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

合集下载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文学创造(创作论)

文学创造(创作论)

第二编文学创造(创作论)第六章文学创作过程文学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生(主要是艺术发现、创作动机)、构思和物化(传达)。

本章旨在研究作家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创作、为什么创作和如何创作的问题。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一、材料储备或叫素材积累。

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步。

(一)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意识到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积累是把生活心灵化的过程。

文学创造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材料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材料不同,直接地讲,是一种精神材料,是摄入到作家头脑中的社会生活,是存在于作家记忆中的表象,具体而言,是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丰富、生动然而相对芫杂、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作家把社会生活心灵生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是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吸收并储存的过程,其中记忆机制起关键作用:刺激感觉感觉缓冲器(大脑某个部位)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二)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1、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古人认为文学创造要有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是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体验。

从司马迁的“发烧之所以作”(《自序》)到韩愈的“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谭唱和诗序》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薛简肃公文集序》),都从一个侧面涉及到生活材料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

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姜斋诗话》)刘熙载谈到“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

”(《艺概·诗概》)王国维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人间词话》)都主张作家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

巴尔扎克说“作家应该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

”(《〈驴皮记〉初版序言》)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人类,其一注视大自然。

”(《〈光与影集〉序》)果戈理说“只有被我从现实中提取,并且熟悉的一些东西,才是我写出来的好的东西。

4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共45页PPT

4第三讲  文学创作论共45页PPT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 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 老庄哲学:“虚静无为”说 苏轼:“游心物外”说
Page 7
立普斯
(Lipps, 1851—1914 )
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 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 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 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 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 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 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 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 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 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 是移情者。
Page 10
(四)文学创作中的主客关系
1、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审美主体与 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其主客体 关系特征:
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 2、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主体要立足客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 客体的进行选择,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即作家的选择受 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
Page 16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 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 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Page 17
黑格尔
(Hegel, 1770—1831)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 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 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 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 ;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 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 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 ,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 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 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 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文学创作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B.孔子“兴观群怨”说C.司空图“韵味”说D.严羽“妙悟”说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问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弹论核。

A.诗辨C.诗法B.诗体D.诗评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D )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C.《西游记》 D.《三国演义》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 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C.《宋元戏曲考》D.《人间词话》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 C )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三编文学创作论

三编文学创作论

唐代诗人牛希济旳《生查子》
❖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 语已多,情未了,回眸犹重道: ❖ 记得绿罗裙,到处怜芳草。
(二)文学发明旳主体是特殊旳艺
术生者
❖ 1文学发明旳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 中旳艺术生产者(自由自觉性)
❖ 解衣盘礴 中国画术语。解衣,即袒胸露臂;盘礴,即
第三编 文学创作论
1、文学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旳? 2、作家为何要创作文学作品?
第六章 文学发明作为特殊旳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发明作为特殊旳生产 第二节 文学发明旳主体与客体 第三节 文学发明旳主客体关系
第一节 文学发明作为特殊旳生产
人类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
精神生产
一般精神生产
特殊精神生产
(科学、哲学、宗教等) (艺术生产)
❖ 其次,他又是一种社会人(社会性、责任 性、时代性)
第三节 文学发明旳主客体关系
❖ 一、主客体关系旳多样性 ❖ 二、文学发明中主客体关系 ❖ 三、文学发明中主客体旳双向运动
一、主客体关系旳多样性
❖ 勃兰兑斯: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 方式——实际旳、理论旳和审美旳。一种 人若从实际旳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 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域旳健康,或是 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旳价值;一种植物 学者从理论旳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 物生命旳科学研究;一种人若是除了森林 旳外观没有别旳思想,从审美或艺术旳观 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旳一部分其效 果怎样。
❖ 齐白石: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2 、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主体要不要感情)
❖ 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朴旳话来说,它就 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于事物旳 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旳东西看成有生命 旳东西,好像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 意志和活动,同步,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 旳这种错觉旳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 和共鸣。这种现象是很原始旳、普遍旳。

文学创作论

文学创作论
意义3 意义2 意义1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 一种极致状态时,便会出现一 种奇异的创作现象—癫狂
无意识的突发
激情的强化
沉思状态是创作冲的的思 绪之流如惊涛般涌过之后的一 种深沉的平静。 在深思中,以往的情感积 累获得审美升华。也就是说把 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的转换 过程。
什么是创作风格?
例如: 李白的清新飘逸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平易浅近 刘禹锡的气骨豪劲 王维 孟浩然的自然隽永 高适 岑参的悲壮慷慨 未来仅仅属于拥有风格的人
雨果
创作风格与作家的个性有什么关系?
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创作个性是作家个性的表现。
法·布封:“风格才是人本身” 中国:“人如其文”或“文如其人”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在他 的成长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生活 经历,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生活经验。
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Transaction Data
社会生活的异彩缤纷,为文学 创作提供了可能,首先,社会生活 培育了创作主体特定的文学观念。 其次,社会生活为创作主体孕育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元素。
Copyright © by ARTCOM PT All rights reserved.
www.art-com.co.kr
广泛的知识积累是作家进行创作活动的前提条件Company Logo
在《红楼梦》里所写的五行八业,无不俱全, 什么医理禅道,园林建筑,猜谜行令,题诗 作画,以及用具、陈设、食品、服装实在使 人眼花缭乱表现了曹雪芹渊博的知识。
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才能是作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必备条件
文学与哲学不同,哲学是以逻辑的严 密性和理论的科学性来说服人,而文学是 以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丰富性来感染人 的。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结构宏达,但安 排得体;人物众多,但各俱情态;事件纷纭, 但主次分明;关系复杂,但线索清晰。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名词解释
创作论,也被称为创作理论,是研究艺术创作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心理机制、思维特点、内容构成、形式因素、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问题,旨在挖掘并把握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指导艺术创作的有效进行和艺术水准的提高。

创作论是文学评论的必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作家如何将社会生活转化成文学作品的过程,其中作家的审美感受是中心环节,是联系社会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纽带。

创作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论中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和实用说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创作论的影响也很大,其认为创作实践应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应深入挖掘和呈现生活的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此外,在创作论的研究中,现代科技的引入和发展也为创作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要求作家更加深入地探索创作的内在规律和技巧。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专业内容建议查阅文艺学和艺术学相关的书籍文献或咨询专业学者。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古代,中国文学起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学创作体系。

直到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和《原道》等文论的出现,才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

这些文论从文学的内在规律、审美标准、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强调了文学与人民的联系。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该关注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通过创作作品来反映人民的现实和精神需求。

这一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追求真实性和感人性的特点,使文学创作更加接地气,更能引起人民的共鸣。

第三,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

在古代,文学的审美标准主要是以“志”、“意”为核心,即作品应该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这一标准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标准也与西方文学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风貌。

第四,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还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在古代,文学家们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模仿,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修辞手法、章法等。

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开始走向成熟和完善。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对于我国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一文学创作论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于丰富和拓展中国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的出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文学创作论的提出,不仅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外延,而且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假定论第一节逼真的幻觉*文学反映现实不是对生活的描红*逼真不等于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艺术的“假定”是一种创造第二节生活真实和作家真知、真情的统一结构*艺术形象是“第二自然”——人化了的自然*世界、内心、形式三者的交互作用,才可能形成一个成熟的艺术作品。

* “神遇而迹化”,“神”为主导。

所谓“神”,即作家的情感与个性。

个性的强弱,个性的鲜明度,个性的独特性,都决定着“迹化”的不同效果。

第三节生活真实性与艺术假定性的相互制约假定形式使真实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把生活中的“逼真”改造为艺术的真实。

所谓“艺术的假定形式”,往往是经过长期创造,积淀下的“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创作中的假定性:虚构如何把握虚构的“度”:离生活太远,则可能导致虚假;过于贴近生活,则拘泥于生活细节,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

材料:诗有认假为真而妙者。

唐人《宿华山》云:“危栏倚遍都无寐,犹恐星河坠入楼。

”宋人《咏梅花帐》云:“呼童细扫潇湘簟,犹恐残花落枕旁。

”有认真为假而妙者。

宋人《雪中观妓》云:“恰似春风三月半,杨花飞处牡丹开。

”元人《美人梳头》云:“红雪忽生池上影,乌云半卷镜中天。

”——袁枚:《随园诗话》“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

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

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凡·高第四节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 假定性与逼真性是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对矛盾。

* 将现实大幅度地变化,突出假定性,或将描摹现实发展到高度逼真的地步,这两者是艺术家的不同追求.前者以表现主义为代表,后者以现实主义为典型。

* 两者在艺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冲突,也不断地媾和。

第二讲形象论第二节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帅五官可感觉细节重视细节,不等于陷入琐碎,相反,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不但是感性的,而且细节之间能够互相呼应,形成细节的共同体。

一、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有特点的细节思维没有特点的细节是缺乏生命力的,艺术创造追求具有特点的细节,而且是具有创新表达方式的有特点的细节。

细节的有特点、有意味,虽然不能代表作品整体的成功,但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在细节上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智慧和感受力。

二、有特点的细节能以局部更好地表现整体(细节的超越性)有特点的细节,实际上是作者心灵对人或事的某种独特发现。

(陌生化)如果缺乏某种独特的发现,则可能变成一种细节堆砌。

相反,具备了独特性,所有的细节都围绕着独特性形成一个细节共同体,这些细节就不是堆砌,而是相互形成彼此呼应的整体。

例:《左传》中写邲之战中晋军的狼狈溃败的情形,写得非常简约:“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

桓子不知所为,鼓於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这个堪称经典的细节,把晋国军队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写活了。

后人对这一句描写的注解反而颇费周章:“先乘舟者恐多乘,或恐敌人追至,或恐船重而舟沉,然后来者则攀船舷而欲上,故先乘者以刀断攀者之指。

舟中之指可掬,言其多也。

”钱钟书在《管锥编》之《模拟》篇中,称赞左氏春秋传“文略理昭”时,举的也是这一句,认为“夫不言‘攀舟乱,以刃断指’而但曰‘舟指可掬’”,是睹一事于句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四、细节共同体的相互呼应和相互制约塑造一个复杂的文学形象,往往需要一系列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一个细节共同体。

细节共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统一于一种内在的主要知觉特征。

在细节共同体中,各个部分错落地分布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第四节)二、人物情趣和作家情趣的统一和错位(了解)→作家→叙述者情趣的复合性→人物→读者如,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叙述者,他与酒客、老板对孔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同样与作家和读者对孔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第三讲智能论第三节作家的观察力四、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织有目的的观察在心理学上叫有意注意,有意地去注意,就比较容易抓住信息,抓住有特点的信息。

有意的注意,“意”,是有限的,局部的,有意观察,实际上就是观察局部,把要注意的好一点当作全部。

那就必须抛弃注意点以外的东西。

有意注意有它的好处,但也有缺点,即它的不完全性,事物的属性是无限的,而人的注意是有限的。

但是有意的观察把有限的注意集中到一点上,把一点变成全部的了。

这就可能导致失误。

对于事物观察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反而愈少——有意注意逐渐转化为无意注意。

社会成规、文化成规、艺术成规,这些现成的观念和现成的图景,都有可能形成作家的有意注意,这些有意注意使得作家的观察成规化,于是得了“视觉瘫痪症”,实际上也可称之为“心灵瘫痪症”。

有意导向“无情”,无意反而“有情”。

有意在意识层面上活动,似乎逻辑清楚,但常为成规所俘虏,而无意不那么明晰,却涌动着艺术的反叛。

两者的关系:无意注意会转化为有意注意,二者相互交织,彼此补充,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无意注意最终要进入有意注意的领域,才能化为文字,形成书面表达。

但这不等于无意注意不重要。

相反,丰富的无意注意,作为创作前的贮备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的最佳心理状态在有意无意之间。

六、观察生活和观察自我外部观察,是指向外部世界的。

而内部观察为人所特有,是指向人的内心体验。

从最终意义上说,观察生活包括观察自我,因为自我也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家的观察具有一种自我挖掘的性质,有了自我的挖掘,才可能产生某种独特感受。

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要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亮出来,不是亮给人的话,也是亮给自己。

观察外部世界是一种挖掘,观察内部世界是一种更深的挖掘。

外部观察的精致与否,独特与否,要靠内部自我观察来检测,没有一定内部的自我观察,任何外部观察都不可能深入。

每当外部观察受限制的时候,内部观察便更为需要。

内部观察与外部观察是一种互补关系。

先观察自我,即内部观察,才可能观察他人,获悉自我的心灵秘密与欲望,才能更好洞察他人的欲望。

自我观察困难之处,不光是观察本身,而是对自我体验的词语化。

为心灵把脉,赋予情感幽灵以语言的血肉,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飞跃。

自我观察,不但依赖语言,而且还要建立一种情感的逻辑。

让不“理智”的情感理性化,是作家的重要功课。

第五节:作家的想像力作家通过观察和感受,把客观对象的特征和主观情感特征结合起来,这样结合就不再是原生状态的结合,而是要通过变异、假定的状态去结合。

而变异的性态,就不是现实的性态,而是想像的、假定的、虚拟的性态。

不通过想像的变异,就不能把主观客观统一在天衣无缝的水乳交融的意象中。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想的渠道:相似、相近、相反想象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联想的渠道的顺畅。

联想渠道的要领是相近的“近”,相似的“似”,想象的要害是变异的“异”,异就不是近,而是远。

有了近和似,就可以自由地向相异的远方飞跃了。

与相似、相近联想程序不同的是相反联想程序:从“朱门酒肉臭”联想到“路有冻死骨”,这是相反的联想。

闻一多的《死水》也是这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渏沦,不如多泼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死水,破铜烂铁,剩菜残羹,都是相近相似的,叫人恶心的,但其中最显著的效果却得力于一种相反联想: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缸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几层罗绮,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铁锈和桃花都是红的,是相近的,但从铁锈的腐朽想到桃花的艳丽,又有相反的特点。

油腻织成罗绮。

从油腻来说,是肮脏的,而罗绮则是高贵的丝织品,其间的联想是相反的。

霉菌与云霞:霉菌是叫人恶心的,与云霞的美好,联想的渠道又是相反的。

闻一多的这首诗,之所以在想像上这样精致,就是因为,它把相近、相似与相反的联想渠道运用得出神入化的灵活。

四、科学的想象和文学的想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过这样一段话: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

”词人想像,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语。

王国维运用近代科学知识来赞叹词人的直觉,但并非贬低词人的想象力。

科学的想象需要类的概括,而文学的想象则落实在特殊的、感性的人和事上。

科学的想象追求普遍性,文学的想象则围绕着具体的场景或意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作家和科学家的想象力有时候是一致的,作家的幻想往往是科学发现的前导,导弹就实现了《封神演义》中法宝相斗的想象,孙悟空拔根毫毛一吹,变出很多小孙悟空,这原本是艺术家的想象,在以前看起来是很荒唐的,可是现在的克隆技术已证明是可以做到的。

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提前100年预言了阿波罗号的登陆月球;《海底两万里》预言了潜水艇、水力发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