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
(完整版)咏史怀古诗(最新整理)

咏史怀古诗一.点击概念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1.初唐咏史怀古诗: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咏史怀古诗

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主旨
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教师提问
1、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分别 有什么作用?
2、说说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 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 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 傲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 荒淫逸乐起来,花朵儿样的美人, 越王勾践破吴归, 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锦衣 义士还家尽锦衣。 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 宫女如花满春殿, 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宫女如花满春殿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 乐
花朵儿一样的美人, 站在宫殿,拥簇着他, 侍候着他
越王将过去卧薪尝胆的往事忘得干
干净净。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 站满了如花宫女,多么繁盛、美好、热 闹、欢乐的气氛!
只今惟有鹧鸪飞
结句突然一转,写今日此地的凄凉冷
落
“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本联中有两个字用的极为精妙,试找出?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
“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 “空”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 全诗的诗眼,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 说明这里的景色没人欣赏,进一步说明 到这里的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 已被人遗忘,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 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全 诗通过缅怀诸葛亮,表达了诗人自己功 业未就的感慨。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解读: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题材解读一、概念理解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这类诗通常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作者的兴衰之感,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托古讽今等目的。
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1)“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2)“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直接写作者的思考、态度,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两者比较:【同】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异】但二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二、标志、结构(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登××(某古迹)有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三、情感主旨1.主要情感:①借古讽今,写兴亡之感。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和伤感,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鞭挞,对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荒淫误国的讽刺。
②写物是人非,昔日风景依旧,历史的沧桑令人感慨思考。
③借古抒怀,发不遇之恨。
怀古咏史诗50首

怀古咏史诗50首1.《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4.《赤壁》- 杜牧5.《泊秦淮》- 杜牧6.《贾生》- 李商隐7.《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8.《乌江亭》- 杜牧9.《赤壁歌送别》- 李白10.《望庐山瀑布》- 李白11.《将进酒》- 李白12.《行路难》- 李白1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14.《蜀道难》- 李白15.《兵车行》- 杜甫16.《丽人行》- 杜甫17.《春望》- 杜甫18.《登高》- 杜甫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20.《登岳阳楼》- 杜甫21.《秋兴八首·其五》- 杜甫22.《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23.《阁夜》- 杜甫2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2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26.《安定城楼》- 李商隐27.《九辩》- 宋玉28.《离骚》- 屈原29.《长恨歌》- 白居易30.《琵琶行》- 白居易31.《师说》- 韩愈32.《阿房宫赋》- 杜牧33.《岳阳楼记》- 范仲淹34.《醉翁亭记》- 欧阳修35.《秋声赋》- 欧阳修36.《石匮书·通鉴纪事本末第一》- 袁枢37.《念奴娇·我来牛渚玩其山川佳丽改韵效颦勿笑》- 吴渊38.《满江红·敲碎离愁仰天啸》- 辛弃疾39.《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40.《春夜喜雨》- 杜甫41.《月夜忆舍弟》- 杜甫42.《天末怀李白》- 杜甫43.《月夜》- 刘方平44.《春宫曲》- 王昌龄45.《闺怨》- 王昌龄46.《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47.《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翰48.《凉州词二首·其二》- 王之涣4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50.《滕王阁诗》- 王勃。
怀古咏史类古诗词大全

怀古咏史类古诗词大全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
所以,诗应该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理想世界的呼唤。
我在此整理了怀古咏史类古诗词,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怀古咏史类古诗词11湖心亭看雪张岱〔明代〕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拏一作:余挐)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2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明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3石灰吟于谦〔明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万凿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不怕一作:全不怕)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怀古咏史类古诗词21核舟记魏学洢〔明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关于怀古咏史的诗句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蜀相》
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郦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5、《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咏史怀古诗鉴赏(千古兴亡多少事_叹人叹已叹人生) (1)分析

——咏史怀古诗鉴赏
怀古咏史诗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浏 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 的是非,以历史事件、人物、陈迹 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已身世 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 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委婉劝谏等目的。
二、怀古伤今(伤世)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
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 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 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借古讽今,别有寄托,曲意讽谏, 起忧 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 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且表述流畅连 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旧苑荒台杨柳新
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 在春天又发新芽,年年如旧,岁岁常新,
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
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 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
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 “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 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先秦关于怀古咏史诗

在先秦时期,怀古咏史诗是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用于表达对过去历史的怀念和对英雄事迹的歌颂。
这些诗歌常常通过描绘古代英雄、国家兴衰、伟大战役等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诗经》中的篇章中就包含了一些怀古咏史的元素,例如《国风·邶风·击鼓》、《国风·周南·桃夭》等。
这些诗歌描绘了古代英雄的事迹、古代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活,以及作者对这些过去的景象和人物的怀念之情。
《楚辞》也是先秦时期怀古咏史诗的重要代表。
屈原的《离骚》、《天问》等篇章中,他通过怀古的手法,表达了对楚国兴亡和自身遭遇的思考和悲苦之情。
此外,《左传》和《史记》等史书中也有一些怀古咏史的文学表达。
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先秦时期的怀古咏史诗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承历史的文学形式。
它们描绘了古代英雄事迹、国家兴衰和人民生活的场景,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来体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 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 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 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
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 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 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
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宋代:苏轼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怀古咏史诗
• 赤壁
• 唐代:杜牧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 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 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 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 泊秦淮 • 唐代:杜牧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白话译文
• 六朝的遗迹在此空留,高大坚固的建康城墙 压制着长江的波涛,一直到入海口。
• 喝完酒来到赏心亭,万里江山的美景都呈现 在眼前,历史上的天地也都进入我的胸怀。
• 陈后主所制的悲凉的《玉树后庭花》突然响 起,让人想起当时帝王衰颓的运势。
• 人事虽然改变但自然的美景还在,我的心情 惆怅还得借酒浇愁。
• 3.玉树悲歌:指《玉树后庭花》乐曲。南朝陈后 主陈叔宝制此艳曲,日夜与宠姬酣歌畅饮。兵临 城下,仍歌舞不辍终国破被俘。此句承唐杜牧 《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
• 4.黄旗王气昏:言陈王朝气数已尽。
• 5.芳樽(zūn):亦作“芳尊”或“芳罇”,指 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 [1] [2]
•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 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 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 登幽州台歌
• 唐代:陈子昂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 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 悲伤热泪纷纷。
•
乌衣巷
• 唐代: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 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 注释: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 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 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 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 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 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 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 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 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 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 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 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 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 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 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 郁顿挫之感。
•
越中览古
•
唐代: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 念故乡的心情。
游赏心亭1
王珪
• 六朝遗迹此空存2,城压沧波到海门。 •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 于今玉树悲歌起3,当日黄旗王气昏4。 •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5。 [1
• 词句注释
• 1.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建。
• 2.六朝遗迹:指建康为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代帝王都。
• 蜀相
• 唐代:杜甫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译文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 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 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 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 衣襟!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宋代:辛弃疾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
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 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
• 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
• 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 注释: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 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周瑜严重扭曲历 史造成的。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
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 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历史上的周
瑜意气风发,胸襟广阔,年少有为,是苏轼心
中十分仰慕的英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
• 思想感情
• 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 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 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 词人对怀才不遇的无限感慨。“一樽还酹江 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 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
西塞山怀古⑴
•
刘禹锡
•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 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 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 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 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 译文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 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 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 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 腔悲愤。
•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 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 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 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 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 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
• 创作背景
•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
辛弃疾当时已有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
年被起用为浙东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
固亭,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佳作。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唐代:杜甫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 月夜 环佩 一作:环珮)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 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 临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 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 花》。
• 题乌江亭
• 唐代: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 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 尊 通:樽)
• 后世影响
•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
义》中的大不相同?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 创作背景
赏心亭为古南京名胜之一,在“下水门之 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景定建 康志》卷二十二),文人多有题咏。此诗即 王珪登赏心亭所作,写其游览时所观、所思、 所感。《诗林万选》题为《再登赏心亭》, 《华阳集》(丛书集成本)卷三题作《游赏 心亭》。 [3]
• 《游赏心亭》是北宋文学家王珪创作的一 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写登赏心亭所见之景, 侧重写建康城的历史和地理特征;颔联承首 联继续写赏心亭所见景象,写出了作者登赏 心亭举目远望、视野开阔;颈联触景生情, 写诗人由此联想到的王朝更迭之历史悲剧; 尾联亦抒情,承颈联而来,写抚今追昔的悲 慨。此诗融汇古今,于景物描写中寓历史兴 亡变化之感慨,富于某种哲理反思。全诗意 境苍凉,慷慨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