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7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扮演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现状,并总结对其进行有效引导的措施。

一、农民工的文化认同现状农民工作为来自农村的劳动者,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都与城市居民有着较大差异。

因此,他们在融入城市时常常面临文化认同的困境。

一方面,农民工面临着自己熟悉的农村文化与新接触到的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无论是习俗、风土人情还是价值观念,都需要适应和调整。

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常常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和排斥,这更加加深了他们对于自己来说,与城市文化的认同感。

二、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现状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同样是困扰着他们的重要问题之一。

农民工往往因为缺乏城市户籍、低学历、低收入等原因,被视为“流动人口”、“外来人口”,面临着社会地位较低的困境。

这种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社会交往与融入,也影响着他们对于自己角色的认同感。

三、有效引导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1. 教育培训:通过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加实际收入,减少身份认同问题带来的困扰。

2.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网络和社区宣传,呼吁城市居民增加对农民工的理解和尊重,减少歧视和排斥。

3. 营造融洽氛围:建立农民工之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渠道,促进互相理解与交流,提升双方的认同感。

4. 政策保障:加大农民工权益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合理,并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四、总结农民工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问题不容忽视,解决农民工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教育、融洽氛围建造以及政策保障等途径,才能帮助农民工逐渐适应城市的文化环境,增强身份认同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为此,我们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发展和融入机会,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

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作者:黄志强宣力亢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3期摘要: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促使城中村迅速发展。

处于城市边缘的这些外来农民工往往既以农民的眼光看待城市,同时又以“市民”的眼光看待农村,让他们身处城乡这两种相互摩擦和相互冲突的文化环境之中,成为典型的“边缘人”。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农民工在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方面的问题及成因,以及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有关制度设计、政府公共服务、文化融合、社会公平、自我意识、社工服务等对策,以便更好地解决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

关键词:城中村;农民工;身份认同;社会认同;困境与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38-02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从客观上说,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结果,而城市的快速发展是通过征收周边农村耕地获得扩展空间;从主观上说,“城中村”的形成是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及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所造成的,而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又进一步加剧“城中村”的形成;从个体理性选择的角度看,这是农民不断追求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最大化的结果[1]。

社会学界认为农民工主要是指在继80年代以后出生、进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2],而在“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的背景下,农民工的界定发生了变化。

一、城中村的形成与发展及农民工定义(一)当代中国城中村界定及其成因1.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是城中村形成的重要外部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化的飞速膨胀更是直接促进了城中村的形成。

众所周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曾一度滞后,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从起步到成熟发展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又迈进了新的阶段。

2.制度障碍与管理缺位(1)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核心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建立,城乡之间出现明显的“剪刀差”[4]。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组上的差异情况
研究 中对数据进行 了 F检验 , 对 于存 在差 异的组别 上同 时进行 了事后 检验 。结果显示新生代农 民工的 自我认 同感在 学历 ( F - - 1 . 9 6 ,P > 0 . 0 5)、收入 ( F = I . 1 ,P > 0 . 0 5)以及行业 组( F = I . 9 4 ,P > 0 . 0 5) 上均不存在差异 ,而在城市大小上存在 显著差异 ( F = 4 . 7 9 , P < 0 . 0 1 ) , 通过随后的事后检验发现一线 城市 ( 7 . 0 2 - 4 - 2 . 2 1 )的被试 自我认同感得分显著高于二 ( 6 . 3 9 4 - 2 . 3 1 )、三线城市 ( 6 . 5 0 -1 4 . 5 3 )的被试 ,而二三线城 市之 间的新生代农 民工 的 自 我认同感之 间不存 在差异。 3讨论 研究者对收 回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 统计 分析 ,了解到新
青年论坛
YOUNG 青年与社会
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农 民工 自我认同感的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研究
王 华
( 江 苏师 范大 学 ,江 苏 徐 州 2 2 1 l l 6)
摘 要: 探究目 前 新生代 农民工的 自 我认同感现状 以及其影响 因素。方法 : 采 用艾伦等人编制的 《 自 我认 同感 》量表 以及 自 编 量表对 国内的 5 1 3名新 生代农 民工进行调查 ,通过 S P S S统计分析。结果 :1 、新 生代农 民工 自 我认 同感 总体 水平一般 ; 2 、新 生代农 民工 自我认 同感在在性别、年龄 、学历、收入 、行业 、工龄 、是否婚姻 、城 市大 小、工作种类组上 均不存在 差异 ;3已 婚者 自我认 同感显著高于未婚者 ,一线城市新生代农 民工显著 高于二 、三线城 市被试。 关键词:新生代 ;农 民工 ;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处于混状态。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城市生活体验、与市民的社会交往状况、与市民之间的社会差异感、城市社会生活的满意度以及是否参与当地城市社区组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影响因素一、引言农民工,这是一个界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的人群。

从职业上说,他们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的人员,所以他们是工人;从户籍制度上看,他们的户口仍然留在农村、在农村仍然保留一定数量的土地,所以他们仍然是农民。

这种矛盾也正表现出农民工这个特殊人群面临的困境:一方面,他们的自主流动为国家缓解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矛盾,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的流动却又受到了包括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在内的种种限制,使得他们无法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游离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让新生农民工融入城市,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就必须为他们的身份找一个归属。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的“精英”,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研究员2001年的界定,所谓新生代农村农民工含义有二:一层含义是他们的年龄在25岁以下,于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另一层含义就是他们还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第一代与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

与父辈相比,他们的生存状况已发生很大改变,观念也随之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初高中毕业,职业期望值高,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

打工不再只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生孩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

对他们而言,打工不再是单纯为了淘生活,更是为了“享受都市生活,实现都市梦想”。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身份认 同; 新型产业 工人


问题 的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
之后 就直接来 到城市打 工 , 没有 务农经验 , 他们 认为 自己与农
新生代农 民工是我 国二 元社会结构 中处 于第三元 状态 的 民是有 区别 的。那新生代农 民工是工人吗 当然 不是 。新生代

个特殊社会群体 , 由于其 身份 的特 殊性及其队伍的 日益壮大 农 民工属 于农村户 口, 正是 由于这种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 新
生代农 民工在城市 并没有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待遇 。新生代 先录 用城 市居民,而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大多为工作强度大 ,
农 民工 身份的认 同关系到他们 未来的发展 问题 , 因此 , 他们身
份 问题 继 续解 决 。
比较脏 比较累的工作: 资水平偏低 , 工 相对 于城 市居 民来 说, 新

的界定。本文对于新 生代农 民工概念 的界定是从年龄段 的划 里不享有选 举权和 被选 举权, 这也就意味着 他们作为公 民最基
分开始 的 , 即新生代农 民工是 出生 于 8 O年代 或 9 O年代 , 户籍 本 的政 治权利在城 市里被剥夺 了, 从而也就无法表达 自己的政
仍然是农 民, 但是在城 市从事非 农工作从而获取收入的社会群 治意愿 , 也就无法通过政治渠道来维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 以 体。他们有的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入城打工 , 有的是第一代 上方 面可 以看 出, 生代农 民工 并没有完全融 入城市 , 新 他们与 农民工的子女 , 随在外打工 的父母在城市生活。() 跟 2 新生代农 城市居 民还是存在很大 区别的。正是 由于这样 , 很多学者认为 民工的群体特征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多为初中 新 生代农 民工 的身份具有 二重性 。 大 即一方面 , 对于城 市居 民来 或高中毕业 。 相对 于父辈 , 即第一代农 民工来说 , 新生代农 民工 说 , 新生代农 民工还是农 村人 , 但是 , 另一方面 , 由于新生代农

制度视角下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问题研究

制度视角下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问题研究

随着 工业化 、 城市化进程加快 , 大量的农村 人口必然向城 市转移 , 并成为城市市 民, 已被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经验所 这 证明 。 而 , 然 目前我国由于各种 制度 安排和条件限制 , 农民在 向城市转移 , 进行职业转变的同时 , 却无法实现社会身份的转 变。职业和身份相 背离 ,使农 民的身份认同存在着明显的冲 突, 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 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对策研究 0BY 4 城 8J 09

于户籍 的差别 , 至今仍然被排斥在城 市管理体制之外 , 从而沦 为“ 下等公民” 。与城市居 民相 比在身份和社会地 位上 存在 着 巨大的差别 , 无法融入城市社会 。2 ∞2年李 强教授所 作的一 次调查发现 ,大量的农 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发现他们仍然 面 临着来自户籍方面的歧视, 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困难。 由于没有 户口 。 目前外来流动人 口仍然面临一 些难 以解决的 问题 , 如作 为公民的人身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作为公民的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被忽略、 作为劳动者缺乏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 , 合法 权益经常受到严重侵 害以及子女受教育问题等 。正是传统 的 城乡户籍分离制度所 赋予 他们 的农 民身份的认可与他们实际 从事的职业性质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这一结果导致了农民工 身份认同认识上的混乱和迷失。 蝴 性的就业制度, 农民在城市生存难度加大。改革开
二、 民工 身份认 同缺 失的制度 因素分 析 农 l 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 城 农民取得市民身份门槛过高。城 乡分割 的户籍制 度是影 响农 民工市 民化 进程的一个 核心 问 题, 成为农民工市民化 的巨大阻碍。 这种阻碍主要体现在户籍 制度 人为地把城乡人 口分割成两个极不平等且难以逾越的社 会阶层 。即使是 已进城多年 、 已改变 了职业身份查结果比较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影响因素分析

第16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No.12016年1月JournalofNorthwestA&F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Jan.2016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与影响因素分析李俊奎(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南京 210094) 摘 要:身份认同不仅关系着新生代农民工是如何看待“我是谁”这一问题,关系着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情绪体验和思想动态,而且关系着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对南京市1997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工作状况、社会关系、社区环境等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运用交互分析和多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并相互印证,认为健康状况和他们的市民身份认同存在着非重合性、而工作经验的增加、居住环境的改善、心理压力的增大、社会排斥的减弱,使得他们更加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基于此,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社会资本、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减少社会排斥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现状调查;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12.5;F3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1-0001-06收稿日期:2015 06 23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6.01.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Z060);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点项目(AE15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AE15001_26)作者简介:李俊奎(1962-),男,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和政治伦理学。

引 言身份认同源于个人对于自身状况和生命意义的追问,是一种对自身价值和意义的确认。

斯特瑞克和理查德因此提出,身份认同是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1]。

威克斯认为:“认同即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及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以本质上来讲,认同给人一种存在感,他涉及个体的社会关系,包含你和他的复杂牵连”[2]。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农民,他们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而离开家乡,到城市从事各类劳动工作。

在城市里,他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同的形成社会认同是指个人与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归属感。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同时拥有农村和城市两个身份,社会认同的形成与这两个身份密切相关。

首先,农民工在农村时与家庭、亲戚以及乡邻间有紧密联系,形成了与农村社会的情感纽带和群体认同。

他们熟悉农村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并在农村中根深蒂固地树立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以劳动者的身份存在,与其他农民工、城市居民以及雇主之间建立起不同程度的联系。

他们通过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

二、身份认同的塑造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处身份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评价。

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既是农村的一员,又是城市工人的一份子,身份认同的塑造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

在农村,他们被视为家庭经济支柱和乡邻的希望,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外出打工。

在城市,他们承受着工作、生活的艰辛,但也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些期望和压力会影响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评价。

其次,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评价和认可也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中常常面临着歧视、不公平待遇和较低社会地位的现实,这些负面评价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居民、雇主和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的价值和贡献给予了正面评价和认可,这有助于激发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积极认同。

三、影响农民工认同感的因素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为几个重要的因素:1. 就业和工作条件:就业和工作条件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表 明性别 、 2 0 — 3 O岁的年龄 、 婚 姻状 况 、 文化程度 、 收入满意程度 、 以后是否打 算回来 、 外 出打工年数 、 从事行 业 、 平 均月 收入 、 所换 工作数 目、 工作之余打发 时间方式 、 遇到 问题找 谁帮忙 、 是 否参加过 党团组织 、 加入 的 医疗保 险和养老保 险类型 、 人均 承包土地 、 土地是 否流 转以及对流 转费的满 意程度 等 因素 影响 了农 民工 的身份认 同。 在 实证分析 的基础 上, 认 为提高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来 , 大批 农 民工进 入 城 市 , 餐饮 业 、 制 造业 、 建 筑 业 以及 其 他 服 务 行业 都 布 满 了 农 民工 的身影 , 形 成 了“ 民工 潮 ” 。 农 民工 对社 会 的影 响及 贡 献 日益 显 著 , 但是 , 农 民工 群体 虽 然 生 活在


样本描 述与变量 说明
1 . 数据 来源 与样 本描 述
本 文数 据来 源 于 安徽 大学 中 国三农 问 题研 究 中心 于 2 0 1 2年 l 1 月一 2 0 1 3年 3月 进 行 的 问卷 调查
境p 。 王春 光 揭示 了农 村 流 动人 口的代 际 区别 以及 二者 在 身份 认 同方 面存 在 的差 异 『 4 1 。 彭远 春基 于对 武
汉农 民工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 , 3 5 . 3 %的农 民工对农 民身份呈模糊认 同状态 , 入城前的居 留意愿 、 城市 从事 职业数 、 大众传媒接触程度 、 月收人满意程度 、 家庭 支持外 出务工程度以及务农 时间等 因素对农 民工 的身份认同具有显著影响【 5 】 。 许传新根据成都市的调研结果分析影响公办学校流动人 口子女的身
2 0 1 4年 7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BAODI NG UNl VERS I T Y
J u 1 . , 2 01 4
Vo 1 . 2 7 N o . 4
第2 7 卷第 4期
D O I : 1 0 . 1 3 7 4 7  ̄ . c n k i . b d x y x b . 2 0 1 4 . 0 4 . 0 0 6
农 民工 身份认 同的影响 因素研 究
— —
基于 6 7 0份调查 问卷 的实证分析
粱 敏
( 安徽大学 经济学 院, 安徽 合肥 2 3 0 6 0 1 )

要: 基于 l  ̄ g i s t i c 模 型. 利用安徽大学 中国三农 问题研 究 中心 6 7 0份 有效问卷对农 民工的身份认 同问题进行 研究 ,
城市 , 却是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 边缘人 ” , 尽管他们 为我 国的城市发展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 , 但是
却只能在城市 中漂泊 , 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 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人 , 因此 , 对农 民工的身份认 同研
究一 直 是 备受 关 注 的领 域 。
身份认 同是指个人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的认 同, T a j f e l 将社会认 同定义 为个体对 自身属于某个社会 群体 的 自我意识 川; 正确的身份认同能够为农民工 自身职业规划 、 自我定位和发展 以及融人城市等行 为产生正向激励的作用。 乔治 ・ 阿克尔洛夫等第一次在效用 函数中加入 了身份认 同这一因子 , 从 而丰 富了传统的效用 函数① 。 国内学者对于农 民工 的身份认 同研究也较为丰富。 何言宏研究 了“ 知青作家” 的身份 , 提 出只有正视 以及深刻反思他们早期的“ 革命 ” 身份 , 才能为 自己的知识分子形象和重建话语 体 系确立有效的前提 【 2 1 。 孙立平等认 为城乡二元结构和我国的制度约束使农 民工陷入了身份认 同的困
民工 问题 的关键 方 法 [ 8 1 。
பைடு நூலகம்
上述研究成果 为本文提供了很好 的参考价值 。 对 自我身份认 同存在不确定性 以及偏差不仅将会
影响农 民工 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 , 而且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以及城镇化 的推进。 本文通过对实地考 察调研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 了解农民工 的身份认 同状况以及分析得出农 民工身份认 同的影响因素 , 为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 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
3 6

敏: 农 民工身份认 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有性别 、 年龄 、 媒体接触 、 社会排斥感 、 社会剥夺感以及对家乡学校 的怀念程度等 [ 6 1 。 王雨磊证实 了消费对于农 民工的身份认同具有显著影 响 , 其中 , 当前 的低福利是农 民工身份认 同的最 大障碍 【 7 1 。 李东坡认为农 民工数量递增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工 的身份认 同没有得到 很好的解决 , 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层群体对农 民工 的歧视心态改变社会对其的不正确定位是解决农
农 民工的受教 育水平 、 收入水平 、 丰富其 业余文化生活 以及 完善农 民工的社会保 障制度是促进 农 民工 融入城市 生活的有效
途径。
关键词 : 农 民工; 身份认 同; 三农研 究; 实证分析 ; L o g i s t i c 模型
中图分类 号 : C 9 1 3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4l 0 4 — 0 0 3 6 — 0 7
收 稻 日期 : 2 0 1 4 — 0 6 — 2 5
基金项 目: 安 徽 大 学农 村 改 革 与 经济 社 会 发 展研 究院 ( 协 同创 新 中心 ) 资助 项 目“ 对 于城 镇 化 中 的农 民工 身份 认 知 研 究”
( K YC X 2 0 1 4 1 0)
作者简介 : 梁 敏( 1 9 9 0 一 ) , 女, 安徽宣城人 , 硕 士研究 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 村公共政策 。 ① 乔治 ・ 阿克 尔洛夫《 社会 悬殊与社会 制裁 》 , 1 9 9 5 年 出版 , 第5 4 ~ 8 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