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赏析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金锁记作品赏析张爱玲

人生的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其中某个角色。张爱玲却在这个人生舞台上远远眺望着,她不是导演,却如同解说,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的一场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诸位角色,确切地说,抑或是审美。于是有人言:"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归宿所在,她以否定现在生态下女性的女奴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自然这是我们的解读。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过去冷淡七巧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大怒之余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的幻影消失了,淌着眼泪的七巧奔到窗前: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地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金锁记》作品赏析 张爱玲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意境解读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在她的小说中,时而风情万种、婉约柔美,时而深情厚重、含蓄优雅。
其中《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一篇情感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小说,这篇作品不仅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更是对当时时局的一种印象和表达。
本文将从意境角度分析《红玫瑰与白玫瑰》。
一、红玫瑰还是白玫瑰小说开篇即出现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对比,红玫瑰象征着生命的热情与奔放,而白玫瑰则代表着静谧与死亡。
这种对比的深度和意境,是张爱玲长篇作品中常见的写法。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也象征着女性的两种不同的性格和追求。
小说主人公,顾里,既爱着红玫瑰的张先生的妻子珠珠,也喜爱着白玫瑰的赵又廷姐姐。
顾里始终无法做出选择,最终导致了他不堪的结局。
这种红白玫瑰的象征意义,对比鲜明的画面,让人深刻地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突。
二、生活的压迫与想象的自由小说的描写充满着压迫感,人物形象和情感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表面上看,这篇小说似乎是在描述女性追求爱情权利的命运和困境。
但更深层次的思考是,作为五四以前的女作家,张爱玲早已有了对于生活境遇的清醒认知。
她描写了当时上海的独有的文化生态,女性缺乏平等权利,男人的私生活又常常与伦理道德产生冲突。
在这样的沉闷氛围下,人们看似尊崇繁荣浪漫的情感,却实则是对于自由、光明和心灵径路的渴求。
小说描写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现实,将个人命运与社会压迫联系起来,深刻剖析了生命中的困厄时刻。
三、爱情的多样性在小说中,张爱玲不是在描写纯净的爱情,她也没有解释谁是好人某某人是坏人的道德标准。
相反,她是在向读者展示一种多元性,教人明白所谓的爱情其实不止一种形式,无论是阴之美、成就之美还是伤痛之美,它们都是个体心灵选择的集体题材。
从此,审美标准和爱情观念便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与提升。
小说中的情感细节,更使得一些情感需要进行剖析,不断厘清自己的情感认识,进而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审美价值体系。
张爱玲半生缘赏析

张爱玲半⽣缘赏析张爱玲半⽣缘赏析 张爱玲⼩说总是悲惨的结局。
《半⽣缘》也不另外,男⼥主⼈公终究是怀着将错就错的⼼情各⾃组建了家庭。
怀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过下半⽣的⽇⼦。
真叫⼈叹惋。
叫⼈不禁叹道: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愿意等待 ? 张爱玲半⽣缘赏析1 这本书⼀开始就紧扣词眼“缘”。
爱情的产⽣,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如此纯粹,曼桢与世均,翠芝与叔惠,仅⼀⾯之缘,便永远将爱留在了对⽅那⾥。
这也就是所谓的“⼀见钟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边也有真实的例⼦。
到了⼀定的年龄,结婚是势在必⾏的。
既使明知⾃⼰要娶或要嫁的⼈不是对⽅,也会乖乖地顺应家⼈的安排,结婚⽣⼦。
之后,脾⽓好点的,可以相敬如宾,⼼不在焉地⾛完⼈⽣,如世均夫妇;脾⽓不好的,⼲脆吵闹离婚,带着对往事爱情遥眷恋孤独终⽼,如叔惠夫妇但。
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妇那般,在外⼈眼⾥过着幸福美满的婚姻⽣活,只有在知已朋友⾯前才会提及婚姻的⽆奈与责任。
⽽真正由爱情升华到婚姻的,却是凤⽑麟⾓。
⼀百年前,故事发⽣时是这样,⽽⼀百年后,⼈们还是这样的⾯对婚姻与⽣活。
于是,想到了⾃⼰,是否也会这样的随波逐流…… 错过了就注定是错过了的,⼈的⼀⽣就是被这样⼀种抓不住看不见的缘分给捉弄了,也是被这样有缘⽆份的感情伤害了。
更是被那爱着却错过的⼈折磨着。
曼桢、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们都⾛⼊了婚姻,然⽽爱情与婚姻却错位了,在外⼈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们⾃⼰清楚,没有爱的婚姻是怎样的⽆奈与怅然,婚姻中没有爱情的影⼦,有的只是⽣活的写照,他们的爱情落在了永远不能触碰的地⽅,只能被封存着,等到⽩发苍苍时讲故事给别⼈听,以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与爱情。
书中有那么句⼴为流传⼜常被借⽤的话,那就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
”故事读完让⼈感到很苍凉,书中⼏对恋⼈是 “有缘相见,⽆缘结果”任何铭⼼的恋情都敌不过时间的消磨,那⼀时错过,永⽣也错过了,既使重逢也是满腔⽆奈。
张爱玲《爱》及其赏析

张爱玲《爱》及其赏析
《爱》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文学作品。
从全景式的地理背景
和精致的文学风格,《爱》展示了张爱玲用温柔诚实之气细腻描绘出人类恋爱和悲剧的结果。
书中故事表达出,爱情是一种相对论的概念,它同时有它的美妙、幸福以及矛盾的一面,既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也可以让他们受到痛苦,但是只有在失去与珍惜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在小说的结局中,张爱玲以小人物的故事,细腻的描绘了爱情中的种种不同的形式和。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语言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她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是分不开的。
集中来看,奇妙的比喻,诡异的色彩运用,和她小说里反复出现的各种象征和意象,是其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
在她的作品中构成了独特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张爱玲的小说有诸多令人叫绝的奇喻,张爱玲是一个不吝啬使用比喻的作家,她仿佛就是一个在文学的河边玩着沙的小孩子,比喻对她而言就是她身边前后左右无穷无尽的沙子,随手一抓便是一把,再捏塑一番,就成了具有美感的作品。
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
(一)感觉化的比喻张爱玲的比喻生动、形象,构成方式为外物感觉化。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剧中的某个角色。
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导演着,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异常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奇情奇景,她用自然景物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空间,让人从中领悟出最悲怆的人生之谜。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似乎万事万物皆可拿来做比喻,就连很多别人已经写过、写滥的事和物在她的笔下,也突然就与其他事物发生了联系,变成了绝妙的比喻,变成了她任意驱使表达爱憎的工具。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写女人肌肤嫩白的比喻又何止千种万种,却从来没有人把这样的肌肤之白比作往外泼的牛奶。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二)暗示化的比喻暗示化的比喻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精华。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赏析《倾城之恋》,它讲的是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人受到种种的影响,什么都倾覆了,唯一剩下来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与关系。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一个动荡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
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废墟,但人心中的东西却能让人们紧紧依偎着,相依为命。
1、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要解读与作者的某些关系提起张爱玲,心头总会涌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旷世难寻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
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的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但是偏巧,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她,却一点也不幸福,胡兰成风流成性、不负责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时期都处于那些刻薄、没落、自私的人群之中。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满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挣扎着,但终不免一个悲剧性的命运。
张爱玲自己的爱情也是,她爱上了一个民族汉奸,这样的结局终究不能完美。
因此,她的文章风格也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息的笔调下,他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能完美的结局。
但她却慷慨地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渴望爱与完美的情怀的眷恋与不舍吧。
2、对作品内容的解读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于千千万万人中遇见你所遇见的那一个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
是的,就是这样一种唯美的感觉。
流苏,一个充满高贵典雅气质的没落的白家小姐,一个旧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
她离了婚,想投奔娘家寻找一个栖身之所,但是亲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无辜的灵魂经受着世俗与势力的拷打,她实在没想到上天会再赐予这样的自己一份真实的爱情。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一个现代风月场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的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张爱玲小说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女人角度给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社会、认识男人、认识女人的新天地。
本文将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等主要三个方面来对其小说进行解读。
关键字:张爱玲、人性弱点、女性视角
从心里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孩童时期的经历会对其以后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而张爱玲显然也不能脱其窠臼。
“本名张煐。
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不过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A)。
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对其作品的风格产生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下面我就从人性弱点、女性视角、悲凉的语言这三方面来解构张爱玲的小说。
一、人性的弱点。
坦白的讲,张爱玲的小说人物多给人以暗淡
的颜色,几乎在里面看不到主流世界所赞扬的积极与进取的人数态度。
主人公的身上,或者说是作者张爱玲本身就想给我们展现的是人性中那些丑陋与不堪,把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简单地总结一下,她的笔下主要有这三种人。
(1)由性压抑而变态的人
海蒂性学报告里有这样一段论述“最令人愤怒之处,便是让每个原
本性欲正常的女人,反而觉得自己不正常。
女人除了正常的性欲遭到剥夺之外,还被教育成要深自内疚,其实她们根本就无须自责。
驱使她们为了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病症去寻找万灵丹,只会将她们推向永无止境的自疚与不安中”。
(B)海蒂明显是收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
巧的是张爱玲也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她从性压抑这个点出发,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由于压抑而变态的人物。
在《金锁记》中就描绘了这样一个人,她为了金钱嫁给了一个患有痨病的性无能者,却又因为情欲不能得到满足,转而去破坏儿子的幸福婚姻。
这个人叫做曹七巧。
对于曹七巧这个人物,有很多人进行分析解读,其中关于性压抑不被满足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
(2)自私的人
不难看出,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女人,都给人一种典型小女人的形象。
自私而自怜,其中自私是主要的。
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说过一切小说中都离不开自私的坏人。
我想可以这样去理解,她只是想从自私这样一个任性的弱点去窥视人性更为深刻的一面。
或许女人的美貌可以成为社交的妙药,这一点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作家都去描写过。
张爱玲写的《琉璃瓦》中有一个姚先生,他为了自己的事业自私的利用女儿的美貌,不管她幸福与否。
貌似很多作家都认为人最自私莫过于利用自己的女儿,矛盾的《子夜》里也有类似的桥段。
(3)对命运逆来顺受的人
对于命运,不少作家,尤其是与张爱玲同时期的作家,都采取了一种积极的抗争态度,包括对自己命运、对民族命运。
但张爱玲却属于另类,她笔下的人多属于认命类型。
面对一切不公正和不公平遭遇,默默忍受。
这样的人,苦其一身,也难以摆脱成为奴的命运。
上诉的三种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自私与利己。
不可否定,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性格的造就。
张爱玲却更愿意让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难以磨灭掉的劣性。
“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的一切冲突最终都指向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人是无可指责的,环境的黑暗或是不完善造成人世间的所有不幸,一旦造成悲剧的社会或生存环境被改变的很美好,人也会生活的无比幸福”
(C)
二、女性视角
这个世界对于女人和男人是不一样的。
所以女人看到的世界跟男人看到的世界更是不一样。
张爱玲这样的一个传奇女人,从小生在名门,童年又遭遇不幸,两次的婚姻两个男人,这样给了这个作家更独特的女人视角来看待周遭。
不同于同时期的作家,她的作品中那些女人都让人去爱去恨去难忘。
在她看来,女人是没有错的,错的是那个罪恶的制度。
女性的解放,女性的幸福,确实离不开社会制度对待女性的公正合理,确实包含着男女地位上的平等。
但女性摆脱对男性的依赖,真正地从人格上自立自强,不能不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
假若仅仅顾及到表面的形态,骨子里仍离不开
对于男子的依附,那么谈女性的幸福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以为,张
爱玲的观点,相对于同时期同题材的作品,在女性悲剧命运的探索上,确实是深刻独到。
“她脑后有点寒飕飕的,楼下两边橱窗,中嵌玻璃门,一片晶澈,在她背后展开,就像有两层楼高的落地大窗,随时都可以爆破。
一方面这小店睡沉沉的,只隐隐听见市声——战时街上不大有汽车,难得揿声喇叭。
那沉酣的空气温暖的重压,像棉被捣在脸上。
有半个她在熟睡,身在梦中,知道马上就要出事了,又恍惚知道不过是个梦。
她把戒指就着台灯的光翻来复去细看。
在这幽暗的阳台上,背后明亮的橱窗与玻璃门是银幕,在放映一张黑白动作片,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会在楼座前排掉过身来背对着楼下。
”
这是《色戒》里王佳枝与易先生同去买钻戒时的一点描述,其中这一句我的印象很深刻,“她不忍看一个流血场面,或是间谍受刑讯,更触目惊心,她小时候也就怕看”。
作为一个有任务在身的人,首先应考虑的是完成任务。
但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被一个男人迷上了的女人,却又不得不考虑她依然爱的那个男人的安危。
这或许就是女人的无奈。
在最后,张爱玲没让王佳枝完成任务,确实让易先生跑了。
在张爱玲看来,这对于一个女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那是不得了的。
因为她听从了自己的内心,用自己的独立来进行抉择。
张爱玲作为一个女人,也有其母性中的包容和宽容。
她把人物的丑陋写的露骨,但对其批判却是留有余地。
或许,她认为那些只是人性中共有的弱点,而不是一个坏人的丑恶。
与张爱玲同时代的女作家,如丁玲、萧红,她们都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
她们在看待未来世界和社会的时候,都以理性和细想为基础,去探索未来。
如萧红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如乌托邦的社会里,人的精神面貌是积极与向上。
看不到一些许的暗淡与悲凉。
而张爱玲的小说里,冷色调占据了主要部分。
作品中的人物多给人以阴冷的感觉。
三、悲凉的语言
五四运动的浪潮足足影响了一代的作家。
民主与自由,这些五四的思想在30年代仍然是文化的主角。
但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市民文化却依旧存在。
如果说北京的老百姓都带有强烈的整治敏锐性,那么老上海的市民却是典型的小市民心态。
从小市民的眼睛去看那个动乱的社会,不能不免去悲凉之感与无力。
很难说,悲凉的人生到底是对还是错。
张爱玲的眼里,悲凉的人生没有错。
她的小说贯穿其中的悲凉语言,投影的是她对于人生的悲凉态度。
她悲于人生更悲于人性。
记得她曾在《传奇》的序言中说过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
不难理解,这个威胁来自人性的自私,来自现实的无力,更来自于内心的无措。
“这家大概主要靠门市外卖,只装
着寥寥几个卡位,虽然阴暗,情调毫无。
靠里有个冷气玻璃柜台装着各色西点,后面一个狭小的甬道灯点得雪亮,照出里面的墙壁下半截漆成咖啡色,亮晶晶的凸凹不平;一只小冰箱旁边挂着白号衣,上面近房顶成排挂着西崽脱换下来的线呢长夹袍,估衣铺一般。
”这是《色戒》里的一段描写。
窥豹一斑,从这一段话里,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词汇:寥寥、
阴暗、情调毫无,虽然不多,却也让人看的顿感悲凉。
最后一句如估衣铺一般,看似随便,却让人读起来不禁唏嘘。
引用出处:
A,引用自百度百科,
B:引用自《海蒂性学报告》
C:引用自《解读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