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精编北师版小学语文课本涉及文言文总汇(含注释)剖析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北师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北师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北师版专项部分古诗文1.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1.江畔:江边。

2.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3.蹊(xī):小路。

4.压枝低:因为花开得很多,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

5.戏蝶:蝴蝶飞舞,好像在游戏。

6.时时:常常。

7.自在:自由安适,不受拘束。

8.娇莺:娇美的黄莺。

娇:可爱的。

9.恰恰:恰巧碰上。

这里形容黄莺啼叫悦耳和谐的声音。

10.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诗意】黄四娘家百花盛开遮蔽了园中的小蹊,千朵万朵沉甸甸的已把枝头压得很低。

留连在花丛中的蝴蝶不时地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娇美的黄莺歌喉婉转正在啼鸣。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

“压”、“低”二字用得十分准确、生动。

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

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娇”字写出莺声轻软的特点。

“自在”不仅是娇莺姿态的客观写照,也传出它给人心理上的愉快轻松的感觉。

诗在莺歌“恰恰”声中结束,饶有余韵。

读这首绝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条通往“黄四娘家”的路上,和诗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

五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北师版1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奇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意】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能够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眺望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经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

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点的官吏。

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专门深的阻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及背诵内容分析.pdf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及背诵内容分析.pdf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部古诗及背诵内容分析(北师版)五下背诵部分shǔ(数不胜数) xiào(生肖)gòng(供奉)数肖供shù(数学) xiāo(姓肖) gōng(提供)qiǎng(强逼) juàn(试卷) 强卷qiáng(强劲) juǎn(龙卷风)wéi (为人) bei(胳臂) zhèng (挣脱)为臂挣wèi(因为)bì(手臂)zhēng(挣扎)sā(撒腿)zhā(扎透)cī(刺啦)撒扎zā(扎彩)刺sǎ(撒落)zhá(挣扎) cì(刺客)mā(摩平)qiào(躯壳)摩壳mó(摩托车)ké(贝壳)大人们这样说------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长江从三峡大坝上喷涌而下,那是龙在轰鸣;列车在京九线上呼啸而过,那是龙的身影;西昌基地火箭直冲云霄,那是龙在飞腾。

叶公好龙(汉)《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别名。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后以“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

反义词:名副其实、名实相符、表里如一、实事求是。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汇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汇总

春秋
墨翟
寓言
30
4
战国
孟轲
31
六上 7
西汉
刘向
《说苑·正谏·螳螂捕 蝉》
32 33 34 35 36 37 38 补充
春秋 春秋 春秋 春秋 战国 三国 北宋
孙武 孙武 孙武 孔丘 孟轲 诸葛亮 欧阳修
《孙子兵法·始计》 《孙子兵法·谋攻》 《孙子兵法·作战》 《论语·子罕》 《孟子·尽心章句上》 《后出师表》 《左氏辨》
春秋 西汉 西汉 春秋 战国
左丘明 戴圣 刘向 孔丘 孟轲 语录
《左传·宣公二年》 《礼记·曲礼上》 《新序·杂事五·叶公 好龙》 《论语·卫灵公》 《孟子·梁惠王上》 《聊斋志异·崂山道士 》
3
5

蒲松龄
小说
27
9

冯梦龙
笑话
《古今谭概·活见鬼》
28 2 29
战国
庄周
寓言
《庄子·天运·东施效 颦》 《墨子·兼爱中·楚王 好细腰》 《孟子·告子·学弈》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古散文汇总
文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必信,行必果。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兰缕,恒念物力维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 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 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 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 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 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 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 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吃一堑,长一智。 句 备 注

北师大小学语文文言文

北师大小学语文文言文

北师大小学语文文言文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仿佛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城堡。

在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出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窗户。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智慧。

它的语言简练,却意味深长;它的句式独特,富有韵味。

在北师大小学语文教材里,选取的文言文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些文言文,有的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

比如《司马光》一文,通过简洁的文字,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展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看到那个紧张而又令人佩服的场景。

有的文言文则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像《守株待兔》,以一个农夫守着树桩等待兔子再次出现的故事,告诫孩子们不要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果。

学习北师大小学语文中的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语感。

文言文独特的句式和韵律,让孩子们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和美感,从而提高语言感知能力。

其次,有助于增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文言文,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古代的礼仪、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者,文言文的学习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理解文言文需要一定的逻辑推理和联想能力,这对于孩子们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

然而,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也并非一帆风顺,会面临一些挑战。

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异,这对于词汇量有限、语法知识尚不丰富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障碍。

比如“之”“乎”“者”“也”等虚词的用法,往往让孩子们感到困惑。

而且,文言文所描绘的古代场景和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孩子们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背景和含义。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北师大小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孩子们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同时,引导孩子们多读多背,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味。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剖析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剖析

北师大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浙江潮》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译文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

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浙、撼、斋、鼎、贯、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5.正确认读这些词语。

吞天沃日人声鼎沸猝不及防席卷领略漫天卷地若隐若现风号浪吼雷霆震撼6.记忆生字,字音字形。

zhèn hàn rén shēng dǐng fèi léi ting( ) ()()cùbùjífang()教学难点: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文言文知识点:1.字词注释:◎[既望]农历十六日。

农历十五日叫“望”。

◎[以至]到。

◎[方]当……时◎[海门]钱塘江的入海口◎[既而]一会儿◎[玉城雪岭]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

◎[际天]连着天◎[激射]冲激喷射◎[沃]灌溉,此指淹没。

◎[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所有古诗(共96首)带注译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文中所有古诗(共96首)一年级上册(8首)1、山村(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注:①去:距离。

②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③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译: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2、古朗月行 (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朗月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六五收录此题,列于《杂曲歌辞》。

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译: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

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

”(《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

日,君象;月,臣象。

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3、咏鹅 (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拨:划动。

译:“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创作背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

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

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

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

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

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小学语文1-6年级-课内16则文言文-译文注释

小学语文1-6年级-课内16则文言文-译文注释

小学语文·1-6年级·课内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宋〕王应麟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注释】初:开始,开头。

性:性格,本性。

习:习惯,习性。

苟:如果;假使。

教:教育,指导。

迁:改变。

专:专心致志。

宜:合适,应该。

幼:年幼,小时候。

琢:雕琢。

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义:古同“仪”。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二年级(下册)语文《弟子规》节选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译文】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

袜子和鞋子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

任何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

如果感觉哪里不如他人的地方,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

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担心、自卑。

【注释】冠:帽子。

正:端正。

结:打结。

履:鞋子。

俱:泛指都、共同、一起,这里表示都要。

紧:捆紧。

切:贴近。

置:放置。

乱:随意。

顿:安放、安顿。

致:致使。

污:脏污。

秽:脏秽、污浊。

唯:“唯”字放在句首,表示语气。

学:学问。

若:如果。

勿:不要。

戚:悲伤。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三年级上滥竽充数①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chǔ)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yuè)⑥之,廪(lǐn)食(sì)⑦以⑧数百人。

宣王死,湣(mǐn)王⑨立,好⑩一一听之。

处士逃。

(《韩非子•内储说上》)【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派,让,指使。

(4)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这里是戏称。

(5)请:请求。

(6)说:通“悦”,喜欢。

(7)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8)以:给。

(9)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10)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四年级下蜀鄙二僧蜀之鄙(1)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yù)于(2)富者曰:“吾欲(3)之(4)南海(5),何如(6)?”富者曰:“子何恃(7)而往(8)?”曰:“吾一瓶一钵(bō)(9)足(10)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1),犹(12)未能也。

子何持而往?”越明年(13),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14)。

富者有惭色(15)。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16)焉。

人之立志,顾(17)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18),可持(19)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20)者也。

昏与庸(21),可限(22)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释】(1)鄙:边境。

(2)语:告诉、说。

于:对。

(3)欲:想。

(4)之:到,往,去。

(5)南海:这里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舟山)。

(6)何如:怎么样。

(7)持:同“恃”凭借。

(8)往:去。

(9)钵:和尚盛饭的碗,底平,口略小,形稍扁。

(10)足:足够。

(11)下:指顺江而下。

(12)犹:还、尚且。

(13)越:到,及。

明年:第二年。

(14)以告富者:把到达后的事情告诉了富和尚。

“以”后面省略了“之”,以之,把这件事。

(15)惭色:惭愧的神色。

惭,惭愧。

(16)至:到,达到。

(17)顾:表示较强的转折副词,可译为反而,却。

(18)聪:耳朵听觉灵敏,引申为有智慧。

敏:反应迅速,引申为机智。

(19)持:同“恃”。

(20)败:衰弱,颓废。

这里为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自己荒废。

(21)昏:糊涂。

庸:平常。

这里指不聪明,才华不出众。

(22)限:限制。

【译文】蜀地偏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有。

贫穷的和尚对富有的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贫穷的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够了。

”富有的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南下,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他把到达南海这件事告诉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听了,有惭愧的神色。

四川(西蜀)距离普陀(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偏远地方的这个和尚么?所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有时)可以依仗(有时)却不能依仗;自己依仗自己的聪明却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荒废了自己(的聪明)的人。

糊涂和平庸,(有时)可能限制人(有时)却不一定会限制人;不因为自己的平庸就放弃自己,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自己激励自己(走向成功)的人。

欲速则不达【注释】划线词为人名或地名。

1.传骑:骑马传递公文的人。

2.谒:进见。

3.婴:齐国大夫晏婴。

4.疾甚:病重。

且:即将。

6.遽:急忙。

6.趋:疾走,这里是快走。

7.烦且:良马名。

8.乘:马拉的车。

9.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0.辔:缰绳。

11.御:驾车。

12.尽:终于。

13.释:放弃。

14.良:好,优秀。

【译文】齐景公到东海去游玩,传递公文的骑士从国都之中赶来拜见说:“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死前赶不上见他。

”齐景公立刻起身,传递公文的骑士又赶到了。

齐景公说:“赶快坐上骏马拉着的马车,让马夫韩枢来驾车。

”行走了几百步,齐景公认为马夫赶得不快,就夺过缰绳代替他驾车;大约驾车走了几百步,又认为是马不向前跑,就把车马丢下而徒步奔跑。

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认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寓意】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

许多事业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而这也是将你锻炼得坚强,使你成长、使你有力的过程。

五年级上册刻舟求剑(战国《吕氏春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这。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宝剑从小舟里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舟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

人不能死守教条。

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郑人买履(战国《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

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

(定语后置)4.先:首先。

5.度(duó):用尺子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译文】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五年级下册叶公好龙(【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kuī)头于牖(yǒu),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xuán)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别名。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

还,通“旋”,走: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

五色,这里指脸色。

夫:那。

好:喜欢,喜好,爱好。

闻:听说。

下之:下降到叶公住所。

文:通“纹”,花纹。

是叶公非好龙也: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是:这。

【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崂山道士蒲松龄《聊斋志异》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

妻不信。

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妻揶揄之。

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注释】1.抵:到达2.自诩(xǔ):自夸。

3.去:离开。

4. 蓦(mò)然而踣(bó):一下子就倒下了。

蓦然。

猛然。

踣,摔倒,跌倒。

5.坟起:鼓起,肿起。

6.揶(yé)揄(yú):嘲弄。

7.无良:不善,不好。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至楚。

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

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