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新课改下情感教学的几种特殊心理现象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情感教育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那么,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呢?在新课改下,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等活动,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乐、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在新课改下,情感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训练、情感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通过多样化的情感教育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新课改下,情感教育的方式也得到了创新。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感剧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交流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更直观、丰富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新的情感教育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下,情感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也得到了重视。
语文教学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政治等相关知识,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为目标,内容多元化,方式创新,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分析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阳光的心态和情感素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和方法,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成为了教师们日常教学中急需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特点和方法以及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
2.提高学生的情感修养情感修养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个体在情感世界中发展成熟、全面、健康的心理品质。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体会到不同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修养自己的情感,养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修养。
语文课堂中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在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时,学会感同身受,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感是人的心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培养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培养个性,促进学生的良知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能以准确、立体、多元的姿态对世界进行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特点1.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提倡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体现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这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感受积极体验语文带给他们的情感。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新课改注重技术的融入,提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为情感教育提供更为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示不同的情感情景,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到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浅谈新课改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浅谈新课改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新课改初中语文注重情感教育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感能力。
在教学
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新课改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
情感教育要注重情感体验。
在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
在教授优秀文学作品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作品中的情感,使之深入
人心。
情感教育要注重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情感表达,可以使
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组
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活动,如写日记、作文、情感倾诉等,让学生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语
言表达出来,并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
新课改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是培养学生情感素质和情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注重
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交流和情感评价,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
情感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感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情感培养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情感教育是指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情感能力,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情感感受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精选文学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通过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中情感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研究还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情感态度是指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积极情感态度的平台,引导他们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态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对人物情感态度的评价和思考,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教育研究还应关注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情感能力是指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上的能力,包括情感认知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情感应对能力等。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感鉴赏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剧本阅读、情感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应对能力。
情感教育研究还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的评价和跟踪。
评价是指对学生情感发展的量化和定性的衡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方式进行。
跟踪是指对学生情感发展的动态观察和记录,可以通过学生情感作文、学生情感日记等方式实施。
这些评价和跟踪的结果可以为后续教学提供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得到了更加重视。
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情感品质和情感技能的教育过程,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关注较少。
而在新课改中,情感态度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重视。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情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通过情感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在教授《小草》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感受小草的生命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坚韧、自强的情感态度。
通过这种情感的沟通和感受,能够引发学生的共情和共鸣,使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和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情感品质是指个体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体验能力。
新课改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荷塘的宁静美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通过这种情感体验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提高学生的情感品质。
可以看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情感品质和情感技能,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情感为纽带,创设情感氛围,灌输情感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表达情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入手,分析其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情感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提升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引领语文是一门育人的学科,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内核,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文学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因素的艺术形式,而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语文教学作为文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增强对文学的热爱与感悟。
1. 存在的问题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对情感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的情感态度不够积极向上,缺乏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情感。
学校和家长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2. 现状分析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挑战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机遇在于当前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情感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如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1. 加强师资培训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情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情感理解能力和情感教育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训练。
浅议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浅议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主要包括“爱国、民族团结、守望相助、孝道、友爱、礼仪、悯悯人心、关爱自然、诚信、感恩”等方面。
那么,在新课改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
一、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联想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联想。
情感体验是指在课堂中真正地让学生去感受情感,例如学生读到《小学没毕业》这篇文章,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于回忆小学时光的那份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情感联想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中的情感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针线》这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在“针线”这件小东西面前,我们曾经有哪些感动和情感上的收获,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共鸣和教育效果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情感体验和情感联想来鼓舞学生的情感,然后让他们有所思考,明白其中的道理,具备一定的情感评价和情感思考能力。
以《弟弟的雪人》教学为例,学生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如何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同时,引发学生对于友情的情感思考和评价。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培养情感思考和情感评价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表达和评价有关情感教育的知识,不断加深和丰富自己的情感认识。
语文教学中也需要注重情感鉴别和情感倾听。
情感鉴别是指在情感教育中要明确不同情感之间的差别,例如在学习《印象山西》这篇文章时,可能有学生会把“喜悦”与“感动”等情感混淆,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分清不同情感之间的区别。
情感倾听是指在课堂上老师要有耐心地聆听学生的情感表达,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以此为基础去开展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和情感联想、情感评价和情感思考、情感鉴别和情感倾听,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随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被赋予更高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情感教育的认知和重视,为学生构建一个丰富、多样的情感教育环境。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感能力。
情感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去感受、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通过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会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图。
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情感的认识,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情感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演讲比赛、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友谊。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乐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能够欣赏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要注重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新课改的框架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视新课改下
情感教学的几种特殊心理现象
静宁县界石铺中学王来香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从知情交融的背景上揭示其独特作用、意义,探索其调控的途径方法,进而发掘教学潜能,开拓一个情感教学的新领域,是新课标下优化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和目标之一。
为此,必须正视学生的以下几种特殊心理现象。
一、暴风骤雨般的激情。
激情是一种猛烈而短暂的情感状态。
人们常用“暴风骤雨”来描绘激情现象。
如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等都是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它总是伴以剧烈的生理反应和明显的表情行为。
引起一个人发生激情的原因,一般是重大事件的强烈刺激,如巨大的成功、严重的挫折、极大的羞辱、不明真相的冤屈等。
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情感控制能力的较弱,又易兴奋、激动,激情也就更容易发生,而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爆发。
当然,这种被成人社会视为“小事”,且多与自尊感相联系,不可等闲视之,激情往往是这种“大事”的强烈刺激下爆发的。
特别是学业不良的学生更易激动,善于感情用事,往往导致事故发生。
在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今天,这应引起教师特别关注。
教师应反省自己的
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消除由此引起的激情负面影响。
在激情发生时,学生的意识对自己的调控能力相对减弱,其行为较难用意识控制,整个主体的情感卷入使人对行为意义和后果也往往缺乏考虑,或不能做出正确的估价。
在这种情况下,易发生过激行为。
甚至做出鲁莽的举动,导致“遗恨千古”的结局,青少年中常见的激情性犯罪,就是一种无预谋的,仅一时激情造成的犯罪行为。
例如,某镇中学的一位教师在一次上课上出语不当,伤害一位学生的自尊心,发生冲突。
师生互不相让,学生在激情中持刀行凶,酿成一个“终身残废”,一个被判重刑的严重后果。
在这里,学生持刀行凶当然是一种犯罪行为,但教师为何不注意学生的激情,加以指导,也是值得广大教师深思的问题。
当然,激情也不都起消极作用,也有积极的表现,它可以成为挖掘人的潜能,积极投入行为的巨大动力。
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特定环境中,激情起着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讲到高潮时,也应使情感状态带有一定的积极性,使教师讲课更加投入,更具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投入的去接受知识。
因此,在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的中、小学教育中,激情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情感状态。
二、热烈而深刻的热情。
热情是一种热烈、稳定而深刻的情
感状态。
它集中表现在一个人对一定目标的强烈倾向和不懈的追求过程中。
热情对人的活动具有持续强大的推动作用,充分显示情感的动力功能,因而,它往往是热衷于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学生所经常处于的情感状态。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
”①巴甫洛夫也这样告诫青年“要有热情,你们要记住科学需要有一个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
希望你们热情的工作,热情的探讨”。
②我们可以这样说:热情是金,却能创造出比黄金更高的价值;热情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热情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热情是一种珍贵的心理品质,总能让我们保持一种积极的姿态审视、拥抱人生。
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有色彩。
在教学活动中,热情同样也是师生极为重要的情感状态。
因此,教师应及时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保持热情的学习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盲目热情要加以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
三、高度紧张的应激。
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感状态。
它往往发生于意料之外的危险情景或重大压力之下,例如,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可能使之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及生理反应,来充分调
动人体内的各种资源,去应付紧急、重大的事变。
但处于应激状态会削弱自身防御力量导致疾病。
因此,应激与人身体健康关系密切。
应激具有高度的紧张性。
当一个人在应激状态下,可能出现两种不同倾向。
一种是积极的,表现为急中生智、力量倍增,使智力和体力处于充分的、最佳的状态。
另一种是消极的反应。
表现为恐慌、意识狭窄、动作反应迟钝。
学生平时成绩较好,但初次参加重要考试或比赛,往往临场发挥不佳,“砸了锅”,便是应激的消极反应所致。
在自然状态下,应激更易导致消极反应。
若要消除不良反应的倾向,必须组织演练。
合作交流、模拟考试、体育竞赛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演练。
注意防止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以及减少学生在应激状态下的消极反应倾向,也是学校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四、主观行为体验的情调。
情调是一种淡泊的情感状态。
它往往没有明显的表情行为和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主观行为体验。
他通常伴随感知觉而油然发生,更多的受环境刺激的直接影响。
在感觉上,周围环境的不同颜色,不同声音,不同味觉都会引起一个人不同的情调,比如蓝色易引起沉静、冷酷、悲伤感;噪音使人产生烦躁、厌恶感受;芳香的气味使人有舒心、滋润之
感等。
在知觉方面,周围环境的不同气氛,会引起一个人不同的情调。
这种气氛往往是各种环境刺激的综合。
例如,整洁、优雅、和谐的环境气氛,易使人赏心悦目;而肮脏、丑陋、杂乱的气氛,易使人讨厌作呕。
喜庆气氛,令人热烈欢乐;而庄重的气氛,令人严肃、虔诚。
当学生走进校门,看到校园内的环境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便主要是涉及情调,而情境教学影响的也主要是学生的情调。
可见情调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是十分有用的。
情调似乎给一个人的情感生活,赋予了某种“基调”或“色彩”。
五、微弱而持久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它持续时间较长,不是伴随感知刺激而立即发生或变化的,而是由相对比较复杂的原因引起的。
学习上的顺逆,人际关系的好坏等都可以成为心境的成因。
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他的行为,心理活动都会蒙上一层相应色彩,比如:有的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受到挫折后,闷闷不乐,上课心猿意马,不能全神贯注,做事没有精神,甚至说起话来有气无力,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更可怕的是有时会失去生活的勇气。
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因受到教师、家长的特殊关照,心理上乐不可支,上课思想特别集中,课后做事信心十足,并且连走路总是伴着歌声与微笑。
如此等等是对不同心境的种种写照。
心境是在各种情感状态中,为人们所共同经历的一种,也就是说,人们更多是在某种心境状态中进行活动的,故而,保持良好的心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在一定的心境下授业解惑或接受教学内容,情感教学就在于让教师处于最佳的心境中去教,让学生处于最佳的心境中去学。
总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一个源点。
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
他也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对周围的同学,乃至教师施与情感上的影响。
但学生与教师不一样,他们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处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更多的是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进而促使其内部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从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讲,我们只有正视学生种种显性和隐性的情感心理现象,才能培育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644页。
②《巴甫洛夫全集》第一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