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兄长的传奇一生
王光美小传之二

王光美小传之二中南海里欢乐幸福的家27岁的光美在和少奇结婚时,也同时成为少奇原有五个孩子的母亲。
其中何葆贞烈士留下的二男一女,即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次子刘允若;王前留下的一男一女:刘涛和刘允真(丁丁)。
后来,光美又生育一男三女,即刘平平、刘源、刘亭亭、刘小小。
王光美像自己的母亲那样,对非亲生的五个子女,都视同己出,体现出仁慈的母爱。
刘允斌是刘少奇和早期革命伴侣何葆贞的长子。
1945年考取莫斯科钢铁学院,后转入莫斯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取得副博士学位。
刘允斌在苏联与一位苏联姑娘结婚,生有一女索尼娅,还有一子阿廖沙。
这对姐弟还分别有一个中国的小名“苏苏”和“辽辽”。
1957年,刘允斌奉命回国,在包头某研究所从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专家,在我国航天发展史册中,还记载着他的名字。
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仅比王光美小6岁,王光美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2002年5月18日,刘爱琴为生母举办“何葆贞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会”,王光美不顾体弱多病,亲临会场。
刘爱琴对王光美始终非常敬重,直到两人都到古稀之年,仍亲切地一声声叫着“妈妈”。
王光美在北京、回湖南、去开封,刘爱琴夫妇经常陪伴左右,倍加照顾。
刘涛1944年生于延安枣园,在王光美的一手抚育下成长起来。
光美对刘涛的疼爱比其他任何一个孩子都多,中南海里的同学们都知道,刘涛在刘家孩子中最受宠,打扮得像公主般漂亮,以至于后来刘涛与王光美的亲生女儿平平、亭亭吵架时,说出气话:“你们不是我的亲妹妹”时,平平和亭亭竟跑去追问王光美:“为什么姐姐是你亲生的,我们就不是亲生的?”在颐和园游览(左起:王光美、刘涛、刘少奇)刘涛考入清华大学后,正值“文革”开始,1966年底,江青单独约见刘涛,让她揭发父亲。
年轻幼稚的刘涛遂卷入了政治漩涡,写下了一张“揭发父亲”的大字报。
1972年8月,当刘涛得知父亲已在河南开封病逝时,她悲痛欲绝,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忏悔。
不久,刘涛带着积郁内心的悲愤、屈辱和悔恨,来到监狱探望被关押的王光美,沉痛地向母亲道歉,抱着母亲失声痛哭。
王光美项链风波[下]
![王光美项链风波[下]](https://img.taocdn.com/s3/m/13d62600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d.png)
王光美项链风波[下]
丁东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0(000)024
【摘要】据时任中央文革办事组组长的王广宇回忆:"就在这个会召开前两三天的一个深夜,中央文革小组碰头会刚刚开完,江青把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关锋叫到钓鱼台11楼她的住处。
不一会儿,王力和关锋回到16楼办事组住地,把我叫到小会议室,向我布置一项紧急任务,并要我立即执行——而这时已经是午夜了。
【总页数】1页(P49-49)
【作者】丁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52
【相关文献】
1.王光美的旗袍与项链 [J], 王光美;刘源等
2.王光美的旗袍与项链 [J], 王光美;刘源
3.王光美项链风波[上] [J], 丁东;
4.王光美的珍贵项链 [J], 马明
5.王光美的旗袍与项链 [J], 刘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趣谈:王光美一次罕见的走后门 因何事为儿子说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王光美一次罕见的走后门因何事为儿子说情?
导语: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1977年7月,邓小平正式复出,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党政军领导职务。
之后,邓小平自告奋勇主抓科技和教育工作。
不久,高等学校招生会在北京召开。
由于“左”的思想还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因此会议争论十分激烈。
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现在是否可以像“文革”前一样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是否可以恢复考试?政治审查中如何克服唯成分论的影响,贯彻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现的政策?招生中贯彻阶级路线与择优录取的关系?
对于上述问题,主持会议的原教育部主要领导人总也不表态,致使会期一延再延。
终于,邓小平发了脾气,警告教育部“要争取主动”,“不要成为阻力”。
对教育部送审稿上关于招收新生的政治审查条件,他认为“太繁琐”,这一段全部被他划掉,他又重新起草了一段。
招生文件上关于政治思想品德考核的一段,基本上是邓小平写的。
他说:“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
当年8月21日清晨,北京长安街沿途的高音喇叭里传出头条新闻:恢复高考。
很快,北京起重机厂召开正式会议传达相关文件,报考条件就张贴在车间的墙上。
刘源经过仔细研读,发现报名的政审条件中不涉及出
生活常识分享。
刘少奇与王光美的婚姻生活

刘少奇与王光美的婚姻生活:相濡以沫风雨无悔(组图)刘少奇与王光美在西柏坡。
编者按:11月24日是刘少奇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
与政治生活一样,刘少奇的婚姻生活遭遇多次坎坷。
刘少奇一生经历六次婚姻。
与最后一任妻子王光美的结合更是克服了地位的悬殊、跨越了年龄的鸿沟。
他们的感情在历经峥嵘岁月,走过风雨路程之后,更加坚定、忠诚。
刘少奇与王光美的结合,在许多人看来也许难以理解。
刘少奇比王光美大23岁,有过5次婚姻,生了5个孩子。
两人的性格也迥然不同,刘少奇严肃沉稳、爱好不多,王光美活泼开朗,兴趣广泛。
王光美曾经解释,她对刘少奇是“从敬重、同情到好感,再到恋爱”的。
1948年8月,王光美和刘少奇在西柏坡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两个人从此走到了一起。
婚后,王光美把主要精力用于照料刘少奇。
刘少奇也很想照顾王光美,但有时实在是顾不上,他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工作上,用在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大事上。
仅有的几次,成为王光美后来几十年念念不忘的甜蜜回忆、幸福和满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刘少奇在一夜之间被打成了“中国最大的走资派”。
随着运动的发展,刘少奇受到更加严厉的批判、斗争和残酷迫害。
危急关头,刘少奇劝王光美:“你应该跟我划清界限,把孩子带走,也可以保护家庭。
”但是王光美毫不动摇,始终和刘少奇站在一起,坚定地支持他,共同经受着狂风恶浪。
一夜春雨洗冤尘。
1980年上半年,刘少奇终于得到彻底平反。
追悼大会后,她遵照丈夫的遗愿,和子女们一起,亲手将丈夫的骨灰撒入大海。
数十日来一直强忍着泪水的王光美此刻再也抑制不住,喊着少奇的名字,失声痛哭。
这一悲恸欲绝的镜头,让无数人落泪。
>>进入刘少奇纪念馆>>献花留言。
揭秘:王光美的四个哥哥任何职?

④刘建华: 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回忆 ,见 江
西文 史资料 选辑 第4 期。 ⑤ 杨 尚 奎 : 创 业艰 难 百 战 多 》 ,见 历 史研 究 》 1 74 第6 97 - 期;李云、凌步机主编 中央苏 区人物志 , 中共 党 史出版社 2 0年 9 04 月版 ,第2 7 0 页;李敏 、孔令 华 主 编 中央革命根据地词典》 ,档案 出版社 194 1月版, -2 93
版。
揭秘 :王光美的四个哥哥任何职?
四哥王光杰是 《 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主角原型
王 光 美 的十 多个 兄 弟 姐 妹 中 ,最 早 参 加 革 命 的 是 四 哥 王光 杰 ,他 是 电影 《 不 消 逝 的 电波 》 主 人 公 的原 型 之 永
一
六 哥 王 光 英 。王 光 英 曾对 刘 少 奇 表 示 ,不 愿 意 当 资本 家 , 要 靠 近 共产 党 ,或 者 搞技 术 。刘 少 奇 听 了对 他 说 :共 产 党 员 、干 部 ,我 们 党 内有许 许 多 多 ,但 是能 在 工 商 界起 作 用 的却 不 多 。你 如 果 穿 着工 商界 的 衣服 ,屁 股 坐 在共 产 党 、 工 人 阶 级 一边 ,那 就 很好 ,也 可 以 为党 工 作 嘛 !刘 少 奇 的 几 句 话 ,明确 了王 光 英一 生 的努 力 方 向 ,成 为 他 一 辈子 的 座 右 铭 。王光 英 后 来 曾被 周 恩 来 称 为 “ 色 资 本家 ” ,多 红
。
解 放 后 ,王 光杰 任 电子 工 业 部 副部 长 。中 国工 程 院 成
立 时 , 电子 部 推 荐他 为 院士 , 王 光杰 坚 辞 不 受 ,他 说 年 龄 大 了 , 当院 士没 实 际 意 义 ,要 让 年轻 人 当 。
王光美一次罕见的为儿子“走后门”

王光美一次罕见的为儿子“走后门”
无
【期刊名称】《党的生活(云南)》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1982年,刘源临近大学毕业时,正值而立之年,在生命中有一半是在大起大落的境遇中度过的他,开始认真地思考毕业后的去向。
最后,他主动要求到河南农村工作,他要到父亲曾经战斗、蒙难过的地方去,作为儿子,他也希望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总页数】1页(P55-55)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11
【相关文献】
1.一次普通的视力检查儿子被查出弱视 [J], 盛燕飞
2.儿子第一次接待朋友 [J], 纪效莲
3.儿子的第一次“被告状” [J], 沈钱圆
4.一次终生难忘的采访——跟随王光美同志在河南迎送刘少奇同志骨灰的经过 [J], 邓质钢
5.第一次和儿子同台亮相 [J], 沈钰涵妈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光美晚年为了儿子刘源,向上级领导提了一个请求,最终被批准

王光美晚年为了儿子刘源,向上级领导提了一个请求,最终被批准艰苦的革命年代离我们很远,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影视资料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但这远远不能让大家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
对于经历过那段岁月的革命先辈们来说,唯有时刻牢记,督促自己磨砺,以更严格的方式要求自己,这也是他们长期保持良好作风和操守的重要秘诀。
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受到丈夫的感染,虽然出生在大户人家,但她内心有一颗勤奋的心,并把它传给了自己的孩子。
王光美的生活非常低调,尽量避免因为个人的事情去打扰别人,但她还是为儿子刘源破例,向上级提出了合理的要求。
王光美有一个很好的家庭背景,她的母亲董洁茹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金大小姐,而她的父亲王治昌在北洋政府任职,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生下王光美之前,这对夫妇已经养育了六个儿子,他们渴望再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这个愿望在1921年的一天得到了实现。
当时王治昌正在美国参加一个会议,得知妻子在家里生了一个女儿,这让王治昌感到很兴奋,仿佛上天在预示着他的旅行会很顺利。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王治昌给女儿取名 '光美'。
如父母所愿,王光美逐渐成为各科的佼佼者,尤其是在数理化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
年轻的王光美曾设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为国家的科学研究做出巨大贡献,而王治昌夫妇已经为女儿的人生铺好了道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光美的哥哥姐姐们有的店铺,成为社会精英,有的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王家子女在社会各阶层都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一个人人皆知的名门望族。
说到王光美,她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坚持要把自己的科研梦想进行到底。
王光美先是考上了辅仁大学物理系,但由于中国的实验设备极差,师资力量落后,她决定店铺深造。
就在尘埃落定的时候,中共地下党员找到了王光美,希望她能为中共代表团担任翻译,协助谈判。
在听完整个故事后,王光美决定再做一次任性的选择,决定献身于革命事业,哪怕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王光美出狱后,第一个来看望她的人谁都想不到,他走后王光美大哭

王光美出狱后,第一个来看望她的人谁都想不到,他走后王光美大哭环球咨讯2017-05-13178评在毛主席众多的秘书中,叶子龙是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
他从延安时期就开始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见证了毛主席与江青的婚事,也见证过毛主席收到毛岸英牺牲噩耗的历史瞬间。
从1952年,毛主席开始频繁地到全国各地视察,从那之后的10年,毛泽东除了大部分视察活动都要叶子龙随行外,无论到哪里去,见什么人,事先都要由叶子龙安排,甚至还要让叶子龙去打前站。
叶子龙之所以能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那么长时间,并且一直深受毛主席信任,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的学者认为,叶子龙为人实在,重感情吗,因此在毛泽东几大秘书中,他的结局最好,既不像田家英那样壮年身死,也不像胡乔木那样几度打入“冷宫”,更不像陈伯达那样身败名裂。
叶子龙为什么被评价为“重感情”呢?从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来。
叶子龙是毛主席的秘书,自然要时刻牢记主席的各种指示,他本人后来回忆历史时也说:“我跟随毛泽东几十年,有个深切的体会,就是无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他的一言一行,都有强烈的目的性,从不做无用的事。
不说无关痛痒的话。
对他讲过的话,要特别留心地记住。
进城以后,作为毛泽东机要秘书和中央机要室主任的我,总想尽量把毛泽东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
我曾多次向杨尚昆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过这个想法,他们也深有同感。
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就是录音。
”关于给毛主席讲话录音的事情,毛主席本人也是知情的,他曾经向叶子龙指示说:“录音要搞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嘛。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机要室着手对录音工作做了许多明文规定。
这个规定送给毛泽东看了,他表示同意。
然而,由于实际工作中的沟通问题,有些录音毛主席事先并不知情,事后得知,发了脾气,例如,1961年,毛泽东就为在他的专列上安录音设备的事曾发了一次大脾气。
其实那次的事情与叶子龙无关,他当时正在河南农村搞调查研究工作,但依然被牵连,受了组织上的处分,后来离开了中南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光美兄长的传奇一生
作者:杨芳
来源:《人民文摘》2010年第12期
最近,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央视一套热播,讲述一对共产党员假扮夫妻,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故事。
相比之下,身为原型之一的王士光夫妇,现实生活中却一直低调而平静。
他们相濡以沫度过了65年时光,直到2003年王士光(王光美的兄长)在北京去世。
如今,妻子王新依然在世,已经89岁的高龄了。
扮演假夫妻
本名叫王兰芬的王新出身于东北一个颇有名望的官绅家庭。
“九·一八”事变后,父亲把女儿王兰芬送到天津亲戚家中。
第二年,还在读中学、年仅15岁的王兰芬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与她单线联系的地下党员,是彭真的夫人张洁清。
按照计划,15岁的王兰芬即将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一所分校学习。
这一天,她到指定地点来接头。
一个陌生的男子告诉她“党交给你的任务变了”,需要她和一个男同志组成名义上的家庭,掩护对方做通信工作。
后来,王兰芬才知道,这个接头人正是当时的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后来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
连恋爱还没谈过,怎么能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结婚?也许是看出了小姑娘的心思,姚依林劝解说:“党员嘛,个人要服从组织,党相信你会很好地完成任务的。
”在回忆文章中,王兰芬说自己无言以对,表示坚决服从。
与此同时,也有人去做男方的工作。
他就是“一二·九”运动表现积极的王光杰(王士光原名)。
这个清华大学电机系的高材生同样出身名门:父亲王治昌曾经担任北洋政府的农商部工商司司长并代理过总长,六弟是解放后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光英,大妹则是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为了不碰钉子,后来担任交通部副部长的葛琛先试问了王光杰3个问题:婚否、有无对象、有无目标。
他爽快地答以“我是‘三无’”,并表示要“打败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再结婚”。
多年后,已经是耄耋老人的王兰芬,依然记得对这位假丈夫的第一印象:脸色苍白,头发乱得就像倒伏的麦子。
而王光杰看见这个拖着辫子的小姑娘也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么小?”
看到这样的情景,姚依林赶快把话题岔开,建议两人理发烫发。
他也早已在英租界一个小洋楼上为他们租下洋房。
考虑到王兰芬年龄太小,姚依林又找了一位40多岁的烈士家属及其孩子,扮成他们的婶母和弟弟。
接下来的场景几乎和电影中展现的一模一样:在这幢三层小洋楼的楼顶,每天凌晨一两点钟的时候,王光杰用绒布把发报机的电键包裹起来,聚精会神地发报收报。
结成真伴侣
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假夫妻”,但也有“真情侣”的时刻。
一次,王光杰持续高烧,虚弱地躺在床上,王兰芬就像真正的妻子那样日夜守护。
这让王光杰很感动,他甚至回想起第一次见面时,无意中伤害对方自尊心的那句话,不由得道歉说:“论年纪,你比我小,是我的妹妹;按党龄,你比我入党早,应该是我的姐姐。
”
据说,两人的感情得到升华缘于一次遇险。
一天晚上,周围出现“情况”,王氏夫妇只得离开这个家,找一个旅馆躲起来。
他们观察了旅馆的房间和地形,研究了脱险的办法和途径,思考着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王光杰想着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存电台,掩护王兰芬脱险;王兰芬却思量着王光杰是电台的负责人,应该牺牲自己掩护他脱险。
他们悄悄地讲出各自的心事,结果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终于有一天,王兰芬忍不住了,问他说:“老姚和葛琛都问过你,你的‘三无’怎么样了?你为什么吞吞吐吐地不回答,为什么还脸红?”王光杰大胆地说:“因为有了你。
”
“你的心思我早就看出来了,就是怕羞不肯说。
”王兰芬很是爽快。
“我现在向你请求,我们结婚吧!”王光杰借机说。
1938年12月26日,经过组织批准,这对假夫妻正式结为真伴侣。
久别重逢
1939年,秘密电台撤销后,根据组织的安排,这对新婚夫妇又来到平西根据地,并更名为王士
光和王新。
1940年春天,由于战场形势的变化,他们各自随着部队转移,就此失去了联系。
不久,
甚至传来了王新牺牲的消息。
在同事们的眼中,那时的王士光变得孤独极了。
据他的外甥、刘少奇之子刘源形容,他以前是“察明(charming)酷(cool)毕帅呆啦”的四公子。
但此时,他衣服又脏又破,大小也不合身,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
有时候,他嘴巴干裂成一道道血口子,眼窝也变得深陷。
他唯一的寄托似乎就是工作。
由于表现优异,还获得了由晋冀鲁豫中央局、军区司令部和军区政治部联名授予的“特等功臣”奖旗和“人民功臣”银质奖章。
此时,这位“电信大王”已经步入中年。
据说,当时给他介绍对象的不在少数,一个女同事向他表白,得到的回复却是“不考虑”。
王士光和王新的小女儿王更说:“在革命年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夫妻俩如果3年没有任何音信就可以重新再找了,但我爸妈都不,都互相等着。
”
1947年年底,通过报纸上刊登的丈夫的模范事迹,王新从牡丹江来找王士光,分别多年的夫妻终于重逢。
两人见面竟也没有别的话说,沉默了片刻,王士光才激动地说出句话“我可以抽烟吗?”王新向来注重仪表形象,也从来不抽烟的,这时也用颤抖的声音回答:“也给我一支烟。
”
革命感情大于夫妻情分
没人料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切却成了王士光的罪证。
1949年以后,王士光先后担任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副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的副局长和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你们夫妻搞秘密电台时为什么没有被捕?”“你为什么要坚持等你妻子8年之久?”“你们夫妻为什么不相互揭发?”当时有人这样问。
1968年8月11日,王士光被投入秦城监狱。
不久,妻子也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两人再度天各一方,直至王士光8年后出狱。
“我们其实是工作关系。
过去是他做秘密电台我做助手,后来他担任领导我就把家里打理好。
”王新这样总结自己的这段传奇婚姻。
“革命”、“党组织”、“任务”这些关键词,成为他们婚姻的最大特色。
随着革命年代逐渐远去,这对共同经历风雨的夫妻,最终回归寻常生活。
离休后不久,王新患上了老年忧郁症,像孩子一样寸步不让王士光离开。
有时候,她病情波动起来特别爱发脾气,甚至很不讲理,连女儿王更都替父亲感到委屈,可是王士光总是默默地包容一切。
如今,偌大的房间里只有女儿和保姆陪伴着王新,她已基本上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时常坐在轮椅上发呆。
不过,当有人趴在耳边,大声说出“永不消逝的电波”几个字时,一直面无表情的王新,脸上会透出一丝微笑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