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合集下载

冬小麦生长环境与气候匹配分析

冬小麦生长环境与气候匹配分析

冬小麦生长环境与气候匹配分析冬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其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冬小麦的生长环境要求及与气候的匹配关系进行分析,以帮助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进行冬小麦的种植和管理。

一、冬小麦的生长环境要求1.土壤条件冬小麦适宜生长的土壤以沉积土、肥沃壤土为主,具有排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特点。

冬小麦的根系较为发达,对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要求较高。

2.光照条件冬小麦喜阳光充足的环境,但对日照时数并不敏感。

在种植冬小麦时,应确保光线充足,避免过于阴暗的环境。

3.温度条件冬小麦对温度的要求较为特殊,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5℃-25℃。

在冬季,较低的温度可以促使冬小麦进入休眠期,而较高的温度则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水分条件冬小麦生长需要适量的水分,但对干燥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但切忌水logging。

二、1.气温和日照冬小麦适宜的气温范围和日照要求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冬小麦适合生长的气温在5℃-25℃之间,最佳生长温度在15℃-20℃。

此外,日照时间也会对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影响,较长的日照时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2.降水和水分冬小麦生长期间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以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在降水分布方面,适宜冬小麦生长的地区通常具有适中的降水量和良好的排水系统。

3.土壤类型和质地冬小麦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以沉积土和肥沃壤土为主,这些土壤质地疏松、肥沃,保水和排水能力较强,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和根系发展。

三、冬小麦生产的实际应用冬小麦的生产需要综合考虑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并进行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土壤管理保持土壤的肥沃和通气性是种植冬小麦的关键。

通过施加有机肥、合理轮作和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养分含量,并及时排除积水,确保土壤的适度湿润。

2.水分管理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控制灌溉的频率和用水量,确保土壤湿度适中。

小麦的几种灌溉技术

小麦的几种灌溉技术

∙水分在小麦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研究1千克小麦约需1000-1200千克水,30-40%由地面蒸发掉了。

在小麦生长期降雨量占需水量的1/4,所以麦田的不同时期灌溉,以及采用抗旱保墒措施,对于补充小麦对水分的需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耗水情况:1、播种后至拔节前。

占35-40%,日耗水0.4方/亩。

2、拔节至抽穗。

占20-25%,日耗水2.2-3.4方/亩。

3、抽穗至成熟。

26-42%,日耗水4方/亩。

二、冬小麦不同时期适应的土壤含水量:1、出苗期:80%2、越冬期:55-80%3、返青至拔节期:70-80%4、孕穗至开花期:80%5、灌浆期:60%三、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目前,小麦灌溉主要有四种方式: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溉方法。

一般畦长30-50米,畦宽2-3米入畦单宽流量3-6L为宜。

2、喷灌:比地面灌溉节水20-40%,且不破坏土壤结构,适用范围广。

3、滴灌:优点是节水、节能。

用于小麦种植灌溉的不多。

4、地下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输水速度快、减少蒸发、降低成本、省地、省劳力。

节水灌溉所谓小麦节水灌溉是指麦田中以较少的灌水量获得较高的增产和经济效益。

它包括:一是防止大水漫灌:二是限额灌水。

小麦节水灌溉措施:1、播前较大定额地进行贮蓄灌溉:研究表明在小麦播前采用大定额灌水,使50-200厘米土层土壤湿度达到80%以上,即使全生长期不浇水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小麦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

2、灌溉小麦关键水:根据小麦需水特性和不同时期的水分效应,采用灌关键水的方法是有效地节水措施。

3、硬化水渠: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水渗漏。

4、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利用喷灌、微灌从而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

5、灌溉与其它农艺措施结合:麦田灌溉后,采用及时中耕松土、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也可以起到节水目的。

2、越冬期:55-80%3、返青至拔节期:70-80%4、孕穗至开花期:80%5、灌浆期:60%三、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和技术目前,小麦灌溉主要有四种方式:1、地面灌溉:麦田畦灌是我国劳动人民精耕细作创造的灌溉方法。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栽培面积3000万亩(200万公顷)左右。

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和江淮丘陵冬小麦区是我省小麦的主产区。

其中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占全省的2/3以上。

温度小麦属温凉作物,生物学零度为5℃。

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如表1。

表1. 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需求(℃)时期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萌芽2~4 15~25 32~37出苗3~5 15~18 32~35分蘖0~3 10~17 28~23越冬- - -拔节8~10 12~16 30~32抽穗9~10 13~20 32~35开花9~11 18~24 30~32灌浆~黄熟10~12 18~22 32~35表2. 冬小麦各发育期活动积温及间隔天数(合肥)发育期间隔天数活动积温(≥0℃)播种~出苗11 134.9出苗~三叶14 137.7三叶~分蘖20 116.4分蘖~起身74 250.8起身~拔节25 181.7拔节~孕穗25 314.0孕穗~抽穗11 157.6抽穗~开花 6 99.1开花~乳熟17 336.4乳熟~黄熟15 261.9黄熟~成熟8 132.6全生育期226 2123.12. 降水表3. 淮北地区冬小麦生育阶段需水规律*生育期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乳熟乳熟~成熟全生育期起止月日28/10~5/116/11~5/12 6/12~23/3 24/3~13/4 14/4~15/5 16/5~1/6 28/10~1/6 天数9 30 108 21 32 17 217阶段需水量(mm)8.7 18.0 100.9 77.2 174.3 75.6 454.7需水强度(0.96 0.60 0.93 3.68 5.45 4.45 2.10mm/d)说明:来源于安徽水科所新马桥试验成果3.土壤湿度表4. 小麦生长期间的土壤湿度指标(%)发育期播种~出苗越冬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适宜65~80 70~80 70~85 75~85 70~80过湿>85 >90 >90 >90 >90干旱<50 <60 <60 <65 <50。

冬小麦灌溉水实施方案

冬小麦灌溉水实施方案

冬小麦灌溉水实施方案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冬季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受灌溉水量的影响。

因此,科学合理的冬小麦灌溉水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冬小麦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冬小麦灌溉水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冬小麦的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冬小麦的灌溉水量应根据生长期和土壤水分状况合理确定。

在冬小麦的不同生长阶段,其对水分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在播种后,冬小麦需求水量较小,此时应以保持土壤湿润为主,避免土壤过于干燥。

到了拔节孕穗期,冬小麦对水分的需求增加,此时应适当增加灌溉水量,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在灌溉水量的确定上,可以根据土壤水分含量和气象条件进行科学测算,以确保冬小麦在不同生长期的水分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冬小麦灌溉水的实施应注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

一般来说,早晨和傍晚是较为适宜的灌溉时间段,这个时候气温较低,水分蒸发较少,有利于土壤充分吸收水分。

而在白天高温时段,尽量避免进行灌溉,以免造成水分过度蒸发,浪费水资源。

此外,还应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作物的生长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的频次和间隔时间,以保证冬小麦的生长需求。

最后,冬小麦灌溉水的实施还应结合土壤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在灌溉水的同时,可以适量添加农业肥料,以补充土壤中的养分,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同时,还应注意避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肥力失衡,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冬小麦灌溉水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冬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确定灌溉水量、安排灌溉时间和结合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考虑,可以有效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冬小麦的生产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各地农业生产部门和农民朋友们能够认真贯彻冬小麦灌溉水实施方案,共同努力,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

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

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

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

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

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

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

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

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表所缓解。

但由于降雨的年际间变异很大,所以经常会发生严重的干旱, 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

灌浆〜成熟,播种〜拔节。

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

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

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

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主要作物节水灌溉制度

(一)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冬小麦是跨年度生长的作物,生长过程有两个峰期。

与此相应,需水过程也呈双峰型。

出苗后,随着群体不断加大,需水强度也明显增加,达到冬前峰期。

之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需水强度也相应降低,并在整个越冬期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来年春天返青后,随着气温不断上升,群体逐渐加大,耗水量也迅速增加,至抽穗后达到最大。

这一阶段是穗分化与形成的关键阶段,缺水会严重影响产量。

研究资料表明,这一时期的土壤含水量低于70%,即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此外,鄂西北地区这一时期降雨少,又经常出现持续大风天气,并且经过返青后一段时期的利用,土壤贮水消耗程度也较重,所以冬小麦田的土壤含水量常常会接近允许的低限值。

这一阶段要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出现严重干旱时应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抽穗~成熟期是小麦整个生育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籽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都发生在其中,因而这一阶段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时期。

生产中应当尽可能地使这一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尤其是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冬小麦的需水临界期(水分敏感系数最大的时期),土壤含水量应当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

这一阶段的后期对水分的要求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应低于60%。

这一时段的平均降雨量有明显增加,缺水状况有表1 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应当随时监测,视土壤水分状况变化,及时进行补充灌溉。

根据河南引黄人民胜利渠试验站,山西省晋中、晋南灌溉试验站、山东省菏泽地区灌溉试验站的资料,并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地区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仅供参考(表1)。

(二)玉米的节水灌溉制度表2是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的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水分敏感指数。

依照敏感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玉米各生育阶段实施灌溉的优先考虑次序为:抽雄~灌浆,拔节~抽雄。

灌浆~成熟,播种~拔节。

这一次序中没有包括播前灌溉,但在实际生产中,播前灌溉是经常需要考虑的。

播种时良好的土壤水分状况才能保证全苗、壮苗,也是后期作物良好生长的先决条件,因此播前灌溉应予以特别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1、种植区域分布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主要有三大种植区域。

北方种植区域次区域东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和陕西诸省。

南方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与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北各省一级水稻配套种植区域。

水稻
配套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增较量时产量。

春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省。

这些区域
气温普遍较低,小麦一年一熟。

2、需水状况
近年来的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冬小麦的种植,为此了解冬小麦的节水抗旱技术
颇为重要。

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朋友在与干旱缺水斗争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一套成熟
的节水抗旱技术。

冬小麦节水抗旱措施
土地整理深耕麦田泥土沉淀、保墒性能好,与耕作粗放的田块相比,0~20厘米和
20~40厘米土层泥土的含水量分别在13%和20%以上,小麦幼苗出苗齐全、均匀、个体发育好,无根部架空现象,后期分蘖情况良好。

保证底墒在墒情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耕作,往往会造成田块内土块较多、降低播种质量、不利于土壤水分含蓄;同时,种子的出苗差,幼苗生长收到按压,在越冬钱难以
育成壮苗。

施足底肥基肥充足且科学,能有效减轻麦田旱灾,有条件的地区应试试麦田测土施肥,是农田的肥料搭配合理、高效。

播种深浅要适宜麦子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10厘米。

播种过浅会大大削弱小麦抗
旱水平;过深会造成小麦出苗延迟,苗情羸弱,不利于后期生长发育。

镇压提墒对于没有睡觉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

麦田受到镇压后,阻断了土壤中水分损失的通道,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浇好“保苗水”当旱情已经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时,应在日均气温3摄氏度时
抓紧时间浇水保苗,且时间越旱越好。

浇水时应注意:潇水灌溉,当日下渗,地表无
存水;避免大水漫灌致地表积水,出现夜间地面结冰现象。

灌后中耕保墒效率更高浇水后当地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耡中耕,破除板结,
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冬小麦的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
过去,麦田灌溉有四种方式,即畦灌、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与管道灌溉。

今年开,结合地膜覆盖技术,出现了小麦膜下滴灌技术和没空管水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