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天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中国在朝鲜半岛局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在朝鲜半岛局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证明,一个和平与稳定的朝鲜半岛最符合我国国家利益。
分裂的朝鲜半岛,是朝鲜半岛人民的痛苦,是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火药筒,中国决不希望半岛分裂永久化,固定化,这不仅是道义始然,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
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说,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对于朝鲜半岛人民的统一事业,我国乐见其成,是推动统一的真诚的积极的外部力量。
我国将以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影响为朝鲜半岛重新统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中发挥自身独特的积极作用。
朝鲜半岛的统一,对于我国来说,应该符合几个原则:用和平方式。
武力方式造成同族相残,地区动荡,大国对峙,不符合朝鲜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已被南北双方的历史和《七四联合声明》《北南共同宣言》等彻底否定,统一应该按照和平的原则推进,这一点符合朝鲜半岛人民和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为朝鲜半岛两国和周边大国所认可。
我国向来积极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今后也要树起维护“和平与稳定”大旗,使朝鲜半岛成为我国稳定的东北部周边,使朝鲜半岛周边形成有利于和平,统一的外部环境。
用自主方式。
朝鲜半岛的统一的主体是朝鲜民族,是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双方首脑会晤的宣言第一条款明确向世人宣告:“南北双方决定,国家统一问题,要由其国家的主人,我们民族相互联合的力量自主地加以解决”。
外部势力尤其是霸权势力在该地区的存在是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的基本根源之一,为北南双方所反感。
当然,用自主的方式也不是指周边国家奉行孤立主义,在朝鲜半岛人民自主统一的基础上,我国需要积极与周边大国进行合作,积极支持北南接触,改善关系的举动,给朝鲜半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确保和平。
要争取使统一后的朝鲜半岛成为一个“无核化”和“中立化”的国家,至少不能成为美国势力的自然延伸,对我国安全环境不造成负面影响。
实际上这是完全可能的。
朝鲜民族的自主性和民族感很强,其统一过程中,即使有少数利益集团和保守势力的存在,但绝大多数民众会积极推动国家自主。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答案)【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②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奠基时期。
③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④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⑤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⑥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⑦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⑧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①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浅谈汉字在朝鲜及日本的传播

浅谈汉字在朝鲜及日本的传播作者:龙绚丽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5期龙绚丽内容摘要:汉字因其先进性,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传播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汉字在朝鲜和日本传播的历史,简要探讨两国文字吸收融合中国文字这一历史事实对我们弘扬中华汉语汉字文化的启示。
关键词:汉字传播文化一.汉字的早期传播自古以来,汉字一直是汉族文化的核心成员和表现形式。
在整个东亚地区,受到汉字文化影响最深远的国家当属朝鲜和日本。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被引入朝鲜半岛,并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在《史记》中“箕子走之朝鲜”,是中朝关系最早的记载。
朝鲜引入汉族文化的高峰期是西汉时期。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平定,汉字很可能已经通过政权传到了朝鲜。
朝鲜三国时代则是朝鲜半岛使用汉字教育历史的初始。
高句丽、新罗、百济的历史书籍都用汉字文言写成,如高句丽的《留记百册》、新罗国的《国史》、百济的《书记》。
公元372年,汉字版佛经、字书和历史书籍进入了朝鲜,此后高句丽成立了太学、专门修建学校,并教授儒学,实现了汉字书籍的全面推广。
汉字文言成了当时的通用语言文字。
随着汉字的流行,朝鲜人还用汉字来书写历史,如《书记》。
有些地区也使用汉字的含义来命名国家,如“新罗”(即德业日新,网罗四方)。
在李氏王朝统一朝鲜之前,汉字一直被沿用,后来才有世宗国王自创的“谚文”。
在汉字传入之前,日本也没有文字,处于“口口相传”的蒙昧阶段。
晋朝时期(265-420),汉字通过朝鲜传播到日本。
汉字最早引入日本的记录载见于日本最早的官方正史《日本书纪》(成书于公元720年),朝鲜半岛南部百济国的汉宗室之后——博士王仁把《论语》和《千字文》传播到日本,被誉为将汉字和典籍传往日本的“第一人”。
由中国所创造的汉字及汉字文化从秦汉时期起长期大规模传播到日本,使日本在弥生时代实现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跨越。
而汉字真正在日本普及并达到高潮则是在隋唐时期。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例子

我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独特的文化之一,其影响远播世界各地。
我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到国外,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我国古代文化传播到国外的一些典型例子,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影响。
一、我国古代文化在东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教义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传入东亚各国,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风琴、茶道、园林等传统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韩国的汉字、儒家思想等也源于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越南的国画、民间传统乐器等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二、我国古代文化在中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也对中亚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亚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国古代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亚地区。
在中亚地区,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不仅在经济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带入了我国的文化。
中亚地区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中亚地区的艺术品、文化遗产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在中亚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这些影响也延续至今,成为了中亚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东南亚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我国古代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东南亚地区。
我国的宗教、语言、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印尼的印度教、佛教、泰国的佛塔、柬埔寨的吴哥窟等都是我国古代文化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重要标志。
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也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相互交流和影响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
四、我国古代文化在西亚和非洲的传播我国古代文化也在西亚和非洲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区。
朝鲜的历史简介

朝鲜的历史简介朝鲜也有很长的历史,其历史底蕴也很丰富。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朝鲜历史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朝鲜历史概况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部,北接中国,西与日本隔海相望。
有证据显示,朝鲜半岛在距今数十万年前便有人类居住,朝鲜(韩国)官方认为这些土著居民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之间陆续从欧亚大陆迁徙到朝鲜半岛的阿尔泰人形成的,但日本亦有说法认为这些土著是由日本迁徙过去的。
至于朝鲜民族的形成,也有许多说法,朝鲜(韩国)官方认为朝鲜民族是由中国商周时代迁徙过去的移民与上述原土著居民长期融合形成,此说法有一定的中国早期史料佐证。
箕子朝鲜正式史料中记载的古朝鲜国家,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由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的“箕氏侯国”。
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现。
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叔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
史称“箕子朝鲜”。
其真实性目前存在争议。
卫满朝鲜根据史记,燕国的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
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的政权,称“卫满朝鲜”(卫氏朝鲜);而箕子朝鲜的末代国王逃亡三韩地区自称韩王,继续控制朝鲜半岛的南部直至被汉武帝征服。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从海陆两路进攻朝鲜,未成功,又从海陆两路派来增援部队,公元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变投降,朝鲜右渠王(卫满的孙子)被杀,卫满朝鲜灭亡。
汉武帝在卫满朝鲜领域内设置汉四郡。
前三国时代前三国时代是公元前2世纪后朝鲜三国时代之前的朝鲜历史时期。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前后,朝鲜半岛北部和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着扶余国、高句丽、沃沮、东濊和其它小国家或部落。
西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汉四郡。
但由于受到当地人的反击,真番、临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转移到辽东。
与此同时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兴起后,开始逐步统一其周边国家,并在西晋末年(313年)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朝鲜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历史经过

朝鲜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历史经过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
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
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
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
《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
”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后来在秦末汉初时,燕人卫满率民进入朝鲜,建立了卫氏朝鲜,在今平壤一带统治了近百年。
右渠为朝鲜王卫满之孙,因不向汉纳贡,阻断汉与边地的联系。
汉朝天子下令招募被赦免罪过的犯人去攻打朝鲜。
元封二年秋天,汉朝派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地乘船渡过渤海,共率领五万大军;左将军荀彘率兵走出辽东郡,去讨伐右渠,右渠调兵在险要的地方据守,抵抗汉朝军队。
几个月过去了,汉军也未能攻下。
左将军一向在宫中侍奉皇上,得宠。
他所率领的是燕地和代地的士卒,很凶悍,又趁着打了胜仗的机会,士兵都很骄傲。
楼船将军率领齐地的士兵,渡海打仗,本来已经多次失败伤亡;他们以前和右渠交战时,因为遭受困难和耻辱,伤亡士卒很多,士卒都恐惧,将官的心中也觉惭愧,在他们包围右渠时,楼船将军经常手持议和的符节。
左将军猛烈进攻敌城,朝鲜的大臣就暗中和楼船将军联系,商量朝鲜投降的事,双方往来会谈,还没有作出决定。
左将军屡次同楼船将军商定进击的日期,楼船将军想尽快与朝鲜达成降约,所以不与左将军会合。
左将军也派人去寻机让朝鲜投降,朝鲜不肯降左将军,而一心想归附楼船将军。
因此,两位将军不能相互协调。
左将军心想楼船将军从前打败仗的罪过。
如今又同朝鲜大臣私下友好,而朝鲜又不肯投降,就怀疑楼船将军有造反阴谋,不敢采取行动。
天子说将帅无能,先前我才派卫山去晓谕右渠投降,右渠派遣太子来谢罪,而卫山出使却不能专一果断地处理事情,同左将军的计谋都出现了差错,终于毁坏了朝鲜投降的约定。
现在两将军围攻朝鲜城,又相互违背而不能一致行动,因此长时间不能解决问题。
便派遣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纠正,如有方便有利的机会,可以随时自行处理事务。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

浅谈中国与朝鲜在历史疆域问题上的分歧图:长白山天池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
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对于这个历史延续关系的表述,中国学者的观点与朝、韩学者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比中原大约晚了2000年。
正是青铜时代的中原居民将青铜文化带入了朝鲜半岛,从而才开创了那里的文明史。
公元前11世纪,箕子(名胥余,殷商王族)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了“箕子朝鲜”,其政体是西周王朝的一个侯国。
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以及汉朝设置的诸郡县之间,有着确凿无疑的历史传承关系。
箕子朝鲜的存在与否,关系到朝鲜半岛文明史的起源和民族国家的源流等关键问题。
如果我们把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汉四郡时期称为“古朝鲜”时期,那么这个“古朝鲜”与现在的朝鲜、韩国古代民族国家显然并无直接的渊源关系。
而这恰恰正是朝鲜、韩国一些人极力否认“箕子朝鲜”历史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句丽、渤海诸民族源出我国东北地区。
在某些历史时期,它们的活动范围或者政治统治范围曾经扩展到朝鲜半岛的中部。
但高句丽和渤海国仍属于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沿袭的是汉四郡的统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句丽史和渤海史研究被人为地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核心就是归属问题。
高句丽古国是公元前1世纪勃兴于浑江、鸭绿江中上游一带的古代中国地方民族政权。
最初,其无论从政治、种族以及地望上都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居民没有直接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日益强大,向西扩张到辽河流域,向南则进入了朝鲜半岛。
它首先攻击乐浪郡,迫使其内徙,然后才开始与半岛南部的土著城邦小国发生直接联系。
了解古朝鲜和中国的关系

了解古朝鲜和中国的关系古代朝鲜和中国的关系复杂,历史上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了解古朝鲜和中国的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古朝鲜和中国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了解古朝鲜和中国的关系1:密切交往关系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的历史非常悠久。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与半岛最早的联系,可从“箕子朝鲜”算起。
商朝末年有一位名叫箕子的贤臣,是商纣王的叔父,他不愿在周朝称臣,受周武王之封东迁,建立了古朝鲜王国,在那里教化百姓,传播耕织文明,实行法令《犯禁八条》,推动所辖地区的社会发展,形成了古代的“君子之国”。
箕子治理古代朝鲜的故事传播了很久,直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都平壤市内著名景区牡丹峰的乙密台下,还保留着高丽王朝时建造的箕子衣冠冢。
韩国历代的众多学者也熟知这一历史。
承接箕子朝鲜的古朝鲜王朝叫“卫满朝鲜”。
这个王国存在于公元前194年至前107年。
战国时期的燕国是中国北方的强国,后来为秦国所灭。
到西汉初年,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燕王的旧臣卢绾叛汉,其部将卫满(姬姓卫氏,卫国宗室后裔)也畏罪率部南逃。
他集结前齐国和燕国的部分势力,推翻了箕子的后裔继承者箕准,成立新的政权,史称“卫满朝鲜”或“卫氏朝鲜”。
卫满即位后,国家渐趋强盛,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汉惠帝时期,天下稳定,卫满恢复对汉朝称臣。
他答应作藩属外臣,为汉朝守卫边疆,并在塞外部族首领朝觐汉朝天子、汉朝与外界往来通商时不从中阻挠。
作为回报,汉朝则给卫满以兵力和物资上的支援。
由于有了藩属外臣的身份,卫氏朝鲜不仅得到了经济和军事的支持,而且得以威临附近小邦,势力和领地迅速膨胀,疆域曾达到方圆千里。
到汉武帝时,朝廷感到卫氏朝鲜的威胁日渐增大,便于公元前109年派兵讨伐,经两年征战灭掉卫氏朝鲜之后,将其属地分为乐浪、玄菟、真番和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
如今,朝鲜首都平壤市的一个行政区仍保留着“乐浪区”的名字。
箕子王国被灭以后,箕准率其余部南迁另立部落小国,后人称之为“马韩”,也有史料说叫“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