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
张爱玲小说《爱》全文

张爱玲小说《爱》全文《爱》是张爱玲创作的散文。
该散文讲述了一个女子想等待自己的爱情,却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悲惨故事。
这个故事是真的,是张爱玲在与胡兰成新婚时,听对方讲起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爱玲小说《爱》全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全文: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爱》创作背景:张爱玲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她初涉文坛之时,便在《天才梦》中洞穿了“生命是华美却暗藏着虱子的一袭袍”,赞美生命,同时敏感到它的破绽,这也是她此后创作爆发期的一贯主题。
时间的无涯、迷惘的威胁、时代的崩坏,浓缩于爱,皆是有缺。
《爱》这篇散文写于1944年,时年张爱玲正处于热恋之中。
她在此以波澜不惊的语气和轻描淡写的笔调,道出了两性情爱的秘密。
《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作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张爱玲倾城之恋

倾城倾国典故
倾城倾国典故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所谓"倾城"、"倾国",本来都是倾覆邦国的意思。古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女色的祸害之大,足以亡国。例如《诗经》的《大雅•膽仰》讽剌周幽王因宠幸美妃褒姒〔sì〕而亡国,就有"哲夫成城,哲妇倾城"之句
但是后来此话却改变了原意,人们习用"倾国"、"倾城"或"倾国倾城"为称誉绝色美女的赞词,而并无贬义。唐朝李白的《清平调花倾国两相欢。"白居q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又李白《感兴诗》:"一笑倾城欢。"李商隐《北齐二首》:"倾城最在着戎衣。"这里的"倾国"和"倾城"指的就都是美女。还有,元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写张生见莺莺美貌,禁不住产生爱慕之情,唱道:"怎当她倾国倾城貌!"
2
1939年的"九·一三"事件后上海租界与日军之间的战争。这个事件是小说《倾城之恋》的一个重要的写作背景
3
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张爱玲自身经历了一段复杂而曲折的爱情故事,这也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4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张爱玲在创作《倾城之恋》时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通过小说表达了她对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的独特见解
最后,"倾城之恋"这个标题还可以理解为一段空城里的恋情。在小说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是在一个空城中展开的,这个空城是战争的结果,也是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渴望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标题强调了爱情的珍贵和在战争中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

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第一炉香》内容简介】上海女学生葛薇龙求学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当做诱饵来吸引男人,葛薇龙渐渐沉迷在纸醉金迷中。
后来被花花公子乔琪乔吸引,为了继续过声色犬马的上流社会生活,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费尽心机嫁给了乔琪乔,最终沦为姑母梁太太和乔琪乔敛财的工具。
结局不言而喻,当薇龙失去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乔琪乔无情地抛弃。
【张爱玲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
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张爱玲《第一炉香》解读】汤哲声先生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爱情小说最深刻的是张爱玲,这个判断是大块人心的。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处女作,此作一发表,张爱玲便名声大噪。
这部小说发表在《紫罗兰》杂志,这是鸳鸯蝴蝶派办的文学刊物,鸳鸯蝴蝶派是通俗文学的一个流派,是专写言情小说的。
从《第一炉香》这部小说的情节看,它就是一部言情小说,写了一个女大学生和一个花花公子的爱情故事。
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流派的带头大哥周瘦鹃看了这部小说拍案叫绝。
这说明张爱玲写小说一开始就是走言情路线的。
然而张爱玲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她的言情小说中根本没有真诚的爱情,有的只是男人对女人的利用和女人对男人的依附。
她的言情小说由于加进了她的人生苦痛,揭示了女性依附性存在的悲剧,因此使得她的小说更具有现代意义,小说中剩下的只有对爱情的悲凉,对人生的悲凉。
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

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张爱玲代表作》是1999年10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张爱玲。
该书主要收录了张爱玲的一些代表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的代表作有哪些,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张爱玲外文名: Eileen Chang别名:张煐(父母取名)国籍:中国出生地:上海出生日期: 1920.09.30逝世日期: 1995.09.08毕业院校:香港大学(后因战争辍学)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小团圆》曾用笔名:梁京流派:海派作家原籍:河北丰润主要作品集: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丈夫:胡兰成、赖雅(美国)代表作:《半生缘》: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怨女》:张爱玲这部作品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麻油西施”银娣在麻木、压抑的生活中,女人的变态心理被张爱玲描绘得入木三分。
《倾城之恋》: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
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留情》: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5年以后创作的中短篇小说。
《情场如战场》:本书收录了张爱玲剧作《情场如战场》、《小儿女》、《魂归离恨天》等三种及小说增补。
《红楼梦魇》:本书是张爱玲十余年间对《红楼梦》的考据与研究。
《老照片:对照记》:搬家的次数太多,平时也就“丢三落四”的,一累了精神涣散,越是怕丢的东西越是要丢。
幸存的老照片就都收入全集内,借此保存。
张爱玲语录1、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
2、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

张爱玲经典作品集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她有很多的经典作文在
现代的文学史上有很具有代表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
张爱玲的经典小说诗集 1、《沉香屑·第一炉香》2、《沉香屑·第二炉香》3、《茉莉香片》4、《心经》5、《倾城之恋》6、《金锁记》7、《封锁》8、《红
玫瑰与白玫瑰》9、《留情》10、《鸿鸾禧》11、《桂花蒸·阿小悲秋》12、《连
环套》13、《创世纪》14、《多少恨》15、《殷宝滟送花楼会》16、《十八春》(后改名为《半生缘》)17、《小艾》张爱玲经典散文: 《迟暮》《秋雨》《我看苏青》《中国的日夜》《天才梦》《到底是上海人》《谈吃与画饼充饥》《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丈人的心》《公寓生活记趣》《道路以目》《草炉饼》《必也正名乎》《烬余录》《被窝》《谈女人》《走!到楼上去!》《有
女同车》《爱》《关于〈笑声泪痕〉》《论写作》《童言无忌》《书评四篇》《造人》《打人》《吉利》《说胡萝卜》《私语》《姑姑语录》《中国人的宗教》《诗与胡说》《表姨细姨及其他》《写什幺》《华丽缘》《炎樱语录》《散戏》《秘密》《忘不了的画》《谈跳舞》《谈音乐》《自己的文章》《夜营的喇叭》《存稿》《雨伞下》《谈画》《气短情长及其他》《“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羊毛出在羊身上--谈色·戒》《张爱玲语录》《谈看书》《谈看书后记》《忆胡适之》
张爱玲学术论着: 《红楼梦魇》
张爱玲经典剧本: 《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金锁记》《情
场如战场》《六月新娘》《温柔乡》《桃花运》《人财两得》《南北喜相逢》《南
北一家亲》《小儿女》《一曲难忘》《魂归离恨天》
张爱玲经典语录 1、不爱是一生的遗憾 爱是一生的磨难2、回忆这东。
张爱玲短篇小说《鸿鸾禧》

张爱玲短篇小说《鸿鸾禧》张爱玲短篇小说《鸿鸾禧》《鸿鸾禧》是张爱玲的作品,大家有看过张爱玲的小说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张爱玲短篇小说《鸿鸾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短篇小说《鸿鸾禧》娄家姊妹俩,一个叫二乔,一个叫四美,到祥云时装公司去试衣服。
后天他们大哥结婚,就是她们俩做傧相。
二乔问伙计:“新娘子来了没有?”伙计答道:“来了,在里面小房间里。
”四美拉着二乔道:“二姊你看挂在那边的那块黄的,斜条的。
”二乔道:“黄的你已经有一件了。
”四美笑道:“还不趁着这个机会多做两件,这两天爸爸总不好意思跟人发脾气。
”两人走过去把那件衣料搓搓捏捏,问了价钱,又问可掉色。
二乔看了一看自己脚上的鞋,道:“不该穿这双鞋来的。
待会儿试衣裳,高矮不对。
“四美道:”后天你穿哪双鞋?“二乔道:”哪,就是同你一样的那双。
玉清要穿平跟的,她比哥哥高,不能把他显得太矮了。
“四美悄悄地道:”玉清那身个子……大哥没看见她脱了衣服是什么样子……“两人一齐噗哧笑出声来。
二乔一面笑,一面说:“嘘!嘘!”回头张望着。
四美又道:“她一个人简直硬得……简直‘掷地作金石声!’”二乔笑道:“这是你从哪里看来的?这样文绉绉——真的,要不是一块儿试衣服,真还不晓得。
可怜的哥哥,以后这一辈子……“四美笑弯了腰:”碰一碰,骨头克嚓嚓嚓响。
跟她跳舞的时候大约听不见,让音乐盖住了。
也奇怪,说瘦也不瘦,怎么一身的骨头?“二乔道:”骨头架子大。
“四美道,”白倒挺白,就可惜是白骨。
“二乔笑着打了她一下道:”何至于?……咳,可怜的哥哥,告诉他也没用,事到如今了……“四美道:“我看她总有三十岁。
”二乔道:“哥哥二十六,她也说是二十六。
”四美道:“要打听也容易。
她底下还有那么些弟弟妹妹,她瞒了岁数,底下一个一个跟着瞒下来,年纪小的,推板几岁就看得出来。
”二乔做了个手势道:“一个一个跟着减,倒像把骨牌一个搭着一个,一推,泼哚泼哚一路往后倒。
”两人笑做一团。
二乔又道:“顶小的,才生出来的,总没办法让他缩回肚里去。
张爱玲的金锁记简介资料

张爱玲的金锁记简介资料张爱玲的《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下文是简介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金锁记简介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在人生暮年也未明白过来自己为什么会变了这个样子。
《金锁记》写的是国民时期,在封建制度压迫下,一家麻油店的女儿被卖进姜家(封建家族)的二少爷为妻。
因为她的出身低微,府中的婆婆、妯娌、丫鬟都对她不尊重。
她从一个思想正常的少女,变为一个尖酸刻薄、私欲极强的女人,她的可悲不仅自己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的施害者。
她的丈夫是一个得了软骨症站不起来的废人,本想娶她为妾,后因决定不在娶,将她改为妻。
嫁入府中后,她心中思慕府中的三少爷季泽,但是季泽确是个浪荡公子。
来府中看望她的哥嫂,表面上对她百依百顺,不过是想向她索要财物,其实内心是瞧不起她,恨极了她。
她经不住生活的磨难变得疯疯癫癫,口无遮拦,尖酸刻薄。
十几年后,她成为了寡妇,财产分家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向着她,她又破口大骂,分家后,季泽向她表白,她思来想去认为季泽的表白是为了贪图她的财产,心中暗恋的季泽让她失望透顶,痛哭流涕、破口大骂。
正是因为她没有从丈夫及季泽那里得到爱,忍受着情欲的折磨,形成了极强的嫉妒心理,见不得别人的恩爱,产生了扭曲的病态心理,逼死了进门不久的儿媳。
拆散了本应有好姻缘的女儿女婿,到最后弄的儿子每天逛窑子,女儿吸大烟,家不像家。
女儿长安24岁的时候得了痢疾,七巧不给她找医生,便让她抽大烟,抽着抽着也就上了瘾了。
未出阁的小姐天天抽烟,有人劝阻,七巧道:怕什么!莫说我们姜家还吃得起,就是我今天卖了两顷地给他们姐儿俩抽烟,又有谁敢放半个屁?姑娘赶明儿聘了人家,少不得有她这一份嫁妆。
她吃自己的,喝自己的,姑爷就是舍不得,也只好干望着她罢了!长安近30岁,还未嫁出去,七巧注定女儿要做老姑娘,又换了一种腔调:自己长得不好,嫁不掉,还怨我做娘的耽搁了她!成天挂搭着个脸,倒像我该她二百钱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命运摘要:对于女性的命运,多年来总有人在研究,但总不得全面,复杂的世界带动了丰富的人生,却也造就了许多悲苦。
在张爱玲的笔下,总是有很多说不尽的苍凉,道不尽的心酸。
无论是哪一种的两性关系,女子的地位总是卑微的;因为心欲,因为生存,女性总是难免悲哀。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爱情命运软弱张爱玲(1920——1995)笔名梁京,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阀阅门第,她家既有前朝的繁华,又较早的接受了西方文化,其父张廷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遗少,而母亲董逸楚则是一位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女性,父母因性情不合终止离异,父又续娶,正是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张爱玲忧郁、冷漠而又极度敏感的性格,终于在一次被父亲毒打、囚禁后逃离了父亲的家,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生活苦闷,张爱玲读书很用功,同时幻想以写作成名。
[1]1943年——1945年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陆续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同时也发表了多篇散文,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
在张爱玲的笔头下,表现出的是女性的悲哀,人的劣根性及道德的残缺。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女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内外压力:有来自旧家族内部的冷漠,有来自命运的捉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现在我们将带着她的作品来分析其中独特的女性人物的命运。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重要小说,而曹七巧则是《金锁记》中刻画最深入细致的一个的主要人物。
张爱玲曾在其小说集《传奇》的开头写道:“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而《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一人物正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而生动的诠释。
曹七巧的一生是20世纪初无数出生低贱最后变为贵族妇女的众多妇女的综合,她是从无数个20世纪初经历起起伏的妇女的经历中幻化出的一个人物。
她是平凡的,平凡在于她的悲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里俯首可拾;但她又是不平凡的,因为,在她身上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金锁记》以一个日趋衰败的世家望族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小家碧玉的大姑娘曹七巧,在世俗与命运的安排下阴差阳错地嫁入姜家豪门大院。
而在畸形的婚姻和封建大家庭的无情戕害中她逐渐丧失人性,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欲的极度膨胀,最后成为一个丧失了人性的“疯子”的母亲形象。
七巧作为一个女性,长期的爱情生活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强烈的压抑,再加上出身卑微,在门第森严的大家庭里人格受到排挤和歧视,于是造成她的心理变态,沦为“疯子”。
她要发泄、要报复,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别人毁坏了她的一生,她也要毁坏别人的一生。
于是,她的两个儿女成为她破坏下的牺牲品。
更为可怕的是长期的性压抑,造成七巧潜意识中的乱伦意念,“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一个男人”,“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她这一个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他也保留不住——他取了亲。
”七巧这样想着,就“把一支脚搁在他肩膀上,不住地轻轻地踢他的脖子。
”七巧在潜意识中是把儿子当作一个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是变相的占有自己的儿子。
爱而得不到,这对七巧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在她对爱彻底绝望后,她那难以抑制的情爱欲转而成为对儿子的占有欲,对媳妇的摧残欲,对女儿的控制欲。
张爱玲对《金锁记》描绘的那个年代已离我们远去,可主人公曹七巧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索。
七巧给自己套上了金钱的枷锁,她的爱情是畸形的,人性也在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下泯灭,但她的形象是那个社会的典型与真实写照,她的悲剧产生于金钱的枷锁,但根源在于封建家庭和吃人的旧中国。
《半生缘》是张爱玲的旧作,原名《十八春》,又名《惘然记》,1951年张爱玲以梁京这一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后来在其旅美期间进行修改,删掉了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易名为《半生缘》,这是张爱玲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
《半生缘》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地点是在温婉、凄迷的旧上海。
作者以第三人称开头介绍:“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已经有十四年了”,然后写道:“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
顾曼桢、许叔惠、沈世均三人同在一个工厂工作,曼桢个性温柔坚强,叔惠开朗活泼,在相处中,曼桢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爱了。
曼桢的姐姐曼璐为全家的生计着想,十七岁时毅然离开初恋情人张豫瑾开始了舞女生涯,但家人并不能真正理解曼璐,认为她丢尽了家人颜面。
如今曼璐年华老去,为了后半生有所依靠,决定嫁一个靠得住的人,这个人就是祝鸿才。
从此,维护"祝太太"这个名分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活支柱。
世钧与曼桢的爱情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压力,加上两人的互相猜疑,后又有姐姐、姐夫的算计、陷害,他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曲曲折折,不那么顺利。
婚后,祝鸿才发了不义之财,原形毕露,在外花天酒地。
曼璐为保住自己的名分,决定生一个孩子来拴住祝鸿才,然而自己以往的几次堕胎使她有心无力。
她一心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二妹,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
唯恐沈世钧来找曼桢,还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世钧找到她时,她假说妹妹妹已嫁人,并且代妹妹退还他订婚戒指。
后来,生产后,曼桢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离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
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相求,她仍不为所动。
后来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知道曼璐病死,祝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附近。
出于母性,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
后来,儿子得了猩红热,祝鸿才又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留在祝家中照顾小孩。
最终,为了孩子。
她抱着自杀的心理嫁给了她平生最恨的男人——祝鸿才。
婚后祝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曼桢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
沈世钧婚后也搬到上海,始终难以忘记曼桢。
由于共同的朋友许叔惠,二人得以再次见面。
沈世钧说曾去找她,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已给张豫瑾。
曼桢告诉了他中间发生的曲曲折折,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两人见面,对望半晌,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
没有爱的人偏偏结合在一起,而相爱的人却又咫尺天涯。
在这场爱与恨的纠葛中,顾曼桢毫无疑问的成了我们为之愤慨的对象。
《半生缘》中顾曼桢是新女性,有知识,温柔而坚强,对家人有责任心,对姐姐的经历同情理解,但是,这个善良、勤恳、与人为善的好人,最后除了抢回自己的亲生儿子以外,一无所获。
她不但没有得到上天的眷顾,反而遭到天“谴”:被姐姐算计、被姐夫强暴、被姐姐姐夫联手幽禁以至怀孕生子……这些近乎荒唐的事情像噩梦一样离奇的发生在曼桢的身上,可以说,她的悲剧是由她周围的一个个的女人所造成的。
先是母亲无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之后又是姐姐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再加上沈母烧毁求救信的事件,使得这一个女人的一生充满着悲哀。
张爱玲笔下的顾曼桢,其坚强或者对命运的忧郁都是来自骨子里的。
她是三十年代大上海的新女性,她坚强而自信,知性而素雅,她象夕阳的余辉一样,散发着一种沧桑美。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她都要求独立。
曼桢性格中最大的特点除了坚强还有坚贞,即使是丢了一只旧手套,她也觉得很可惜,更何况是自己深爱过的人呢?而且一旦失去了,曼桢对新的物新的人就再也不会有从前这般兴趣了,这或许也就是曼桢离开世钧之后再也没有幸福过的原因。
虽然后来她还是照样活下去了,但她仿佛整个人陷进泥潭里去了,神情恍惚。
顾曼璐,这个一生都“逃不出宿命的掌心的”不幸的女子,作为一个女人,她有着一个舞女被后辈抢饭碗的哀怨,一个年华渐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点东西的急切。
可是一切都没有朝着她意愿中的方向发展,她一辈子惟一爱过的男人是张豫谨,但为了全家老小,她舍弃了她心中所珍视爱情,把它深埋心底。
祝鸿才是她的救命稻草,但她却为他延续香火,她最后什么都抓不住了。
当张豫谨移情曼桢,曼璐从18岁时为家庭承担的苦楚释放了,她利用了自己的妹妹,为祝鸿才生了一个儿子。
她的一生虽短暂但却充满了坎坷,由于生活的压力,逼迫着这个女子由妥协走向精神变态的深渊。
由对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氏两姐妹的形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的艰难,无论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积习,还是女性自身思想等的禁锢,女人要实现自我价值,把握自己的命运,都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也需要长期的斗争。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小说连载于《上海杂志》月刊后,在当时赢得了读者群极大的回响。
而其在一九四四年改编成话剧上演之后,更造成了万人空巷的盛况。
《倾城之恋》不仅在当时使张爱玲的声誉达到高峰,并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倾城之恋》这个题目乍听起来会以为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读后才明白,所谓倾城是说一个城市沦陷背景下方可成全的一段婚姻。
所以,从整体而言《倾城之恋》是描写普通人乱世中的“传奇”,从而寻求那份最后回归的普通。
张爱玲以一贯苍凉的叙述基调,特有的敏感笔触娓娓道来一段浮华背后的无奈与凄美,讲述了一个没落世家女性生存困境的悲剧故事。
在长达三万多字的篇幅中,描述了女主角白流苏对于婚姻的赌注。
而故事的内容则可以以1944年4月7日署名迅雨的论述作为概括: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
正要陷入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
《倾城之恋》开篇第一段,就让人感觉到浓重的腐旧气息。
白公馆里,“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在上海这个中国近代现代化最早的城市里,生活的步骤是快的,别人的时钟都拔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
”仅一句话,就点明了白公馆是这个近代大都市里的守旧部落。
生活在这样一个压抑的、畸形的旧式家庭中,对流苏来说,唯一的出路、最后的选择是离开。
流苏大抵上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她会反抗,能够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可见是很有勇气的。
然而流苏也是妥协的,因为最终她也不过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
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生活告诉她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徐太太的适时出现在文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先是开导流苏后又说为流苏留心着,正是由于徐太太的牵引,让流苏有了反击的希望,让她对自己有了一点信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流苏回到屋里,端详着自己:还好,她还不怎么老。
她那一类的娇小的身躯是最不显老的一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
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为玉——半透明的轻青的玉。
下颌起初是圆的,近年来渐渐尖了,越显得那小小的脸,小得可爱。
脸庞原是相当的窄,可是眉心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