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测)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 (1)
2017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答案

(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2016·潍坊模拟考试)《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答案:C2.(2016·永州模拟考试)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答案:C3.(2016·湖北八校联考)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
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
”据此准确反映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解析:“吴越多仰给焉",反映出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故C项正确。
答案:C4.(2016·江西模拟考试)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专题攻略二古代中国经济习题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 每3分,共45 分)1.(2017江三市三模) 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的仰韶文化存中, 有“大批的陶石、、刀杼 ( 骨匕 ) 、骨梭等工具。
别的, 各地都有好多的骨, 骨直径和眼都很小”。
据此可知当()A. 技日臻完美B. 生工具根源多C. 陶器制造十分达D. 手工行分工致2.(2017江无一模) 《·大田》 : “有萋萋, 雨祈祈。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彼有不稚,此有不。
彼有秉 , 此有滞穗⋯⋯”段描绘直接表了当()A. 礼宗法制崩B. 井田制尚存C. 土地私有制确定D. 分封制崩溃3.(2018江南京三模) 下是中国古代耕技表示, 技的使用()A. 推灌技的展B. 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C. 促成小的形成D. 反应播种技的步4.(2017江州期中研) 以下所描绘的中国古代展的状况, 按出的先后序摆列, 正确的选项是()①“ 入巨万 , 力雄厚 , 此中尤以徽商力最大⋯⋯徽商中许多家万 , 富比贵爵。
”②“ 有越 , 加箭可弛焉。
⋯⋯之箭下 , 入土也深 ; 退之箭上 , 入土也浅。
”③“世所者, 用柔屈之, 乃以生陷其, 泥封之 , 令相入 , 之‘ ’。
”④“初 , 蜀民以重, 私券 , 之‘交子’ , 以便易, 富民十六主之。
”A. ③④①②B. 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④①③②5.(2018江常州期末) 唐后期 , 孟开孟, 引江水田四千。
《新唐》:“天下大, 仰于南”。
表示当()A.修水利是江南展的独一要素B.我国重心已移到江南地区C.江南地区的粮食生居全国首位D.江南粮食高推地区商帮出6.(2017江四市一模)1956 年 , 考古工作者在沙市官一制釉下彩瓷的唐朝窑址。
研究表明 , 有日本、印度尼西、伊朗和肯尼等13 个国家和地区出土沙官窑瓷器。
沙官窑者占市 , 在器物上出“天下第一”等广告, 有的把价制作在器物上。
明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技 B. 着重市策略C. 代表官手工的水平D.品主要往国外7.(2017江城期中研) 中国古代手工展成就煌。
高中历史高考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复习试题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讲)【考点定位】(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突出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灌溉,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等)。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着重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管理制度(工官、匠户),同时考查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铸业、制陶业的主要成就。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突出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空间、时间),同时考查古代中国主要的市场管理制度。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的成因及影响。
【名师点击】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知识网络】(一)农业:1、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二)手工业:1、发展历程2、工业部门3、经营方式4、特点(三)商业:1、发展历程2、特点3、表现4、阻碍因素(四)资本主义萌芽:1、发展历程2、特点3、阻碍因素【考点详解】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一万年前——刀耕火种(1)组织方式:集体劳动2、商周时期——石器锄耕(1)技术:除草、施肥、灭虫(2)组织方式:集体劳动3、春秋战国——铁犁牛耕(1)技术:水利灌溉(2)组织方式:小农经济(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原始的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017-2019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_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
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
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
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讲)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无答案)

考向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1.讲高考(1)考纲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进和主要的水利灌溉工程,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考查的内容有: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主要的水利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等;主要同手工业和商业混合考查,继续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少出现材料题。
例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例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2.讲基础核心词:耕作方式、土地制度、水利工程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3.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2)水利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
4.土地制度(1)史实①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
(2)影响①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天津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专题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第二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部分
5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时期 从秦汉 至宋元
明清 时期
发展
①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②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③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耱技术等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耕地面积扩大, 人口增长 ②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解析: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跨区域贸易的繁 荣推动了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 符合题意。
第二部分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第二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17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 2.唐宋以后,海上贸易兴盛。出口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纸张、 茶叶等。官府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 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3.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 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技术的进步,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的两幅图片判断不出精耕细作的
开始和亩产量的变化,故C、D两项均错误。第二专题 来自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部分16
突破点四 突破点五
考点整合•筑基础 热点突破•悟方法 迁移训练•提能力
2.(2019天津一中月考)明清时期,为解决外地经商困难,以地缘为纽 带的“商帮”兴起,尤其以徽商、晋商等商帮最为著名,他们在各都市 建立“会馆”,从而构筑严密的商业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 景是( B ) A.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B.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 C.地缘意识更加突出 D.重农抑商政策加强
17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专题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7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测)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一、选择题(14*4=56分)
1.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2.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有如以下表述,如商周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的崛起、宋元坊市界限和营业时间限制的打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等。
说明古代中国商业
A.发展具多样性
B.具有阶段特征
C.发展不具有持续性
D.具有自由发展特征
4.下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
分析得知
A.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整体经济的繁荣
C.政治形势的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土地兼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6.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实现“均贫”“均平”的社会秩序。
这主要是因为重农抑商
A.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B.实践了儒家的“仁政”主张
C.彰显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D.抑制了工商业者私欲的膨胀
7.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
A.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B.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
8.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9.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对此不合理的推论是
A.鼓励垦荒、减税,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B.大量垦荒,可能加速人口的增长
C.禁止官吏勒索,保证了清朝政治的清廉
D.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
10.司马光认为汉武帝“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与“内侈官室”关系最密切的史实是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盐铁酒专卖,与民争利
C.巫蛊迷信风气盛行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有学者认为:在我国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并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所学推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
A.工商业人口的自然集中
B.封建地主经济的初步发展
C.手工业生产的种类增多
D.统治阶级政治军事的需要
12.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材料现象说明
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
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13.《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赠程君五十叙》卷说道“新安僻居山溪中,土地小狭,民人众,世不中兵革,故其齿日益繁,地瘠薄,不给于耕,故其俗纤俭习事。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蓄聚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经济现象是
A.长途贩运的发展B.商人地位的提高
C.“商帮”的出现D.商业城镇的繁荣
14.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B.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二、非选择题(2题=44分)
16.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政府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商王或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
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
……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
“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二: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三: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
——(宋)陈亮《四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周时期的商业状况。
由此看出当时政府的商业政策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怎样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分析管仲提出这种经济政策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的主要经济观点是什么?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此观点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
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
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
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
”
材料二
英国资本主义形成时,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圈地运动。
光荣革命前后,规模较大的企业利用各种手段兼并消灭其它竞争者,以独霸市场。
同时,初步创立了雇用经理和服务性质的企业,以立法的方式来防止欺诈、惩办假冒、监守自盗,形成了保险公司、现代有限公司、邮政等,修筑了付费公路,出现了报纸刊物等等。
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靠信用支撑,而信用需要法律的保障。
所以,1689年是关键,没有这个时间上的汇集,零星的资本主义因素和抽象的资本主义观念都不能构成一个言之有物、在历史书上站得住脚的资本主义。
——据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作者认为明朝商业经济“缺乏资本主义性格”的理由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至17世纪中、英两国商业经济发展前景产生差异的原因。
(12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黄仁宇尤其强调“1689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