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中考小说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第一讲+概括梳理题

2024届高考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第一讲+概括梳理题
小说阅读 之 故事情节 第一讲
情节概括梳理题
-2-
导语
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 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
3种常考题型 ①情节梳理、概括题 ②情节安排、手法题 ③情节及其技巧作用分析题
情节梳理
什么是情节梳理? “情节梳理”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 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 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清题意,明确方向 此题是小说情节的“间接考查型”,表面是“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 过程”,实质是从“先行者”的角度概括哪些情节引起了其情感怎样的变化。 第二步:寻找线索,理清结构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概括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应依照时间这 一线索。 第三步:紧扣事件,抓住场面
示例
《故乡》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描绘 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后的生活图景。 《林黛玉进贾府》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天的活动行踪为线索,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贾府的人物和环境. 《变色龙》以描述一个警官偶然审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为线索,一开始,警官答应要处死这只狗,严惩狗的主人。但 一当人群中有人说这是将军家的狗时,警官立刻换了脸色,指责赫留金故意伤狗在先。后来又有人说那不是将军家的狗, 警官马上又变了嘴脸,又说要严惩这只狗和它的主人。警官的脸色随着狗的身份像变色龙似的变来换去。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 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 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 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言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

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

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

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

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声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究挨到了集上。

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

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

《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变色·本色——《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群文主题阅读课课型群文阅读群文议题变色·本色群文篇目《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目标1.以“例-析-联-议”建模,深度解读小说主题。

2.通过比较阅读,探究人物之变的内因与外因3.感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要有自己内心的坚守,不忘初心。

教学重难点1.探究“例-析-联-议”群文重构路径在小说主题阅读课中应用,学习表现人物变化方法。

2.探究人物之变的内因与外因,前置学习用1课时学生通读3篇文章,完成字词积累,了解小说时代背景,对疑难点在课本中做好批注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小组讨论法主问题引导法课时1课时教学立意1.凯勒·帕帕森在《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认为,在各行各业,成功的秘诀就是要简化,要从小处着手。

要用最大的努力,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把事情做到极致(这也就是二八定律也叫关键少数法则)。

这一定律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每节课只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件事情”,要比漫天撒网会高效的多。

2.本节课,我选择的是“局部立意式研读”思路,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

王君老师有言:群文课,讲究“大”“小”的配合。

“大”是取材的视野,”小”则是立意的聚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甚至是半瓢饮,乃是此类课的操作关键。

鉴于以上两点,设计了本节《变色·本色》的群文主题阅读课,通过对小说中三组人物在遇到了“突发事件”后,展现的神态、性情,探究其诱因与本质,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及周遭变故时,我们该如选择,又该如何去做。

同时也明确:变,是为了适应环境;不变,是内心的考量,是初心的坚守。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我们今天进行的是《变色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这三篇文章的群文阅读课,请同学们思考:这三篇文章组合在一起,议题可能是什么呢?答案预设:体裁相同,都是小说;小说中人物都经历了“人生之变”;主题相似……【设计意图】通过议题探究,聚焦群文阅读主题——情绪态度之变。

中考记叙文真题讲析3: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含答案)

中考记叙文真题讲析3: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含答案)
人?什么事?) • (注意过渡句、时间词、地点词可起提示作用)
• ①母亲在月光下教育哥哥:②我和母亲在月光下给父亲送饭。
审题与判断题型
• 2.请赏析第①段加点词语的妙处。(2分) • 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
切。
题型:词语的鉴赏
题型及做题方法
• 2.请赏析第①段加点词语的妙处。(2分) • 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的柔弱之躯扛起了这一
了……感情。 • 答案: • 运用比喻,将木棉花比作火焰,比作跳动的火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棉花
火红的色彩和旺盛的生命力。
规范答案
• 3.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2分) • 一缕一缕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
• 比喻句的赏析: • 格式:运用比喻修辞,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内容/特点),表达了……感情。
预读文本
答题方法提示:
• 首先要有文体意识。 • 一、审题并判断题型; • 二、考虑该题型应采用的做题方法; • 三、结合内容,规范作答。
审题与判断题型
• 1.文章围绕母亲的“月光疗法”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
题型:概括内容
概括一件事
√ 概括多件事
补全情节
分析情感变化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程题型及做题方法题型:半开放性试题——文章的主旨
(1)原文寻找:记叙文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常起点明中 心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2)自行总结: 表 达 了 …… 情 / 赞 扬 了 …… 品 质 / 讲 明 了 …… 道 理 / 揭 示 了……社会现实(小说)
规范答案
•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 感受。(3分) 题型:半开放性试题——文章的主旨

中考记叙文真题解析6:修车老汉(含答案)

中考记叙文真题解析6:修车老汉(含答案)
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 解题方法:从文中找出对人物的描写,一一分析其性格品质特征或 身份特征,最后加以总结、归纳。
• “我”是一个同情弱者、关注弱者、对丑陋现象深恶痛绝的有正义感的普通职 员的形象。(2分)
题型及做题方法
• 3. 仔细品读最后两段,再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探究小说的 主旨。(4分)
题型:文章的主旨
题型及做题方法
• 3. 仔细品读最后两段,再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探究小说的 主旨。(4分)
题型:文章的主旨
(1)原文寻找:记叙文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常起点明中心或深化主 题的作用。 (2)自行总结: 表达了……情/赞扬了……品质/讲明了……道理/揭示了……社会现实 (小说)


解题方法:解题方法:由给出情节入手,尽量使用文中表达感情的 词
规范答案
• 1.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 度变化补充完整。(4分)
• 情节: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 老汉再次为“我”补车胎(发展 ) → ①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吸钉子)(高潮) → ②老汉出车祸(结 局)
…… 出差回来好长一 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 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专题12 小说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专题12 小说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小说阅读(十二)几乎每套试题的阅读题材料均来自课外,且多选自《小小说》类刊物.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写法揣摩、感悟体验为考查着力点。

题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90%是简答,选择题、填空题极少)。

开放性试题增多,赋分相对较高。

题量一般5个左右,赋分多在15分左右,有的省市高达20分以上,预计近年年中考小说阅读命题将呈现如下情形:1.选文将进一步突出“三性”(即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以亲情友谊、团结互助、友爱和谐、道德修养、教育成长为主题,采用铺叙、对比、对话以及突变式手法创作的的现当代名家名作或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佳作将是命题的首选2.命题内容,突出考查对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解读能力,对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的把握,始终是命题的方向和重点,对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3.命题形式仍以主观性简答题为主,选择、填空等客观性试题进一步淡出,但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表达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

同时进一步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发展要素,以此引导学生正确观照自我、提升道德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4.题量设置将保持在5-6个上,分值在20分左右。

考点一:文本赏析【考向 1 选材特点】①选材真实:选取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具有真情实感。

②选材典型/切题:围绕中心选取事例,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针对性。

③选材新颖:选取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视角独特。

④选材多角度: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全面性。

【考向 2 语言品析】(1) 遣词造句方面: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增强语言气势(2)语言风格方面:①典雅而有韵味、含蓄凝练②清新雅洁、灵活生动活泼、③幽默风趣④富有生活气息、质朴自然【考向 3 人称作用】(1) 第一人称:①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中考小说阅读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

中考小说阅读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

中考寒假讲义中考小说阅读常见考点与答题技巧知识储备:小说阅读的考查着重围绕其体裁特点进行,具体说就是从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表达技巧、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

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分类一、分析综合——重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的把握,主题的概括。

1.寻找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

常见的线索有:人线、事线、物线、情线、时间线、空间线。

如:山西省的《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辨析开头。

①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②写景法。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鉴赏结尾。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不仅在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揭示事情的真相,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或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阅读这样的小说,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得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④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以人物思想情感为线索的小说举例

以人物思想情感为线索的小说举例

以人物思想情感为线索的小说举例
杨朔《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

朱自清《河塘月色》:以作者在自家小院里的烦闷-出门小路上的轻松-沉醉于河塘月色的淡淡喜悦-回归家门路上的寂寞失落-回到家门重新进入现实的烦恼为线索。

鲁迅的小说《药》,《祝福》。

孙犁的《荷花淀》等等。

杨朔《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

朱自清《河塘月色》:以作者在自家小院里的烦闷-出门小路上的轻松-沉醉于河塘月色的淡淡喜悦-回归家门路上的寂寞失落-回到家门重新进入现实的烦恼为线索。

鲁迅的小说《药》,《祝福》。

孙犁的《荷花淀》等等。

杨朔《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

朱自清《河塘月色》:以作者在自家小院里的烦闷-出门小路上的轻松-沉醉于河塘月色的淡淡喜悦-回归家门路上的寂寞失落-回到家门重新进入现实的烦恼为线索。

鲁迅的小说《药》,《祝福》。

孙犁的《荷花淀》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归纳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归纳梳理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方法及规律;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并通过配套练习巩固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茫茫宇宙之间,“人”是“至尊王者”。

人,高于动物之处,或许就在于人有情感。

动物当然也有情感,但动物的情感远不及人类丰富和复杂!
“情郁于中而发于外!”情感堆积在心里,不吐不快,由此有了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出现。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读懂一篇文章,还引领我们走进作者内心,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获得一种“心有灵犀”的快感。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文字迷宫里走一圈,探访几位作者的心路历程吧!
二、中考链接一
阅读作品《歪儿》,一起来完成练习第1题: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表格。

(4分)
通过练习归纳答题规律:1、准确读题 2、梳理情节 3、寻找原词 4、准确概括
三、中考链接二
阅读《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完成练习第1题。

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分)
口口——口口——口口
提示:先概括情节。

情节:要裤子——————做裤子——————穿裤子
态度:拒绝(反对)——参与(支持)——自豪(赞赏)
通过练习归纳:如何快速梳理情节:1、找准线索 2、看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有没有变化 3、从分值出发,确定故事情节大概分为几个部分
如何准确概括人物的情感、态度:1、特别关注描写人物情感、态度的语句,看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原词。

2、注意读题,用表示“感情”“态度”的词语进行概括。

3、几个词语之间要有梯度感,要能体现“变化”。

四、学以致用:请阅读作品《淡淡的深情》,完成练习第1题:文中
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概括情节,然后寻找能体现感情变化的词语,有原词尽量用文本的原词。

答案:①踏上大学旅程时(上大学时),觉得很委屈,甚至赌气;
②大学期间,对母亲充满思念;③回家探亲(结婚以后),听母亲述说关于“我”的种种事情,感到惊讶(震惊)、激动。

同学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把握了人物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才能走进作者内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能把今天学到的把握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的方法落到实处,走近作者,与作者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