实验报告的打印质量应保证文字清晰、图表规范、排版美观。
二、具体要求1. 封面(1)实验报告的名称应居中,字体为黑体,字号为二号。
(2)实验报告的编号、实验班级、实验小组、实验日期等应居中,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2. 目录(1)目录应列出实验报告的所有章节,并注明页码。
(2)目录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3. 实验目的(1)实验目的应简明扼要地阐述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
(2)实验目的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4. 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应阐述本次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相关公式、定律等。
(2)实验原理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5. 实验仪器(1)实验仪器应列出本次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型号、规格等。
(2)实验仪器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6. 实验步骤(1)实验步骤应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实验结束后的处理等。
(2)实验步骤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7. 实验数据(1)实验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测结果。
(2)实验数据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8. 实验结果分析(1)实验结果分析应结合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2)实验结果分析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9. 实验结论(1)实验结论应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2)实验结论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10. 实验讨论(1)实验讨论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实验结果的误差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2)实验讨论的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
11. 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应列出本次实验所引用的文献,包括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等。
SPSS17.0在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实验指导-实验三、参数估计 实验四、t检验(可打印修改)

SPSS在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实验指导手册实验三:参数估计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理解参数估计的概念2.熟悉区间估计的概念与操作方法二、实验原理1. 参数估计的定义●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是根据从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估计总体分布中的未知参数的方法。
它是统计推断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部分。
●点估计(point estimation):又称定值估计,就是用实际样本指标数值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当总体的性质不清楚时,我们须利用某一量数(样本统计量)作为估计数,以帮助了解总体的性质,如:样本平均数乃是总体平均数μ的估计数,当我们只用一个特定的值,亦即数线上的一个点,作为估计值以估计总体参数时,就叫做点估计。
✧点估计的数学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矩估计法”、“最大似然估计法”、“最小二乘估计法”、“顺序统计量法”等。
✧点估计的精确程度用置信区间表示。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是从点估计值和抽样标准误出发,按给定的概率值建立包含待估计参数的区间。
其中这个给定的概率值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这个建立起来的包含待估计函数的区间称为置信区间,指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内的概率●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是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间误差范围。
置信区间越大,置信水平越高。
划定置信区间的两个数值分别称为置信下限(lower confidence limit,lcl)和置信上限(upper confidence limit,ucl)2. 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统计分析的目的就是由样本推断总体,参数估计即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之一。
3. 参数估计的方法参数估计的结果,常用点估计值(样本均值)+置信区间(置信下限、置信上限)来表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1. 单个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打开数据文件“描述性统计(100名女大学生的血清蛋白含量).sav”选择菜单【分析】—>【描述统计】—>【探索】”,打开图3.1探索(Explore)对话框。
实验四 虚拟蜜罐实验

实验四虚拟蜜罐实验1、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2、实验目的●通过安装配置Honeyd,深入了解Honeyd的安全配置方法和主要功能3、背景知识3.1 蜜罐(Honeypot)蜜罐是一种安全资源,其价值就在于被探测、被攻击或被攻陷。
因此带有欺骗、诱捕性质的网络、主机、服务均可看成一个蜜罐。
除了欺骗攻击者,蜜罐一般不支持其他正常的业务,因此任何访问蜜罐的行为都是可疑的,这是蜜罐工作的基础。
3.2 虚拟蜜罐(Honeyd)Honeyd是一款针对Unix系统设计的、开源、低交互程度的蜜罐,用于对可疑活动检测、捕获和预警。
Honeyd能在网络层次上模拟大量虚拟蜜罐,可用于模拟多个IP地址的情况。
当攻击者企图访问时,Honeyd就会接收到这次连接请求,以目标系统的身份对攻击者进行回复。
Honeyd一般作为后台进程来运行,其产生的蜜罐由后台进程模拟,所以运行Honeyd 的主机能有效地控制系统的安全。
Honeyd可同时模拟不同的操作系统,能让一台主机在一个模拟的局域网环境中配置多个地址;支持任意的TCP/IP网络服务,还可以模拟IP协议栈,使外界的主机可以对虚拟的蜜罐主机进行ping命令操作和路由跟踪等网络操作,虚拟主机上任何类型的服务都可以依照一个简单的配置文件进行模拟,也可以为真实主机的服务提供代理。
此外,Honeyd提供了对应的指纹匹配机制,是可以以假乱真、欺骗攻击者的指纹识别工具。
Honeyd软件依赖于以下几个库及arpd工具:⏹Libevent:是一个非同步事件通知的函数库。
通过使用libevent,开发人员可以设定某些事件发生时所执行的函数,可以代替以往程序所使用的循环检查;⏹Libdnet:是一个提供了跨平台的网络相关API的函数库,包括arp 缓存,路由表查询,IP 包及物理帧的传输等;⏹Libpcap:是一个数据包捕获(Packet Sniffing)的函数库,大多数网络软件都以它为基础;⏹Arpd工具:arpd运行在与honeyd相同的系统上,是honeyd众多协作工具中最重要的一个。
实验四 黑体实验

实验四 黑体辐射引言一 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黑体辐射实验装置。
2.验证普朗克辐射定律,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
二 实验原理1. 黑体辐射任何物体,只要其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就向周围发射辐射,这称为温度辐射。
黑体是一种完全的温度辐射体,即,任何非黑体所发射的辐射通量都小于同温度下的黑体发射的辐射通量;并且,非黑体的辐射能力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表面的材料的性质有关。
而黑体的辐射能力则仅与温度有关。
黑体的辐射亮度在各个方向都相同,即黑体是一个完全的余弦辐射体。
辐射能力小于黑体,但辐射的光谱分布与黑体相同的温度辐射体称为灰体。
2.黑体辐射定律2.1 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普朗克辐射定律 此定律用光谱辐射度表示,其形式为:)1(251-=TC e C E T λλλ(瓦特/米3)式中:第一辐射常数C1 = 3.74×10-16 (瓦×米2)第二辐射常数C2 = 1.4398⨯10-2(米×开尔文) 黑体光谱辐射亮度由下式给出:πλλTT E L =(瓦特/米3.球面角)图2-1 给出了T L λ随波长变化的图形。
图2-1 黑体的频谱亮度随波长的变化。
每一条曲线上都标出黑体的绝对温度。
与诸曲线的最大值相交的对角直线表示维恩位移定律。
2.2 黑体的积分辐射——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此定律用辐射度表示为,4T d E E T T δλλ==⎰∞(瓦特/米2)T 为黑体的绝对温度,δ为斯忒藩—波尔兹曼常数,δ =2345152ch k π= 5.670×10-8 (瓦/米2.开尔文4)其中,k 为波尔兹曼常数,h 为普朗克常数,c 为光速。
由于黑体辐射是各向通行的,所以其辐射亮度与辐射度有关系πTE L =于是,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也可以用辐射亮度表示为4TL πδ=(瓦特/米2.球面度)2.3 维恩位移定律光谱亮度的最大值的波长max λ与它的绝对温度T 成反比,T A =max λA 为常数,A=2.896⨯10-3 (米×开尔文)max L =4.10T5⨯10-6(瓦特/米3.球面角.开尔文5)随温度的升高,绝对黑体光谱亮度的最大值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8031单片机串行口,实现与PC机通信。将“PC机发送程序”上的字符(0~F)显示到实验仪的数码管上。(2)用Proteus软件参照实验电路连线并仿真运行,得出与实验箱上相同的软件仿真结果。
所用元器件:单片机AT89C51、8位锁存器74LS273或74LS373、3-8译码器74LS138、排阻或电阻RESPACK-8(RES)、或非门74LS02、共阳极六合一数码管7SEG-MPX6-CA以上是“时钟显示实验”电路。
void main()
{
EA=1;
ET0=1;
TR0=1;
SCON=0x40;
PCON=0X80;
TMOD=0X20;
TH1=243;
TL1=243;
TR1=1;
SCON=0x50;
while(1)
{
while(!RI)display();
RI=0;
display;
}
}
4、实验程序
实验一:#include<reg51.h>
table0[]={0x03,0x9F,0x25,0x0D,0x99,0x49,0x41,0x1F,0x01,0x09};
int num=0;
int i;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
TH0=Hale Waihona Puke 65536-50000)/256;
二、实验原理、原理图及电路图
3、实验步骤及内容
一、(1)在实验箱上完成:利用8031串行口和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移位寄存器74LS164,扩展一个8位输出通道,用于驱动一个共阳极数码显示器,在数码显示器上循环显示8031串行口输出的0~9这10个数字。
(2)用Proteus软件参照实验电路连线并仿真运行,得出与实验箱上相同的软件仿真结果。
TH1=(65536-50000)%256;
num++;
}
void main()
{
TMOD=0X1; //T0定时器初始化
TH0=(65536-50000)/256;
TL0=(65536-50000)%256;
EA=1;
ET0=1; //外部中断初始化
TR0=1;
SCON=0x00;//串口方式为0
while(1)
{
for(i=0;i<10; i++)
{
SBUF=~table0[i];
while(num<10);
num=0;
}
}
}
实验二:#include<reg51.h>
#include<absacc.h>
#define ZX XBYTE[0XFFDC]
#define ZW XBYTE[0XFFDD]
另外增加:TTL和RS232电平转换芯片MAX232、RS232串口COMPIM、串口通信仿真器VIRTUAL TERMINAL
参考仿真电路图:(显示字符的ASCII码值)
实验时需将8032串行接收信号线P3.0(RXD)连到实验仪右上角RX0插孔;8031的P3.1(TXD)连到实验仪右上角TX0插孔上;使用通信电缆连接PC机与实验仪。
所用元器件:单片机AT89C51、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74LS164、数码管7SEG-COM-CAT-GREEN(BLUE)
参考仿真电路图:
串行口工作在方式0时,可通过外接移位存储器实现串并行转换。在这种方式下,数据为8位,只能从RXD端输入输出,TXD端总是输出移位同步时钟信号,其波特率固定为晶振频率1/12。由软件置位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的REN后才能启动串行接收,在CPU将数据写入SBUF寄存器后,立即启动发送。待8位数据输完后,硬件将SCON寄存器的TI位置1,TI必须由软件清零。共阳极数码的0~9的显示码如下:0x03,0x9F,0x25,0x0D,0x99,0x49,0x41,0x1F,0x01,0x09
for(m=50;m>0;m--);
}
void display()
{
num=SBUF;
j=num%10;
i=num/10;
ZX=table[i];
ZW=0x20;
delayms(5);
ZW=0X00;
ZX=table[j];
ZW=0x10;
delayms(5);
ZW=0X00;
}
void display();
unsigned char code table[10]=
{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
int i,j,num;
void delayms( unsigned int xms)
{
unsigned int n,m;
for(n=xms;n>0;n--);
湖北民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电气、电子类专业用)
班级:0311406姓名:向青峰学号:031140635实验成绩:
实验时间:2014年5月26日5—8节实验地点:实验楼单片机实验室
课程名称:单片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类型:设计型√验证型综合型
实验题目:实验四(一)串并转换实验
实验四(二)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实验
实验仪器:Proteus软件、keil编程软件、单片机试验箱。
1、实验目的
(一):⑴掌握8031串行口方式0工作方式及编程方法。⑵掌握利用串行口扩展并行I/O通道的方法。
(二):⑴掌握串行口工作方式的程序设计,掌握单片机通信程序编制方法。⑵了解实现串行通信的硬环境,数据格式的协议,数据交换的协议。⑶了解PC机通信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