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

合集下载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

文学创作论读书笔记《文学创作论》是一本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书籍,作者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下面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所做的读书笔记:一、文学创作的本质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需要作者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要素,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观察生活:文学创作的前提是深入观察生活,作者需要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进行仔细观察,从而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

想象与联想: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作者需要进行想象和联想,通过形象思维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加工和提炼,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文学形象。

情感表达:文学作品需要具有情感力量,因此作者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艺术加工:作者需要对观察到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通过夸张、渲染、对比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文学创作的技巧情节构思: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需要通过巧妙的情节构思,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传达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人物塑造:人物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作者需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涵。

语言表达: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作者需要运用生动的语言,传达出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语言的运用也需要符合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四、文学创作的心态专注投入:文学创作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在对作品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保持敏感:作者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关注,从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克服困难:文学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作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困难并坚持创作。

五、总结与启示《文学创作论》对于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我对文学创作过程的全局性认识,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本书的内容,我深刻认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需要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和关注生活。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
意义3 意义2 意义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 一种极致状态时,便会出现一 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
无意识的突发
激情的强化
沉思状态是创作冲的的思 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 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中,以往的情感积 累获得审美升华。也就是说把 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的转换 过程。
什么是创作风格?
例如: 李白的清新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平易浅近 刘禹锡的气骨豪劲 王维 孟浩然的自然隽永 高适 岑参的悲壮慷慨 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
雨果
创作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有什么关系?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创作个性是作家个性的表现。
法·布封:“风格才是人本身” 中国:“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他 的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生活 经历,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Transaction Data
社会生活的异彩缤纷,为文学 创作提供了可能,首先,社会生活 培育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文学观念。 其次,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孕育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元素。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www.art-com.co.kr
广泛的知识积累是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前提条件Company Logo
在《红楼梦》里所写的五行八业,无不俱全, 什么医理禅道,园林建筑,猜谜行令,题诗 作画,以及用具、陈设、食品、服装实在使 人眼花缭乱表现了曹雪芹渊博的知识。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才能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
文学与哲学不同,哲学是以逻辑的严 密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来说服人,而文学是 以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性来感染人 的。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结构宏达,但安 排得体;人物众多,但各俱情态;事件纷纭, 但主次分明;关系复杂,但线索清晰。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也被称为创作理论,是研究艺术创作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心理机制、思维特点、内容构成、形式因素、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问题,旨在挖掘并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指导艺术创作的有效进行和艺术水准的提高。

创作论是文学评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作家如何将社会生活转化成文学作品的过程,其中作家的审美感受是中心环节,是联系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纽带。

创作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和实用说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创作论的影响也很大,其认为创作实践应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应深入挖掘和呈现生活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此外,在创作论的研究中,现代科技的引入和发展也为创作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要求作家更加深入地探索创作的内在规律和技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专业内容建议查阅文艺学和艺术学相关的书籍文献或咨询专业学者。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学创作体系。

直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文论的出现,才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这些文论从文学的内在规律、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强调了文学与人民的联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通过创作作品来反映人民的现实和精神需求。

这一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追求真实性和感人性的特点,使文学创作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人民的共鸣。

第三,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主要是以“志”、“意”为核心,即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这一标准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标准也与西方文学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

第四,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古代,文学家们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模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手法、章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一文学创作论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

文学创作辩论辩题正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

文学创作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文字和故事的形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

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戏”,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戏剧性,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提升个人的情感素养。

其次,文学作品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

这种思想引导可以让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和自己,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最后,文学作品可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

比如,《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的爱情观,弘扬了忠诚和真爱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可以让人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成长。

反方,文学创作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有限。

文学创作虽然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但它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有限。

首先,文学作品的影响是有限的。

虽然有些名言名句和经典案例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但这种情感共鸣往往只是暂时的,很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长期的影响。

比如,莎士比亚的名言“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场戏”,虽然可以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思考,但这种思考往往只是短暂的,很难产生长远的影响。

其次,文学作品的影响是相对主观的。

不同的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和思考,甚至产生相互冲突的价值观。

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对权力和自由的思考,可能会引发不同人的不同看法,甚至产生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影响往往是相对主观的,很难产生统一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论
“就我所知,我的性格最最特别;我观察自己,如同观察别人一样;我这五尺二寸的身躯,包含一切可能有的分歧和矛盾。

巴尔扎克在这里剖析了性格的二重内容(正反两大系列),而每一系列中又有多种性格原素,这种种性格原素,例如高傲与谦虚、懒惰与用功、疏忽与心细等,又可分别形成一组一组的对立统一联系,从而形成复杂的性格系统。

巴尔扎克的性格本体就存在于这种二重组合之中。

由于性格原素具有无数种组合的可能性,家已对此有所论述;现代作家中,最早自觉地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的极其重要性;并从美学上加以概括的是鲁迅。

他指出,把我国文学成就推向峰巅的《红楼梦》其美学价值,最重要的就表现在它打破了我国古代小说文学“叙好人完全是好,叙坏人完全是坏”(《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性格单一化的传统格局,表现了“美恶并举”(《中国小说史大略》)性格的丰富性。

所谓“美恶并举”,就是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

这种性格的二重组合,是《红楼梦》以及世界上许多伟大文学作品创造具有高级审美意义典型时取得成功的美学基础。

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美学原理,我们可称之为“人物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原理。

”切实地掌握这一美学原理,对于总结我国当代文学的历史经验,对于思考我国文学的现在和未来,都有很大的意义。

语言学概论
1.自言自语是个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这说明语言是个人现象吗?请分析说明。

1)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2)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可能是个人现象。

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

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

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3) 语言的社会性并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主要方面;
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出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往往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

4) 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2、大与小有没有明确的界限。

应如何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庄子》有云: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膠,水浅而舟大也。

也就是说大和小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当各自的参照物不同的时候,各自的大小也不同,没有绝对的大小,大与小都是相对的。

那这样说来大与小既有明确的界限又没有明确的界限。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简析明代神魔小说兴盛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上,神魔小说堪称是众多流派中较有特色的一支。

而明代神魔小说无论从其作品数量还是艺术质量上看,皆堪与历史演义和世情小说分庭抗礼。

明代中后期神魔小说迅速走向繁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宋元说话对神魔小说的产生、兴起起了更直接的作用,直接推动了神魔小说的发展;
2、元明神仙道化戏"从题材、形式等多方面深深的影响了神魔小说;
3、明代中后期的浪漫主义思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创作者和接受者选择神魔小说提供了思想基础;
4、而宽松的政治氛围和统治者对宗教的大力提倡则直接推动了神魔小说的兴盛;
5、经济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出版业的发达,为神魔小说成为明代中后期得以和历史演义小说相抗衡的一大流派奠定了物质基础。

20世纪中国文学
这篇文章说了巴金的书房里有一面大镜子,他面对着镜子并不开心,因为镜子反映出巴金真实状况:憔悴、衰老,它在提醒巴金:你正在走向死亡。

后来,巴金干脆不看镜子。

巴金遇见的人对他说:“你没有变,你精神很好。

”巴金不仅相信了这些善意的谎言,并且更一步幻想自己“返老还童”。

有一天,巴金发现自己写字感到吃力,上下楼也感觉膝关节疼痛。

这时,巴金才想起应当照照镜子,巴金取下假牙,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哪里还有“青春”?在镜中里看见他自己的真实面容——衰老,这说明了一个事实:镜子对巴金讲的是真话。

巴金感谢他的镜子,使它让巴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作家不能停在以前的成就上,在有生之年,还要写许多作品给读者。

“我是一个到死也不愿放下笔的作者。

”这是巴金的心里话。

由此我想到生活中不仅要有正衣冠的镜子,同时,还要以人为镜。

生活中的镜子,照出我们的容颜,端正我们的仪态,告诉我们要用微笑面对生活。

我们真正的朋友也该是一面镜子。

他不但可以和我们玩在一起,笑在一起,哭在一起,甘苦与共,同经风雨,共迎彩虹;他还要在我们跌倒气馁时,伸出双手,给我们鼓励,为我们加油;在我们骄傲时,冷静地指出我们的不足,提醒我们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警惕自己的品德,诫骄诫糙。

我曾看过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魏征是一位耿直的谏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有时甚至当廷与唐太宗顶撞,面对盛怒的唐太宗,他依然面不改色,坚持己见,直到唐太宗接受自己的意见为止。

魏征去逝后,唐太宗把魏征看做是照自己过失的镜子,魏征的死使他失去了一面镜子。

他说:“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作镜子,可以了解得失。

”他把魏征看做是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所以他认为魏征的死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巴金用他的人格也成为对照我们自己的一面大镜子。

讲真话,不虚假,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高尚品格。

年轻时,他写下来许多不朽的作品,在他年老面对衰老、死亡,巴金没有躺在以前的成就上,还坚持要写作品奉献给大家。

我们要学习巴金的精神:坚持不懈,努力向前看,想方设法去争取时间,珍惜时间。

巴金像一盏灯、一面旗,照亮一片天空,标出一片境界。

他召唤着我们,也警醒着我们:有你在,灯亮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