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种质资源及抗性鉴定对广东花生育种的基础作用
广东花生主要品种对黑腐病菌的抗性水平鉴定

广东花生主要品种对黑腐病菌的抗性水平鉴定蓝国兵;何自福;佘小漫;汤亚飞【摘要】Background] 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 the pathogen causing the peanut black rot disease, is listed as an important quarantine pathogen in China, but the pathogen invaded Guangdong Province in 2009. The pathogen is threatening the peanut pro-duction. Screening and planting resistant cultivar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Method] Fifteen peanut cultivars widely gr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resistance to peanut black rot disease was identified and evaluated by artificial inoculation. [Result] The cultivars cv. Zhanhong NO.2 and cv. Zhanyou NO.62 were resistant to peanut black rot disease. Cv.s Zhanyou NO.75, Zhanyou NO.82, Yueyou NO.390, Yueyou NO.410, Zhongkaihua NO.44, Zhongkaihua NO.99 and Shanyouyou NO. 1 were moderately resistant, while cv. s Huayu NO. 33, Shanyou NO. 523, Shanyoufu NO. 1, Yueyou NO.18 and Zhanyou NO.53 were susceptible. Cv. Zhongkaihua NO.332 was a highly susceptible cultivar. [Conclusion and signifi-cance] The majority of the peanut cultivars grown in Guangdong were at least moderately resistant to black rot disease at present, but some popular cultivars showed high susceptibility. These results could be used to modify the range of layout of peanut cultivars in Guangdong.%【背景】寄生帚梗柱孢霉是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被我国列为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花生选育方法

花生选育方法简介花生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为了提高花生的产量和抗病能力,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选育工作。
本文将介绍花生选育的方法,包括杂交育种、基因编辑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
1.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常用的花生选育方法之一。
它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将其优良的基因组合在一起,产生具有更好性状的后代。
以下是杂交育种的步骤:- 选择亲本:根据所需性状,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
选择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品种作为亲本。
- 人工授粉:将雌花授粉于雄花上,使两者结合并形成果实。
- 后代筛选:对后代进行筛选,并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作为下一代亲本。
2. 基因编辑基因编辑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花生选育方法。
它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直接修改花生的基因组,以实现特定性状的改良。
以下是基因编辑的步骤: - 设计引物:根据目标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引物用于基因编辑。
- 制备CRISPR-Cas9复合物:将Cas9蛋白与引物结合,形成CRISPR-Cas9复合物。
- 转化花生细胞:将CRISPR-Cas9复合物导入花生细胞,并利用细胞再生技术培养出转基因植株。
- 验证效果: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检测和表型观察,验证基因编辑是否成功。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
它通过分析花生基因组中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
以下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步骤: - 筛选标记位点:通过对花生种质资源进行DNA分析,筛选出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
- 建立遗传图谱:利用遗传学和统计学方法,构建花生的遗传图谱,确定分子标记位点在基因组中的位置。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根据已知分子标记位点和目标性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个体。
4. 其他选育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花生选育方法: - 突变体筛选:通过诱变剂或辐射等手段诱发花生产生突变体,并筛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突变体。
我国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作者:宋江春李拴柱王建玉等来源:《中国种业》 2019年第9期宋江春1 李拴柱1 王建玉1 张秀阁1 李峰2(1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473000;2唐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南阳473400)摘要:青枯病是我国花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防治困难,严重影响着我国的花生生产。
综述了我国在花生抗青枯病种质资源发掘及育成品种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育成品种的系谱来源,讨论了抗青枯病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以期为今后的育种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花生;青枯病;育种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2010年以来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平均在460万hm2以上,约占世界花生种植面积的1/5,平均年产量1600多万t,占世界花生年均总产量的40%[1]。
青枯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花生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害(Ra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之一,中国是花生青枯病危害较严重的国家,目前已在全国多个省份报道过该病的发生和危害,其中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生较重。
发病较轻情况下,可造成10%~30%减产,重病地减产达50%以上甚至绝收[2],危害极大。
对于花生青枯病的防治,目前仍无较好的化学药剂,轮作倒茬、生物防治等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因此,筛选和培育抗青枯病品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已经在种质资源筛选和新品种选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 抗病种质发掘抗源材料是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的基础,国内许多学者已经从搜集、保存的种质资源中筛选、鉴定出一些高抗青枯病的种质材料。
段乃雄等[3]通过对国内外3381份花生种质资源的田间自然病圃和人工接种鉴定,共获得高抗花生青枯病的种质资源55份(国外5份),其中龙生型41份占国内高抗资源82%,全部来源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陈本银等[4]系统鉴定了花生属5个区组的79 份野生花生种质对青枯病的抗性反应,从中发掘高抗青枯病的种质15 份,抗病材料频率达到19%,高于栽培种花生资源的抗性频率。
作物育种学考试题集

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从所给的4 个选择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将其字母代号填在括号中。
1.作物育种的基本目的是培育符合( )的新品种。
A.自然条件 B.生产条件 C.经济条件 D.人类需要2.复合杂交后代第一个出现分离的世代是( )。
A.Fl B.F2 C.F3 D.F4 E.F53. 制定作物育种目标应当( )。
A全面 B.详细 C.抓主要矛盾 D.灵活机动4.种质资源就是指作物的( )。
A所有品种 B.地方品种 C.新品种 D.一切基因资源5.瓦维洛夫把栽培植物的起源地划分为( )个起源中心。
A.6 B.8. C.10 D.126.下列作物中繁殖方式不同的作物为( )。
A.小麦 B.水稻 C 高梁 D.豌豆7.下列( )分别是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产物。
·A.新品种和新物种 B.新物种和新品种C.新品种和新作物 D.新作物和新品种8.影响引种成败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B.经济条件 D.作物类别9.品种是( )分类单位。
A植物学 B遗传学 C.生物学 D.经济上的10.作物育种的基本目的是创造更加符合人类需要的( )。
A.作物新类型 B.作物新品种。
C.植物新物种 D作物新品系。
11.作物育种学的基本理论是( )。
A.遗传学B.生物学C.植物学D.生物进化论12.在近代作物育种中,凡突破性品种的育成均来自()气的发现和利用。
A.突破性育种新技术 B.突破性育种新理论C.突破性育种新方法 D. 突破性特异种质资源13.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创始人是(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摩尔根 D.瓦维洛夫14.下列作物中繁殖方式不同的是( )。
A.豌豆 B.蚕豆 C。
高梁 D.棉花15.自花授粉作物的自然异交率变化范围为( )。
A. 0 B.0-5% C.4% D.1-4%16.异花授粉作物的天然异交率为%( )。
A.50%以上 B.80%以上 C.90%以上 D.95%以上17在人工选择的过程中,自然选择起作用吗? ( )。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性是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其中对于揭示植物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植物免疫抗性基因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功能研究,为解决植物疾病防控和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主要通过植物免疫系统来实现,其中包括PAMPs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识别、R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等。
通过对不同植物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如R基因、PTI(PAMPs-triggered immunity)相关基因等。
通过分子标记和功能验证等手段,可以准确鉴定这些基因,并深入探究其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二、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功能研究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抗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研究对于揭示植物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技术手段,人们可以研究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抗病效果。
同时,还可以对植物抗病反应信号传导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不同免疫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
三、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应用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疾病防控和优化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免疫基因进行转基因改良,可以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还可以利用免疫基因进行杂交育种,培育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四、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未来展望随着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
未来,可以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进一步解析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更多新的抗病基因。
同时,还可以结合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地改良植物免疫抗性基因,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抗病优质花生新品种贺油16_的选育

DOI:10.19462/ki.zgzy.20230927002抗病优质花生新品种贺油16的选育徐小媛 叶万余 陈庆政 祁俊程 秦国兵 吴孟才 吴春玲 刘海东(贺州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贺州分院,广西贺州542813)摘要:贺州市农业科学院以育种中间材料(柳花1号♀×贺油9号♂)F5为母本、泉花227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花生新品种贺油16。
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花生(2022)450009,适宜在广西花生种植区及周边省份气候相近区域种植。
贺油16兼具高抗青枯病、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等特点。
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介绍,以期为贺油16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花生;抗病;优质;系谱法;贺油16Breeding of a New Peanut Variety Heyou 16 withDisease Resistance and High QualityXU Xiaoyuan,YE Wanyu,CHEN Qingzheng,QI JunCheng,QIN Guobing,WU Mengcai,WU Chunling,LIU Haidong(He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zhou Branch of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ezhou 542813,Guangxi)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因其富含脂肪、蛋白质、白藜芦醇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1-2],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花生用途广泛,主要用于榨油、鲜食和食品加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花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大国,随着消费需求增大,花生进口量也逐年攀升。
制约我国花生单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优良品种选育进程较慢,特别是兼具抗病、优质、高产、广适等特性新品种不多;二是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作物育种学总论》试题库2

《作物育种学总论》试题库二、填空题绪论1、生物进化取决于三个基本因素:、和。
与是进化的内因与基础,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3、无性繁殖有和两类繁殖方式。
4、依作物授粉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作物、作物和作物。
5、一般将自然异交率%的为自花授粉作物,如等作物;自然异交率%的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如等作物;自然异交率%的为异花授粉作物,如等作物。
6、自然异交率测定时,选用遗传简单的由控制的性状作为标志性状。
通过选用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品种间异交情况进行测定。
一般作法为:选具性状的品种作母本,用具纯合性状的另一品种作父本。
按父、母本成间行或围绕式种植,任其自由授粉,从植株上收获种子,统计F群1体中显性性状个体百分率,即为自然异交率。
7、同一朵花中的花粉传到同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一株花粉传到同株花的雌蕊柱头上都叫,由此引起的受精称这样的植物称。
8、雌蕊柱头接受异株的花粉受粉称,由此而产生的受精称,这样的植物称。
9、同时依靠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植物称,这种植物通常以授粉为主,授粉为辅。
10、具有完全花并能产生正常雌、雄蕊及正常雌、雄配子的某些植物,但自花授粉不能结实的特性称。
11、植物的花粉败育,不能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称为。
12、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异花授粉作物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如果群体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不管原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如何,经过一个世代的,基因型频率即可达到。
13、农作物的品种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和,简称DUS。
14、根据作物的繁殖方式、商品种子的生产方法、遗传基础、育种特点及利用方式,可将作物品种区分为下列类型:、、和。
15、群体品种包括下列4种类型:、、和。
16、选育和应用近等基因系多系品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对作物造成的损失和防止品种抗性的丧失。
17、杂交种品种的选育包括和两个育种程序。
18、利用无性系固定优良性状和杂种优势,可以采用和相结合的育种方法。
广东花生抗黄曲霉高产品种选育研究

( rp s rhIstt C o s e c ntue,Cu nd n a e yo ∥i h rl c n s, u n z 16 0 hn ) Re a i r g ogAcd m a fA c ua i  ̄ u Se G a g  ̄u 5 0 4 ,C ia
1V R 4 、I334 、R 25P379F和 A 72 等 7 H 23 个抗 病品种 , 以其作为抗 原亲本进行 抗病育种研究 , 出品种粤油 9 、 号 粤油 2 , 0 这两个品种于 20 年分别 通过 了国家农作物 品种 审定 和广 东省农 04
作物 品种 审定 , 同时指出花生品种资源及抗性鉴定为抗黄 曲霉育 种奠定 了基础 。 关键词 : 花生 ; 抗黄 曲霉 ; 量 ;品种 ; 产 选育 中图分类号 :5 5 2 ¥ 3 . S6 . ; 3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0 4—8 4 (0 60 0 2 0 10 7 X 2 0 )8— 0 0— 4
C let ep rn tr l fr itn ebedn .Two hg p riu a u a l h ae tmaei so e sa c re ig T a s ih As egl sf v s— rssa c t s — r itn ea d B ceil l l ei n e wi Ru t e sa c n a tra t h s wi —rssa c 、 ihyedv r t u o Ye y u2 r r .Ye y u9a dYe y u2 r e i ee n eesd b l ei n e hg i ai i Ye y u9、 u o 0weeb e t t l ee s d u o n u o 0 weergs r a drl e y t d o t eNain l r pVait o h t aC o o r yC mmi e n h e t ea dteGu g o gP o ica C o t n a d n rvn il rpVait o r yC m e i e n2 0 t ei 0 4,r p t dy tidc t t s e e i .I n iae v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生种质资源及抗性鉴定对广东花生育种的基础作用黎穗临(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 摘 要:以广东花生50年研究工作史料为素材,评述了花生种质资源及抗性鉴定对广东花生育种(包括抗青枯病、抗锈病、抗黄曲霉育种)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花生;种质资源;抗性鉴定;育种中图分类号:S565.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04)07-0054-03 广东花生育种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农家种的征集评选、系选种的选育及其后的推广应用[1~3]。
6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农家种的杂交选育及推广应用,并开展了辐射技术与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新品种的选育,成为辐射与杂交相结合育种的典范。
1970年以前花生育种工作重点是抗青枯病育种,1970年以后花生育种工作重点是抗锈病育种兼抗青枯病育种。
70年代中期开始直接利用外来种质和抗性基因改良花生抗病(青枯病、锈病、叶斑病)性并取得成效;1981~1986年抗锈病遗传研究对选育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起理论指导作用[4];1989年开始以抗病性鉴定筛选抗原为起步,开展花生抗黄曲霉研究并将抗黄曲霉育种列入育种目标,1996年秋植以1992年和1995年花生抗黄曲霉侵染鉴定论文中提及的抗性品种,分别与高产抗锈病或兼抗青枯病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进行杂交育种,并已选育出高产抗黄曲霉菌侵染的花生品种[5]。
育种家以农家种狮头企为基础亲本材料,经过50年不断遗传改良,形成一个较大的花生品种群体。
广东花生选育种历史实质上是农家种狮头企及其后代的遗传改良历史。
广东花生育种工作及其品种的推广应用促进广东和全国花生生产及育种的发展[2,4]。
1 广东花生抗性育种研究进展1.1 抗青枯病育种李铁肩(1957)报道,1954年广东揭阳县云路乡严重发生花生青枯病,1957年该县多个乡严重发病,显示该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并对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危害、病原菌、症状、发病规律、品种及类型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防治措施做了描述和记载[4]。
广东70%~80%的花生种植在轮作周期较短的瘦瘠旱坡地上,故青枯病危害较重,严重威胁花生生收稿日期:2004-12-21作者简介:黎穗临(1947-),男,副研究员产。
为解决病害问题,植保工作者对青枯病展开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意图提出防治措施。
在调查品种与发病关系中,发现花生抗青枯病力在类型间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因此,认为应以品种抗病性鉴定和选育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1970年以前,广东花生选育种目标重点是抓高产,抗逆性抓抗青枯病。
1969年以后锈病逐渐上升为花生主要病害,1972年广东修订花生选育种目标,抗逆性主要抓抗锈病和抗青枯病。
其实施结果是:利用国内外花生资源鉴定筛选出抗原材料并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等技术方法,选育出一系列高产抗青枯病或高产抗锈病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投入生产,克服青枯病危害,提高花生单产和总产[4]。
1.2 抗锈病育种1965~1966年花生锈病在湛江地区农科所有零星发生。
1969年冬播1970年春后海南陵水县花生植株上发现了此病。
1970年以来花生锈病在广东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在南部沿海花生主产区。
据不完全统计,1972年全省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
1973年,湛江地区花生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5.6%,损失达20%~30%;汕头地区花生发病面积也占种植面积的51%,损失也在10%~30%。
1974年海南地区6县1市春、夏、秋、冬种植花生均发生锈病。
花生锈病已成为广东危害花生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也已成为广东提高花生单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为解决病害问题,植保工作者对锈病展开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意图提出防治措施。
在对锈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花生抗锈力在类型间和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因此,在提出的诸多防治措施中,认为选育种植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是防病的根本办法,也是一种经济有效措施。
于是, 1972年全省花生育种协作会议把抗锈病育种定为育种目标。
其实施结果是:利用国内外花生资源通过杂交、系统选择、辐射诱变选育出一系列高产抗锈病花生品种投入生产,克服了锈病危害,提高了花生单产和总产[4]。
45广东农业科学 2004年增刊 1.3 抗黄曲霉育种1989年开始进行花生对黄曲霉菌侵染的抗病性鉴定,筛选抗原材料。
1996年秋植利用1992年和1995年发表的花生资源对黄曲霉菌侵染抗性鉴定论文中提及的梅县红衣、湛秋48、新会小粒、U F71513—1、VRR245、PI337394F、AH7223等7个抗性品种,分别与高产抗锈病或高产抗锈病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组配杂交组合,开展抗黄曲霉育种研究[5]。
2000年春植,对38份分别进入鉴定圃、品比圃的花生杂种后代高代材料进行黄曲霉菌侵染抗性鉴定, 99/99、99/100和97秋/20这3份材料居于榜首,分别为高抗和中抗;2001年秋植对40份花生杂种后代高代材料(鉴定、品比、区试)对黄曲霉菌侵染的抗性鉴定中,这3份材料居于榜首,均为高抗。
自此,这3份材料被确定为抗黄曲霉菌侵染材料并分别定名为粤油9号、粤油100和粤油20。
粤油9号参加2001~2002年全国(南方片)花生品种区域试验,荚果、仁产量均比对照品种增产,还表现出植株生势强,株型紧凑,分枝性较好,耐旱性强,抗倒性、耐涝性中等,高抗锈病和叶斑病。
粤油20参加2002~2003年广东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荚果、仁产量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表现出植株生势强,株型紧凑,分枝性好,抗倒性、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
粤油100未参加区域试验。
2004年,粤油9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粤油20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这2个品种被认定为高产、抗黄曲霉侵染兼抗锈病和叶斑病花生品种[5]。
2 广东花生育种主要成效及系谱分析以广东育成花生品种和外省以广东花生为亲本材料之一育成的花生品种以及其他有关花生品种149个为材料,依照其杂交组合编制成有广东花生品种亲缘的花生品种系谱图,以系谱图形式展示了20世纪50~90年代期间广东花生主要育成品种的来源、系谱以及与其他有关花生品种的亲缘关系,从而评述广东花生育种的主要成效[2]。
根据系谱图分析显示:广东花生育种的基础亲本是农家种狮头企,以其通过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培育出20多个花生新品种。
这些品种不断繁衍而形成一个花生品种群体[2]。
农家种狮头企何以成为广东花生育种基础亲本?广东省1954~1957年期间开展了花生地方品种征集工作,其中狮头企等67个农家种被评为地方良种。
在1956~1957年广东省花生品种区域试验中,农家种狮头企比当地其他品种增产14%~22%,同时在福建和广西等地试验也表明,狮头企均比当地品种增产23%~33%,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推广种植狮头企达20多万hm2。
之后,育种家以狮头企为亲本材料,通过系统选择、杂交育种、辐射诱变培育出20多个花生新品种。
这些花生品种再繁衍成一个花生群体。
这样,农家种狮头企在客观上成为广东花生育种的基础亲本[2,4]。
粤油551和白沙1016分别通过杂交育种、系统选择和辐射诱变直接选育出十几、二十几个花生新品种,实际上成为花生育种典型的中心亲本。
白沙171、汕油27、狮选64、粤油22、粤油92也是中心亲本,分别直接选育出数量不等的花生新品种[2]。
利用国内花生资源选育高产抗青枯病或高产抗锈病或高产抗锈病兼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取得成效。
先后选育出狮选3号、狮选64、桠仔2387、桠2241、粤油22、粤油551、粤油116、粤油551-6、粤油551-38、粤油33、辐21、粤油589、海花1号、粤油320、粤油320-14、战斗2号、汕油3号、恩花1号、粤选58、白沙选7、粤油169、粤油187、汕油27等。
其中粤油551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粤油116获广东省技术改进二等奖(1981);粤油551-6、粤油551-38获广东省技术改进三等奖(1980);粤油22、粤油33、狮选64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1979);辐21获广东省技术改进四等奖(1984);粤选58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79)、江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湖南省农科院(引进)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白沙选7获江西省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984);粤油169获广东省农科院技术改进三等奖(1988);粤油187获广东省技术改进三等奖(1982);汕油27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85)。
这些品种在促进花生生产和育种上起了重要作用。
利用农家种狮头企的系选种狮选64通过辐射诱变选出大变异材料辐狮,获得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2,4]。
直接利用外来种质和抗性基因改良花生抗病性也是广东花生育种工作的主要成效之一。
引自印度尼西亚的多粒型花生台山三粒肉具高抗青枯病、耐褐斑、黑斑和锈病及早熟等特性,因此台山三粒肉在南方各省青枯病区迅速推广种植,并一直作为抗青枯病育种的主要抗性亲本应用至今,1983~1985年被定为全国(南方片)和广东省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抗青枯病组的抗病对照品种。
利用国外花生种质兰娜、AH1722、印度花皮、NcAc17090、Ec76446(292)、PI381622、ICG8641、PI393518、CS9、CS49、CS41等,改良花生品种对青枯病、锈病、叶斑(褐、黑斑)病等的抗性,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近20年来,选育出粤油170、粤油92、粤油397、粤油256、粤油200、汕油71、汕油523、粤油223、粤油26、粤油202-35、粤油79、湛油30、湛油12、粤油5号、湛油41、粤油114、粤油99、粤油426、粤油14、湛油62、汕油21、粤油7号等高产抗青枯病或高产抗锈病或高产抗锈病兼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
其中粤油92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粤油55256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4)、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1995);粤油202-35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国家“九五”农作物品种选育后补助(1999);汕油71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2000);汕油523获得汕头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2)、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3)、广东省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2001);粤油223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粤油5号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2);湛油12获湛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
这些花生品种在花生生产和育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花生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2,4]。
广东是我国南方花生主产区之一,广东育成花生品种不仅在本省广泛推广种植,而且覆盖南方产区及北方部分产区,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四川、江西、福建、湖南、河南、辽宁、山东等地,如粤油116、粤油187 -93、粤油202、汕油27、汕油523、粤油223、粤油26、湛油12、湛油41、湛油30在广西;狮选3号、狮选64号、狮油15、60/1、65秋/27、66/148、69/628、70/1241、澄171选、白沙142、水口桠仔、粤油33、辐21、粤油187、汕油523、五菲四、粤油223、汕油27、粤油196、粤油200、粤油5号、粤油426、汕油217在云南;粤油200 (天府11号)在四川;粤选58、白沙选7在江西;粤油200、汕油71、粤油169、汕油21、粤油7号、粤油9号在福建;狮头企、粤油551、粤油116、粤选58在湖南;白沙1016在河南、辽宁、山东推广种植[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