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教师版)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咏史怀古诗--2022届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咏史怀古诗--2022届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咏史怀古诗一、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①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②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出任江宁知府之时。

金陵系六朝古都,从公元222 年东吴在此建都起,东晋、宋、齐、梁、陈亦先后在此建都。

②谩嗟:徒然感叹。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故国”点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晚秋”点明时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B.“似”、“如” 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C.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怀古,以陈后主奢靡颓唐以致国家灭亡为例,引发出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答案】1.整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愤交织的情感。

①通过追思六朝皆因竟逐繁华而相继覆亡的史实,引发出作者对六朝兴亡的悲伤感慨之情;②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表达对于人们遗忘六朝亡国的惨痛教训愤慨之情;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不满之情,委婉劝告宋统治者励精图治,莫蹈六朝灭亡覆辙。

【解析】词的上片描写词人登高所观的肃爽壮丽之景,体现出古都的壮美风貌;词的下片写词人登高所感,“念往昔”笔锋一转,切入怀古的主旨。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词人发六朝兴亡的感慨,突出门外楼头的旧事,其实是借古伤今;“于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从后人感怀的角度,把感叹的深度和力度推向极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怀古咏史诗词鉴赏(配套练习)

怀古咏史诗词鉴赏(配套练习)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 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 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二、明确概念
咏史怀古诗:
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 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 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 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 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故类
㈢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 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予怀, 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 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 个人意识。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㈡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 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 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 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 候。诗中抒发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之感。 越中揽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2、意象
临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 马嵬、华清宫、汴河 西塞山(古战场)金谷园 (西晋富豪 石崇的庄园 杜牧《金谷园》)、秦淮河 、乌 江 亭、隋 宫
乌衣巷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 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 唐后蜀等。

咏史怀古诗对点练习教师版

咏史怀古诗对点练习教师版

咏史怀古类诗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

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六)——咏史诗(教师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六)——咏史诗(教师版)

1、(2012无锡一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呼应题目,为下片怀古伏笔;③“晚秋”点明季节,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①比喻、拟人、借代;②远近结合(由近及远);③动静结合;④绘形绘色;⑤点面结合。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说明样的思想感情?(4分)①悲叹六朝统治者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出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

【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

【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山形依旧、寒江流淌,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②对比的手法。

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③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doc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doc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 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 过度奢侈 / 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台城》( 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 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

《题乌江亭》二、常见手法: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4、用典。

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

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曾出现过的。

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

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1、过明太故宫清孔尚任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

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 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

《题乌江亭》二、常见手法: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4、用典。

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

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曾出现过的。

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

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1、过明太故宫清孔尚任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

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唐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怀古咏史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怀古咏史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5分)(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5、阅读吴激的《人月圆》,完成词后问题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古咏史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怀古咏史诗常见思想感情:
(1)缅怀古人: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渴望;《念奴娇·赤壁怀古》《蜀相》(2)怀古伤时:表达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越中览古》
(3)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台城》(4)悲叹自己:表达对时光易逝、老大无成感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赤壁怀古》《贾生》(5)冷静思考:表达诗人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冷静思考。

《题乌江亭》
二、常见手法:
1、触景生情:登临古迹,常常触景生情。

2、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

3、今昔对比,感慨昔盛今衰
4、用典。

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典故,比如后庭花,廉颇老矣等等。

一般常考的史实都是教材中
曾出现过的。

也要注意看后面的注解。

5、以景结情。

以写景作结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鉴赏练习:
1、过明太故宫
清孔尚任
匆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居民无感慨,窝炉僭用瓦琉璃。

(1)中间两联写了明太祖故宫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中间两联通过夕阳西下、乌鸦点点、秋风萧瑟、红墙低矮、玉柱倾斜等意象,描写了明太祖故宫荒凉、破败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明王朝昔盛今衰的感慨。

(2)作者在描写景象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原诗进行赏析。

示例一:白描的手法。

颈联仅用“红墙短”“玉柱欹”六个字,语言简洁地写出了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景象。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颔联通过“夕阳”、“乌鸦”“秋风”等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明太祖故宫的荒凉破败,颈联“红墙短”“玉柱欹”则是正面直接描写明太祖故宫的破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春日秦国怀古
唐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⑴,泾水萦纡傍远村⑵。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⑴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
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3、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李诗(怀古伤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昔盛今衰的伤感。

皮诗(借古讽今):看似为汴河“罪名”,实则巧妙的对荒淫误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分析。

答:李诗:以描写为主,汴水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杨花随风飞舞,见无边春色触景生愁情:春色常在、豪华不存,昔盛今衰。

皮诗:以议论为主。

“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似在高度赞扬炀帝修河的功绩,一个“若无水殿龙舟事”又对此进行了否定。

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4、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第一次迁谪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
第二次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1)“悲”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反语、双关、用典等手法。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有道明君,但是在对待贾谊态度上,是首先重用,后听信小人之言,疏远贾谊,从而导致贾谊怀才不遇,抑郁而终。

此联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作者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作者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同时借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来抒发作者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5、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四、诗歌附录:
1、借古讽今抨现实之弊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怀古伤今写黍离之悲兴亡之感
台城韦庄(晚唐)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悲叹自己发身世之叹不遇之恨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4、发表观点功过之论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压榨百姓的实质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