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作为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主要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思想,同时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应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以期对今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一直是个重大的课题。

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自我发展是本论文致力研究的课题。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心理学思潮,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其所倡导的积极理念为学生教育的价值抉择提供了新的解读。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 年代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以及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1] 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教育目的不仅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要培养积极人格、挖掘潜能。

传统心理学致力于治疗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将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认为,没有心理问题未必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没有心理问题,而且是积极品质的增加。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应主张发展积极正面的情绪。

教师应侧重采用正面案例来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提升自我的动力。

第二,教育应注重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只是每个人的发展情况不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1 NO 8 00 2
Cn E c i n eo H a ha d ao lo tn e l i u tnn v l rd
教 育 心 理 研 究
基 于 积 极 心理 学的 高校 学 生心 理 健 康 教 育 ①
岳慧兰 吴 良军 (. 1 江苏 省连云 港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 ; 2 淮海工学 院 江苏连 云港 2 2 0 ) 2 0 6 摘 要: 积极 心理学是世纪之 交兴起 的心理 学思潮, 为心理 学不仅要研 究人 的各种心理 问题 , 认 帮助人 们治疗心理疾病 更要研 究健康人 群 的种种美德 . 积极 品质 , 发现和培 育人 的卓越 才能。 文 用积极 心理 学理念 指导 高校 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 本 将大 学生心理 健康 曩育从矫 治 性 工作 向发展性 指导转 变, 关注少数 问题 学生到服务 全体 学生转 变,以全 面提 升 学生 的积极 心理品质 , 从 开发 学生 的积极 心理 眷| 。 皂 关键 词 : 积极心理学 高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 号 : 4 G 0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6 9 9 ( 0 0 1 () 0 4 - 2 1 7 — 7 5 2 l )0 a一 2 8 0 3

的心 态 ; 学生 学 会 正 确 理 解 幸福 , 享 快 强 调 对 学 生 积 极 因 素 评 价 的价 值 取 向 , 让 分 全 乐 , 发 学 生 青 春 和 活 力 的 积 极 心 理 健 康 面 提 高 学 生 心 理 素 质 , 校 园 内 弘扬 积 极 焕 在 教 育 , 能 满 足 学 生 培养 与 和 谐 校 园 建 设 向上 的 正 气 , 建 积 极 、 谐 的 校 园氛 围。 才 构 和 的迫 切 需 要 。 积 极心 理健 康 教 育 方 向不是 与传 统 心 理 健 ( ) 校 学 生 实 施 积极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的 康 教 育 方 向相 对立 , 是 对 传 统 心 理 健 康 2高 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年轻化、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包括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各种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他们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其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全面发展和成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方针。

具体目的包括:1.了解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2.分析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4.评估实践效果,验证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5.探讨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以上目的的实现,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点、长处和积极资源,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摘要:高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解决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本文重点分析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解决对策1基于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需要根据当前的状态对基于积极心理学进行分析,了解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基础,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首先需要注意建立合适的教育目标。

因为传统的心理教育层面教育内容较为狭窄,主要是对一些情绪和行为出现困扰的学生进行服务,没有重视关注广大学生群体,而积极心理学层面的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培训和教育,在此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

传统的心理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而基于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模式,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其一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其二是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其三是大学生的社会积极心态。

通过对相关内容的研究,进一步的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最后需要对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和传统的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方面脱离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学体系,方法更多元,可以有效的与其他的活动融合,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体验教育。

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的与大学生的学业课程衔接,帮助学生更好的转变心态与社会对接。

2目前我国大学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现状2.1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化差异,很多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入大学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在毕业之后可以有效的就业,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期望,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面临着就业的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功利。

没有重视对自身兴趣爱好的培养,其次很多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更重视理论,不重视实践,造成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在就业的过程中会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教 育 目标 定位 不准 1 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 ,优化个性 品质 ,排除心
理障碍和心理困扰 ,增强适应能力 ,促进人格发展 ,培养健 康心理素质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从性 质上理解 ,可 以
分为两种 :即消极性 ( 弥补性) 目标 和积极性 ( 发展性 ) 目
塞利格曼等人倡导的积极心理学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 感 、好奇心 、心理弹性 、利他 、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
《 国心理学家》杂志上 发表积极心理 学的文章 ,揭开 了心 美 理学从 消极心理学模式 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变的序幕 ,并很 快 在心理学界引起巨大的反 响。
2 、积 极 心 理 学的 内涵
衷于制订心理病态的标准 ,把主要精力 放在心理咨询和心理
治疗上 。3 _ 其现状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J
或消极心理学模式 ,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矫正学生的各种 心 理 问 题 上 ,不 能从 根 本 上 预 防 各 种 问 题 的 出 现 , 促 进 学 …
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 良好 的环境适应性实 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 品质 ,因此应建立积极 的社会 、家庭 和学校 系统 ,以培养人 对社会 的积极 态度 o [ 积极心 理学倡 2 J 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 向,关注人 的优秀 品质 和美好心灵 , 强调心理学不仅要使那些处于某种 “ 逆境 ”条件下 的人们知
态 、建 设 性 的人 际关 系 、独 立 自主 的人 格 和 丰 富 多 彩 的精 神
理 ,一个人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本 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 品
1 、加 强 和谐 校 园建 设 ,营 造积 极 向上 的 校 园环 境
积极心理学认 为人 的积极体验和品质与良好 的环境和社 会背景是密不可分 的,良好的环境 氛围能够影响人的积极心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路径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积极心理品质成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特质和积极心理态度。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中,弗洛伊德的自我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对人类心理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也将一些新的思想融入进来,比如情感智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情感智力是一个人在处理情感信息时的能力,包括感知、理解、表达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这一新的思想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

1.自尊自信的品质自尊自信是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自尊自信的大学生更有可能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的品质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2. 心理适应的品质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心理适应的品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掌握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

3. 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乐观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积极心理品质之一。

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1.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增强自尊自信的品质,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2. 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 拓展视野, 加强心理适应能力, 提升自尊自信品质。

同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Hillson和Marie (1999) 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包括两个独立的维度: 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
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
天才儿童在自己具有天赋的领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和坚持性,而天才的产生与父母和家庭环境很有关系,天才通常是在那些富裕的家庭环境、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产生。
Ericsson通过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创造力是源于普通认知过程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地是培养出的而非与生俱来的才能。
四、积极心理学给我们的启示
正常 异常 (有效的心理活动) (精神病)
判别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
行为古怪
行为持续存在
我有一间房,房子里有很多书。我拥有世界的一小块,它是个果园,每年都为我献上甜美的苹果;我还有一只狗,在我回家之前它不会去睡觉,它总是欢快地迎接我回家,仿佛我就是它的天,它的地。 我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脚可以走路,手可以活动,脑子还能想事情,想那些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我却未经历过的事情。 我是自己的主人,享受生活的欢乐,分担别人的痛苦。还有谁的财富比我更多吗?为什么《福布斯》杂志不将我评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因此,心理学应改变这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上,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
同情、理解、宽容、利他、乐观、坚持等,这些都是幸福具备的普遍共性,我们为何不把研究这此问题来当作是帮助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呢?
“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与其花大气力去探寻不幸的各不相同,还不如先想想幸福的普遍相似也许对我们更有启发。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篇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篇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观可以概括为预防观、幸福观以及积极观三方面,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心理 问题的负面因素,而且要更加关注对个体潜能的挖掘,加强自我监督管理,通过提高自身的积极品质克服心理上的 问题,并且用主观的幸福感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积极心理学倡导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在对待困难和复杂 的问题时,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处理。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篇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2篇
篇1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个体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并通过对这些心理品质的唤醒帮助个体获得更好地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中存在固有的美德和力量,它倡导人们以一种欣赏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发掘他人身上 的闪光点;同时,倡导个体要积极地肯定自己,善于运用自己的智力和潜能去积极地解决问题,最终实现个体的全 面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积极心理学重要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应用,能促进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模式的相对完善,对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要有积极的自我认知
首先,大学生应通过与周围人的对比,以及不同年龄段自己的对比,给予自己一种客观的评价,清楚地认识自 身的优点与缺点。其次,在客观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之后,大学生应积极运用自己的优点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同时,也要理智地看待自己身上的缺点,努力弥补不足。
家庭成员与大学生有着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在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上也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家长要 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美德的培养放在首位。其次,家长要为大学生做好的榜样,身体力 行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抗挫折能力面对成就时不骄不躁的品格,帮助孩子养成多方面的优良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作者:王楠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5期
摘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越来越大的社会从业压力,还是社会上传播的消极思想,都给大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收到显著的成效,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消极心理学的长期影响。

因此,现在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开始尝试使用积极性理学,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心理健康教学。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74-01
1 引言
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高等学校近年来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越来越方便快捷,然而伴随着各种信息的涌入,一些社会上的负面思想也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一些消极心理。

积极心理学在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积极思考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中更有效的应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侧重于预防自杀的教育
1879年心理学被人们正式承认和认可,人们开始重视心理疾病的问题,当时的心理学主要是使心理和精神上存在问题的病人得到有针对性的治疗、在平凡的人类当中通过心理辅导使人们对生活更加的向往、及时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人才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

在经过了一些事件之后,人们在对心理学进行研究的时候开始转变成对自杀心理的研究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开始侧重自杀等消极心理的传授,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然而却忽视了大学生其他心理的教
育[1]。

2.2侧重于心理问题矫正教育
一些高校在学生心理问题教育方面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导致学校进行心理辅导的教师不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经常是等学生发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学校才开始重视该学生的心理问题,企图矫正学生的心理疾病。

这种情况使得正常的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被忽视。

高校在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注重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不要等到发生问题了才去纠正[2]。

3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3.1增加积极心理健康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鼓励学生通过培养自身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自身强大的正能量来抵御外界消极思想的入侵。

首先,培养大学生面对生活的积极情绪。

通过一种心灵和情感上的体验,将一种满意和幸福感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对大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的种种幸福和满意感能够使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史始终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并且从长远的角度讲,这种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这将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其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格倾向。

当两个人面对同一个困难的时候,拥有积极性格的人总是能够更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完成艰巨的任务等,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性格,在面对任何困难的过程中不可以轻言放弃,不可以只是抱怨,而要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主动寻找出路[3]。

3.2采用积极的心理辅导方式
在传统的大学心理教育当中,只是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和矫正,这种做法忽视了正常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只关注学生身上的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这是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从积极的角度,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或优势,并对其进行赞美和提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主的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而不是只靠出现问题后的纠正来进行健康心理的教育。

首先,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尽量以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教学,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教师的鼓励和感染,逐渐也形成自身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其次,以积极的态度来辅导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不断使学生感受到爱和关注,而不是一味的纠正学生犯下的错误,心理辅导内容不再只是单一的谈话和教育,而更应该注重形式上的内容,通过交流或者电影等温馨场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更有效的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学会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问题。

3.3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组织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只针对单独发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进行,而是要扩大心理辅导范围,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在校园当中建立起一个积极的体系,将正能量不断的展现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从无形中对学生产生心灵的感染,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各科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来进行授
课,以积极的心态来影响大学生,而不是一味的纠正学生的缺点,从而能够有效的将学生的自身特点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4 结语
积极心理学近年来被大学广泛的接受并应用到日常的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当中,它以积极的思维、性格和态度来感染学生的心理,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来面对生活,通过自身的不断成长来抵御外来的消极影响。

积极心理学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08.
[2]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吴佳蕾.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