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3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 川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2、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原始农业出现的时间和标志;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的异同教学方法:讲述法、归纳法、分析法、讨论法、图文结合法、对比法教具准备:电脑和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采集和狩猎得来的食物总有吃完的那一天,那他们该如何生存呢?从而引出农耕生活。
二、新课教学(一)课件展示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出现的图片,学生看书找出原始农业出现的标志及意义。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探究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点拨1: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
探究2: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
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点拨2: 半坡人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和石刀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粟、麻和蔬菜。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无答案)

主备人:审核组长:
集体备课
备注
课题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课型
新课
一、学习目标:
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能力,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
2.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较方法。
20、决定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不同的根本因素是()
A.饮食习惯B.劳动工具C.自然条件D.劳动技术
课后反思:
④他们主要饲养何种家禽?
⑤手工业制造有哪些?
(二)半坡遗址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
②他们住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住这样的房子?
2他们又主要饲养何种家禽?
④手工业制造有哪些?
(三)大汶口遗址
自学、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检查反馈:
二、学习重难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三、预习感知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
A.山顶洞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耕生活》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农耕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始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变迁。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农耕的兴起、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对于人类社会的变迁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狩猎采集生活过渡到农耕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起、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掌握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农耕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起、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
2.教学难点: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原始农耕生活。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学生分组名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提问:人类是如何从狩猎采集过渡到农耕生活的?2.呈现(10分钟)展示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两个聚落的生活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生活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了解原始农耕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配套教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要紧情形,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进程与方式: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式是.故事导入法;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讨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制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表现出的聪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先人的尊重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显现的背景。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打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二、新课学习(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问题探讨: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搜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的地方?学生试探交流,教师引导:受季节转变和天灾阻碍大,食物来源不充沛,需要不断迁徒,等等。
如何取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依照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
原始农耕开始。
(3)阅读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这一目,师生一起归纳,后多媒体展现:时刻---距今7千年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生活情形——利用磨制石器、耒耜: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植水稻的国家;建筑干栏式衡宇,过居住生活;挖掘水井,饮水方便;饲养家畜;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阅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这一目,师生一起归纳,后多媒体展现:时刻---距今五六千年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生活情形——利用磨制石器、耒耜;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先种植粟的国家;;建筑半地穴式衡宇,过居住生活;饲养猪狗等,还会制造彩陶,显现刻画符号;(2)探讨:多媒体展现“干栏式衡宇”和“半坡原始居民的衡宇恢复图”,试探:两个衡宇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教师点拨:因为长江流域地形低洼、潮湿温热,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屋子一能够避潮湿,二能够避蛇虫猛兽之害。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川教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农耕生活代表 距今 时间 生活 地区 原始 农耕 使用工具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 工业房屋 式样 社会 组织 河姆渡 居民 7_000年前 长江流域 种植 水稻 使用磨制石器;骨耜、石斧、木铲 饲养猪、狗、水牛等 会制作陶器;还会纺纱、织布、缝制衣服干栏式 建筑 氏族 半坡居民约6_000 多年前 黄河 流域 种植粟 和蔬菜 农耕工具有石铲、石镰、石斧等,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石磨盘和石磨棒 饲养猪、狗、羊、鸡等 会烧制彩陶 半地穴 式建筑 氏族【问题1】 河姆渡居民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较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探讨:能够从他们的食物来源、居住条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和社会分工等方面比较。
①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要紧靠搜集野生植物果实为主,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居民那么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进展原始农业。
②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窟里;而河姆渡居民已会建造自己的衡宇,而且能依如实际情形来确信衡宇的结构和样式。
③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普遍利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把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居民那么普遍利用磨制石器,而且会制造陶器。
④从社会分工的情形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在最原始的社会进展时期,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居民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问题2】 原始农耕文明显现以后,人类的谋生方式开始发生转变。
他们开始走出洞窟,搭建居处,过上了居住生活,并慢慢形成原始聚落。
半坡原始居民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衡宇有何区别?探讨:①半坡原始居民的衡宇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衡宇是干栏式的。
②半地穴式衡宇冬暖夏凉,干栏式衡宇具有通风、防潮、防野兽等性能。
③干栏式的衡宇是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域较普遍流行的居住形式,与南方地形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而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又低,建筑半地穴式的衡宇与北方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3(无答案)川教版

1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8-10页有关河姆渡居民种水稻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0-11页“半坡居民栽培粟”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3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精巧的设计而叹服,而几千年前 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慧。
看图: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
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同步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环境、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及生产生活状况等基本史实。
2.理解自然环境对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影响。
3.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
4.认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合作探究导学】知识点一原始农业的发展【基础梳理】1.发展概况: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1)大约20 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植物更好生长。
(2)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 的农作物。
(3)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 与黍。
2.地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
3.意义: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4.兴起与发展标志: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合作探究】《白虎通》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1)上述材料是关于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一段传说。
你知道我国原始农业兴起的背景与地点吗?(2)传说需要经过考古发现的印证,才能确定其科学性。
你能列举出与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有关的考古发现吗?(3)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我国原始农业在耕作方式上的进步及其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探究归纳】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通过考古发现可确定,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原始人类实现定居的关键因素,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知识点二河姆渡人与半坡居民的生活【基础梳理】(一)河姆渡人的生活1.自然环境:七八千年前的 ,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2.发现地点及距今时间:浙江余姚,距今 年。
3.生产生活状况(1)建筑:住着 建筑,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使用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预习检测】请同学们阅读课文8-10页有关河姆渡居民种水稻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0-11页“半坡居民栽培粟”一目的内容,找出其中包含的内容要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3
【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当我们看到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场馆时,无不为其精巧的设计而叹服,而几千年前
原始人类的房屋同样充满智慧。
看图: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
居民的房屋有何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
1.河姆渡居民
距今年代:
地点:,位于流域。
房屋样式:
种植作物:
饲养动物:
生产工具:
2.半坡居民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