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因素
worldclimate的19个气候因子

worldclimate的19个气候因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气候因素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且,不同的地区在气候因素上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更好地了解全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因素,世界气象组织提出了19个气候因子,这19个气候因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情况。
下面,我们将围绕这19个气候因子展开讨论。
第一,温度。
温度是气候变化最受人关注的因素之一,它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生存都非常关键。
第二,降水量。
降水量决定了土地的湿度和水分的可利用程度,对于地区的农业和植被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支撑生命的原始能量。
第四,湿度。
湿度对于气温变化和降水量有重要的影响,在气候学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五,风速。
风是因水平压力差而产生的运动气体,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第六,云量。
云量是反映气象条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地表的辐射和热量的平衡。
第七,海洋表面温度。
海洋表面温度影响着地球主要气候系统,比如赤道、南北极等地区。
第八,下垫面。
下垫面是指地面或海洋表面等,它们在气象条件中扮演了巨大的比例。
第九,海洋流。
海洋流是围绕着地球表面的浅层水流,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变化和发展。
第十,地形。
地形对气候因素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山脉、高原等对降水量和气温都有明显的影响。
第十一,大气压力。
大气压力和气压变化是气象学中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气候变化。
第十二,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大气中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它们对于气候变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十三,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造成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气候变化的过程。
第十四,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的运动方式,也是气候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十五,地球的轨道。
地球的轨道除了影响地球公转以外,还对气候因素有着显著的影响。
第十六,地球的倾斜角度。
地球的倾斜角度和地球自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也是气候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导致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

导致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尽管气候变化是一个天然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人为活动也在加剧和加速了这一现象。
本文将分析导致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探讨它们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一、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1.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罪魁祸首。
人类活动,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氟氯碳化物等温室气体到大气中,形成了温室效应。
这些气体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2. 乱伐乱砍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滥捕滥猎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自然森林的吸收二氧化碳和维持水循环的能力。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储存库之一,砍伐和破坏森林将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
3. 城市化和工业污染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产生的废气和废水排放不断增加。
工业和城市的燃煤、燃油和生活垃圾燃烧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和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会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大气环境,导致气候变化。
二、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1. 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球的气候。
太阳黑子和太阳耀斑等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会导致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强度发生变化,进而对气候产生影响。
然而,尽管太阳辐射的变化是自然因素,但科学研究表明其对当前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主要因素。
2. 火山活动火山爆发时会释放大量的大气碎屑、二氧化硫和其他气体,这些物质会进入大气层并对气候产生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火山喷发释放的二氧化硫会在大气中形成硫酸气溶胶,这些气溶胶能够反射太阳辐射,导致地球温度下降。
然而,尽管火山活动的短期影响可能很强烈,但它们的长期影响相对较小。
3. 天然碳循环自然界存在着复杂的碳循环过程,包括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交换。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气候变化是指地球大气层中长期的变化,通常以数十年或更长时间为单位。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以下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1.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指那些能够吸收并重新辐射地球表面辐射能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臭氧等。
人类活动导致了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从而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效应增强。
2.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最重要的外部气候变化因素之一、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太阳风的变化等,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3.火山活动: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气体和颗粒物入大气层。
火山气体中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气溶胶,可以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影响地球的能量平衡,并在短时间内引起气温变化。
4.气候变化反馈机制:气候系统中存在多种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
正反馈机制会加剧气候变化,而负反馈机制会减缓气候变化。
例如,温度升高导致冰雪融化,从而降低地表反射能力,增加太阳辐射的吸收,形成正反馈。
5.地表变化:人类活动引起的大规模砍伐森林、城市扩张和土地耕作等地表变化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森林的砍伐导致了碳汇的减少,同时也削弱了森林对水分的吸收和调节作用。
6.海洋循环: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汇,海洋循环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会导致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压力和风向的变化,进而影响全球气候模式。
8.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
工业生产、能源使用和交通运输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
森林砍伐、湿地开发和土地利用变化也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影响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辐射、火山活动、气候反馈机制、地表变化、海洋循环、气溶胶和云以及人类活动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采取适当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发生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1. 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长波辐射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
人类活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的增强,进而引起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从而影响气候系统。
2.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对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3.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空气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引起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大气环流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海洋温度、地形、地球自转等。
4. 地球表面特征地球表面的特征,如陆地分布、海洋分布、冰雪覆盖等,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高山地区的冰川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气候系统。
地球表面特征的变化会改变地表的反射率、吸收和释放热量的能力,从而影响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5. 人类活动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外,人类活动还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城市化等方式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会导致土壤水分的减少,进而影响降水模式。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活动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变化。
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和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

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及主要气候判别知识点总结一、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和人类活动等。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
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三圈环流不断地把纬度较低地区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地区,调节和平衡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热量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量的影响很大。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
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
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
气候的形成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平均气温、气压、土壤和湿度等环境条件的状态,是地球上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的形成受到极端的自然原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季风、高原效应、海洋性气候以及其他自然因素。
一、季风一个由季节性气压变化引起的大气现象,称为季风。
全球受到太阳的照射,对地球的气压和温度产生影响,当某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时,会产生气压和温度的不同,这就会形成季风。
季风包括冬季风、夏季风等,主要受到太阳光照射强度、热带大陆地形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地球气候形成影响较大。
二、高原效应高原效应指一个地区的一些重要的地形和大气的综合作用对影响地区气候的现象。
高原地区气温比海平面低,高原效应引起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气温较低、风速较高、湿度较低等。
上海地区是高原效应的典型例子,高原效应大大影响了上海地区的气候。
三、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是一种热带、温带、亚热带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低温、湿度高、风平和、降雨多等特点。
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海洋引起的,受到海洋的影响,该地区的气温、湿度、风速等都会受到海洋的影响。
海洋性气候的变化有时也会影响陆地气候。
四、其他自然因素除了季风、高原效应和海洋性气候外,还有其他自然因素也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如地形、地壤、生物、火山爆发等。
地形影响到气候的变化,一些高地和山脉可以形成一个“屏障”,阻挡云层和雨水,使该地带气候特别干燥。
地壤特性也会影响气候,土壤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会不同,例如泥炭地和沙漠地带气候完全不同。
另外,生物的影响也是构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植被覆盖会产生不同的气候。
此外,火山爆发也会影响气候,它会导致大气层组成的改变,从而影响气候现象。
总结而言,气候的形成受到季风、高原效应、海洋性气候、地形、地壤、生物以及火山爆发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影响地球的生态状况。
因此,研究气候形成的因素,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引言气候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我们所处的气候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提供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1. 温室气体排放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氯氟碳化物等。
人类活动,特别是能源生产和消耗、交通运输以及工业生产,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剧增。
1.1 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1.1 转向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关键策略。
我们可以加大投资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1.1.2 能源效率的提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采用更高效的设备和技术,同时改善能源管理和节能意识。
1.2 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除了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
它们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废物处理以及化石燃料的开采和运输等。
1.2.1 农业管理的改进减少甲烷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管理实践来实现。
例如,合理施肥、稻田管理和畜牧业管理等。
1.2.2 废物处理的改良改善废物处理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甲烷的排放。
例如,采用更高效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技术。
1.3 氯氟碳化物的减排氯氟碳化物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们主要用于制冷和空调设备、发泡剂以及溶剂等。
由于其对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减少氯氟碳化物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1.3.1 替代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采用不含氯氟碳化物的替代技术来减少其使用。
这包括使用替代品和改进生产工艺。
2. 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也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城市化、森林砍伐和大规模农业等都导致了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了气候。
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1. 经度:地球的纬度不同,太阳辐射的强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气候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赤道地区因太阳辐射直接和强烈,温度高,气候炎热;极地周围地区因太阳辐射较弱,气温低,气候严寒。
2. 纬度:不同纬度的地区,太阳直射地表的角度也不同,所以气候差异也较大。
例如,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因为太阳的直射角度适中,降雨量也较多;而副极地地区因太阳直射角度小,气候较寒冷。
3. 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海洋的温度相对稳定,所以温带沿海地区的气候相较于内陆来说较为温和。
而内陆地区则因缺乏海洋调节作用,气温波动较大,气候更加干燥。
4. 高度:海拔高度的变化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气压下降,湿度减少,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和干燥。
例如,高山地区的气候通常较为寒冷,因为高山上空的稀薄空气无法有效吸收和保存热量。
5.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地处内陆的地区通常具有大陆性气候,即夏季高温干燥,冬季低温寒冷,温差较大;而靠近海洋的地区通常具有海洋性气候,即夏季相对凉爽湿润,冬季较为温暖。
综上所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包括经度、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高度和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A、B、C三处 获得的光热一样多吗? 答:一样多
何处得到太阳光热最多?何处最少?
A
B C 阳 太
D
光 E
探索规律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 最大 ,太阳 辐射 最强 ,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赤道时,随着纬度的 增高,太阳辐射的强度逐渐 降低 。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最 大,太阳辐射最强; 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小,太阳辐 射弱。
A B 郊区
市区
A 郊区
B
效 果 检 测
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 气候要素是 和 。
答案:
气温 降水
幻灯片 27
影 响 气 候 的 因 素
有
、
、
、
。
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 答案: 地形因素 洋流因素
幻灯片 27
我国江西庐山为什 么是夏季避暑胜地?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世界各地的气候为何会千差万别?
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所致。
哪些因素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弱和变化?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形状 海陆的分布 地表的起伏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光影对吗?
假如这是一束阳光,哪里更热?
斜射
太阳高度 角
更 热 直射
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气候现象 主要因素 天津的年降水量 海陆因素 比乌鲁木齐多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 海拔因素 的地方 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降水充沛, 地形因素 而东侧降水稀少 赤道地区终年炎热,而南极大 纬度因素 陆终年冰雪覆盖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
讨论;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恶性影响有哪些?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良性影响有哪些?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 又无极昼极夜 现象 北回 归线
23.50N 66.50N
北极 圈
900N
气候特征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北寒带 北温带
有太阳直 0 赤道 0 射现象
23.50S 南 回 归 线
热
带
终年炎热
既无太阳直射 又无极昼极夜 现象 66.50S
南温带
南极 圈
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是斜着身子转。 使得太阳有时直射南半球, 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 赤道。产生了四季。
?
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o的固定角。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冬至
6月22日 夏至
夏至
9月23日 秋分
12月22日 冬至
秋分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非 洲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欧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欧洲
七大洲中绝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个洲?
南极洲
宿州属于五带中的哪一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吗? 那一个季节昼长夜短?
宿 州
三.海陆分布与气候
讨论:
P82活动: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
海陆性质差异
陆地 海洋
66.5°N
极昼极夜
四季分明
23.5°N 00
北回归线
热带
南回归线
阳光直射
23.5°S
南温带
南极圈
四季分明
66.5°S
南寒带 90°S
极昼极夜
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地球的五带
1、根据 太阳热量 在地球上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为 五带: 热带 、 北温带 、 南温带 、 北寒带、南寒带; 2、热带和温带的分界是 南北回归线 ; 温带和寒带的分界是 南北极圈 ; 3、热带有 太阳直射 现象;寒带有 极昼极夜 现象。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冬至
6月22日 夏至
夏至
9月23日 秋分
12月22日 冬至
秋分
你能说说宿州今天昼夜长短情况吗?
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是在 什么范围之间移动?
6月22日 夏至
3月21日 春分
a d c
9月23日 秋分 12月22日 冬至
b
900N
B A C
D
900S
北回 23.5°N 归线 0 0 23.5°S 南回 归线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黑夜
白昼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地球自转
概 念
旋转中心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地轴 自西向东 24小时(一天) 产生昼夜更替
方 向
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产生的现象
观察与思考:各地昼夜长短相等吗? 春分和秋分 夏至
66.5°N 66.5°S 北极圈
冬至
南极圈
太阳直 射点 日期 昼夜 长短
返 回
我国黑龙江省北部为什么 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 部则终年如夏、降水较多?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返 回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 西部内陆地区降水少,影响降 水多少的因素是?
A 纬度因素 B 海陆因素
C 地形因素 D 洋流因素
返 回
请你来判断
哪个方向正确?
性质
受热快 散热快 受热慢 散热慢
影 夏季 升温快,气温高 升温慢,气温偏低 响 冬季 降温快,气温低 降温慢,气温偏高
总结 纬度相同的地方 夏 季 冬 季
陆地 高 低
海洋 低 高
总结 中纬度地区 陆地 最高气温月 7月 最低气温月 1月 海洋 8月 2月
海洋最高气温月和最低气温月比陆 地出现得迟。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冬至
6月22日 夏至
夏至
9月23日 秋分
12月22日 冬至
秋分
一年之中两极地区也会出现昼夜长短的变化 吗?
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地区除外); 使中纬度地区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 各地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形成五带。
探索与归纳
北极圈
90°N 北寒带 北温带
赤道 3.21或9.23 全球昼夜 平分
北回归线 6.22 北半球 昼长夜短
南回归线 12.22 北半球 昼短夜长
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 旋转 地轴 绕转的中 心 方向 自西向东 周期 24小时 概念
地球的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 运动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产生的现 产生昼夜交替、时 季节变化、五带 象 差
冬至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昼夜平分 昼最长夜最短 昼夜平分
昼最短夜最长
春分日 A 3月21日
夏至日 B 6月22日 秋分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D C
9月23日
随堂练习
A.春分:3月21日,太阳直射 在 赤道 ,北半球昼夜 等长或平分 ; B.夏至:6月22日,太阳直在 , 北回归线(23.5 北半球昼 长 夜 短 ; C.秋分: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 ,北 半球昼夜 等长或平分 ;
南寒带
900S
终年严寒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冬至
6月22日 夏至
夏至
9月23日 秋分
12月22日 冬至
秋分
讨论:P83活动
近海的地方气温年较差小,远离 海洋的地方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 近海迎风地区降水多
远离海的地区降水少
近海背风地区降水少
地形与气候
某山地阴坡与阳坡气温日较差比较(˚C) 地点 阴坡
1月
5.9
4月
6.5
7月
5.8
10月 年平均
6.5 6.2 10.0 泰山 ●
阳坡
9.0
10.8
10.4
D.冬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 0 S) 南回归线( 23.5 在 ,北半球昼 短 夜长
。
随堂练习
①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这一天
12 月___ 22 日。 是___ ②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现象的这一天
是___ 6 月___ 22 日。
③我们居住的宿州5月1日、10月1日的昼夜长 昼长夜短 、___________ 昼短夜长 。 短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 ④ ________ 赤 道 地区昼夜平分。
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自西向东 ; 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一年 ; 3、地球的公转产生了 季节变化 现象; 4、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 66.50 的交角。
观察与思考
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什么形状?方向怎样?周期?
观察比较
1、地球的运动状态那一个是正确的? 2、地球公转是直着身子转,还是斜着身子转?
(23.5°N— —23.5°S: 南北回归线 之间)
23.5°N A D 23.5°S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太阳直射几次? 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一年直射几次? 两次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冬至
6月22日 夏至
夏至
9月23日 秋分
12月22日 冬至
秋分
一年当中,赤道上昼夜长短也在变化吗?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9.9
总结: 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 地阴坡气温低,阳坡气温高
济南●
思考? A 地地处安第斯山脉的迎 迎风坡多地形雨, 为什么 A地降水多, 坡向与气候 风坡,而B地地处安第斯 B地降水少? 背风坡少雨 山脉的背风坡。
总结
同纬度地区比较,海拔越高,气温 越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6º C 已知A地(山顶)与B地(山麓)的 垂直高差是5000米,B地的气温为20º C 请问?A地的气温应该是多少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