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1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遗物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早期原始农业的演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让学生知道中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难点: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及兴起的标志。
一、导入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1、什么是新石器时代?2、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二、【预习案】1、阅读课本第6至7页“半坡居民的生活”完成下面填空题:(1)半坡居民距今时间:生活位置:流域村;房屋特点:使用石器:(新石器时代)(2)种植作物:(3)生活用具主要是:最具特色的是:。
2、阅读课本第8至9页“河姆渡人的生活”完成下面填空题及问题(1)河姆渡人距今时间:生活位置:流域村。
(2)河姆渡人房屋有何特点?有怎样的意义?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什么水井?有何意义?(3)河姆渡人的种植作物:。
主要农具:。
(4)河姆渡人已掌握雕刻技术,出土了中国最早的。
3、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2)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三、【探究案】1、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小学学习成果。
增补批注教师归纳总结:半坡原始居民:黄河流域——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
河姆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
2、回顾第一课知识,区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最大不同点?先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
3、总结归纳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典型的原始农耕居民代表及主要农作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课型新授课课题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年级七年级主备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5.难点:对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课堂教学流程】【学案自学梳理知识】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比较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河姆渡人距今时间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左右1 / 6发现地点_ _半坡村(黄河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_ 流域)房屋类型_ _房屋_ _房屋生产工具精美的_ _石器,骨器、角器等磨制石器、骨器,以_ _最为典型种植作物种植_ _ 主要农作物是_ _生活状况饲养猪和狗等家畜,打猎捕鱼,生活用具主要是_ _,出土了骨针、骨锥、纺轮,从事_ _、制衣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家畜,发现了_ _,会制作陶器和玉器,懂得使用_ _文化娱乐有很多装饰品,少量乐器,如_ _ 会雕刻等技术,出土了中国最早的_ _;有简单的乐器_原始农业的发展1.起源:人类在长期的_ _中,逐渐学会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
在距今约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农业产生。
2.区域: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_ _和淮河等流域。
3.表现:(1)农作物:在中国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_ _;黄河流域是_ _的最早起源地。
(2)农耕技术: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_ _等翻土工具耕种。
4.标志:_ _种植、_ _的出现以及聚落、_ _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中央标志。
5.意义:为古代_ _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互助探究生成能力】任务二:【七嘴八舌】观看微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并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本课目标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原始农业的发展。
难点: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的比较,并认识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名师点睛【释疑解难】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作物种植、房屋建筑方面为什么会出现差异?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出现了差异。
长江流域水量充足,适宜种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较少,故以种植耐旱的粟为主。
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决定了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结构适应北方的气候,防寒保暖,而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则适应南方的气候,可通风防潮,防止水淹。
【易错警示】元谋人、北京人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处在旧石器时代。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处在新石器时代。
课前感新知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概述: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____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是我们的祖先为 ________作出的重要贡献。
2.发展:随着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 ____种植、____ 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____ 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3.距今年代:约 ____年。
4.生活地域: ____流域。
5.居住情况:房屋主要是 ____建筑。
6.生产状况:主要农作物是____ ,农业工具以 ____最为典型。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7.距今年代:约 ____年。
8.生活地域: ____流域。
9.居住情况:主要是 ____式圆形房屋。
10.生产状况:主要种植 ,饲养和狗等家畜,会狩猎捕鱼。
11.生活状况:生活用具主要是 ,最具特色的为。
还会简单的纺织、课内夯基础知识点1 原始农业的发展1.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哪个国家( )A.埃及B.中国C.印度D.美国2.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材料中提到的“耒耜”主要用来( )A.耕地B.捕鱼C.打猎D.采集3.我国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距今约( )A.20000年前B.15000年左右C.10000年左右D.2000多年前知识点2 河姆渡人的生活4.(沈阳市中考)“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 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理解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概念及这些概念出现的背景三、学法指导1.在学习中充分利用观察课本和资料上历史遗物的图片、地图、示意图等,并注意有关图片上标注的时间、地点、用途等介绍。
2.通过列表对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四、知识链接农耕生活:农耕是相对于之前的狩猎生活而言的,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从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我国大概在距今约七千年左右进入农耕时代。
五、自主预习(自读课本,发现知识)(一)基础知识导读:(浏览课本,注意基础知识的记忆及书写,完成下列内容。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年代约年;生活区域流域;使用工具已经使用石器;生产情况用耕地,种植;我国是世界上种植的国家;生活状况:住房居住房子,过生活,饮水挖掘,方便了饮水,畜牧饲养,手工制作:会制造,简单的和原始。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发现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村;距今年代约年;生活区域;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生产状况用磨光的和木制的开垦土地,用收割庄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国家;生活状况:畜牧饲养等动物,渔猎用骨制箭头、渔叉、渔钩,食物主食有,副食有鱼、肉、等,住房居住房子,屋内有,手工制作制造出色彩艳丽的,陶器上还出现一些刻画符号,有学者认为这的雏形,会、织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学习目标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
2.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
二、自主预习1.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和。
2.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其中,距今约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
3.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的木构水井。
4.在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原始聚落遗址。
距今年,定名为半坡遗址。
三、合作探究1.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2.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式样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3.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四、随堂演练1. 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B.②C.①②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 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 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稻粟黍2.70003.最早4.约6000三、合作探究1.(1)房屋建筑—半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导学案(无答案)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9、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B.②C.①②D.③④
10、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D.水稻源自粟11、下列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描述不相同的是( )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黄帝
2、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因素应是()
A.生活习惯
B.生产工具
C.劳动技术
D.自然条件
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原始人群()
(二)、材料分析题。
16、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
时写下的诗句:
“彩陶精美,画纹亦多 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 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 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 一原始 居民生
活的描绘?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引发或增强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阶级的产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导学案(一)学情分析《原始农耕生活》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二课,本课内容以原始农耕社会为主线,介绍了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历史学科,对于历史内容的学习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是部编版教材,教材本身已经精简了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度适当添加一些相关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
此外,由于本课是第二课,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二)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掌握原始农耕社会的基本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人类进化的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从采集时代转变为农耕时代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原始农耕生活2. 教学方法:讲解+导读式提问+小组合作探究+思维导图(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导入,如:“你知道什么是原始农耕生活吗?”,“你认为人类为什么要从采集到农耕?”等,以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学习新课(25分钟)(1)讲解:老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原始农耕生活的基本特点,如居住于山洞、以采集为主、居无定处等。
(2)导读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原始农耕生活与现代生活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等。
3. 小组探究(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人类要从采集转变为农耕?”,“原始农耕生活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等。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浏览教材P6~9页,在课本上标出下表中的相关知识点并完成表格。
活动二:阅读教材,探究农耕生活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1)对比教材P8页《干栏式房屋图》和P9《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讨论: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2)教材P10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教材P11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如果不知道答案,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呢?)(3)教材P11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活动三:回顾教材,比较原始居民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检测反馈】()1.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是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古巴比伦()2.代表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3.右图最有可能是哪一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4.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水稻 B.粟 C.小麦 D.玉米()5.半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巩固提升〗()1.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2.观察原始社会房屋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Ⅰ中的原始居民生活在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2)图II中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A.水稻 B.粟 C.玉米 D.高粱()(3)造成左图和右图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劳动工具B.饮食习惯C. 劳动技术D. 自然环境()3.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点,其中表述错误..的是A.都过定居生活 B.都使用磨制石器C.都会制造陶器 D.都以粟为主要农作物参考答案活动二(1)答:①河姆渡居民房屋是干栏式的,可以通风防潮;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复述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2.区分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异同,知道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不同。
3.体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的智慧,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
2.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半坡人
半坡人
生活区域距今
年代
种植作物生产生活房屋样式文化
黄河
中游
距今
5000
多年
种植粟和
蔬菜,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种
植粟和蔬菜
的国家
使用磨制石
器,生活用具主
要使用陶
器
住半地
穴式房
屋
有了绘画、雕塑、刻画符
号和装饰等内容
想一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建筑为什么会不同?
两者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人居住在处于长江流域下游,近海,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子可以避潮湿;半坡居民住在黄河流域,内陆干旱,风多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容易抵抗大风和寒冷袭击。
(2)氏族
①定义:在原始时代,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②代表遗址: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③生活状况:氏族时期,土地、房屋等都归氏族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河姆渡居民过定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人们开始过上了定居生活。
原因:稻类等农作物种下后,必须等待收割,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进行,这就要求人们定居下来;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比较稳定,也为定居提供了条件,所以河姆渡人过上了定居生活。
*【探究问题二】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北京人在生产、生活上的不同。
生产工具食物品种和来源居住条件生活用品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靠采集、渔猎获取食物住在山洞里
种植水稻,有了固定的食物来
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
会建造自己的房屋会制造陶器
源
【探究问题三】依据本课所学,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分组描绘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画面。
①反映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江南风光,河姆渡人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结构。
房屋的底层饲养着一些猪、狗、牛等动物。
在屋旁有一口水井。
一群女子在稻田间劳动。
一部分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另一部分男子用鱼钩在河边钓鱼。
②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的画面:典型的北方风光,半坡居民的房屋,样式为半地穴式。
山坡上种有粟,一部分妇女在劳作,另一部分妇女防线、织布、制作衣服。
一些男人爱制作陶器。
一些男子拿着弓箭在打猎。
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