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雨霖铃》被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而这首《雨霖铃》是柳永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通过层层的渲染、铺陈,以及典型意象的有机使用,使词成为一首意致绵密,凄恻动人的“惜别诗词”之千古名篇。
首先,全词通过多层次地、层层递进的结构将离愁别绪表现得缠绵悱恻。
“寒蝉凄切”从寒蝉,深秋之鸣虫开始展开,将镜头聚焦在一个微小之物之上。
然物微而意大,寒蝉代表的是秋风萧瑟的深秋,而“悲秋”又是从宋玉起开创而形成的传统意境。
且,“凄切”之声又响在耳边,其悲凉之意更增添了一分。
寒蝉体积虽小,看似微不足道,但仅“寒蝉”一入眼(/入场),其整个深秋、悲凉、愁绪之意便跃然纸上,不必再赘言,读者便早已心领神会。
仅四字“寒蝉凄切”,便奠定了整篇词的基调,而四字概括得极为精妙而传神。
此为一层。
然后,放佛随着主人公的抬头远望,镜头拉长,那延绵不绝的长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似乎都像是为主人公而设,放佛在幽幽地诉说着无法逃避的离别。
抬头望去,尽是离别之景物。
并非周围景物仅有长亭而已,然而入眼的却只有长亭,正表明了主人公的满心离愁别绪。
再一望,那夕阳西落,暮色十分,一日的美好将尽,放佛象征着“你我”之美好姻缘也将随之而尽。
第二层,对着送别的长亭,在这傍晚时刻,“我”心如何不感伤不仅如此,第三层的环境描写,将氛围烘托得更为抑郁难耐,即“骤雨初歇”。
深秋之傍晚,已觉寒气,然而加之秋雨,更令人觉得无法抵御的寒气逼人。
天冷而心亦寒。
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
”而且,骤雨已既停,表明船即开,分手的时间迫在眉睫。
此三句十二字里,包含了三层氛围的营造及环境的描绘,层层递进,十分精妙而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背景和场景。
《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原文及赏析《雨霖铃》原文及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赏析: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
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
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
“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
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
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
“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
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
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
柳永写的雨霖铃古诗

柳永写的雨霖铃古诗柳永写的雨霖铃古诗《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柳永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时写的。
《雨霖铃·寒蝉凄切》年代:宋作者: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注释】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
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表现话别的场面。
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
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集评】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
真所谓善传神者。
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清真词多从耆卿夺胎,思力沉挚处,往往出蓝。
然耆卿秀淡幽艳,是不可及。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
宋于庭谓柳词多“精金粹玉”,殆谓此类。
词末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俞文豹《吹剑录》: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赏析: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赏析柳永《雨霖铃》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柳永词作鉴赏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一】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宋词《雨霖铃》(柳永)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北宋著名词家,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字耆卿,小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永”),在家中排行第七,故而人称“柳七”。
出身儒宦之世家,其祖父柳崇,为五代时著名儒学家;其父柳宜,曾仕于南唐,为宋初进士,官至工部侍郎;柳永弟兄三人均中进士第;其本人曾为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因其科考、仕途屡屡受挫,不被朝廷所用而常年浪迹市井、柳巷;才华横溢;但终身坎坷、潦倒;为人放荡不羁。
柳永是宋朝第一个专致写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词家。
柳词在内容上主要涉及烟柳情怨、羁旅行役和市井风情三个方面;亦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以及咏物、咏史和仙游的作品。
柳词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音律谐婉,平缓轻约;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常以口语填词;因而词风自成一体;为“婉约派”宗师和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特别是,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
柳词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对宋词都有重大的突破和拓展,推动了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词作广为流传和被推崇;“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之说。
著有《乐章集》,其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乐章集》存词210多首(据学界分析推断,柳永应编入《乐章集》的词作还不止210多首,许多俗词已被删除);按宫调编次,共16个宫调150个词调,其中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的或自度的新调,且多为长调慢曲;《乐章集》收录的不仅仅是柳永的词作,而且常常是可以入乐演唱的唱本。
雨霖铃柳永

制作人: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 杨阅
1、赏析本词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 歌意象,初步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3、体会本词哀怨缠绵的情境美。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 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 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属慢词,此词声调富于情致,有 凄恻哀婉之情。
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
仕途不顺
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 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
行第七,世称“柳七”;晚年曾
飘零沦落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
田”。
自由不羁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 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 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 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长亭晚
和地点: 长亭送别
骤雨初歇 点明气候:
雨停人走
秋景、暮景 俱是悲景
听觉、视觉 皆隐离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
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 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
烘托凄冷沉郁的气氛 离别景物 :凄切悲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
饯别时的心情
欲饮无绪
答案:(A)
对对联
• 上联:乌云漫卷天尽沙 (天净沙)
• 下联:狂风大作雨淋淋 (雨霖铃)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布置作业:
1、请背诵这首词。
2、请任选某一角度赏析“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名句?
《雨霖铃》古诗解析

《雨霖铃》古诗解析江淹先生(原名杨时)的《雨霖铃》是一首感慨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诗。
本文将从诗的结构、意境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对《雨霖铃》进行解析。
一、结构与体裁《雨霖铃》共计七十二句,分为十个八句的段落,采用的是七言绝句的体裁。
整首诗情感紧密且连贯,句句寓意深刻。
二、意境描绘诗人以雨霖铃声抒发离愁别绪,着力描摹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苦。
全诗以清新细腻的语言,展现了作者面对离别的痛楚和思念之苦。
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通过形容蝉声的凄切以及夜晚里长亭的寂寥,与骤雨的突然停歇,表达出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深沉感慨。
接下来几句“都门帐饮无绪,方亭委曲,秋雨叶凋时。
”写出了主角在都门帐饮中心事已被打乱,委曲求全的心态,透过秋雨中飘落的叶子,进一步表达了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主题。
接着的“铁马冯·唐突处”写出主角深夜长啸的场景,以及在短暂的啸声中包含的无尽哀怨。
而铁马和唐突则以象征的方式揭示出岁月无情,人生易逝的真实。
诗的后半部分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开头,进一步阐释了人世间的离合和阴晴圆缺的现实。
最后以“此事古难全”一句巧妙地点明了人生的苦短与无奈,传达了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深切认知。
三、语言运用诗中运用了诸多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情感真挚且富有表现力。
例如,对比手法在描绘离别之情上起到了极好的烘托作用。
“都门帐饮无绪,方亭委曲”中的对比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纷乱和无奈。
此外,诗中以“雨”和“铃”的意象为主线,穿插运用了描写自然景观、感知情感的手法,使作品富有声、色、味的感官形象。
四、主题意义《雨霖铃》以对离别之痛的深沉感慨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琐事的描绘,展示出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哲理。
在离别之痛和对流转不息的世事的反思中,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奈和悲凉的体悟。
综上所述,《雨霖铃》是一首以离别之痛为主题的感伤之作。
通过结构紧凑、意象描绘入微以及语言运用巧妙的手法,诗人成功传达了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情感和思考。
雨霖铃

柳永对词的贡献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 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 长调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 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 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 流传。其词有俚雅两种风格,深得大家推崇。 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凡有井水处, 凡有井水处 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 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 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 旷广漠中又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黯淡,融 情于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佳句赏析
1、 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 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 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 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 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 起的作用)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 意,景物特点: “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之感,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 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再看词人,一个“对”让 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 景物。词人以寒秋、昏暮、蝉鸣急雨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营造了动人愁 思的境界。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
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 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 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雨 霖 铃
—— 柳 永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柳永(约987——1053),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 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与兄三复、三接并有文名, 时称“柳氏三绝”。福建 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 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 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 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 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 传很广.
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1.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件
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 一幅鲜明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名句赏析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 —“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更何况是“酒醒”之后? 酒醒愁醒 难以排遣
写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 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 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 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 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 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 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 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 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两句用情语指点;接下去用景语渲染,“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渲染出一幅清秋羁 旅图,以凄清的意境烘托出清秋节的离别之难 。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烟波与词人心 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 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 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 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 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 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
下阕: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过 渡 伤离别 清秋节
因 情 造 景 情 景 交 融
今宵酒醒 杨柳 晓风 残月 酒醒伤情 此去经年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惨不成欢
思 念 苦
下阕词人撷取中国古典 诗词中常见的哪些典型意象 呢?
典型意象:
酒、柳、月、风
象 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杨柳、风、月都象征着什么样的 离别感情?
凄凉 悲苦 孤单
酒
杨柳
情景交融
王 国 维
一 切 景 语 皆 情 语 也 。
—
晓风
残月
小结:
景语
别 时
伤离别
寒蝉、长亭 晚、骤雨歇
渲染足以触动离情别 绪的气氛,先给人一 无绪、留恋 种无可奈何的感受 无语凝噎
情语
离 别 难
(实写)
千里烟波 景色暗淡,衬托 别 暮霭沉沉 离别时黯然的心 后 情,且更添前途 杨柳岸晓 茫茫的愁绪; (虚写) 风 残月 清冷、惆怅
离 融 情别 入 景难
执 手 相 看 泪 眼
竟 无 语 凝 噎
.
述 男 女发 主挥 人想 公象 此 时用 分自 别己 的的 情语 景言 描
:
.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来自水面的视觉迷茫
暮霭:来自天空的视觉迷茫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A、“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 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愁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 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 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 一缕缕离愁。
谐 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诗经》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 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象 征
·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 大量创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 · 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体 会 作 者 的 感 情
聆 听 课 文 朗 读
上阕: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离别环境 (实) 寒蝉 长亭 骤雨 凄切悲凉 离别场面 无绪催发 难分难舍 泪眼无语
此去行程 烟波 暮霭 楚天 (虚) 惆怅伤感
良辰美景虚设 千种风情枉然
思 念 苦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FLASH歌曲欣赏
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 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
写作特点二:
情景交融
点染结合,虚实相生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怨缠绵
体味情语不能脱离作品的情境。古典诗 歌有点染之法,“点”是用情语指点, “染”是用景语渲染,点染结合,虚实相 生,可以增强抒情意蕴,深化作品主题。
离 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 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 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寓 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 刺客列传》
怎样理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这个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