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赛课导学案_3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汉武帝凭借其高明的治国智慧, 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
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从引导学生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历史记载,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相关措施。
3.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盐铁官营。
难点: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 “汉武帝登基视频”。
教师:“他将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将开创一个新的时代。
”汉武帝将开创一个什么样的新时代?今天,让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一起去感受这位帝王的丰功伟绩。
第12 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师:汉武帝登基大汉帝国宝座,雄心勃勃,准备一展雄才大略。
他是否具备了一展雄才大略的条件,他又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局面?仔细审视这个帝国,武帝的心中喜忧参半。
第一篇章武帝登基,喜忧参半展示:武帝之喜:“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史记? 平准书》教师:材料说明汉武帝继位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学生:经济富裕。
教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师:汉武帝是一个幸运的继承者。
他的祖辈六十多年来励精图治,交给他一个繁荣富裕的国家。
经济上的富裕为汉武帝实施政治抱负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年级上册11——12课导学案

探究案
1、想一想: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七、训练案 (1)从修建骊山、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突出表现在(
)
2、讨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农民每年都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给国家,常年在外服役的人有二三百万。那时 候,所有壮年男子都去打仗或服劳役。 材料二:秦朝的死刑种类多,共有十多种,如腰斩、车裂等,还有“族诛”和“连坐”等。人民动 不动就要受到刑法的处治。 材料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材料三中的话是谁讲的?他讲这些话是为了什么?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 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_____年,外戚_________夺取政权,________灭亡。 2、东汉的建立 公元_______年,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_____称帝, 定都_____, 史称____, ____就是______。
探究案: 1、汉武帝如何实现大一统局面的?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大一统的含义:指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空前统一的局面, 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2、汉武帝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⑴政治上: 为加强________, 汉武帝接受______的建议, 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_______, 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________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⑵ 思 想 文 化 上 : 汉 武 帝 接 受 _____ 的 建 议 ,“ _________ , ___________ ”, 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帝还大力推行________, 在长安兴办_______。 ⑶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⑷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3、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温馨寄语:碰到困难,别退缩,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2.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本,做好读书标记,掌握基本知识点。
(2)同学们之间要团结合作,认真研究讨论,探求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自学指导1、自读教材2遍,写出内容提纲,完成基础训练学习笔记知识点。
2、圈出你认为的教材重难点,再边圈边细读、重读,至少两边,基本达到识记要求。
(二)自学检测(师徒共同完成)一. “推恩令”的实施1.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_的“________”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________、________及其________,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______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公开课导学案_0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讲述的是汉武帝对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是秦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后面是秦汉在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这就更加印证了大一统是国家繁荣强盛的重要原因。
此外,这也为以后学习唐宋元加强巩固中央集权以至明清中央集权达至鼎盛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课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课标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同时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2.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猜猜“我”是谁?经过汉高祖、文帝和我的共同努力,汉朝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景帝我和景帝一直坚持汉高祖休养生息的政策,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汉文帝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汉高祖我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汉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设计意图:以此生动有趣的小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二)目标分析: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要求,让学生学习有据可依。
历史十二课教案人教版初中

历史十二课教案人教版初中
课题: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的交流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的交流历史及其重要性。
2. 掌握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交流的方式和影响。
3. 能够分析古代文明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的交流方式和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古代文明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的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Step 2: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述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交流的历史背景、方式和影响,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
Step 3:讨论(20分钟)
分组讨论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交流的具体案例,比如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Step 4: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古代文明交流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交流的作文,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中国与外国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并有能力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期的统治措施是:①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农桑;③提倡节俭;④重视“以德化民_____ ”知识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3.东汉的统治公元九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
一、精挑细选,了解历史1、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A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2、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C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3、2011年4月,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
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D -)A.大学B.儒学C.郡国学D.太学4、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于(C )A.春秋B.秦朝C.西汉D.东汉5、七年级新生王刚同学想了解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情况,你建议她观看(D)A.《封神榜》B.《秦王李世民》C.《康熙王朝》D.《汉武大帝》6、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B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二、思考领悟,以史明今阅读下列材料:“田地悠悠,人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导学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标要求】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习目标】1. 掌握汉武帝为巩固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2. 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评价汉武帝,初步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分析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到这一局面是西汉王朝强盛的顶点,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评价汉武帝【学习过程】本课内容设计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政治上的大一统”,第二部分为“思想上的大一统”,第三部分为“经济上的大一统”,第四部分为“评价汉武帝”。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1)材料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二、思想上的大一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三、经济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四、评价汉武帝【知识构建】【直击中考】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国力强盛原因;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1.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学习,知道儒学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削弱地方势力设问1:汉武帝为削弱地方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1、的实施(1)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提出者:主父偃(3)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由皇帝制定封号。
(4)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
2、建立制度(1)背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刺史权力:代表中央地方官员和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易错点:是监察中央官员;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
自主学习任务二加强经济管控设问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1、农业(1)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3、商业(1)背景: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三尊崇儒术设问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什么烦恼?如何解决?核心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编制:韦平佳审批: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
亡教训,, , 。
2.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3.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2)接受的建议,“, ”。
把
________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
以为主要教
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4.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时期的帝开始的。
5.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统治时。
6.年,建立东汉,定都,他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
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结果:出现了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_______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认识: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完成基础训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
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施并进。
”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提出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
说,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材料2:秦朝的徭役繁重,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几种,还有族诛、连坐等刑罚。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以安民为本的方针,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的新收获: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秦朝、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分别采用的是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治国思想?这些治国方略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学(教)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